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教学设计方案_127_第1页
精编-教学设计方案_127_第2页
精编-教学设计方案_127_第3页
精编-教学设计方案_127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学设计方案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1.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燕子、老牛等尾巴的特点。2.在语感训练和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4.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发展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给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每一位同学都有了一台放映机,下面我们就自己给自己放

2、动画片,看谁的动画片最精彩!二、感情范读,情境想象1.范读课文。2.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情景。(以上环节以孩子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为想象的诱饵,使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激趣练读,语感体验1.学生叙述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师帖有关动物模型。2.这些漂亮的明星照与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3.师:那我们也来当演员,可得先把剧本熟悉了才行。4.生自由朗读。5.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在自己对故事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6.师:要当好演员还得把台词记住才行。7.生记台词,体会感情。8.生角色体验。师相机指导语感、语调等。(以当演员为诱饵,充分调动孩

3、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培养良好的语感。)四、分组表演借尾巴1.分组,分角色。2.小组内互相指导语感、动作等。3.师巡回倾听、指导,参与其中。4.代表小组表演,其他小组参与点评、指导。(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鱼、燕子、牛尾巴的特点及用途;学习小壁虎的礼貌用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1.小壁虎还向谁去借尾巴了呢?2.全班自由表演。(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取了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借尾巴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六、共同体会喜剧结局1.想象小壁虎向妈妈说了些什么?2.师扮演壁虎妈妈,生表演。(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4、和口语表达能力。)七、续编故事小壁虎会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哪些朋友呢?它会怎么说?它的朋友又会说什么呢?想象一下,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再配上漂亮的图画,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爸爸妈妈听,好吗?(给孩子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板书设计:小壁虎借尾巴小鱼图 小壁虎图蛇图 断尾壁虎图 燕子图老牛图 壁虎妈妈图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复习词语。二、听录音,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乌鸦站在树上的插图,听课文录音。、听了故事以后,你觉得图中还缺什么?(缺一片肉)、乌鸦得到肉后,心里怎样?(高兴)、用高兴的语气读读第二小节。(朗读指导)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狐狸也出来了,同学

5、们读读第三小节,圈出表示狐狸动作的词。、根据狐狸的动作给狐狸摆位置。、教师在狐狸嘴边画一两滴口水,问:这样是直流口水吗?(学生:应把口水画得多一些)、把狐狸馋的样子读出来。四、学习47小节。、这时狐狸想出了什么办法?、读课文,想想狐狸对乌鸦说了几句话?读狐狸的话。、学习第一次对话。()出示狐狸和乌鸦的话。()假如你是狐狸,你是怎样说的?()狐狸说这句话时表情是怎样的?(朗读指导)()这么亲切,乌鸦为什么不作声?狐狸又想出了一句话,我们来看看狐狸怎么说。乌鸦怎么做?、学习第二次对话。()出示狐狸的话和乌鸦表现的句子。()读狐狸的话。(朗读指导,读出亲切)()师:前一次,狐狸是问候乌鸦,这一次是问

6、候乌鸦的孩子,前一次乌鸦不作声,这次为什么是看了一眼?()狐狸两次问候行不通,这时狐狸心里是怎样想?、学习第三次对话。()出示狐狸的话。()哪个地方,你觉得乌鸦听了很舒服?()这句话该怎样读呢,同学们先练一练。()指名朗读,指导。、学生分别当狐狸和乌鸦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大法官,说说狐狸的话是不是真的?五、想象说话。、这时乌鸦心里是怎么想的?、听录音(乌鸦心里说的话)。教学设计方案 篇3第一节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我想只有学生形成了这种意识,才会在平常生活中自觉把自我的情与自然映照、类比

7、、融合,才会在阅读中真正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才会把“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运用于言语实践中。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总体观。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类的情分为情、理、志三种,每种配以古诗文和现代文实例,以实例让学生相信“一切情语都可用景语”。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举抒情、喻理、言志三种抒情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3、丰富学生自然文化底蕴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的意识三、教学难点

8、:同上四、教学过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导入。图片猿人、现代人类社会)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自然通过长期进化,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人类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类的母亲。2、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甚至可以说,人类一切合理的道德准则、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类学说。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产

9、生回归自然的渴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处境困窘时,会有归隐泉林的意愿,这就有如落叶归根、游子思乡,痛极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二)文学中的自然历代文学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类以大地自然为母,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大量自然场景的融入。请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每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说每一个文人雅士,都用一颗敏感的.心,与自然万物沟通交流,并借以传情达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过来也可说,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思想情意分为情、理、志三个方面,那么

10、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三种抒情方式就正好对应人类的三种主要情意。也就说,人类的情意都可与景交相辉映。1、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特点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点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1)古诗文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诗人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提问:诗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现这一心情的?这样表现心情与直抒胸臆比有何好处?明确: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

11、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更具体形象可感,避免了苍白的抒情。(2)现代文:飘落心灵的秋叶(附于学生资料)提问:1、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第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悟出的?明确: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2、借物喻理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态以喻之;或是作者见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以下作品选择性鉴赏,重点鉴赏其一,主要让学

12、生说说从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处。其余可只让学生说说其中悟到的道理。(1)古诗文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名句格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2)现代文:叶子的风姿(附于学生资料)3、托物言志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以下作品鉴赏时,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作者何种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处。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

13、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画眉鸟 (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用景语替代情语的效果总结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

14、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四)作业:阅读三种抒情方式经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练习。附:板书设计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借景以抒情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效果: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材分析: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抓住黄山“四绝”之一怪石,娓娓道来。文章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从总体上讲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引出黄山奇石。第二至第五自然段重点介绍黄山的四块奇石,其构段方式有所不同。第六自然段写出黄山还有其它奇石,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对黄山石的喜爱之情。本文图文并茂,文章抓住一个“奇”字,那些

15、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原本无生命,但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令人无限神往,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教学设想: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整合语文教学的多维目标,以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感悟黄山石的“奇”为突破口,通过图片、多媒体课件直接感知石之“奇”,动情的朗读找出“奇”,广泛的交流品味“奇”,重点词句主动的想象夯实“奇”,积累内化再观“奇”,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能正确认读“尤、巨”等1

16、8个生字,正确书写“区、秀”等10个生字,并且注意美观。b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c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2、过程与方法: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理解黄山石的特点,体会对黄山石的赞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爱黄山石的特点,向往去黄山看奇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描写内容的详略。教学难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在研读中体味美的语言、想象美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一、说图初读,感知“奇”1、同学们,咱们都是大山里的孩子,生在大山里,长在大山里

17、。咱们对石头应该说是非常熟悉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与石头有关的挂图,大家想不想看?课件展示:文中第2、3、4三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然后要求展开想象,准备说图。师加以指导,如:那石头是什么样子?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看到这石头你会想到什么?等等。2、教师配乐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与3幅图所对应的段落,再图文对照。3、初步感知课文。课件展示:第一幅插图。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课文哪一段描写了这幅图上的画面?然后图文联系,明白黄山奇石是黄山风景的一部分。师简单介绍黄山四绝。4、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次感受“奇”。二、整体感知,找出“奇”。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2、这里的石头既好看又

18、奇妙,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几块怪石?3、师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三、细读探究,品味“奇”。1、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内容。谁愿意把“仙桃石”给大家介绍介绍?2、小组讨论。用“这一部分先写接着写最后写”的句式归纳本段内容。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一部分内容先写仙桃石”的名字,接着写像什么样子,最后写在什么地点。3、让学生从外形上看,从来源看仙桃石的“奇”。4、小组讨论交流。用同样的方法来完成3、4、5段的阅读。师提示:a要结合课文插图。b要尝试使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c名字、样子、地点可以交换顺序。5、反馈。a谁能把“仙人指路”介绍给大家啊!它是什么样的?你能给大家读读吗?再

19、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b接下来该去看哪块怪石了?找同学读课文。师:有一只猴子,蹲在高高的山头上。望着翻滚的云海,它是被那美丽的景色迷住了,看呆了,能体会着读读吗?谁再试试?师:关于这只石猴你有什么想法?c还有一块石头没介绍呢?它叫什么呀?师:雄鸡为什么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金鸡?师:看到他想到什么?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一段吧!四、找重点词,夯实“奇”。1、朗读2、3、4、5四个自然段,体味意境美、语言美。2、课文中具体介绍的这几块怪石,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它们有趣,神奇呢?例如:师生分析出“仙桃石”这一奇石,一“飞”一“落”把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的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

20、是妙不可言。板书:仙桃石 飞、落猴子观海 抱、蹲、望仙人指路 伸、指金鸡叫天都 伸、啼叫3、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五、积累内化,再观“奇”。1、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写的是什么内容?2、黄山奇石数不清,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就没有具体说了,谁能用前面研究的四种奇石的构段方式,说说它们个是什么样的,敢和书上写的挑战吗?3、小组任选其一进行练习。4、小组汇报展示。六、总结全文。黄山的奇石真是有很多,说也说不完。那我们就尽情地读读整篇文章,好好欣赏欣赏吧!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山奇石,你回家准备给爸爸妈妈怎么说你的收获呢?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概述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1、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2、;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

23、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ppt课件概念动画实验视频相关图片多媒体教室六、教学过程环节一:

24、提出问题(一)情境引入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c?o2点燃co2微观粒子数 11 1物质质量12g 32g 44g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二)提出问题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

25、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环节二:方法探究(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

26、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2)摩尔堆量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子。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3)迁移应用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

27、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