教育学考试简答题汇总_第1页
教育学考试简答题汇总_第2页
教育学考试简答题汇总_第3页
教育学考试简答题汇总_第4页
教育学考试简答题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第一章一、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二、教育的产生:1、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和语言的形成。三、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1、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第二章:一、谈一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就是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 2、它的具体表现: 1)发展的方向 2)发展水平 3) 发展的结构 4) 发展

2、的需要和可能性上 5)发展的特点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三、学校教育的特点: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四、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教育能够 可能的劳动者 现实的劳动者 一般性的 专门性 较低水平 较高水平、 一种形态、 另一种形态 单维度 多维度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教育能够发展科学五、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六、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

3、可以活化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七、教育诸社会功能的XXX与特点 1、教育诸社会功能的XXX:整体性、矛盾性。 2、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八、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 规模和速度 人才培养的规格 教育结构 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目的的性质 和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重功轻利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对教育的影响 重共性轻个性 重服从轻自主 重认同轻创造九、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

4、约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整体性 个别差异性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一、教育规律的分类教育结构规律(协调、稳定、开放性和动态性)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系统随经济发展、上层建筑、文化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水平的矛盾)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1. 人道性原则 (生命、幸福、人权、尊严)现在教育理应具有人道精神 、良好师生关系的要求、学生人道主义净胜的需要 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要求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3)开展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课余生活4)培养学生的人道精

5、神5)对学生严格要求 2. 个性原则 (差异性、独立性、自主性) 1)对个性有正确的认识2)尊重学生的个性3)处理好集体与个体的关心4)培养学生的特长 3. 创造性原则(好奇心、自主性) 创新是标志、创新教育1)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冒险精神、自信心2)鼓励多样性和个性3)鼓励学生全面发展4) 提供表现创造力的机会 4. 活动性原则 (教育活动、受教育影响、主动发张) 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基础、 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1)把实际问题和实际活动结合进行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主动的教育活动 3)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 4)教师和学生的互动5)提高教师的组织活动的能力 5. 民主性原则(教育的平等机会、

6、教育内部的人之间的平等关系)1)增加教育机会2)教育面向全体学生3)教师的主动地位和学生的主题地位结合)4)提倡启发式教育三、教育艺术的特点 情感性、双边边、创造性、审美性四、教育艺术和教育科学区别: 研究对象:真与美 研究范畴 运用的方法:科学与艺术 特点:共性与个性 来源不同:实验与经验XXX:科学是艺术的依据 艺术是科学是发展与升华第四章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生产劳动与教

7、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 体能、智能 活动能力 道德品质 情感、意志、性格三、教育目的观包括:人文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四、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与基本特征 1、哲学基础: 人性不变; 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基本特征: 追求永恒化 追求理想化 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五、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与基本特征 1、哲学基础: 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 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2、基本特征: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重视科学教育六、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1、科

8、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2、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培养劳动者 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八、五育的相对独立性、XXX第六章一、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二、教师劳动的特点:示范性、创造性、系统性、学习性三、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四、教师的权利1.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3. 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评定学术品行与学业成绩4.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待遇5. 参加学校民主管理6. 参加进修与培训五、教师的义务 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

9、. 完成教学任务 3.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教育、开展有益于学生的社会运动 4. 关爱学生、尊重人格和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制止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6.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六、对教师社会角色的研究有: 道德权威论 文化传播论 双重角色论 文化协调论七、教师角色期望有:社会期望、学生期望、教师自身的期望 对教师角色形象的自我期望有道德中心型、教学中心型、学术中心型 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期望有雇员取向型、学生领导型、专业人员型等八、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精神、师德修养、业务素质九、教师的前瞻性素质: 教育家的意识 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健康的心理素质 运用现代教育

10、技术的能力 法律意识第七章一、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属性)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组织方式)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要求)二、课程结构的要求: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分化与综合的关系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四、课程的现代化: 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课程评价的现代化五、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 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

11、关系六、课程编制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关键) 过程模式(斯滕豪斯) 探究模式(施瓦布) 批判模式(阿普尔) 情境模式(基尔贝克)七、课程编制的常用方法有: 主观法 客观法 经验法 活动分析法 实验法 第八章一、教学的作用: 1、授受基础知识 2、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二、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三、教学系统的特性:1、独特的要素 2、组合性特征 3、独特的结构与功能 4、表现的多样

12、性四、教学过程的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 3、感知教学材料 4、理解教学材料 5、巩固知识经验 6、运用知识经验 7、测评教学效果五、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XXX实际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基本要求)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

13、水平和思想修养2、理论XXX实际的原则: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XXX实际(基本要求)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基本要求) 教学重视“双基”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能力 明确各门学科发展能力的具体任务 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提倡探究式学习。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基本要求) 既要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课程资源 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要重视直观教学 (基本要求) 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 要重视学生良好

14、思维品质的培养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大体按课本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基本要求) 突出重点与关键 遵循学生的认识顺序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基本要求) 重视组织多样化的、有价值的练习和复习。 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基本要求) 教学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长和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热情关爱和帮助后进生转变提高第九章一、教学方法的分类:形态分类、行为主义分类、主体分类、三层次分类 1、形态分类: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

15、主的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5) 以引导探究 2、行为主义分类: 呈现方法 实践方法 发现方法 强化方法 3、主体分类: 提示型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4、三层次分类: 操作性教学方法 原理性教学方法 技术性教学方法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教学内容特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教师自身的素养 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三、教学方法应用原则: 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四、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和方式 1、教学原则: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效能感 2、教学

16、方式: 通用学习策略 学科学习策略 交叉式学习策略五、教授策略:呈现技巧、内容转化策略、指导行为策略、教学管理策略、课堂强化技术六、教学评价的类型: 他评价和自评价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1)课程材料评价方法 2)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法:学科成就测验、日常考查、专门调差与心理测量 3)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七、现代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1、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2、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教学、现场教学3、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试教学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布置作业、指导与修改;课

17、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备课的内容: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样式、拟定教学计划。九、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教学组织严密 教学效果优异十、课外辅导的基本要求: 要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钻研,让学生形成适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发挥集体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十一、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检查、书面测试等方式。 第十章一、德育的功能: 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

18、民 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与舆论二、现代德育观: 德育实体观 德育双重价值观 德育主体观 全方位德育观三、德育目标的特点:社会性、层次性、参照性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 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五、德育过程的组织要求 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XXX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六、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法 角色扮演法 情境体验法 合作学习法 榜样示范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评价法 修养指导法第十一章一、 班级的功能: 归属功能 社会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 选择功能 保护功能二、 班主任的职责: 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三、 班级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