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精简版_第1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精简版_第2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精简版_第3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精简版_第4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精简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1 .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力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 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固互相作用。2 .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力能源并通过大气、成、生物因素引 起,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 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3 .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4,解理:指品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 的能力。5 .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6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8人周围岩石,在地下冷源、结晶、固结成 岩的过程。7 .科里奥利效应:

2、地球上一切物秣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 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8 .波痕:波狼是由贝、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枷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 状起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潦水成因和风微波痕三仲类型。9 .拔运作用: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他处的作用。10 .沉积作用:指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H.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 作用,发生K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12 .接散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

3、用,导致围 岩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13 .新造化石: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法定意义的化石,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 演化快、延续时间知、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 花化石。14 .埼质年代表:按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线性编年列表。15 .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16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面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地位。1.1 1原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18 .莫霍面:地壳同地面间的分界面,位于地表面下数千米到30-40千米深度。19 .康拉每面:地球大陆地壳内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之间的界面。20 .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

4、核的分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度。21 .岩石圈:就流圈以上的邮介,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刖性,称为岩石圈。22 .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是地球最为突出的地貌现象。23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24 .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恻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25 .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可掩覆于下盘之上。26 .走滑/平移断层:被断的岩块沿陡立的断层面做水平滑动。27 .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0曲者,称为背斜。28 .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四曲者,格为向斜。29 . it:是做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岩块,常为山龄。30 .地垒:是做斜面相向的两个正

5、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上盘岩块,常为谷地。31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地表岩石通il机械作用发生破碎,形成较细的 碎屑物,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会形成新矿物的作用。32 .化学贝化: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使 其成分分解,易溶解者流失,难溶解者残留原地,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33 .贝化克:指风化产物的覆盖层,包括城积物及其上覆的土填。34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附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 挤压,使岩石裂隙犷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这仲作用林根劈作用。35 .冲积扇:洪积物往往呈扇状分布,房顶在沟口,扇形向山前低平地带展开, 称力冲积用。36 .

6、河床:河谷经常有流水的部分。37 .横向环流:因离心力作用引起的垂直于主流向的横向水流运动,其表层水流 流向四岸,底部水潦潦向0岸。38 .沸源侵源:是指河流向其源头方向畏蚀而加长的作用。39 .牛规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I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 河潦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潦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 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乱因这仲湖泊的形状恰秘牛机故称之为牛 崩机40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 沙等杂质,在人XX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繁淤积,逐渐成 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由河口部位的

7、沉积体所构成的 形态。)41 .侵蚀基准面: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42 . JI|:在重力作用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43 .雪旗:常年积雪区X围的下界,称为雪线。44 .大侨冰川:又称“冰被”、“大陆冰盖” o指面积很大,冰层很厚,不受地 形微机覆盖着整个品屿或大陆的巨大冰体。呈指肌中部0起,厚度大, 向边缘减薄。45 .山岳苏川:指地表上长期存在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由大气固体睇水经 多年积累而成,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46 .可强作用:由泳川所挟带的碎屑枷在冰川滑动过程中象磨石一样不断挫磨冰 床O47 .羊背石:0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遭受创蚀后,变成低援的椭网股小

8、丘,其 长轴方向与冰川潦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向一网的坡较平缓,坡面上有冰川擦 狼或磨性而,背潦向一恻的坡喊。48 .旅斗加川:发育在山坡或谷源呈围椅状注地冰斗中的冰川。49 .地下水:指眼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抉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随和 含水层中的水。50 .透水层:岩石空隙81大并相互连通,水能自由透过的岩层。51 .含水层:抱含地下水的透水层。52 .隔水层:岩石空隙细微,其空隙数量虽多,水却难以甚至无法透过的岩层。53 .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54 .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含水层的水。55 .浊流:是一种含大量碎屑物质因而密度大并以较高速度向下潦

9、动的水体。56 .眼基面:又称浪底,是指波浪作用能波及的海、湖水深度,在此深度以下波浪的作用不再影用到沉积物表面颗粒的运动。57 .潮汐:5日月引力的作用下,海平用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58 .海喷: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59 .用湖(Xi仇):沙嘴成沙期把近路的一部分水域与外海隔开,使其转变成的 湖泊。60 .荒漠: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年降雨量小鱼250mm或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 地区。61 .吹扬:风将地表砂粒和尘土扬起收走。62.8丹地丹:泛指干燥地区一种指干地地,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 经昆化作用、间朦性潦水冲刷利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

10、、相间排列 的反蚀士爆利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63 .崩埸:斜坡上被陆做破裂而分割的岩士体块,经微烈风化,在重力或地震作 用下突然而快速厘落的现象。64 . 6/:块体在重力、水压力、地震震动或其他外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滑移的 现象。65 .泥石流:发育在山区沟谷、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 石块的崎姝洪潦。66 .明泽: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源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67 .荒漠化:由非荒漠化向荒漠转变,或使荒漠X围扩大的过程。优质资料简答题:1 .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何特点?P3答: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

11、为外力地质和内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地质作用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2 .况积岩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包含哪些基本内容?答:沉枳岩形成的五个阶段:1 .贝化作用:是外动力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碎分解的过程。2 .剥蚀作用:是外动力拈风是产物剥离原地的过程。3 .搬运作用:是把风化剥蚀产物经一定距离搬运到沉积区的作用,包括机械 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4 .沉积作用:是被搬运的物质脱离搬运介质形成松散沉枳物的过程,包括 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枳作用生物沉积作用生枷化学沉枳作用5 .周绐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积物转变成坚硬岩石的过程,包括:(1)压固 作用(2)胺结作用

12、(3)重绐晶作用(4)新 4加的生长作用。3 .简述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关系。P67答:形成和演化关系:原巳形成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通过贝华、剥蚀而破坏,破坏 产物经过搬运、沉枳成岩而形成沉积岩;沉枳岩、变质岩经过高温熔融而转变为岩浆,冷源后形成火成岩;火成岩、沉枳岩遭受变质作用转变为变质岩。4 .生物层序律主要内容。P71答: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一股来说,年 代越老的地层所含生物越原始、读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所含生物越进 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 合,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

13、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 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5 .何谓标准化石?有何地质意义?P71 答: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谖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快、延 续时间知、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地质意义:对鉴定地层的年代最有价值。6 .地球内部有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如何?答:地球内部有三个圉层:地壳(地表莫霍面,平均厚度16公里,固体);地殷(莫霍面古登堡面,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总体为固体,但在上地幔中平均160公里深处有一软流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心,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固态液态混合体),内核(固态)O7 .简述威尔通旋回主要内容。答:从大

14、陆分裂到大洋形成,然后到大洋收缩、关闭和消失,是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穴个阶段:1 .菊芽期以东非大裂谷为代表。大陆板块在下部地幔对流的作用下发生解体,形成一 个长轴状的线性裂谷,裂谷中火山作用比较强划。2 .幼年期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大陆继续被拉X,岩石圉进一步边薄,分熔的地艘枷质大树模上涌,原先的大陆裂谷变成海湾式的抉窄洋盆。3 .成熟期壮大西洋为代表。先前形成的我窄洋盆进一步犷X,形成广阔的大洋。但此时on”洋壳增生为主,未出现肺冲消减作用。4 .收缩期以西太平洋为代表。大洋的噌生与消减并存,但俯冲消减的速度大于增生的速度。5笔束斯以地中海为代表。这一阶段大洋已不再

15、胭生,在俯冲的作用下,大洋的规模急剧缩小,成为挟窄的残留洋盆。在俯冲带附近,继续形成增生楔,继续伴有强烈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6 .大麻碰撞期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为代表。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发生强烈褶皱和变质变形,隆起成山,并出现豫烈的地震带,大规模的花岗 岩带。8 .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P133答:板块构造说以力,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祐滞性很低 的裁流圈。岩石圈并非是一个整体,它具有恻向的不均一性。其次岩石圈板块是 活动的。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岩石因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收亚 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作为岩石圉

16、活动带的机 块边界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和剪切边界。9 .简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P116答: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 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贝化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帙后,形成上暇 的新时代地层。上置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 和贝化剥蚀现象。地质意义:这仲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 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贝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蚀 面存在。10 .简述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P115答: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剥蚀,沉积作用

17、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枳,故其间缺 失部分地层。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这种接触关 系称为假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地质意义: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 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枳间断和贝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11 .识别断层存在的标志有些。答:断层的识别标志主要有:(1 )相当层(地层、矿层)错开(2)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不对称重复,区刖于裕皱)(3)擦痕、镜面:岩块相互运动时,由于摩擦而在断层面上形成的痕迹。(4)柜曳褶曲、牵引构造:断层使西何岩层发生变薄和弯曲,橘形突出的方向 指示本盘动向O(5)断层角除岩、断层泥角砾为粳角状碎快,其大小不等

18、,常呈无序排列,多见于正断层。角殊碎块网滑, 常定向排列,多见于逆断层或平移断层。在断层破碎带中,断层两喇岩石由于断层活动相互摩擦而形成的泌状物质,一段未胺结。(6)阶步、反阶步(7)地形证据: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山、断层悬谷(8)泉水出露及化现象12 .简述物理网化作用的主要类型。P146答:岩石、枷的热胀冷缩;岩石群重引起层裂(卸载作用);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引起的冰劈作用;岩石空隙中盐的绐品与潮解引起的撑裂作用。13 .物理风仇与化学风化的类型有用些? P147答:物理贝化:热胀冷缩、冰典作用、层裂、盐分解的撑裂作用。化学贝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的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生物

19、分 泌的酸类枷质对岩石的破坏。14 .如果两个山区都由花岗岩组成,一个位于XX,另一个位于XX岛,它们风化 的特点有何不同?答:,年均平均气温低,主要表现为枷理风化作用,包括温差风化、冰用作用等。而 相比较而言,化学贝化和生物仪化作用则不显著。脚化作用相对弱。XX岛,全年高温,主要表现为化学风化,包括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等。生物风化作用也比较微。物理贝化则居于次要地位。风化作用粮烈。15 .简述河流搬运的方式及其特点。P165答:底运Q格牵引搬运,是指河床中的砂与株等较和物质,口滚动、滑动、拖 移等方式沿河床底部的搬运;悬运黏土、粉砂等细小颗粒,由于流水的紊流作用而呈悬浮状

20、态进行搬运。它 是河流搬运物质的主体;溶运易溶岩石及M物溶解于河水中,口离子状态进行搬运。16 .不同河段下故和旁捺的关系怎样?旁城和溯源侵族的原因及绐果如何?答:河潦下蚀和旁蚀的关系:河流下蚀主要发生在上游,旁蚀主要发生在中 游和下游;下蚀主要发生在河流发育初期,旁蚀发生在中期和后期。旁蚀的原因:(1)河流出现弯曲后,潦水音惯性而产生离心力,对河床一喇发生侵蚀; 下一个弯道义对另一侧河床发生侵蚀。(2)在科氏力的作用下,水体运动的方向要发生偏移。这样在离心力和科 氏力的共同作用下,河流对河床一 H的侵蚀加强了。河流恻快作用的结果:谷坡后退,河谷加宽;河床弯曲,长度加长。溯源便蚀的原因:这枚作用主要发生在河谷的沟头,因为沟透回水击中,流 量和流速增!,侵蚀能力强,而且沟头大都在趺水阶段,下饰作用微,导致跌水 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