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5、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现代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

2、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发展由原始型(第一阶段)向传统型(第二阶段)转变时的主要变化是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传统型(第二阶段)向过渡型(第三阶段)转变时主要是出生率显著下降;过渡型(第三阶假)向现代型(第四阶段)转变时出生率进一步下降,有时甚至低于死亡率。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所处的阶段和类型,会影响这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

3、塔直观显示。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年轻型人口结构老年型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类型高低高 (传统型) 低低低 (现代型) 结构特点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影响利:劳动力充足弊:社会经济、就业等压力大。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解决办法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

4、量提高人口素质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加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过渡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过渡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美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埃及、印度、巴基斯坦措施:

5、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2人口的合理容量1、 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的概念 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这里的“容纳”不单纯是空间概念,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生活和生产资料,使其能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3)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性资源正相关 首要因素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反之越大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

6、,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受教育水平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反之越小二、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概念 区别 共同点大小关系人口容量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确定,因此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其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都具有相对确定性。某地区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1.3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7、。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 2.山区到平原2 贫困地区到发达

8、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淡水、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8、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加强与外界联系; 缓解人地矛盾; 提高了经济收入。不利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 理的难度,增大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

9、化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功能区比较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分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分布形态与特征可对比分析如下:城市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1.经济活动最繁忙;2.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3.建筑物高大稠密;4.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1.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

10、城市的主要职能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特别提醒:城市某功能分区的位置与其区位选择要求密切相关:商业区要求靠近最大消费人群且交通便利;住宅区要求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区则要求占地广且交通便利。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地价随离市中心的距离变化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付租能力商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住宅用地的

11、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的影响较小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区位市中心靠近市中心处远离市中心处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区位选择原因最大程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重大,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5、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内部分区明显;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10、中心地理论 图

12、中有4级中心地 中心地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一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正好是下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 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不交叉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3、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进程-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国家类型所处阶段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原因后果发达国家后期早慢高大相适应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城市外围地带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了高水平的大城市连绵带;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

14、保持早较高的水平。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发展中国家中期晚快低小不相适应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病:由于人类产业活动的高度集中、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及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3、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和表现表现:第一,城市人口向郊区移动,城郊差别减小第二,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第三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原因:城市的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用地紧张,房价较高,

15、交通拥挤等原因是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而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迁移。4、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 建立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

16、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灵活的生产选择东亚1、季

17、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南亚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东南亚(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

18、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人均耕地人多地少地广人稀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规模小大机械化程度低高科技水平低高商品率低高经营方式家庭经营,规模很小家庭经营的大农场主要分布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展中国家温带大陆性气候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

19、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

20、海洋性气候)(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农业地域类型比较总结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分布地区(国家)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干旱、半干旱区牧牛(美国、澳大利亚)牧羊(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大城市周围地区作物(或畜种)小麦、羊(玉米、猪、牛)水稻小麦、玉米牛、羊奶牛典例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美国中部平

21、原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西欧区位自然: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好社经: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机械化科技水平高;政策鼓励扶持;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自然: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社经: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生活习惯种植历史悠久;饮食习惯喜食大米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社经: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饲料因素: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利于多汁牧草生长气候温和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

22、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人们饮食习惯机械化程度高,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特点家庭农场经营;划区轮作;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小农经营单场高,商品率低机械化科技化水平低水利工程大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高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措施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适度规模经营控制人口数量加快机械化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投资兴修水利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区,实行休耕,轮作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动物疫病的防治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

23、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 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 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目的:低投入、高产出 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工业类型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

24、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 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

25、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D部门C部门B部门A部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工

26、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

27、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1发展的区位特点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 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便捷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28、)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 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C、植树造林(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29、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五、美国“硅谷”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世界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便捷的

30、交通,通达速度快;稳定的市场(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1)与美国硅谷的相同之处: 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交通便捷。 不同之处: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完善和健全。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51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和方式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特点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铁路量大,快速,连续性好。造价高,占地广。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公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贵。短程、量小的货物。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连续性差。大

31、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航空速度快,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管道连续性强,安全,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物。交通方式的选择: 五种主要现代化交通工具对比表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连云港鹿特丹)、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1.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南昆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科学技术作保证;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有稳定的客货源;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2.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