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锡市锡山区及所辖镇(街道)土地利用无锡市锡山区及所辖镇(街道)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年)调整方案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 二二一七年三月一七年三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总则规划总则.1 一、指导思想.1 二、规划原则.1 三、规划依据.2 四、规划期限.4 五、规划范围.4 第二章第二章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规划调整完善背景.5 一、区域概况.5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5 三、现行规划实施情况.7 四、面临的形势.7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8 一、总体要求.9 二、 核心战略.9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
2、标.10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12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2 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3 第五章第五章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15 一、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15 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16 第六章第六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19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19 二、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19 三、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22 四、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3 五、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4 第七章第七章 协调推进土地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土地生态建设.26 一、维护土地生态空间.26 二、加强土地生
3、态建设.27 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用途分区管控土地用途分区管控.28 一、土地用途分区.28 二、土地用途管控.28 第九章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点安排土地利用重点安排.30 一、重点建设项目安排.30 二、流量指标归还计划.31 第十章第十章 中心城区与乡镇土地利用调控中心城区与乡镇土地利用调控.33 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33 二、乡镇土地利用调控.33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6 一、健全规划调整完善实施考评和问责制.36 二、完善规划调整完善实施经济机制.37 三、改进规划调整完善实施技术手段.38 四、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实施民主决策.38 附表附表.42 第
4、一章第一章 规划总则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保护资源、 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改革创新”的工作总要求,结合新常态下国 土资源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 为要”的原则,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理念,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以提 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 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区、全面开放、 城乡一体、绿色发展、民生共享六大战略。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 保护制度
5、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重点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划 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守耕地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先保障生 态屏障用地,统筹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 设富强美丽和谐幸福新锡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实现锡山经济社会更好更快 发展。 二、规划原则二、规划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坚持数量与质量齐抓(一)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坚持数量与质量齐抓 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 量和质量并重,确保上级下达的实有耕地面积和耕地保有量不减少, 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不断强化对基 本农田的保
6、护和建设。 (二)加强建设用地管制,坚持增量与存量共管(二)加强建设用地管制,坚持增量与存量共管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提升节 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各业用地要注重内涵挖潜,控制外延扩张,进 一步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三)坚持统筹土地利用原则(三)坚持统筹土地利用原则 按照构建国土开发新格局的要求,充分考虑各区域资源禀赋和 发展方向,突出土地利用主体功能,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求,统筹 安排城乡和区域各类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统 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四)坚持强化土地调控原则(四)坚持强化土地调控原则 按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
7、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 参与宏观调控手段,创新规划实施新机制,增强土地资源保障科学 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规划依据三、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 7、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 8、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 ; 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 10、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 号) ; 11、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
8、划调整完善 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土资厅函20141237 号) ; 12、 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 105 号) ; 13、 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苏国土资规发20124 号) ; 14、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 (苏国土资办发201547 号) ; 15、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调整完善指导意见的通知 (苏国土资发2016280 号) ; 16、 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 ; 17、 无锡市锡山区各镇(街道)总体规划(2015-
9、2030) ; 18、 无锡市锡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 19、 无锡市锡山区“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 20、 无锡市锡山区“十三五”规划发展纲要 ; 21、 无锡市锡山区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 2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1024-2010) ; 23、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1021-2009) ; 24、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 2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四、规划期限四、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 2005 年,规划期限为 2006-2020 年,规划调整的 基期年为 2014
10、年,目标年 2020 年。 五、规划范围五、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覆盖无锡市锡山区全部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东亭街道、 东北塘街道、安镇街道、羊尖镇、鹅湖镇、锡北镇和东港镇,共 3 个街道和 4 个镇,总面积 39910.54 公顷。 第二章第二章 规划调整完善背景规划调整完善背景 一、区域概况一、区域概况 锡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江苏省东南部,无锡市东北部。 锡山区位于东经 1203612047,北纬 3l213145之 间。南临太湖,北通长江,东邻常熟市,东至上海 128 公里,西至 南京 177 公里,为苏锡常中心地区,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2014 年 末,全区户籍总人口 43.16 万人,常
11、住总人口 70.15 万人,城市化率 68.7%。锡山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5.5C,雨量充 沛,年平均降雨量为 1000 毫米,全年无霜期为 230 天左右,年平均 日照时数为 2000 小时左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 的美誉。 2014 年末,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20.71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 8.8%。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61383 元,同比增长 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9820 元,同 比增长 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489 元,同比增长 10.1%。产 业结构加快升级,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
12、总值的比重为 3.3%, 与去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52.5%,同比继续下降 2 个百 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4.2%,同比上涨 2 个百分点。三次 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3.3:54.5:42.2 调整为 3.3:52.5:44.2。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一)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 2014 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锡山区土地总面积 39910.54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 20584.7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51.58%;建 设用地面积 16041.3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0.19%;其他土地面积 3284.5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13、的 8.23%。 农用地中,耕地 14510.0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6.36%;园地 1318.5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30%;林地 242.21 公顷,占土地总 面积的 0.61%;其他农用地 4513.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1.31 %。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 13975.3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4.91%;交通水利用地 1990.0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99%;其 他建设用地 75.8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19%. 其他土地均为水域,面积为 3284.5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23%。 (二)土地利用特点(二)土地利用特点 1、耕地占
14、农用地比重较大,耕地质量总体较高,但人均耕地面 积较少。全区耕地面积 14510.04 公顷,在农用地中比重较大。锡山 区土地质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31 亩,远低于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 1.35 亩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 0.8 亩的警戒线,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 2、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集约型土地利用特征较显著。锡山区 重视土地集约利用,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小区集中、农业 向生态园区集中”进程加快。单位土地 GDP、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 产投资额均有所提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集约型土 地利用特征逐步显现。 3、建设用地扩张需求与生
15、态环境保护要求矛盾更加突出。规划 实施以来,随着锡东新城的建设、京沪高铁主线及配套设施、锡张 高速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区经济水 平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扩张的依赖水平较大,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加,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矛盾突出。 三、现行规划实施情况三、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现行规划落实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014 年末,全区耕 地保有量 16547.76 公顷,2020 年耕地保有任务量为 16748.20 公顷。 全区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程度为 98.80%。规划期内全区基本农田保护 任务为 12140.00 公顷,全区实际划定基本农田 12201.42
16、 公顷,比上 级规划确定的目标多 61.42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落实程度 100.51%。 现行规划中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农村居民点 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超过了 2020 年规划目标;同时随着近年来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规划中对部分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特别是一些独立选址项目工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用地规划表中并没体现。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用地规模、结构和布 局,梳理“列清单,留通道”项目列表,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规划 的保障水平。 四、面临的形势四、面临的形势 (一)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一)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
17、整阵痛期、前期刺 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维护社会 稳定面临新情况。为此,国家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过剩产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 面实施“中国制造 2025,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积极构建以 创新为引擎的经济发展体系,以期提高经济发展新活力,形成经济 增长新动力。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 化,确定江苏等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逐步建立以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 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面对以上形势,锡山既要抢先抓住拓展国 内发展空间的机遇,也必须积极应对诸多
18、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 的严峻挑战。 (二)(二)加快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速,上海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对江苏、浙江等周边区域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同步显现。 江苏省确立“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区域发展方略,推 进宁镇扬、(沪)苏通、锡常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 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域重要结合点和无锡 市的重要组成板块,锡山拥有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提升区域性城市 功能的诸多机遇,总体处于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关键期、提 高自主创新水平的机遇期、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的攻坚期、提升城 乡一体建设的加速期、生态
19、文明建设的深化期。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和省转型升级综合 实验区创建要求,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构建科技创新体 系,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国家全面扩大开放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建设等省级战略,为锡山区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有力支 撑。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 点促进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 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践行绿色发展 理念,深刻认识
20、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 的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形 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合理利用锡山区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生态优势,有效保护 和合理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区域用地,改善土地生 态环境,优化村镇布局,合理确定重点村、特色村等规划发展的布 局、数量和发展规模。促进全区土地资源的协调、高效和持续利用。 二、核心战略二、核心战略 (一)耕地保护战略(一)耕地保护战略 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面推进
21、土地综合整治,强化耕地质 量建设,提高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节约用地战略(二)节约用地战略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重点发展区域用地,充分挖潜利 用存量低效用地,引导各业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优化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 利用,有效拓展建设新空间。 (三)生态保育战略(三)生态保育战略 稳定农田、水面的自然形态,合理增加园地、林地面积,提升 生态源地、生态节点和生态廊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天然林 保护,强化水土资源协调利用,保护绿色生态空间,促进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一)主要指标(一)主要
22、指标 以耕地保护为核心,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到 2020 年,全区耕地保护任务量不低于 13646.60 公顷。确保 8420.00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 以优化整合城乡建设用地为重点,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增长 规模与时序,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集约用地的发展趋 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到 2020 年,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 16620.00 公顷。 (二)其他指标(二)其他指标 保护具有生态功能的园地、林地,规划至 2020 年,园地和林地 面积分别为 1318.59 公顷和 242.21 公顷。 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
23、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到 2020 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433.73 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工 矿用地控制在 8623.71 公顷以内,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 5810.02 公 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它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2290.05 公顷以内。 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得到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得 到有效控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到 2020 年,全区新 增建设用地控制在 578.70 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 制在 458.35 公顷以内,新增交通水利及其它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20.35 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 550.00 公顷, 新
24、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 450.00 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 在 130.00 平方米/人以下。 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优化 土地利用结构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到 2020 年,全区力争通过农村 建设用地整理形成增减挂钩指标 533.33 公顷。 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严格落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任务,提升耕地和基本农田整体质量。2020 年全区土地整治补充耕 地义务量为 450.00 公顷。 第第四四章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和布局优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一)合理调整农业用地(一)合理调整农业用地 1、耕地
25、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36.36%调整为 34.19%。到 2020 年,耕地净减少 596.74 公顷,主要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高效设 施农业。 2、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3.30%。到 2020 年,园地未发生 变化。 3、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0.61%。到 2020 年,林地未发生 变化。 4、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11.31%调整为 12.65%。 到 2020 年,其他农用地净增加 534.74 公顷。主要用于发展高效设 施农业。 (二)高效配置建设用地(二)高效配置建设用地 1、城乡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34.91%调整为 36.16%。到 2020 年,
26、城乡建设用地净增加 458.35 公顷,主要用于 中心城区、城镇发展区建设。 2、交通水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4.99%调整为 5.29%, 到 2020 年,交通水利用地净增加 120.35 公顷,主要用于公路、港 口等交通运输设施和河道治理等水利设施建设。 3、其他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0.19%。到 2020 年,其 他建设用地未发生变化。 (三)协调安排其他土地(三)协调安排其他土地 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8.23%调整为 7.60%,到 2020 年, 水域净减少 250.00 公顷,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 发水域。 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二、土地利用布局
27、优化 (一)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一)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大力推进区域优势农业,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 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保障农产品生产空间, 稳步提升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按 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重点发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区,建设高标 准农田;保障优质果园,提高园地集聚效益,培育特色果品生产基 地;加强林地的使用和管理,严控各项建设占用公益林和生态敏感 区、生态脆弱区的林地;突出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合理安排 其他农用地规模和布局。 (二)调整基本农田布局(二)调整基本农田布局 按照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基本农田 保护
28、与各类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合理设定基本农田保护 区,对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好、分布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 进行重点保护,打造优质水稻、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三)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三)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1、提高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 模,引导城镇工矿用地理性增长。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 提高生态用地比例,促进城镇和谐发展。加快“三集中”进程,减 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比例,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保障交通 水利能源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建设用地中交通水利用地比 重,提升区域发展能力。规划期间,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 稳步增加,其他建设用地略
29、有增加。 2、合理安排美丽乡村发展用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 村建设,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向美丽乡村集中布局,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惠农长效机制,构建中心村发展“多点式” 格局。 (四)维护生态景观风貌(四)维护生态景观风貌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科学预留具有地方优势的 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引导耕地、园地、林地、水 体等与建设用地穿插交错布局,在城镇用地布局中保留必要的农用 地作为城镇的绿心、绿带,强化原有乡土、民俗保护,维护锡山区 自然和人文景观风貌。 第五章第五章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一、严格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一、严格保护
30、耕地数量与质量 (一)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一)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选址的引导,集约节约用地,各项建设用 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低等别的耕地, 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必须把占用耕地情况作为评选方案的一项基本指标。到 2020 年, 全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450.00 公顷以内。 (二)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二)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严格控制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尽量减 少破坏耕作层和农业基础设施,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因地制 宜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
31、用地产 出效益。到 2020 年,全区因农业结构调整净减少耕地规模控制在 600.00 公顷以内。 (三)加大耕地补充力度(三)加大耕地补充力度 加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力度,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 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各类非农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建设单 位必须切实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先补后占,按照要求补充数 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到 2020 年,全区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 不低于 450.00 公顷。 (四)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四)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立足提高耕地质量,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 对水田、水浇地等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积极开展高标准
32、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严格实施土地 整理复垦开发工程建设标准,执行耕地表土层剥离再利用制度,推 行土壤培肥,提高新增耕地的综合产能。 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按照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基本稳定、优质耕地优先保护的原则, 根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对基本农 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到 2020 年全区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 8420.00 公顷,其中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 3463.46 公顷。 (二)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二)优化基本农田布局 1、优先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 (1)落实
33、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 按照“允许建设区鼓励划,有条件建设区挤压划,限制建设区 和禁止建设区应划尽划”的原则,优先把城市周边、道路沿线的优 质连片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锡山区城市周边新划入基本农田 196.20 公顷,划定后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3463.46 公顷,占 城市周边范围内耕地总面积的 81.16%。 (2)优化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功能形态 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划定后,以城市周边山川河流森林湖泊等为 天然生态边界,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形成绿色空间。 通过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的划定,构建锡山区中心城区的生态屏障, 对中心城区进行了有效的合围和隔离,进一步固定了城市开发边
34、界, 避免城市无节制扩张和低效发展,有利于引导城市“跳出去、串联 式、组团式”发展。 2、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 (1)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按照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基本稳定、优质耕地优先保护的原则, 在落实好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基础上,调整基本农田布 局,划足补齐城市周边以外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锡山区全域 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图斑面积 8441.68 公顷,比规划基本农田保护 目标多划 21.68 公顷。划定 68 个基本农田保护片(块) ,基本农田 保护片(块)面积 8681.77 公顷。划定 7 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 农田保护区面积 8681.77 公顷。 (2)优化基本农田布局
35、 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与自然河流、山脉等共同形成城市 开发的实体边界,构建形成了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乡发展 格局,充分发挥永久基本农田优化城乡空间格局、促进土地节约集 约利用、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扩张的作用,能够达到优化城市空间格 局,引导城市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发展的目的。 (三)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三)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禁止以 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名义占用基本农 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生态退耕、绿化隔离带建设、发展林果 业和挖塘养鱼。省以上能源、交通、水利、电力等重点建设项目选 址应尽可能避免占用基本农田,确
36、实无法避让的,在用地预审和报 批前,必须对选址方案、基本农田调整及补划方案等进行充分论证 和听证,并按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四)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四)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 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保 护区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综合利 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和土 地开发整理资金等多渠道的资金,进行重点投入,扩大规模效益, 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工作,改善农田水利条 件,提高耕地质量,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五)落实基本农田管护责任(五)落实基本农田管护责任 划定
37、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与全面管护。建 立基本农田档案并实行数据库管理,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 任制。合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土地整治资金等进行重点投入, 扩大规模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有序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确保基本农田质量有提高。 第六章第六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一)明确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有效调控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经济社会 科学发展用地,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严控总量,用好增量, 盘活存量,增加流量,着力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合理安排各类新增 建设用地。到 2020
38、 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6620.00 公顷 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578.70 公顷以内。 (二)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全面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 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公共资 源均衡配置。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区域经济,提 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围绕“前瞻性、战 略性、全局性”规划理念,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和城乡用地空间管 制区域,健全规划衔接机制,推进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生态保护 等各类规划“多规合一” ,推动锡东新城和东亭片区一体发展,打造 无锡东部城市副中心,加快实现从规模扩
39、张向注重内涵转变、从先 城后乡向城乡协调转变、从土地开发向追求质量转变,实现城乡统 筹发展。到 2020 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433.73 公顷 以内。 二、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二、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 (一)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一)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 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调整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努力打造和谐宜居、 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新锡山。采用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城镇人均 城镇工矿用地、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入等集约利用土地的主要 指标,合理控制城镇用地规模。规划至 2020 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 规模控制在 8623.
40、71 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130.00 平方米/人以内。同时依据城镇总体规划,有效利用河流、湖 泊、山体、农田等重要地物的隔离功能,划定城镇工矿用地扩展边 界,明确管制规则和监管措施,防止城镇周边无限制的发展。 1、构建集约高效的城市开发格局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加快推动锡东新城和东亭片区一体发展,打造无锡东部城市副中心。 做优重点镇和特色镇,健全“六个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一 体化加快发展。按照上级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合理控制全区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统筹配置中心城区、街镇等城镇用地及采矿用 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41、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规 划到 2020 年,东亭街道与东北塘街道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2968.42 公顷以内。 2、推进重点城镇协调发展 适当扩大重点中心镇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强 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小城镇居住功能,加强人口、 产业集聚,引导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以现有城镇布局为基 础,实施集约开发、集中建设,打造推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点提升新城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完 善的生活服务中心,形成以产业兴城、工业主导、镇区联动建设绿 水生态新市镇。规划到 2020 年,安镇街道
42、与锡北镇城镇工矿建设用 地规模控制在 3560.65 公顷以内。 3、分类引导一般乡镇发展 稳妥有序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城镇化发展,统筹协调城镇扩展与 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镇,引导生 态移民向小城镇集中。进一步明晰城镇发展定位,严控乡镇开发规 模,加强交通、医疗、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产业发展载体、 合作共赢社区、创新创业空间功能定位,统筹片区扶贫开发、特色 小镇建设等规划叠加。规划到 2020 年,羊尖镇、鹅湖镇和东港镇城 镇工矿用地控制在 2094.21 公顷以内。 (二)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用地(二)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用地 根据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实际情况,尊
43、重乡村演变的自然 客观规律,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合理确定重点村、特色村等规划发 展村的布局、数量和发展建设规模。对空心村开展重点整治行动, 有序推进“空壳村”撤并。对规划发展村庄,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 村房屋建设,改善农村形态和居住条件。加强农村发展分类指导, 重点培育产业重点村、生态文化特色村等特色村庄。到 2020 年,全 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在 5810.02 公顷以内。 三、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三、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按照锡山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统筹布 局各类基础设施用地,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格局,城 镇群间交通状况全面改善,跨县区路网对接更加便捷,道路
44、等级得 到有效提升,与周边城市重要通道对接更加畅通。推动交通、水利、 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 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 础设施。 (一)优先保障交通水利用地(一)优先保障交通水利用地 重点推进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加快高等级公路、航道港口和连 接线建设,率先构建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的现代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输系统。稳步推进防洪除涝工程、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水资源环境和水生态建设,完善污 水治理体系,构建现代化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到 2020 年,净增规模 控制在 95.61 公顷以内,其中交通运输
45、用地控制在 70.12 公顷以内, 水利设施用地控制在 24.82 公顷以内。 (二)重点保障能源环保用地(二)重点保障能源环保用地 以清洁、高效利用能源为导向,鼓励支持大型能源项目和区域 电力供给项目建设,重点保障电厂新建工程、国家电网输变电工程、 千伏输变电工程等能源项目建设,完善区域能源网络体系。加强污 染源源头控制,深化水、气、声等污染治理,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保 护设施均等化服务网络,加快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建设步伐,重点 保障城市垃圾填埋场、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疫病畜禽无害化处 理等环保项目建设。到 2020 年,净增规模控制在 20.50 公顷以内。 (三)合理保障旅游及其他用地(三
46、)合理保障旅游及其他用地 锡山区立足江南田园乡村文化,以休闲度假为核心,以品牌化、 特色化为导向,把旅游打造成锡山的富民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让 游客体验富足、宜居、和睦友善、自得其乐、远离世俗的休闲生活 的同时,感受锡山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通过打造锡山人、景、物 的文化质感打造无锡旅游新的发展空间,成为无锡旅游最具活力板 块之一和长三角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之一。 重点深化翠屏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和特色化发展,鼓 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山地、滨水、温泉、乡村、运动、养生等休闲 度假产品,发展休闲街区、风景绿道、骑行公园,构建全区休闲慢 行系统,拓展全区城乡休闲空间,完善休闲度假功能及
47、产品服务体 系,打造“城市即旅游”的全域旅游新体验。 到 2020 年,旅游及其他用地净增规模控制在 4.91 公顷以内。 四、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四、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一)推进城镇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一)推进城镇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 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稳妥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平稳退出,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潜力, 建立健全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利用的引导政策和激励机制,有效提高 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规划期内通过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全面掌握 低效产业用地数量、分布、产业类型等相关信息,合理确定再开发 范围,建立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动态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产业转型 升级
48、和企业提质增效。规划到 2020 年,全区力争再开发城镇低效用 地 70.00 公顷以上。 (二)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二)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按照城乡用地一体化的要求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实施、 权责挂钩的原则,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稳步推进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城 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聚,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 利用效率,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发展腾挪空间,推进建设用地减量 化。到 2020 年,全区力争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形成增减挂钩指标 533.33 公顷。 五、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五、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一)允许建设区
49、 全区划定允许建设区的面积 15643.08 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心城 区、各建制镇镇区、工业园区及中心村等,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中 心城区、建制镇和集镇、大中型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 安排应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 (二)有条件建设区 全区划定有条件建设区面积为 1083.45 公顷,分布重点向中心 城区倾斜,在各乡镇的主导发展方向上进行适度划定。区内土地可 依法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 规模。 (三)限制建设区 全区划定限制建设区面积 23186.08 公顷,在各镇、街道均有分 布,远离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 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
50、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 第七章第七章 协调推进土地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土地生态建设 一、维护土地生态空间一、维护土地生态空间 (一)优先安排生态安全屏障用地(一)优先安排生态安全屏障用地 根据锡山区地域、生态和环境特点,按其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以 及对周边的影响作用,兼顾土地利用性质,抓住沿运河防护林及沿 运河森林公园、沿湖滩涂湿地保护区建设的契机,做好沿运河防护 林工程、沿运河景观林工程,沟、渠、河、路绿色通道工程和农用 林网等四大工程构筑全区生态安全绿色屏障。 (二)积极打造骨干性生态网络(二)积极打造骨干性生态网络 着力优化生态绿化体系,以提升林木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为重点,结合“一
51、村一园”建设,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积极 发展果品、花卉苗木等高效林业。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加大绿色家 园示范镇村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绿色干道、绿色河岸、绿色村镇等 建设。加强对绿地和园林设施维护的全方位管理,提高市场化运作 的管养效益。 (三)稳定基础性生态用地格局(三)稳定基础性生态用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深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入 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 生态、生活空间平衡协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共同营造美丽家园, 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保护公路、铁路、堤坝、江河渠道, 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全区城乡绿化美化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土地
52、生态建设二、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一)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建设(一)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建设 大力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按照“三清三整”的要求,对全区 “四纵四横”骨干河道水系进行了清淤整治,区、镇、村三级河道 河塘疏浚整治基本到位。建立全覆盖的“河长制” 、 “片长制”责任 体系,分级管理,分片包干。开展以生活污水处理、垃圾集中收集、 河道清淤整治、村庄环境美化等为重点的村庄综合整治。实施主要 出入太湖河道两侧及河口、应急备用水源地周边生态隔离带及防护 林工程建设,形成隔离、净化污染物的生物屏障,构建沿湖、沿河 生态防护林体系。加快林地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森林质 量。加强道路、河道、沟渠、圩堤、村
53、镇等造林绿化。继续推进吼 山、胶山、石节山、斗山、夹山石宕复绿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相 结合,乔、灌、草、藤本等相结合的措施恢复森林植被,重现锡山 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农村土地生态建设(二)强化农村土地生态建设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村庄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加强农村建 设用地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着力治理改造废弃采矿用地,加快实 施生态管控区内矿山宕口复绿、生态修复及养护工程;改进土地复 垦的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对复垦后的土地宜农则农,宜园则园, 宜林则林,优先恢复为耕地和林地,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能力。 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用途分区管控土地用途分区管控 一、
54、土地用途分区一、土地用途分区 根据生态敏感性、土地开发适宜性,结合城乡规划、生态建设 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主导用途,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基本农 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 矿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等六类土地用途区,以强化区域土地利 用功能调控。 二、土地用途管控二、土地用途管控 1、基本农田保护区 全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 8681.78 公顷,主要分布在锡北镇、 东港镇、羊尖镇、鹅湖镇和安镇街道。区内土地主要用途为基本农 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 他农业设施用地。 2、一般农地区 全区一般农地区面积 11613.49 公顷,
55、主要分布在安镇街道、东 港镇、锡北镇、鹅湖镇和羊尖镇。区内土地主要用途为基本农田以 外的耕地、园地、林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3、林业用地区 全区林业用地区面积为 242.30 公顷,主要分布在安镇街道、羊 尖镇和锡北镇。区内土地主要为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 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 4、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全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面积为 15557.25 公顷,主要分布在东亭 街道、锡北镇、东北塘街道等。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农村居民 点建设。 5、独立工矿用地区 全区独立工矿用地区面积为 85.83 公顷,主要分布在安
56、镇街道、 羊尖镇、东港镇和东北塘街道。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其他 不宜在居民点内安排的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6、其他用地区 全区其他用地区面积为 3731.97 公顷,主要分布在鹅湖镇、锡 北镇、安镇街道和东北塘街道。 第九章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点安排土地利用重点安排 一、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一、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按照“列清单、留通道、控规模”的要求和“有进有出”的原 则,与相关规划相衔接,梳理、完善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难以 准确定位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明确建设项目用地规模, 并为其预留通道。到 2020 年,净增规模控制在 120.35 公顷以内, 其中交通运输用地控制在 70.12
57、公顷以内,水利设施用地控制在 24.82 公顷以内,能源环保用地控制在 20.50 公顷以内,旅游及其他 用地控制在 4.91 公顷以内。 (一)合理保留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一)合理保留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1、交通项目 规划期内,保留的交通重点建设项目有泉山大道、甘北西路、 厚桥路、东盛三路、走马塘西路、中元路等多个交通运输用地项目。 2、水利项目 规划期内,保留的水利重点建设项目有半夜浜、界泾河、胶山 北新河、中心二河、小大房桥河等多个水利工程。 3、能源环保项目 规划期内,保留的能源重点建设项目有江苏无锡东桥 110 千伏 输变电工程、江苏无锡大通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江苏无锡陈更 110
58、 千伏输变电工程、锡山区农丰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多个能源 项目。 (二)统筹安排新增重点建设项目(二)统筹安排新增重点建设项目 1、交通项目 规划新增 G312 快速化改造、S228 城市化改造、S342 城市化改 造、锡太高速、东亭路北延、泉山大道南延、锡东大道快速化改造、 蓉强路西延、伯勤路南延和无锡东客运站建设项目等多个交通运输 用地项目。 2、水利项目 规划新增园区纵河南延新开河工程、望虞河除险加固工程、宛 山荡整治工程、九里河综合整治工程等多个水利工程项目。 3、能源环保项目 东北塘高中压调压站、鹅湖高中压调压站、锡太路高高压调压 站、鹅湖门站(含鹅湖能源站)等多个能源项目工程
59、。 4、旅游及其他项目 规划新增无锡锡东(翠屏山)旅游度假区、宛山荡生态度假区、 西林公园、斗山生态区等旅游重点项目。 二、二、流量指标归还计划流量指标归还计划 (一)统筹安排流量指标归还计划(一)统筹安排流量指标归还计划 落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要求,统筹安排流量指标。 将规划确定的 533.33 公顷流量指标上图落地,合理安排流量指标使 用计划。实行规划流量指标“台账”管理,加强流量指标使用监管。 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统筹安排流量 指标归还计划。2016 年复垦农村建设用地 1.16 公顷,2017 年复垦 农村建设用地 33.33 公顷,2018 年复垦
60、农村建设用地 50 公顷,2019 年复垦农村建设用地 200 公顷,2020 年复垦农村建设用地 248.84 公 顷。 (二)村镇建设控制区划定(二)村镇建设控制区划定 充分衔接村镇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规划,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 合整治,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统筹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按照不低于流量指标 1.3 倍安排并划定农 村建设用地控制区。规划期间,划定村镇建设控制区面积为 707.57 公顷,重点布局在村庄复垦潜力较大的羊尖镇、东北塘街道、锡北 镇和鹅湖镇。 (三)加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三)加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以耕地面积不减少和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中考物理三模试卷(含解析)
- 鸡泽墙改梁施工方案
- 看台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酒店商铺招商方案范本
- 铁路旅客人身损害违约责任课件
- 中华儿童铭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轮机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临时物流服务合同范本
- 个人职业防护课件
- 版旧房交易合同样本
- 代煎中药管理制度
- 转氨酶升高患者护理查房
-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 财产险水灾现场勘查及理赔定损标准
- JB-T 2302-2022 双筒网式过滤器 型式、参数与尺寸
- 船舶带缆知识学习
- 导线悬垂合成绝缘子串绝缘子、金具机械强度计算
-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学习通期末考试答案2023年
- 鸡蛋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 福楼拜-教学讲解课件
- 《卫生应急管理》卫生应急管理概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