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总结_第1页
地震解释总结_第2页
地震解释总结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日期:地震资料解释总结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 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 (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 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

2、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3. 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2-3个相位,60-100ms的波)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 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 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 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

3、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记录部分 :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 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CD 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 通常为25m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纵轴:双程反射时间 T。单位为秒。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主频指频谱图上最大能量对应之频率。波峰:地震道振动向上(右)为波峰,向下(左)为波谷。6 .地震剖面上各种波的识别标志:1同相性:由于同一反射波到达相邻很近的两个检波点的路

4、程是很相近的,因而,同一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因而,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所以同相轴应是一条圆滑的曲线,有一定的规律,相邻道的波形相似或渐变。(相干性)2振幅显著增强:由于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中,已采取了许多增强信噪比的措施,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所以反射波的能量较强。|3波形特征(动力学特征)同一反射波在 相邻的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相似 ,即主周期、相位数等是相似的。(由于震源所激发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程相近,传播过和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也相近 )。4时差变化的规律:(Sk )地震剖面已经

5、过了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可以 看作自激自收记录在地震剖面上,一次反射波同相轴是直线;绕射波和多次波同相轴仍是弯曲的,直达波、折射波(在共炮点记录上是直线)的同相轴动较正后变成了曲线,这是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波的类型的重要依据。上述四个标志中,1,2两点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7.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地质剖面的不同之处: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层与测线上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层分层界面常常不能一一对应;另外,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t0,不是深度,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形态有假象

6、。把t0变换成深度后,才能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及波形本身都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边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 (波阻抗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包含的“界面”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 关的信息,这时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直接地对比。在构,由于偏移,反射点位置与记录点位置相差很远。地质剖面反映沿测线铅垂剖面上的地质情况(深度、分层、岩性等),而时间剖面得到的是来自三维空间的地震反射层的法线反射时间,并显示在记录点的正下方。复杂地区时间剖面 具有丰富的异常波(如绕射波,凹界面的回转波)等特点。

7、它们的 同相轴形态与地质剖面完全不同,不能直接用来用地质解释。(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用来解释,恢复真实面貌) 1 1in II8. 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当测线垂直走向时,射线平面与地层界面的交线与 测线的夹角,2。视倾角:当测线斜交地层走向时,射线平面与地层界面的交线与测线之间的夹角, 0。真深度:从地面一点 0垂直于地表水平面向下引垂线 ,与倾斜地层相交于P ,则0P为真深度。 只有在偏移剖面上,当测线垂直走向时,才能求得真深度。法线深度:从地面一点0向倾斜地层引垂 线,得垂足M 0M为法线深度。与倾向平行的经过偏移的测线上读得的或任意方向测线的叠加剖面 上显示的深度。视铅垂深

8、度:从地面一点0,垂直于射线平面与地平面的交线引垂线与倾斜地层有一交点N ,则CN为视铅垂深度。当测线垂直走向时 ,视铅垂深度等于真深度,但不等于法线深度。 当测线方向斜交地层走向时,偏移剖面上量得的深度是视铅垂深度。9. 偏移-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 真实位置,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偏移归位地震剖面的偏移归位,就是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有时常常把这一工作也称为“偏移”。1 0.均匀介质情况下的时间剖面偏移校正:这种校正分两步进行:1.水平偏移校正?x均匀介质中界面的偏移校正示意图2 .深度校正

9、?h从图中看出,A 经水平偏移校正后,仍不能与A点重合,而是存在一个深度误差,只有消除 h这一深度误差后,才能使A矫正到界面 A点上Ah由下式求出:11.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分辨率: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层的厚度)。水平分辨率-也叫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在横向上能分辨地质体的最小宽度。指在横向上确定地质体(如断层点、尖灭点)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h/v大于地震子波延续时间厶t (地震垂直分辨率:地震波垂直通过地层的双程时间AT 子波延续时间是 n个视周期)n波长/ v1/ 4波长水平分辨率:约等于21/2波长XH波长

10、=波速X周期=波速/频率可见 越深分辨率越差产生分辨能力问题的原因从地震波本身来说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波动,是遵循波动地震学的规律,只有在一定近似之下才遵循几何地震学的规律。地震脉冲总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时间,而不是一个尖脉冲。12 .第一菲涅尔带:在三维空间,波前是一个面,随时间向前推移,当遇到反射界面时就会产生 反射。当初至波波前越过反射界面时,在初至波波前1/ 4入处相应相位的波前刚和反射面相切,人们把这时初至波波前切割反射界面的宽度叫第一菲涅尔带。如图,在0点自激自收,到达 0点最快的是来自界面上O点的绕射子波。界面上在 O点两 侧的绕射子波到达 O点时间要依次稍晚一些。 离开O点一定距离的点

11、,若它产生的绕射波与 O产 生的绕射波到达O点的时差达到半个周期,就不能起互相加强的作用了。若在界面上0点两侧的C、C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0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 /2,则认为C、 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 O点是加强的,C 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波在 O点不再相互加强,我们以 O为圆心,O C为半径画圆,则:在反射界面上画出的范围(圆内包括的 界央段CC),叫做产生的波在界面上的 (第一)菲涅尔带。13.提高横向分辨能力的办法主要是提高频率和进行偏移归 位使绕射波收敛到真实位置。14.地震子波的种类;根据子波能量分布状况分为三种: 1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 能量集中前端;

12、由于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小相位的 ,因此,地震子波一般 是最小相位子波。2零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3最大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 尾部。1 5 .绕射波:根据惠更斯原理(几何地震学),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 不规则体(地层岩性的突变点 ),例如断层的断棱、地层的尖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等,这些不规则突起点会形成新的点震源 ,再次发出球面波,向四周传播,由这种新的点震源产生的波叫绕射波16 .物理地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绕射是最基本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的总合。这种绕射又称为广义绕射。由断棱、尖灭点等到产生的地震绕

13、射波则称为狭义 绕射。17. 断面波-在时间剖面上,断面波是一种反射波,它是由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形成的异常 波,简称断面波。18. 回转波:概念在地震勘探中最有实际意义的是一种回转型凹界面产生的反射波-回转波。回转波的形成和特点回转波实质上就是凹界面上的反射波。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时距曲线形状可能很复杂 ,具有交结点和回转点,即界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不是单一对应的关系。例如界面上某两个点的反射可能同时到达地面的同一个观测点。这是 回转波与平面界面反射波相比的特殊性。1 9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流程:20.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剖面解释、空间解释、综合解释。(

14、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主要在时间剖面上进行,剖面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剖面解释还包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包括基干测线对比、全区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空间解释主要是指断层的平 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等。即要把各条剖面上所确定的 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也是构造解释的最终成 果。)综合解释是在剖面解释和空间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其它地球物理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对含油气盆地的性质、沉积特征、构造展布规律、油

15、气富集规律作出综合评价和有利区块的预 测。21.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具体步骤1确定反射标准层,主要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别明显的反射同相轴,结合地质解释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2波的对比,运用地震波在传播规律方面的知识,对地震剖面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把不同剖面间真正属于地下同一地层的反射波识别出来。3根据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合各种典型构造样式类比与分析,解释剖面上同相轴所反映的各种构造地质现象,以及其相关的地质响应与成因机理等。4根据工区内地震剖面解释,作出反映某地层起伏变化的构造图;并根据有关含油气方面地震地质信息,对其含油气性作出评价。2 2 .地震剖面的对

16、比原则和方法: 时间剖面的对比实际上反射标准层的对比 就是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过程。反射波对比 的基本原则- 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四个标志:1同相性2振幅 显著增强3波形相似4波的连续性 *反射波在横向上的相位、 波形和振幅保持一定的 距离,并持续一定的长度) -时差变化规律23.实际对比方法: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在剖面对比工作开始之前,解释人员必须收集工区和邻区的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和盆地内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资料。地震剖面解释=地质情况+地震资料+解释技巧。2重点研究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单一同相轴的基本对比方法 )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

17、延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3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就是选择同一反射层位,波形变化稳定、能量强、特征明显的波进行对比和横向追踪。在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是可行的。多相位对比:在地质条件变化或波的干涉时,单相位对比比较困难,这时,可根据反射波相邻相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多相位对比。4波组和波系对比所谓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两个以上的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一般是由某一标准波及相邻的几个反射波组成,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出现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波系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表现为波组之间特征明

18、显时间间隔稳定,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研究异常波(绕射波、断面波和回转波 )6剖面间的对比:在工区范围不大、地下地质情况较稳定的地区,相邻平行测线上各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地层层位、构造形态、断层尖灭等地质现象都应基本相似,可以利用相邻剖面相互参照对比。7对比次序-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对比原则2 4 .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1 .对比剖面的选择:坳陷深、厚度大、地层全、反射质量好,有 钻井通过等。2对比层位选择:目的层附近及其上下,反射清楚,易追踪。3.反射层位代号T X,x=1,2,3,g,自上而下编排。P t1 , Pt 2,Jt1 , Jt2,Jt3 等为准噶尔盆地的编排方法。g 一般代表基底层

19、位。4.对比标记,逐层分色标记、涂相位峰、谷、拐点均可。5.强相位对比6 .多相位对比7.波组、波系对比:1几何因素造成的假象。2处理造成的2 5 .复杂情况下时间剖面可能造成假象的因素主要有 假象。3与速度有关的假象。4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26.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征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其特点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 碎带较窄。中小型断层.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同生正断层。往 往是基底大断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 ,延伸长,破碎带宽,控制盆地边界或二级构造单元。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由于断层错断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断层的 屏蔽

20、作用造成下盘反射同相轴凌乱并出现空白反射,一般指为边界同生大断层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5异常波的出现,如:绕射波、断面波,这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27. 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在地震图中如何识别断层(书本上)28. 断层组合在时间剖面上的一些规律:1先主后次。先组合大规模,它们错开与限定了次级断层,与区域构造线平行。2先简单后复杂,断点组合应从上至下。3同一断层在平行的时间剖面上 性质相同、断层面、断盘产状相似,断开的地层层位一致,或有规律变化。4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变化应有规律。5断层两侧波组具明显特征,且在平行测线方向数十千米范围内特

21、点相似。6断点组合要遵循断裂力学机制的规律,对岩石的力学性质,受力方式所产生的断裂系统要充分理解。 7尽可能弄清控制断层的构造性质和成因机制。8断点的组合有一个认识-修改-再认识的过程。29. 特殊地质现象:1不整合2披覆构造 3挤压褶皱与高陡构造 4底辟构造5花状构造30. 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1平行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平行不整合由于时间间隔和岩性差异 大,波阻抗差也大,反射波振幅强,波形变化大,较容易与层面反射波区别,而且由于不整合面一般 凹凸不平,往往产生绕射被。 2角度不整合:反射波的波形、振幅是不稳定的;上下地层的反射同 相轴会出现一定的交角。 其他在书上看31 .地震构造图:1 .

22、分类:地震构造图分为等t 0构造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2:方法:二维地震 勘探普遍采用的编制构造图方法是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作出等t0构造图,再进行空间校正,得到真深度构造图。32.绘制构造图几种方法:1以地震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 ,经过对比出反射层后,用人工方法绘 制深度剖面,读出深度剖面上的数据,绘制等深度(视铅直深度)构造图。优点:得到的构造图构造形态和位置都较准确。缺点:人工绘制深度剖面工作量大,没进行三维偏移校正,在构造复杂地区 精度较差。2 .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直接读出某一层的tO值,作出等t0图。优点:作图简便, 能基本反映构造形态;缺点:是等t 0图,不便于与钻井深度对比

23、,且构造位置、形态有畸变和偏移。 3.以时间剖面为原始资料,先作等t 0图,再进行空间校正,得到构造图。这是现阶段广泛采用的较 好方法。特别是在盆地勘探初期资料较少或复杂构造地区,没有三维地震施工的地区,用二维地震 剖面作图是必须采用的方法。4以经过三维偏移的三维数据体为基本资料,利用水平切片,可以方便快速地作出等t 0图,由等tO图进行时深转换,不需要空间校正。3 3.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一)绘制构造图准备过程: 绘制构造图准备工作包括构造图层位、比例尺、等值线距的选择和检查剖面对比质量。1.构造图层位的选择:基本原则是:a能代表某一地质时代和层位主要构造特征 ;b能严格控制含油气构造目

24、标层位;能c在全区连续追踪且反射特 征明显的标准层。2.层位的选择:绘制构造图的层位数目,应根据地质分层、地震界面分层和勘 探任务而定。一般只要选取对勘探工作最有意义的层位编制一层构造图便可。如有不整合层位,则在不整合面上、下都要选取层位各编一张构造图。如果探区缺少能连续追踪的标准层,或者含油气 部位没有标准层,只能根据断续反射假想层制作构造图。2.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作图的比例尺和等值线距反映了构造图的精度,而构造图的精度又取决于测网密度,资料质量和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疏密、 地质任务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和资

25、料质量好坏等因素考虑。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且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选用较小的比例尺。不同勘探阶 段,作构造图的比例尺和等值线距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地震普查阶段构造作图,一般采用小比例 尺和大间距的等值线作图。勘探阶段为落实油气储量提供准确的构造图,一般须做地震细测工作; 对于低幅度、缓倾角的构造,应选用大比例尺小线距的等值线作图,以免漏失构造细节和高点位置不 准。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对深等值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画一条等深线。对等t 0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秒画一条等时线。选择等值线距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 细程度,线距过大,会

26、掩盖构造细节,构造顶部位置反映不准确;线距过小,又会使图面复杂化,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一般情况下,选择等值线距要考虑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的陡缓。当剖面好时,线距选小些;剖面差时,线距选大些;当地层倾角较陡时 ,线距选大些;倾角较平缓时,线距选 小些。3.检查剖面对比质量:主要检查内容包括:标准层的地质属性是否准确,剖面数量是否满足 地质任务的要求,断点是否落实 ,断层、尖灭、超覆等地质现象确定是否合理,上下反射层之间和 相邻剖面间的解释有无矛盾,各剖面交点闭合误差是否在允许小于等值线距一半的范围之内.4确定构造图的规格和要求:图名、比例尺、图例、说明、制图单位、制图时间等要求齐全;图的四角

27、经纬度或平面坐标、井位,重要地物要注全;测线号、测线端点、交点、转折点的桩号要齐全,新老测线要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区别开来;测线上的数据点应按要求标记齐全,换算层的数据用括号括起来。断点位置及升降盘方向,断点落差、尖灭、超覆点的位置均应标注齐全,断点一般用红色表示。等值线要求每隔五根加粗一条 ,做到醒目明了。(二)构造图的绘制步骤: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取 数据,断裂系统的平面组合,勾绘等值线。1.绘制测线平面位置图: 一般用计算机绘制平面位置图 , 首先要收集测线号、测线的起始桩号、拐点桩号、测线交点桩号,已钻井的井位,以及重要的地名、地物等的经纬度或平面坐标参数 ,输入计算机,利用相应的绘图软

28、件即可绘制出测线平面位置图。2取数据:所谓取数据,对同一张构造图来说,就是取同一标准层的有关数据。具体做法是:a确定取数据点的间隔距离。 b取数据。在经过解释的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上,对所选定的作图层位按一定距离读取tO值或深度值,所取点在图上要分布均匀、有足够的数量,能控制该层的构造形态c标数据把所取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在实际工作中标注断点数据,一般在断距不大的情况下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但在断距较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须标注断层落差大小。3断裂系统平面组合与绘制断裂系统图:在时间剖面上解释出断层之后,需要把各条剖面上属于同一断层的

29、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制出断裂系统图。断层面的在测线交点处应闭合。(1)同一断块内,地层产状应有一定规律。(2)同一断层,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一般都具有相似的特征。(3)同一断层断开的层位应该相同,因为同一条断层应为同一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如有变化,也应是有规律地沿某一方向变化。4等值线图的勾绘:等值线图的勾绘工作室在断裂系统已组合好后开始进行。勾绘等值线的一般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点和低点、构造轴线等 ,然后再考虑构造的细节,逐渐使其丰富、完整。在复杂断块地区,应以断块为单位进行勾绘,即先把剖面上的高点或低点标注到平面图上,然后将相同的高点和低点连接起来 ,组成背斜和向

30、斜的轴线,禾U用轴线和主要的断层线空间位置控制等 值线勾绘。34.等tO图空校步骤:1在等t o图上选取等t o线上的一个点,过此点量出沿t o线法线方向 的水平间距 X。2根据Ax值和该点的t。值,从空间校正数据表上读出相应的偏移距离00和真深度h。3在等to图上,用箭头标出0点偏移的方向,箭头的长度等于 00,这样箭头两端点就表示了空校前0点和偏移校正后 O点位置,在校正后的 O点旁注上真深度 h的数值。4在等to 线上取足够的点(包括断点),完成上述三个步骤,最后把0点和h值透在另一张透明纸上,再勾 绘深度等值线就得到真深度构造图。3 5.水平切片:1概念:水平切片(等时切片)是某一时刻

31、三维数据体中所有地震信息的显示资 料,反映了不同地质层位的界面反射在某一时刻平面内的分布状况,包括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2用彩色显示通常彩色等时切片上,红色、白色、黑色分别表示正振幅、过渡带和负振幅。3 6.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可分为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部分。1.地震地层学,又称为区域地震地层学。主要根据地震剖面特征、结构(反射波组产状、外形、振幅、连续性)来划分 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识别出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类型 ;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从而达到预测盆地内相带展布和有利油气聚集带。2地震岩性学,又称为微地震地层学主要是通过研究和提取单个地震反射层和

32、一个小的波组的反射波振幅、频率、速度和波形等地震信息,紧密结合地质、钻井、测井资料来预测储集层的厚度大小和横向变化,以及各种储集参数, 如孔隙度、流体成分。地震岩性学受地震勘探的精度影响大,随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提高,其预测精 度也相应提高。37.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指在地震剖面上,顶底被不整合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限定的、内部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所对应的地层单位也叫沉积层序,常简称层序。地层层序分为超层序、层序和亚层序三级。1超层序:是最高一级地层单元,包括几个层序,往往是区域性的,横向可追踪数百公里,即在一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以追踪。超层序反映两次大的 构造运动控制的

33、完整的盆地发育旋回。2层序:至少在一个凹陷可以追踪,以不整合面或者可与其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是局部的,可追踪数十至数百公里。 层序反映控制盆地发 育的主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层序叠加在一起组成超层序。3 亚层序:在一个凹陷内可以追踪,仍以不整合面或与其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它们一般仅分布在凹陷边缘及古隆起周围。是局部的,如可以是三角形体系中的一个朵状体。亚层序反映盆地的次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 一个层序包括一个或几个亚层序。38. 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1依次可以推测相邻不整合处沉积间断持续的时间 ;2沉积盆地中各沉积层序在时间上先后依次排列。层序之间可能有沉积间

34、断或侵蚀作用,但层序之间在时间上不发生重叠,每个层序都有一定的年代范围。层序的年龄应在上下边界为整合处确定,在边界为不整合处层序的年龄,随间断或侵蚀作用的长短而变化。 3层序在沉积盆地中的分布不均匀。向陆一侧或沉积基准面之上由于侵蚀而缺失沉积物,在盆地内中心凹陷区,常由于沉积物供应不足形成“饥饿性”沉积间断。4沉积层序主要由侧向加积作用形成(化学沉积除外)。3 9 .地震层序的划分原则为:遵循不整一反射界面划分原则(确定代表层序边界的不整合和与之对应的整合面)。除应用精确的古生物标志,应杜绝完全用钻井岩性分层数据确定地震层序边 界的做法。4 0地震地层的接触关系:1整合:上下地层相互平行。2削

35、截(削蚀):由于构造抬升或基准面下降而引起的层序顶部地层被侵蚀现象,水平、垂直构运动均可形成。3上超:沉积物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的上方超覆尖灭;反映海进或一次构造运动。分远源上超和近源上超,可指示原始盆地沉积边界。4下超:沉积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下方超覆或向自身下倾方向超覆称下超。分前积下超或侧下超,可指示古流向,海泛面等。5顶超:前积反射体顶部出现的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相交 或相切接触关系,代表一种沉积物过路面,既不侵蚀又不沉积的面,一般与下超伴生出现,规模多小 于削截面,其较平整,但可分期呈阶梯式出现。4 1.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

36、体的地震响应。地震相的四大标志 :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 频率关系参数:顶底接触关系速度-岩性参数 :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42.地震相或层序的外形:它直接反映了沉积体的外形,因而可据其解释沉积体。同一沉积体 不同方向具不同的外形。1席状:薄、广、顶底平行、平直、厚度相对稳定,也可称板状。2席状披盖:顶、底面呈波状,中间稍薄,其它同上。3楔状:在倾向上其厚度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厚,在走向上则是席状的。往往出现在滨浅湖、陆棚、陆坡及盆地边缘。4滩状(帚状):向某一个方向快速减薄尖灭的席状称滩状。分布在滨浅海部位。5透镜状:多指双凸形透镜状,中间厚,两侧薄。6丘形:与透镜体的区别为低平顶凸,周围反射向上超覆。7充填形:包括河谷充填、盆地充填(陆相 )和海相的斜坡状充填。4 3.地震相内部反射结构:指沉积体内部地震反射延伸状况和彼此关系。有点类似于野外露 头的层理,但规模要比后者大得多。1平行和亚平行结构:又可分平坦和波状的,多见于席状、席状披盖和充填单元中。这种类型一般代表陆棚、滨浅湖或平原地区的均速沉积作用。2发散结构:对应于楔型单元。大多数横向加厚是由于频变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