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歌相互渗透 阅读鉴赏相得益_第1页
散文诗歌相互渗透 阅读鉴赏相得益_第2页
散文诗歌相互渗透 阅读鉴赏相得益_第3页
散文诗歌相互渗透 阅读鉴赏相得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散文诗歌相互渗透 阅读鉴赏相得益 摘要散文和诗歌教学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此,在教学中,可让散文、诗歌相互渗透,让阅读和鉴赏相得益彰。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让散文走进诗歌,从诗歌的角度体味散文的妙处;让诗歌走进散文,用散文的语言去表达诗歌的神韵;掌握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共享通用的艺术手法;优化解题模式,共用“三步式”答题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词歌;阅读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39-02zw(n 作者简介朱科,男,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中学教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和古诗是“老大难”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散文是拉长的

2、诗,诗则是浓缩的散文,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都讲究语言的清新凝练,都追求美妙的意境,常运用想象、对比等描写手法,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我们可以让散文走进诗歌,也让诗歌走进散文,相互渗透,让散文和鉴赏相得益彰。 一、让散文走进诗歌,从诗歌的角度体味散文的妙处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时引导学生对散文和诗歌进行朗读、改写和仿写,以加深学生对散文和诗歌的理解。对此,我们应转变教学理念,对散文进行“二度开发”,将其浓缩改写成诗,从诗歌的角度去体味散文的妙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还能加深其对散文的理解。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

3、月色,学生朗读文章后,在思考和讨论中体会到了第46段的语言特色及艺术效果,认识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通感手法,理解了“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画”“泻”等字的表现力,品味了“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在音韵美和描写上的妙处。此时,我们将整篇文章浓缩成律诗观月荷有感:“月夜不平观荷塘,明珠羞涩浴美人。弥望舞裙叶田田,歌传微风香缕缕。光泻流水花笼梦,淡云小睡画柳影。蝉蛙欢闹无福受,西洲不觉猛到家。”这样的“旧瓶装新酒”能够让散文走进诗歌,让学生从诗歌的角度体味散文中比喻、拟人、通感、叠词、反衬等手法的运用,使阅读和鉴赏相得益彰。 二、

4、让诗歌走进散文,用散文的语言去表达诗歌的神韵 古诗难在它语言的多义性和隐喻性上,正如梅尧臣在谈诗论中所说的那样:“作者得之于心,观者会之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让学生将其扩展成小散文,则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比如人教版必修3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对后两联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如果让学生把诗写成散文,就容易理解多了。笔者就用散文写出来给学生示范:“秋天来了,晚上的白霜让枫树凋零、败落,远处的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一片萧瑟阴森中。那巫峡波涛汹涌,天地一片阴沉,那巫山乌云密布,似乎要压到了地上。此时,一看到眼前再次开放的菊花,不禁泪流满面,两年来一直漂泊他乡,都不能回到我朝

5、思暮想的家乡啊!而陪伴我的只有那条系在岸边的孤独小船和那颗怀念故园的心。天渐渐转冷了,家中的亲人又在忙着赶制过冬的衣服了吧?夜幕降临,我仿佛听到了从白帝城高处传来的那一阵接着一阵急促的捣衣声。”学生读后都很喜欢,觉得语言美、感情浓,从“一看到眼前再次开放的菊花,不禁泪流满面”这句话体会到了诗人用的是“触景伤情”的抒情手法,再从“那一阵接着一阵急促的捣衣声”中体会到了诗人不能归家与思念亲人的心情。由此可见,用散文还原古诗的意境和神韵是让学生理解诗、进入诗境的好方式,而学生对诗歌读得越准越深,散文就写得越好,这 是相互作用的。 三、掌握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共享通用的艺术手法 整体阅读是散文和诗

6、歌鉴赏最重要的方法。许多学生读散文或诗歌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却不知它主要说什么、抒的是什么情。这与学生不善于从大处着眼,陷入某一局部问题而不能自拔有关。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从题目、关键词、抒情或议论句及时代背景等角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只要抓住了主旨,就能找对方向。 例如对于新教材的囚绿记,怎么理解“囚”字的精妙呢?通过整体阅读,学生可以认识到其主旨是表现不屈的民族精神。文章以“囚”为核心,囚绿表明作者喜爱绿色;“囚”字“人”在“囗”中,象征中华民族处在黑暗的重围中;联系作者在“囚”绿过程中感到这绿色“永远向着阳光”,这囚人“不屈服于黑暗”,就可以知道“囚”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

7、求解放和自由的精神。 学生掌握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后,还让学生明确散文和诗歌的“三类”手法。首先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其次是想象、对比、反衬、渲染等描写方法,最后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抒情手法。在具体运用时,要先看有无运用修辞手法,再看是否运用描写方法,最后看抒情手法,这样就不会混淆。 四、优化解题模式,共用“三步式”答题模式 不少资料越来越细化散文和诗歌的答题模式,如诗歌鉴赏分“意境型”“技巧型”“炼字型”等五种模式,散文也分“词句含意类”“结构作用类”“艺术手法类”等五种。这些模式都很具体、针对性强,但模式过多、过细,学生不容易记,也容易搞乱。我们可优化散文和诗歌的答题模式,将其整合成可共用的“三步式”:是什么?怎么写?为何写?首先,要看清楚问的是什么,题目有何限制和提示。第二步是回答“怎么写”,这要对前后文或上下诗句进行有针对性的简要分析,如:它是怎么写的?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哪些地方用了什么手法?第三步是回答“为何写”,也就是思考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这要结合主旨来考虑,思考“它与主旨或前后内容有何联系”,这样问题就变得明朗了。这样将模式简化后,学生只要认真审题,按“是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