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_第1页
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_第2页
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_第3页
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 保定市文物管理所2 容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3(1河北石家庄050031; 2河北保定071000; 3河北容城071700)关键词河北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摘 要2010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在配合津保高速铁路建设的调查勘探中,于容城县北城村 发现了一座砖室墓,12月进行了发掘,出土随葬品有陶器、漆器、铜钱等。经分析墓葬的时代为东汉中期。2010年4月,为配合津保(天津保定)高速铁路的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县文物管理所对铁路沿线进行调查时,于容城县北城村村

2、南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12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随葬品,现简报如下。一、墓葬位置墓葬(编号m1)位于容城县城关镇北城村南偏西,南距容城县城约1公里,北距北城村约150米,北侧20米有南水北调天津干渠东西通过(图一),地理坐标3904 06.7”n、1155116.4”e,海拔11米。墓葬所在地为耕地,自然地貌平坦。二、墓葬形制该墓葬已被破坏,上部结构不详。墓葬平面呈刀把形,方向185。自南而北由墓道、前甬道、前堂、后甬道和后室组成。不含墓道南北通长6.28米,东西宽2.122.66米,深1.8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除墓道为土圹外,其余部位均以砖砌成。墓砖系长方形青灰色素面砖,长27

3、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墓道 土圹平底,东西宽1.36米,深1.8米,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仅发掘靠墓室长0.6米的一段。前甬道 位于墓道与前堂之间。长0.8米,宽0.85米,残高0.87米。前堂 位于前甬道北侧,东西横长,西部宽出后室。长2.04米,宽1.18米,残高0,27米。后甬道 位于前堂、后室之间。南北长0.92米,东西宽0.85米。后室 位于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96米,东西宽1.52米。墓壁砌砖除前甬道为顺向错缝平砌单行砖外,其余均为一甏两卧砌法,残存高0.4-0.9米;铺地砖为整砖和砖块,一字形横向平铺,单层;后室间有顺向铺砖,局部略有隆起,稍显凌乱。三、随葬器物该墓

4、因遭破坏,随葬品均出土于填土中,有陶器、漆器、铜钱3类,共27件。1、陶器 共20件。大部分为泥质灰陶,有少量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陶鸡 2件,泥质灰陶,手工捏制。m1:9,公鸡,头昂尾翘,通体略显瘦高,鸡冠较显。长9.5厘米,高9.5厘米(图三,1)。m1:8,母鸡,体宽,颈短,尾部稍宽,通体显得宽胖。长9.7厘米,高9.2厘米(图三,2)。陶猪 1件。m1:7,泥质灰陶,手工捏制,嘴较尖,前伸,眼眶凸出,背脊凸起呈薄刃状,造型粗犷,形似野猪。长8.9厘米,高7.1厘米(图三,4)。陶犬 1件。m1:6,泥质灰陶,手工捏制,身体细长,通体较矮,微弓,四肢粗矮,头略向右侧,耳朵竖立。长11.6厘

5、米,高6.9厘米(图三,3)。陶磨 1件。m1:10,为上扇,泥质灰陶,手工捏制,圆形,表面中部有一圆形凸棱,中间一道脊,形成两个相对的半月形深槽,底面较平,有手捏的痕迹。直径9.2厘米,厚2厘米(图三,5)。柳斗 1件。m1:14,泥质灰陶,模制,呈头盔状,口下部饰一周凹弦纹,其下通体饰绳纹。口径5.2厘米,高5.5厘米,壁厚0.4-0.6厘米(图三,7)。陶盘 1件。m1:5,泥质灰陶,圆形,平底。径35厘米,高2.5厘米(图三,6)。陶仓 2件。泥质灰陶,模制,仓顶搭放在仓体之上,不连在一起;顶部结构相同,一高一矮。m1:1,悬山式瓦顶,正脊中间平直,两端向上翘起,两坡做成沟槽使凸起部分

6、如瓦垅,前壁中部偏上有并排两个长方形气窗,两侧壁中上部各有1个圆形气窗。面宽26厘米,侧宽12厘米,通高46厘米(图三,来自www.lw9)。m1:2,四壁较矮,无气窗,面宽26厘米,侧宽12厘米,通高28.5厘米(图三,10)。陶釜 1件。m1:3,泥质灰陶,圆形,敞口,平沿,斜腹,平底。口径10厘米,底径5厘米,高3.5厘米(图三,8)。陶楼 2件。均残缺。m1:22,仅存底座。长方盆形,泥质灰陶,平底。长41.1厘米,残宽18.3厘米,高7.5厘米。陶灶 1件。m1:12,泥质灰陶,残缺。不规则长方形,较宽一端有一拱形火门。长21.6厘米,宽18厘米,高7.5厘米。陶奁 1件。m1:11

7、,泥质灰陶。圆形,直口,直腹,下部内折,底部残缺。残高15.3厘米。耳杯 1件。m1:4,残缺。泥质灰陶,平底。陶罐 2件。仅存口沿。夹砂红褐陶,皆为方唇、母口、斜肩。陶壶 2件。仅存口沿。泥质灰陶,m1:17,微敞口。陶鼎 1件。仅存1足。泥质灰陶,扁平状,手制。2、漆盒 1件,已成碎片。3、铜钱 6枚。锈蚀严重,为方穿圆钱,仅有两枚可辨钱文为“五铢”。另外,在填土中发现一些散乱的墓主骨骼,经鉴定为男性,年龄45岁左右。四、结 语经调查,在建设南水北调天津干渠时,曾发现过一些砖室墓,出土了陶器、铜镜等遗物,现在干渠线中仍可见汉代墓砖和陶片。我们曾对该墓周围进行了详细勘探,没有发现其它墓葬。故

8、认为这一带曾是一处汉代的家族墓地,来自www而所发掘的这座墓葬,则是墓地中最南面的一座。该墓葬破坏严重,仅存墓室底部。从其形制看,与东汉中晚期的洛阳烧沟汉墓第四型、涿州凌云集团新厂东汉墓群m1比较接近,因此该墓的年代应在东汉中晚期。墓葬因被破坏,所出土随葬品的组合已破碎不全,但仍出土了20多件,似乎表明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但东汉时期流行厚葬,该墓中的随葬品多为素面器,且做工比较粗陋,也折射出墓主人的身份不高,因此,推测墓主应该是农村中的中小地主。以往的发掘资料表明,东汉时期这种前堂后室结构的墓葬,前堂多超出后室两侧,横陈于前端,而该墓葬的前堂、后甬道及后室的东壁皆贯穿于同一条直线上,形状比较特殊。这种做法是时代演化的反映,还是地方特色,有待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