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_第1页
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_第2页
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_第3页
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_第4页
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52-0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20072010);项目编号:2006cb504802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cd4细胞数量减少,功能

2、降低,继而发生多系统、多器官、多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据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活着的hiv/aids病例约78万,全年新发病4.8万,死亡2.8万,疫情已覆盖全国,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研究艾滋病的主要证候,对以后攻克艾滋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1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疾病,于1982年才被正式命名,故中医历代文献尚无艾滋病之名。但在历代文献中却不乏类似病症的记载,其流行、传播特点、发病及预后情况,与中医的某些病症、病名、基本理论有相似之处。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特征,艾滋病应属于中医“疫病”

3、、“伏气温病”、“虚劳”等的范畴。 尤松鑫认为:艾滋病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病症相似,符合素问.刺法论所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故应属中医“疫病”范畴;金代成无己在所著注解伤寒论中首创“伏气”之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的国内文献报道首见于1986年,吴伯平等1该病属“伏气温病”;天津中医学院张苑莉认为:肾虚是艾滋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医历代文献虽无艾滋病之名,但分析艾滋病病例,艾滋病患者肾虚症状首当其冲,肾虚的严重程度决定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和是否最终发展成真正的艾滋病患者,所以艾滋病归属中医的“虚劳”。 2对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分型与研究 2.1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分型 近年来进行

4、了大量的实践,进行广泛的探索,特别是在辨证分型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尝试: 吴伯平1分为:肺气阴两虚型、气虚发热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湿盛型、气血亏虚型; 李芹等2分为:气阴两虚、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脾肺气虚、脾肾两虚、脾气虚; 苏诚炼3分肺气阴两虚型以呼吸系统为主或早、中期;脾胃虚损型-以消化系统症状 为主者;脾肾两亏型-晚期;热盛痰蒙型-中枢神经系统为主; 王树4将cd4细胞数也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认为cd4细胞稍低于200/mm3者,相当于“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证型;若cd4细胞低于100/mm3者,相当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证型;一旦cd4细胞低于10/mm3以下,即为“肾阳衰微,阳气欲

5、脱”; 赵树珍5分为:气阴两虚、气血亏损、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肺肾阴虚、热毒炽盛、痰浊血瘀等证型; 李国勤6分为:肺气阴两虚型、肺脾两虚型、心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热毒炽盛、痰蒙清窍型; 黄柄山7将艾滋病辨证分为体虚外感型和慢性虚损型,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感染、抗肿瘤三方面进行治疗; 王健8将艾滋病分类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痰浊上犯清窍证,湿毒蕴结肌肤证,气血不足血虚风燥证,气阴两虚瘀毒内蕴脉络证; 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认为:本病主要可分为肾阴亏虚、肺阴不足、热盛 动血、正虚瘀结4型。 2.2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 对以上资料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艾滋病常见的中医基本证

6、候依次为气虚、脾虚、热盛、阴虚、肺虚、肾虚、痰湿等。 3与证候发生的相关内容的探讨 3.1体质与证候 体质“体”,指身体,“质”为性质、本质。所谓体质,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证候是指证的外候,即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 能力的强弱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 证候的性质与体质类型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由于体质的不同能够表现不同的证候,其次,不同类型的体质对某些性质的致病因素有易感性;体质因素制约着证候的转归和传化;体质对证候

7、传变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对疾病的“从化”具有内在的制约性。某种类型的体质在发病后,会表现出这种体质类型的疾病发展倾向,并结合着病理变化而表现出来。即在不同人群中,感受同一种病邪后,由于体质类型相同,因此发病后证候转化的结局往往相同,这就是证候的“从化”。 3.2辨证与辨体相结合 体质与证候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体质的角度,可以看到复杂事物的共性,取简去繁,即体质相同的病人,所患疾病不同,但证候可以相同;从证候的角度。则能从相同的现象中把握特性,即不同体质的病人,所患疾病相同,证候可能不同。 因此,临床辨证与辨体相结合,可以预先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更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疾病的发生一般均须经过从健康到

8、高危人群再到疾病这个过程。高危人群处于正常与疾病的中间环节,若对高危人群进行积极治疗和干预,完全可以阻止疾病的发生,这就是“治未病”的意义所在。古代中医没有高危人群这个概念,但我们认为中医体质证候表达的内涵与高危人群有相似性,均表示对某些病的易感性,在此点上两者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证型,通过辨证论治改善体质证候以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 4讨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的艾滋病疫情蔓延较快,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日益重视,因此,我们认为进行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艾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支撑,为建立艾滋病中医药治疗方案提供研究平台。其次

9、,对其进行研究应按以下方法进行:1.设计艾滋病中医证候量表,根据已有资料研究和文献研究对主症、次症的权重赋值并用专家戴尔菲法进行问卷评价,制定完成艾滋病中医证候量表;2.进行艾滋病及感染者临床资料采集,采用横断面调查与纵向观察相结合方式,运用舌象、脉象分析仪以及热断层扫描等先进的技术客观科学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建立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数据库;3.应用数理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艾滋病中医证候分类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 艾滋病的证候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在临床工作中,以病为纲,辨证与辨体相结合,认真总结aids患者在每一阶段的证候及转变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再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总之,随着中医药科研工作的不断提高,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会有突破性进展,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伯平.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3):37-38 2李芹,王艳丽.168例hiv/aids感染者流行病学中医症候分布情况分析j.福建中医药,2007,38(5):4-6. 3苏诚炼.中医药试治艾滋病30例临床报告.中医杂志,1990,(3):27-29 4王树.在澳大利亚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与研讨.天津中医,2000,(1):1 5赵树珍.艾滋病中医证治探讨.浙江中医杂志,1989,(10):435-438 6李国勤.艾滋病中医辨治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