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_第1页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_第2页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_第3页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_第4页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

2、数量的样品。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要加强

3、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dl(sin cossincossin)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岩层真倾角 地层坡度角 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1)前言a剖面测制的目的;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d完

4、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2)地质成果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b地层描述;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d构造;e矿产(应详述);f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见解。(3)存在问题。(二)质量要求1文字记录质量(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字迹清楚。(3)分层合理,各层之间接触关系叙述清楚。(4)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5)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6)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2剖面图质量(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内容齐全

5、、图面整洁、字迹清晰、花纹美观。(2)剖面起点、终点和工程位置、地质界线及各种数据准确,按比例尺要求地质体和重要地质现象无遗漏,各种构造要素表示合理。剖面图与平面图吻合,与文字记录相符。(3)柱状图内容齐全,层序合理,厚度准确,文字综述合理简练,化石书写正确。3控制程度露头(天然和人工)点密度符合有关标准(相应比例尺)的要求。4采样质量(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采集系统有代表性,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5室内整理(1)逐日整

6、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整饰着墨,每一剖面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二、1:10000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1:10000地质草测采用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观测点插统一编号的小红旗作标记,点线密度不作具体要求,地质点密度为2040个/km2(其它比例尺工作要求见下表),以能合理控制主要地质体为目的。对矿化、构造蚀变带等重要地段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以准确反映其特征。2观测点用半仪器法交汇于手图上,并按观测点的地质意义实地勾绘成图,在地质、构造线转弯处要定点控制。3填图中,

7、对较难辩认的岩石、矿石及其它构造现象须及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或研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做素描或照相。4对重要的地质体、构造、接触带、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等须沿走向追索,必要时采用槽探工程予以揭露。5填图时,对大于20米的地质体应标绘于图上,对小于20米具有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6地质观察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 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其内容及格式见附录7地质点的分布应均匀地布设,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野外记录要求单点描述,不得合并。8每天外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校对记录和手图,对采取的各种样品及时核对、登记外送,完成手

8、图着墨、转点以及野外记录本中所有数据的着墨工作。9要加强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清图的日常整理,及时着墨。同时,要在地质图上编绘主要地质剖面图。10要加强地质填图的室内整理工做,特别是文字记录补正、图件整饰着墨等。11编写地质填图总结。其内容如下:(1)概况a目的任务b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c以往地质工作评述d完成实物工作量(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3)测区地质a地质b构造c岩浆岩d变质岩e围岩蚀变f矿床(4)结语a主要成果b存在问题c进一步工作建议(二)地质填图质量1野外地质记录质量 (1)记录格式、描写内容和顺序、记量单位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概念清楚、

9、字迹清晰。 (3)岩石定名基本准确,岩性描述详细且与定名相符。 (4)蚀变与矿化、岩(矿)脉、构造和化石等特征描述详尽。 (5)各种产状数据齐全、准确,有代表性。 (6)接触关系等重要地质现象绘制必要的素描图,并作详细记录。有50%以上露头点的路线应作信手剖面。文图相符,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7)路线地质记录连续,界线点控制准确,重要地质现象有详细记录。2野外手图质量 (1)内容齐全、准确,并与文字记录相符。 (2)图面整洁、字迹清楚。3采样质量 (1)岩、矿石和化石标本及其鉴定样品齐全,专门样品采取的种类、数量符合设计要求。(2)采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标本规格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10、3)按有关标准要求完成采样编录,标本、样品位置和编号在文字记录和有关图、表中注记清晰,无误无漏。4实际材料图质量(1)比例尺和图式、图例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图面整洁,字迹清晰。(2)图面表示内容齐全,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际材料图与手图相符,与文字记录一致。(3)图面地质体间结构合理,代号齐全正确,地质体和地质界线控制程度达到有关标准或设计的要求。5室内整理情况(1)逐日整理野外现场编录资料(含标本和样品),及时编写路线地质小结和转绘实际材料图。(2)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注记、补正文字记录。(3)文、图按有关规定要求整饰着墨,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三、应提交的

11、地质资料、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总结2、地质剖面记录本3、实测地质剖面图4、地质填图记录薄5、1:10000地质图(手图、清图)及实际材料图6、岩矿样登记薄、送样单、鉴定成果7、基岩光谱样登记薄、送样单、成果表附录:一、地质测量观测点、观察路线记录主要内容要求(一)地质观察点和地质观察线路的原始地质编录应包括时间(日起、星期、天气状况)、参加人员、观察线路、点号、位置、地质描述(包括露头描述)、路线地质情况及地质界线在空间的连接和取样、照相等。(二)观察点记录内容与格式地质观察点描述按以下基本内容及要求进行。1、点号指地质点编号。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

12、用双号d2、d4、d6。2、点位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3、地质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或化石点等。4、地质描述首先记录观察点露头性质,如露头良好或不良等,同时还应写上特殊标志,如天然露头、采石场、水渠边、小陡坎等,若孤立露头应说明其范围。由于观察点的性质不同,表现在地形地貌的特征上也有

13、所区别,因此先要描述其宏观特征,如微地貌特征、风化特征、特殊的颜色等。接下来描述具体岩性特征。对岩石的描述一般分为“基本描述”和“补充描述”两部分。基本描述包括岩石的新鲜面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岩石名称。如灰白色细粒薄层状石英砂岩、暗灰色中粒块状辉长岩。补充描述的内容很广泛, 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岩性观察描述:岩石颜色(新鲜面、风化);结晶程度;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岩石变质程度、蚀变、矿化。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岩相划分;岩性变化;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包体特征;化

14、石产出情况(古生物及遗迹化石的种类、组合特征)。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接触带特征;侵入岩岩相变化;原生构造;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接触带产状变化。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结构面的性质;破裂面内的充填物特征;构造产物;破裂面旁侧同序次或低序次构造面特征;压、张、扭配置构造的观察和综合考虑。矿化特征的观察描述:矿化特征;矿体特征;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正确划分蚀变类型5、 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 表示1 号地质点到2 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但必须:1)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

15、点的方位和平距)。2)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3)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4)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6、岩矿石标本、样品编号地质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注和编号。7、地质界线勾绘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地质点相连接。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二、地质观察记录格式

16、每一观察线路首先以下格式记录。时间:2003、7、20 星期四 天气阴地点:哈密沁城上尖山西路线编号:qi路 线:自沁城上尖山北面1848高地附近经过下尖山至下河村东柳树尔附近图 幅 号:k46f016038航卫片号:k4646c2任 务:沁城地区地层分布区一般穿越路线地质调查参加人员及分工:x x x(记录) x x x(分层勾图)路线方向:195观察格式可按地质记录本格式或下述表格格式进行。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一)时 间2003、7、20 星 期四天气阴地 点路线编号qi参加人员掌 图记 录点 号d 416点 位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西600m左右点位坐标x=4745635;

17、y=1636006; z=1829m;点 性岩性控制点(即路线起点)观察描述:基岩天然露头,出露一般。本点为路线起点,也是岩性控制点,地形上起伏不大, 第四系覆盖较多。 点北:为灰绿色中层状变砂岩。岩石风化面为灰黑、灰褐色,新鲜面为灰绿色, 具变砂状结构,中层状构造,岩石抗风化能力差,风化破碎较为严重,节理较为发育,其产状为16040,沿其裂隙面贯入有细小的数条石英脉,宽约18cm左右,表面见有铁染和零星褐铁矿化。岩石局部见有绿泥石化,岩层产状为3050。点南;为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粗砂岩夹薄层状变质细砂岩和薄层状绢云母质岩。其夹比约为6:1:1。砂岩局部铁染现象强烈,裂隙面见有绿泥石化、片岩其

18、断面上见有丝绢光泽,片理化较为发育,局部扭曲变形强烈(见素描图或照片)。变质粗砂岩中见有少量的硅质结核,大小约25cm,具压扁拉长现象,(见素描图或照片)。其岩层产状与点北基本相同。点间描述: 本点向南沿途第四系冲洪积物较为发育,仅有零星露头出现,其岩性主要为绢云母片岩夹变细砂岩与变凝灰岩,岩石表面片理化,节理也较为发育,其节理产状为14560,沿其节理面侵入有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脉,未见矿化,在sw1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210m左右的酸性脉岩,脉体走向110,具体延伸多远不详,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及零星褐铁矿化。沿途还见有一些变凝灰岩与变砂岩,表面未见矿见矿化。标 本(或样品)写明样品类型

19、和样品编号照 相照片编号及现象编 录编录者姓名及日期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二)时 间星 期天气地 点参加人员掌 图记 录点 号d417点 位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400m左右点位坐标x= 4745402;y= 16636010 ;z= 1801m ;点 性断层控制点观察描述:基岩天然露头,出露较差。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1260,地形上平坦,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断层点北;为灰白色绢云母夹变凝灰岩,其间还夹有变质细砂岩,绢云母片岩表面片理化,辟理化较为发育,绢云母化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强烈,多呈碎片状。变凝灰岩表面铁染现象强烈,局部硅化强烈,其

20、节理局部发育,节理产状为21045,沿节理面见有绿泥石、绿帘石化。断层点南:为灰褐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岩石因风化作用表面形成灰黑色,新鲜面为灰褐色,节理局部发育,层理模糊不清,局部见有零星铁染和绿泥石化、硅化。此断层存在证据:1、航卫片上具有明显的线性影像特征。2、宏观地貌上形成北高南低的负地形。3、断层经过处岩石破碎强烈,片理化极为发育。点间描述:本点向南途中,其岩裸露较差,南行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5m左右的变酸性火山岩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不说,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和零星铁矿化。继续南行,岩性由变凝灰岩变为变砂岩夹变粉砂岩,砂岩局部片理,节理较发育,变粉砂岩因挤压应力较强而局部变

21、质变形强烈,破碎多呈碎片状,其间也见有数条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细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延伸不远,看上去像是以透镜体状态产出,未见矿化。沿途行至下点,岩性变化不大,未见矿化显示。标 本(或样品)写明样品类型和样品编号照 相照片编号及现象编 录编录者姓名及日期地质观察点及观察路线记录表(格式三)时 间星 期天 气地 点参加人员掌 图记 录点 号d422点 位下尖山以南1.25km左右点位坐标x= 4741731 ;y= 16636285 ;z= 1718m ;点 性岩性界线点(石墨矿点)观察描述:本点为一岩性界线点,也是石墨矿点。露头为人工挖掘,出露较好。本点地形上较为平坦,基岩裸露较差,植被也较

22、发稀少,有前人掘的遗迹,故基岩被剥露出来。点北:为灰黄色薄层状超糜棱岩,岩石破碎严重,糜棱岩化片理化严重,具变晶结构,糜棱构造。岩层由于受挤压应力作用变质变形强烈,局部扭曲变形强烈。点南:为灰黑色薄层状石墨片岩,其风化面为灰褐色,新鲜面为灰黑色其抗风化能力差,破碎严重,多碎片状,用手摸其新鲜面,污手有滑感。其地表出露宽度约为30m左右,当地牧民说将其当煤层来开采,因而剥露较好。点间描述:由本点南行20m左右,见灰绿色薄层状糜棱岩化变砂岩,岩石表面糜棱化,片理化发育,其间见有数条宽约510cm左右的石英脉,脉体走向115,表面未见矿化。s80m左右,见有变酸性火山岩夹变砂岩和变粉砂岩,其宽度不大

23、,走向近东西向,表面未见矿化。在其南(x:4741559;y:16636208)处见一条宽10m左右的石英脉,脉体走向215,表面见有零星褐铁矿化,具体延伸长度不详。向南途中(x:4741496;y:16636218)见有灰绿色薄层状堇青石、石榴子石片岩,其地表出露宽度约10m左右,片理化发育,堇青石、石榴子石含量不高,晶形较为完整,粒径大约1mm左右。由北向行约10m左右,见变凝岩,岩石表面节理发育,其产状13050,其间发育两条宽约50cm左右的石英脉,脉表面呈烟灰色,脉体走向210,表面见有零星褐铁矿化,其间还见有细小石英脉小揉皱,变凝灰岩表面未见矿化。沿途南行至下点,岩性再无太大变化。

24、标 本(或样品)取两个痕金样品 (位置及编号) 。照 相照片编号及现象编 录编录者姓名及日期时间:2003、7、20 星期四 天气阴地点: 路线编号:qi路 线:自沁城上尖山北面1848高地附近经过下尖山至下河村东柳树尔附近图 幅 号:k46f016038航卫体号:k4646c2任 务:沁城地区地层分布区一般穿越路线地质调查参加人员及分工:(记录) (分层勾图)路线方向:195点 号:q416gps:x:4745635 y:1636006h:1829m位 置: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西600m左右露 头:天然,一般点 性:岩性控制点即路线起点描 述:本点为路线起点,也是岩性控制点,地形上起伏不大

25、,第四系覆盖较为严重。点北为灰绿色中层状变砂岩,岩石风化面为灰黑、灰褐色,新鲜面为灰绿色,具变砂状结构,中层状构造,岩石抗风化能力差,风化破碎较为严重,节理较为发育,其产状为16040,沿其裂隙面贯入有细小的数条石英脉,宽约18cm左右,表面见有铁染和零星褐铁矿化。岩石局部见有绿泥石化,岩层产状为3050。点南为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粗砂岩夹薄层状变质细砂岩和薄层状绢云母质岩,其夹比约为6:1:1。砂岩局部铁染现象强烈,裂隙面见有绿泥石化、片岩其断面上见有丝绢光泽,片理化较为发育,局部扭曲变形强烈(见素描图)。变质粗砂岩中见有少量的硅质结核,大小约25cm,具压扁拉长现象,(见素描图)。其岩层产状

26、与点北基本相同。点间描述:本点向南沿途第四系冲洪积物较为发育,仅有零星露头出现,其岩性主要为绢云母片岩夹变细砂岩与变凝灰岩,岩石表面片理化,节理也较为发育,其节理产状为14560,沿其节理面侵入有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脉,未见矿化特征,在sw1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210m左右的酸性脉岩,脉体走向110,具体延伸多远不详,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及零星褐铁矿化。沿途还见有一些变凝灰岩与变砂岩,表面未见矿化特征。点 号:q417点位坐标:x:4745402 y:16636010h:1801m位 置:上尖山北西1848高地400m左右露 头:天然,较差点 性:断层控制点描 述: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

27、为一处断层,产状为1260,地形上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基岩天然露头,出露较差。本点为一断层控制点,其性质为一处断层,产状为1260,地形上平坦,起伏较小,第四系坡积物发育,仅有零星露头。断层点北;为灰白色绢云母夹变凝灰岩,其间还夹有变质细砂岩,绢云母片岩表面片理化,辟理化较为发育,绢云母化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强烈,多呈碎片状。变凝灰岩表面铁染现象强烈,局部硅化强烈,其节理局部发育,节理产状为21045,沿节理面见有绿泥石、绿帘石化。断层点以南:为灰褐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岩石因风化作用表面形成灰黑色,新鲜面为灰褐色,节理局部发育,层理模糊不清,局部见有零星铁染和绿泥石化、硅化

28、。此断层存在证据: 航卫片上具有明显的线性影像特征。 宏观地貌上形成北高南低的负地形。 断支两侧的岩层产状有一定的交角具明显的错动。 断层经过处岩石破碎强烈,片理化极为发育。点间描述:本点向南途中,其岩裸露较差,南行50m左右,见有一条宽约5m左右的变酸性火山岩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不说,其表面见有铁染现象和零星铁矿化。继续南行,岩性由变凝灰岩变为变砂岩夹变粉砂岩,砂岩局部片理,节理较发育,变粉砂岩因挤压应力较强而局部变质变形强烈,破碎多呈碎片状,其间也见有数条宽约15cm左右的石英细脉,脉体走向近东西,延伸不远,看上去像是以透镜体状态产出,表现未见矿化特征。沿途行至下点,岩性变化不大,未见矿化特征显示。点 号:q420点位坐标:x:4743606 y:16636054h:1778m位 置:下尖山北东10600m处露 头:天然,一般点 性:岩性界线点描 述:本点为岩性界线点。点北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地形上平坦,植被较为发育。其组成主要由砂砾石和粘土组成,砾石成分复杂,大小不一,由凝灰质,硅质花岗岩等组成,分选差,磨圆度为次棱角状次圆状。点南为灰绿色厚层块状变凝灰岩夹变质细砂岩,地形上形成弧山包,岩石风化面为褐黑色,新鲜面为灰绿色,岩石抗风化能力一般,具变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石节理较为发育,其节理产状为17560。局部硅化、铁染现象,绿泥石化发育。变砂岩风化破碎强烈,节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