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宜保高速公路初测暂行规定(隧道)_第1页
麻竹宜保高速公路初测暂行规定(隧道)_第2页
麻竹宜保高速公路初测暂行规定(隧道)_第3页
麻竹宜保高速公路初测暂行规定(隧道)_第4页
麻竹宜保高速公路初测暂行规定(隧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宜城至保康段 初测暂行规定第一节 测设原则第1.1.1条 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是湖北省 “五纵五横两环” 主骨架公路网规划中的第一横,宜城至保康段是该骨架公路的重要组成路段。项目起点位于襄阳市宜城市小河镇,接麻竹高速公路襄阳以东路段,在詹营村黄家湾与襄荆高速公路衔接;止于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与在建的谷竹高速公路衔接,途经宜城、南漳、保康等三县(市)。初测应充分研究该地区的公路建设条件,充分吸收湖北省已建和在建的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国内外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精髓,按照湖北省公路建设项目精品工程工作大纲和贯彻落实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和四项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将其建设

2、成一条技术标准掌握恰当、投资省、效益高的山区高速公路。第1.1.2条 本项目按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和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测设工作。第1.1.3条 路线应合理利用地形,贯彻“标准选线、地质选线、地形选线、生态环保选线”相结合的理念,正确应用标准、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远期与近期、干线与地方道路、公路建设与沿线经济开发的关系,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通过综合分析,认真进行方案研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公路使用质量。路线线形要做好平、纵、横的综合协调,重点地段应用透视图进行检验分析评价。第1.1.4条 路线测设必须符合国

3、家有关土地管理、环境和文物保护、水利、公路、港湾和航道管理条例的要求。测设中应少占良田好地,少拆迁房屋建筑,妥善处理新建道路与原有道路的关系,重视高填路堤、深挖路堑、采空区路基的稳定及对废方的处理。第1.1.5条 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宜城至保康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本路段测设的基础,测设中应对路线方案、构造物方案、路线交叉方案、特殊路基处理方案、路面结构方案以及路线分线方案、路基分离式断面方案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选择最佳方案。第1.1.6条 应结合具体情况,加强科学研究与试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第二节 测设依据第1.2.1条 测设工作应根据下列标准、规范、规程和有关文件

4、规定进行。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4、公路勘测细则(jtg/tc10-2007)5、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1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1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

5、规范(jtgd61-2005)1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14、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1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1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006-98)1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19、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2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f71-2006)2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2

6、3、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24、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25、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审批意见26、与有关单位的协议文件、会议纪要和项目组关于技术协调的有关要求27、与建设单位签定的勘察设计合同28、设计任务书、项目事先指导书及有关会议纪要29、湖北省交通厅下发的有关指导性文件、总体组编制的初测暂行规定。第三节 适用条件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宜城至保康段勘察设计分二个勘察设计合同段,第一合同段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完成,第二合同段由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以下简称湖北省院)完成,湖北省院为总体设计

7、单位,为了保证勘察质量,协调工作,统一标准和测设精度,总体组编制的本初测暂行规定仅适用于本项目的初测、初勘,供两院在初测、初勘中共同遵照执行。9第一节 内容要求第2.1.1条 初测应根据计划任务书确定的修建原则和工可研究的路线基本走向,通过现场对各有价值的路线方案的勘测,从而初步确定采用的路线方案、搜集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资料。初测主要任务是对工可提出的路线方案进行核查落实和提出可行的局部路线方案,同时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路线交叉和其他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并进行纸上定线和有关内业及地质勘探工作。第2.1.2条 为协调全线的线路测设,各参加本工程测设的单位,应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8、的路线走廊,利用1/2000地形图,初拟路线方案,在广泛征集沿线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核对特别是地质情况,对初拟的路线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并经各自主管部门审查后进行初测。初测阶段应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有比较价值的方案。第2.1.3条 初测工作开始前,应认真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资料、文件,拟定工作计划,在业主的领导下,总体组对各参加测设单位在技术上做好指导工作,在管理上作好协调工作,优质完成本工程的测设。第2.1.4条 测量、调查记录是勘察设计的原始资料之一,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应按规定的内容要求在现场记录清楚,不得事后补记。2、现场观测记录应清晰,发现看错或记错须改正观测数字时

9、,应用铅笔划去重记,不得使用橡皮涂擦。3、记录本应分类编写,逐日填写日期、天气情况,司仪、记录、计算、复核均应签名;记录本应编写目录,注明上承下接册序及页号。4、调查记录应分类填写调查内容、时间、地点、单位及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做好详细记录,并绘制必要的草图及说明;会议调查必要时应取得会议纪要等书面资料。5、各项记录、计算未经复核不得使用;发现错误或疑问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更正。第2.1.5条 初测桩志是将来定测的依据。凡导线点、水准点桩应采用水泥混凝土桩或凿刻在岩石上的永久性桩志,并绘制固定位置草图,委托有关部门保护;凡桥位、隧道、交叉、高填、深挖等初测控制桩,可采用规定长度的木桩,必要时还须用

10、水泥砂浆固定。第2.1.6条 测量使用的符号, 必须按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执行;如需增补符号时应经总体组同意以后执行,以便统一。第八节 隧道勘测第3.8.1条 隧道初测以公路勘测规范及公路隧道勘测规程为主要技术依据,初测阶段的隧道勘测应为初步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满足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需要。第3.8.2条 隧道设置位置原则上应服从路线走向和线形要求,但对于长隧道及特长隧道,隧道专业人员应会同路线、地质专业人员共同选定隧道位置,既要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又要尽量做到路线与隧道的相互配合协调。隧道设置型式可根据隧道附近地形地质条件以及隧道两端接线条件在如下几种形式中综合选定:

11、 标准间距的上下行分离隧道:两洞室净间距在2535米左右; 小间距的上下行分离隧道:两洞室净距离在510米左右; 夹心式中隔墙连拱隧道:中央分隔带宽度4.5米。长度小于或等于100米的隧道应设置为与路基同宽,其平纵标准不受隧道相关规定限制,连拱隧道长度一般应控制在300米以内,特殊情况下不宜超过500米,小间距隧道长度一般应控制在400米以内,特殊情况下不应超过600米。第3.8.3条 隧道平面线形应尽可能采用直线,当必须设置为曲线隧道时,应保证洞门前后一段距离线形的一致性,以利行车安全。对于上下行分离隧道及小间距隧道,洞外由整体式路基到分离式路基的过渡段应设置在平曲线段内,对于连拱隧道的洞外

12、中央分隔带变宽段也宜设置在平面线形内,但当洞口直线段较长时也可采用“s”形渐变,渐变长度及渐变率应符合路线上相关规定。第3.8.4条 曲线隧道的平面线形应满足下表要求:隧道长度特长隧道长隧道中隧道短隧道一般超高不设超高2%3%4%最大超高2%3%4%5%第3.8.5条 隧道内纵坡一般情况下应大于等于0.3%,小于或等于3%,但是考虑到本路段地形条件较差,对于中长隧道及短隧道可以适当加大纵坡。综合考虑隧道通风等各种因素,隧道纵坡宜按下表控制:隧道长度3000m30001000m1000500m500100m一般纵坡2%2.5%3%3.5%最大纵坡2.5%3%3.5%4%当隧道纵坡超过上表中“一般

13、纵坡”规定时,应与隧道专业技术人员协商确定。第3.8.6条 初测阶段应搜集或测绘隧道平面地形图,比例1:20001:500。其范围应能满足隧道洞口位置的布设,辅助工程、排水、弃渣等设计的需要。图内除符合地形图要求的内容外,还应绘出路线、隧道等;当地质复杂时,另绘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1:20001:5000。当有隧道比较方案时,应绘制隧道方案平面图,比例1:50001:10000。隧道初测放桩以控制隧道进出口地段、浅埋地段、可能对地表构造物有影响的地段以及竖井(斜井)洞口地形为主,一般应在上述地段放控制中桩12个。第3.8.7条 全面调查隧道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水利等资料及对隧道可能有影响的开

14、发规划。特别应注意对影响隧道通风、照明、消防以及供配电资料的收集,如年平均风速与风向,月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年平均降雨量、隧道洞口与通风口的气压等等。根据隧道通风、照明需要,规划负荷容量以及负荷类别与当地供电部门联系,协商并初拟供电原则或方案。当隧道的供电属一类负荷、而当地供电部门又不可能解决时,应考虑设置自备柴油发电机组,并应同时搜集设置发电房所需的有关资料。隧道消防供水,若有条件应首先考虑与当地供水部门联系,商定供水问题。当需自设供水系统时,应搜集地面水、地下水位、水质、地下各类管线等自备供水系统所应搜集的种类资料,按供排水勘测的有关规定办理。第3.8.8条 隧道初勘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

15、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地震影响等具有控制隧道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作出定性定量的评价。地质勘察应以调查和测绘为主,配合物探,必要时作代表性的钻探、试验工作。地质调绘工作的范围,应是隧道穿越的全部地段(包括洞口挖方),其宽度视地质情况及附属工程或整治工程而定。物探工作的测区一般不超过地质调绘的范围,对物探解释有参考、对比价值的调绘范围以外的地点,可以不受上述限制。需作代表性钻探时,孔位及孔数应根据调绘及物探的疑点或异常点拟定,但孔数至少2个以上,钻孔一般多沿隧道衬砌中线布置;孔深一般应钻至洞底设计标高以下2米,洞底以下存在软弱地层或影响隧道稳定的其

16、它不良地质现象时,应酌情加深钻孔;在洞底设计标高以上相当3倍洞径的高度范围内及上述范围以外视需要取岩样做试验,据以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第3.8.9条 初测外业期间,对于特长隧道应完成初步的通风方案分析工作,并初步确定通风方案,以便及时布置竖井、斜井等通风构造物的位置后进行相应的测量及地质勘察工作。第3.13.8条 隧道初勘 勘察要求: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绘、勘察,对隧道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作出正确评价和地质论证。要求分段确定隧道通过地段的围岩类别,为隧道的初步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调查与测绘:查明隧道通过地段地层的层序、成因、地质年代、接触关系,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

17、构造特征以及风化破碎程度,对于岩层应查明其层理、片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组合关系,对于土层则应查明土的类型、成因、地质年代、结构特征、物质成分、粒径大小、密实及潮湿程度等。结合隧道水文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查明隧道区含水层、隔水层性质等水文地质条件,必须判明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的侵蚀性和洞身各段涌水量的大小。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勘探以收集区域地质资料、调查、测绘、物理勘探工作为主,除地质条件简单的短隧道可仅通过调绘提供地质资料外,一般宜布少量钻孔进行勘探;物理勘探:分离式隧道原则上沿隧道轴线纵向至少应布置物探测线12条,两洞口、浅埋地段布置横线各2条;测线长度和测点间

18、距应视隧道长度、地质条件而定;整体式隧道可视地质条件适当增加纵、横测线;岩溶发育地段、断层破碎带地段及隧道可能对地表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地段应适当加密物探测线。钻探:钻孔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及调绘、物探所发现的疑点、重点、异常点来判定。对于中、短隧道可仅在两端洞口各布置一个钻孔;对于地质复杂的中、长隧道,钻孔数量应不少于3个;长、特长隧道钻孔间距宜控制在500800米左右。地质钻孔布置在隧道衬砌中线附近为佳,以左右洞钻孔交错布置为宜;钻孔深度一般应钻到设计洞底标高以下2米。 对于长隧道,当隧道穿越区域断层破碎带或穿越岩溶水较发育地段时,应在合适地段布置长期观测的水文孔,对于特长隧道应至少布置一个水文孔。当隧道埋置深度大于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