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在在中考试题中的应用_第1页
沪教版化学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在在中考试题中的应用_第2页
沪教版化学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在在中考试题中的应用_第3页
沪教版化学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在在中考试题中的应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在中考试题中的应用一、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条件生成物的条件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反应物之一可溶生成物中要有气体、沉淀、水中的任意一种酸+碱=盐+水酸+盐=酸+盐碱+盐=碱+盐反应物都可溶盐+盐=盐+盐 二、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应用一:判断物质能否在溶液中共存物质相互间不反应就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比如:h+与co32-、oh-不能共存,oh- 与nh4+、h+、fe3+、cu2+不能共存,ag+与cl-、co32-、oh-不能共存,ba2+与co32-、so42-不能共存。例题: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fecl3 、na2so4 、hcl bna

2、oh 、nacl 、hno3cmgso4 、nano3、koh dna2co3 、kno3 、hcl【分析】此类题目可用排除法来选择。b组中naoh和hno3 可以反应,c组中mgso4 和koh可以反应,d组中na2co3 和hcl可以反应,故选a。【中考链接】 1、将下列物质同时加入到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cacl2 hcl nano3 bkoh hcl (nh4)2so4ck2co3 ba (no3)2 naoh dfecl3 nacl kno3 2、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1、oh bh+、so42 、hco3; cba2+、h+、so42

3、 dcu2+、c1、no33、下列各组物质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cl hcl mgso4 cu(no3)2 bagno3 nacl mg(no3)2 naohcca(oh)2 nano3 na2co3 nh4cl dhcl k2so4 naoh nano34、下列物质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且无色透明的是 anaoh、nano3、k2so4 bcuso4、mgso4、kcl cba(oh)2、h2so4、nacl dnacl、agno3、hno35、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h2so4 ba(oh)2 hno3 bh2so4 nano3 na2so

4、4 ch2so4 nano3 feso4 dcacl2 na2so4 bacl26、下列离子能在ph = 1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no3-、k+、h+ b、na+、cl-、oh-、al3+ c、cl-、no3-、k+、na+ d、ag+、cl-、co32-、k+答案:a d a a b c应用二、除杂除杂质遵循的原则:选用的试剂只和杂质反应,且不带入新杂质。除杂的方法:根据溶解性化学试剂法: 将杂质变成气体或沉淀例题:选用何种试剂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ba(no3)2杂质【分析】ba(no3)2和nano3 相比较真正的杂质是ba2+,只需加入一种试剂既能除去ba2

5、+,又不带入新的杂质,它就是碳酸钠或者硫酸钠。【中考链接】1、下列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anacl(na2co3) 加足量稀盐酸、蒸发、结晶bcacl2(caco3) 加足量稀硫酸、蒸发、结晶cfe(cu)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dmno2(kcl)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2、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物质杂质除杂质应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aco2co通入o2 点燃bnaoh固体na2co3固体加入过量盐酸,蒸发ckno3溶液koh溶液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过滤dcu(no3)2溶液agno3溶液加入过量的铜粉,过

6、滤3、为了除去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物 质选用试剂(过量)操作方法aco2(co)o2点燃bcu(fe)稀盐酸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ccuso4溶液(h2so4)氧化铜加入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d盐酸(h2so4)硝酸钡溶液加入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4、下表中,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n2气体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bmno2粉末kcl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c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dkcl溶液cacl2加入适量碳酸钠,充分反应后过滤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

7、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a.cao固体(caco3)加入稀盐酸b.cacl2溶液(hcl)加入碳酸钠c.k2co3固体(kcl)加水溶解,过滤d.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铁粉,过滤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选项待提纯的物质选用的试剂操作的方法acuso4溶液(h2so4溶液)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bhno3溶液(hcl溶液)过量的agno3溶液过滤ccu(cuo)过量的稀盐酸溶解、过滤 dco2(co)氧气点燃7、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试剂操作方法ac02(

8、co)02点燃bnacl溶液(cacl2)适量的na2co3溶液过滤cnh3(h2o)足量的浓h2so4洗气dcuo(cu)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答案:ad d bc d d c b应用三、物质间的转变【中考链接】1、下列物质的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a cuocuso4 bfe feso4 chgoo2 dkno3kcl2、下表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这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则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选项abcd转化关系甲 乙丙 丁甲 乙 丙 丁甲 乙丙 丁甲 乙 丙 丁物质甲ca(oh)2cfena2co3乙hclo

9、2hclca(oh)2丙na2co3fe2o3cucl2bacl2丁ba(oh)2 conaohh2so4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amgcl2 mg bo2 h2o ch2so4 hcl dnano3 nacl4、小明同学在总结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时发现,选用适当物质既可实现右图中所示的所有反应。若中间的物质为硫酸钡,那么对酸、碱、甲盐、乙盐四种物质的推断中,合理的是:ahcl naoh bacl2 na2so4bhcl ba(oh)2 na2so4 bacl2 ch2so4 ba(oh)2 na2so4 bacl2dh2so4 naoh bacl2 na2so4 5、下

10、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afe(oh)3 fecl3 bco2 caco3 ccu cucl2 dmgcl2 kcl 6、下列几组物质中能按照右边关系图进行转化的一组是(表示反应一步完成)物质abcdxfe2o3ccaco3cuyfecocaocuozfecl2co2ca(oh)2cu(oh)2应用四、利答案:d c d a c b应用四、用本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来鉴别物质例题1: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捷的方法鉴别naoh mgso4ba(no3)2fecl3 kcl五种溶液,则被鉴别出来的物质的正确顺序是【分析】此类题目常常有两种解题方法:从有特殊颜色的物质着手打开解题的入手。从和其它物

11、质发生反应的现象最多的物质着手。本题通过观察可选用方法,首先通过颜色鉴别出fecl3,继而用fecl3鉴别出naoh,然后用naoh鉴别出mgso4,最后用mgso4鉴别出ba(no3)2。【中考链接】1、将下列溶液分别滴入到氯化钡溶液(ph=7)、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能观察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a、碳酸钾;b、氯化钠;c、酚酞;d、硫酸镁2、由na、s、o、h中的2种或3种元素组成的甲、乙、丙、丁4种化合物,它们发生以下反应: (1)甲+bacl2盐+另一种盐; (2)乙+naoh盐+水 (3)丙+盐酸盐+水 (4)丁+cao(或co2)一种碱(或一种酸)。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na2so4,乙可能是h2so4,丙一定是naohb. 甲一定是na2so4,丙一定是naoh,丁一定是h2o c. 甲可能是na2so4,乙一定是h2so4,丙可能是naoh d. 甲可能是na2so4,乙可能是h2so4,丙可能是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