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_第1页
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_第2页
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_第3页
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_第4页
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full and warm will make you faint and lazy, while hunger and cold will tighten your bone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化学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唯一的金属族元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二、重点.难点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2.难点是实验的观

2、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多媒体使用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本节课虽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许多弊端,如在下列情况下既无法解决。1.对速度较快的反应,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清楚就已经结束,观察不仔细则分析不透彻,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效果更好。2.原理

3、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原理的解释,肉眼观察不出,宏观实验不能反映其实质,可用计算机模拟其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3.有危险性的实验,现有条件难以实现的实验,错误操作。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差,尤其是错误操作,若能采用动画模拟或插入影象,会起到理想的效果。4.对微型实验的放大观察,便于同学们同一时间,对同一现象的捕捉,观察,分析。5.由此说,实验课中恰当的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高效完成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果然是水能生火,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二)、动手实验,观察现

4、象,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na的物性小结,na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1. 钠与水反应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实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设计了五种情境下的实验。首先是在实物展台上教师亲自操作钠与水在表面皿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展台上放大以后的反应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常规实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收集

5、和检验,是一常规实验,学生曾多次左类似的性质实验,课用模拟动画达到知识在现的目的即可,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改进实验。在一废旧塑料瓶中完成。关键是对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在实际操作中可提高学生对钠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实验可操作性强,不必用多媒体。探究性实验。利用型管作该实验收集并检验氢气,采用先讨论、后评价、再实验的模式。学生对特殊的实验仪器感到新奇,探究的欲望强,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大胆设想,涌跃发言。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培养其良好的探究式思维能力。学生发言五花八门,较发散,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

6、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评价,表现形式直观。学生从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分析其错误原因。钠与水反应若在小容器中进行会爆炸,分析原因,插入影象文件,警示作用体现多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改进实验。na与水反应很快,这个水面上升又下降的过程是很快完成的。实地演示不宜成功,对观察不利。在多媒体上可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这在一般常规实验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给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的空间。兴趣实验水上芭蕾钠在苯和水的混合液中反应。(体现学科渗透)在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后,学生动手完成。五个实验下来,要适时小结,将五种不同

7、装置放在一张图上,对na与水的反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析,用多媒体进行重现小结。体现了探究过程的渐进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而清晰印象。2.na与cuso4溶液反应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机理较抽象,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动画将其过程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反应过程简单清晰的呈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4.性质总结钠的性质总结用线形关系,清晰条理。5.用途展示此做为上节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上收集有关资料,学生作业展示过程,使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也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的过程,资料的收集液使课堂教学的延伸。(画面: 高压钠灯,美丽的不夜城有钠的一份功劳, 秦山核电站,核事业

8、发展离不开钠与钾合金原子反应堆导热剂)总之,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在多媒体的辅导下,突破了许多常规实验不易解决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难训练提供了较理想的手段。化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_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9、。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

10、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能力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

11、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本节教学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二、教法分析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

12、解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元素性质的内涵原子半径微观性质化合价元素的性质电子得失能力金属性宏观性质非金属性3、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

13、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4、重难点突破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同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点上,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从而完成本堂课的另外一个情感目标、原子结构的决定元素性质的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周期性变化反映周期性变化反映内内内容容容原子的最外层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随电子数从1个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的增加到

14、饱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递增而呈现(2个或8个)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稳定结构三、学法方面(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

15、活地融入脑海之中。四、教学程序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从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经学习了卤素、碱金属2个主族元素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时,以这些知识为材料,将已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新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又能进一步认识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何变化?请看viia族元素卤素从f到at,原子结构如下: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

16、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原子结构如下: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原子的半径也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知识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掌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知识。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表56,引导学生得出规律表1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1122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2研究

17、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测的相一致。表2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10逐渐减小1117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表3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12+10310+1+54101118+1+74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

18、力,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给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内容,分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补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我们的情感目标、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补充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1)na、mg、al、si、p、s、cl(2)na与na+;cl与cl(3)o2fnena+mg2+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

19、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2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课堂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离于方程式为:ro3n+6i+6h+=r+3i2+3h2o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答案:+5;7、解析:该题第二问易误填为5个。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以及|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ah3ro3bh2ro4chro3dh3ro43有关半径的判断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

20、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abdcb、原子序数:dcba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dc答案:c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别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其中,1、2、3、4点均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化学说课稿 篇3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教材地位: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知识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

21、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22、及装置特征。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引入:提问: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有谁参与了这次全球性的活动?讨论回答,参与者积极举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提问:“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是什么?电能的_是什么?我国的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布置课前预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火力发电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呢?思考,质疑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理论分析提出电流的形成、氧化还原的实质、电子转移等五个方面

23、的问题:1、如何形成电流?2、哪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4、物理上电子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你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中,谁是负极谁是正极吗?5、从氧还的角度分析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氧化还原与原电池的关系分析讨论得出:ne还原剂+氧化剂负极正极氧化还原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从理论上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实验探究提出疑问,导入实验探究环节:只要选择了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吗?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装置呢?聆听,思考引出实验探究环节

24、第一步:实例分析锌与稀硫酸的反应要求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zn+2h+=zn2+h2负极正极反应反应使学生对电子流向和电极反应做到心中有数提出问题:要想利用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并且怎样检验电流呢?第二步:对比实验确定锌铜原电池连结两个锌电极和电流计,请学生观察现象把其中一极换成铜片呢?连接铜片和电流计思考。观察到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观察到指针的偏转,感到好奇说明参与反应的两个相同电极不能形成电池锌和铜可以形成原电池,初步感到电极的确定带领学生书写电极反应,明确根据电极反应确定电极书写电极反应负极:zn2e=zn2+正极:2h+2e=h2培养书写化学用

25、语的技能,巩固原电池原理第三步: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装置提供仪器药品,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自己组装电池提升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构成条件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做电极2、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通过实验探究,形成构成条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讨论后回答:要拆分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的两个区域内进行,使期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电流。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能量转化观拓展应用课堂练习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设

26、计原电池,画出实验装置,写出电极反应课后拓展:1、利用家中常见生活用品,组装一个原电池2、查阅各种常见电池资料,了解装置,试着分析原理。书写电极反应,画装置图在家中组装原电池再次查阅资料,利用所学的原电池原理,试着分析其它电池巩固原理,练习书写技能练习理论的实际应用,有利于理论的理解利用两次质疑两次查阅资料,体现思维的连续性。六、板书设计:七、课后反思:1、以地球一小时引入,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紧紧吸引到课堂中。2、针对我校学生起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分析、设计原电池的思维模型。结束语:看着学生们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提升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27、初步形成了能量转化观,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学生们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师的成就,为了学生们的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化学说课稿 篇4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本说课内容是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全新的知识,这节课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作综合归纳和提升,为以后继续学习化学平衡的学习提供知识和方法的铺垫。本节内容以生活现象为背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使知识与背景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强化了知识的应用。2、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二期课改的化学学科提出,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学科中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努力培

28、养学生的探索习惯、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注重科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统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我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探索活动更条理化、系统化;第二要符合研究性学力的培养要求,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的处理方法是:以生活常识及图片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整个课堂教学的大背景。意在突出知识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这种意图,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29、因素的探讨、对具体题目作总结性回顾,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3、重、难点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分析,同时这也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化学反应速率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但又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的重点,但对学生来说抽象的知识在认知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困难,故它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所在。4、教学目标的确立在上述的总体分析和二期课改思想的指导下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知性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原因技能性学习目标:(1)学会控制某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2)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思维能力和

30、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性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二、教学方法分析:1、总体的教学构想及构想依据总的教学构想是:第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序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力为暗线,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研究性学力的培养。第二,以探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明线,将探索分为三个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2、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教学导入设计:利用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首先深

31、切体会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安排也恰如其分的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针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现象,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验的探究,大胆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点评,让教师的认知结构迅速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同时强调团队精神。教学结束设计:利用一道综合讨论题,让学生充分应用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教育学生学以致用。三、教学对象分析:1、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反

32、应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实验等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合乎掌握。2、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巩固训练本节课的巩固训练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短期作业选用课本及习题册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布置给学生完成。二是让学生做一项长期工作,即平时留意以下生活中那些现象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

33、,如发现做好相应的记录,应该说学生乐于这种全新的自主学习活动。化学说课稿 篇51.教学内容:学第一册(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

34、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

35、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

36、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四、教学方法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

37、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化学说课稿:学院:理学院院系:化学系班级:08级2班学号:08052232 姓名:王昆化学键说课稿化学说课稿 篇6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该内容隶属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