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导师制人才培养论文 1本科导师制的发展现状 当前,本导制尚未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其内涵尚没有统一、规范和权威的界定,各大高校对其理解各不相同,定位也很不一致。我国实施的本科导师制如按学习时段划分,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如按培养对象划分,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等。事实上,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对本导制的定位更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偏行其道,把本导制当成一个万能的制度,让其承担本身并不应具备的各种功能;有的有名无实,仅把它当做推行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花样;有些院校受传统教学目标导向思维影响,把本导制简单看作毕业设计在时
2、间上的前移。定位模糊成为本导制碰到的首要的也是最大的困境。若是不能解决好“定位”这一基础性、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本导制的目标、功能及导师的职责很难界定,实施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2本科导师制的定位 2.1国外本科导师制的定位 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摩尔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3个方面: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这其实集中概括了本导制的定位和特点,可谓人才培养的“秘密武器”。首先,“关注学生的个体”确定了导什么,它包括关注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学有余力、富有潜质者在广度拓展和深度发展上的特殊需要;其次,“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回答了怎么导的问题
3、,这种合作没有说教的姿态、刻板的面孔和强制的行为,而是以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和以讨论、启发、案例、体验和情境等方法,进行自由对等和民主的交流互动;另外,“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的实质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指导”,在“导”与“学”两个方面,本导制都主张创新性、反对维持性,强调以发展的视界、批判的眼光和探究的精神对待知识,而不是满足于对前人知识的传授与获取。 2.2国内本科导师制的定位 由于我国教育教学历史及背景与国外存在显著差异,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先进制度做法,但事实上,我国的本导制思想也早在20世纪初就有过萌芽。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就已经比较成熟地率先施行了本导制。当年的浙江大
4、学训导长费巩先生曾对本导制做了如下解释:“此种教法,重博览群书,不重捧住一本课本或几篇讲义,重思想见解,不重强识呆诵,足以尽启迪诱掖之功,养成有器抱负之学生。因材施教,尤足使聪明才智不为愚劣庸陋所牵累。导师与二、三学子,时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或集诸子共处茶点小饮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休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门人如子弟,门人视导师为良师益友,从学之期虽短,而缔交辄终身,受其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也”。因此,纵览国内外本导制的经验,结合国内高校近年来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本导制应是以促进本科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个体在某方面自由充分发展的特殊需要
5、,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它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依赖于导师与学生的合作和互动,以期达到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效果。本导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本科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熏陶的新的教育模式。导师的指导内容应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生活和就业指导,还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更快地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更好地做好大学四年的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导师的身份应同时是“师长”“、学长”、“工程师”和“益友”,不但传授知识,而且利用自身生活和学习经验,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熏陶,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
6、3本科导师制的作用 3.1师生互动,传递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是一种存在于个人心智、很难与他人共享的经验,在本质上是极具个体化和内化的知识。默会知识以示范的方式使教师的个人特征与行为方式产生教育意义,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在师生关系中,导师的默会知识表现为凝聚在导师身上无法言明的个体化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导师的学识成就和为人之道。大学教师除拥有广博的学识见识外,他们也同样经历过大学等各阶段的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学教师基本都是曾经的较出色的学生,他们作为过来人,对于大学生活会有较多的经验体会和感触体会。这些都可视为教师的默会知识,这种默会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较快
7、地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在面对众多选择和诱惑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从而少走很多弯路。对学生来说,这是任何书本知识不可替代的,是人生中很可贵的财富。本导制要求具有指导关系的导师与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见面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这种“师徒关系”无疑为导师默会知识的传递构建了一个可实现的平台,而师生互动则是默会知识传递的主要形式,是导师特质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途径。而这种默会知识,在实施导师制之前,则缺乏有效的传递机会和平台。 3.2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当前的大学教师大多只注重书本上知识的教授,任课老师普遍表现为“
8、上课来、下课就走”,学生和老师之间几乎没有应有的教学交流和生活交往,学生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教师的引领,而教师在课堂之外又没有可行的机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教师成了单纯的“教书匠”或是书本知识的传递工具,教师的工作实质缺乏“育人”的功能。这是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也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本导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导师在课堂以外,定期或不定期地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其中,包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聚餐、聊天谈心、指导学科竞赛、指导选课等等,学生有任何学习、生活或心理上的问题,都可以请教导师,扩大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和内容范围。本导制中,导师通过与学生的频繁互动和交流,逐渐成为
9、学生心目中的“师长”、“学者”、“工程师”和“益友”,学生在与导师的密切联系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还耳濡目染,学习了导师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本导制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起到了“导学”、“导心”的作用。 3.3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人才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则是相统一的,全面发展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出自于不同的目标。由于每个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具有的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也不同,形成的兴趣和特长也就各不相同。他们需要更加明确和有个性的学习目标、更加专业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学校必须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长处,以求全面有序地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本导制具有在指导的内容上的针对性、组织上的灵活性、方法上的多样性特征,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学有余力、富有潜质者在广度拓展和深度发展上的特殊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导对个别几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能够深入地洞明不同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