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哲理启迪心智,真情熏陶心灵谈中学苏轼诗词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彭秀志 (武汉市洪山区花山中学 )摘要: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文俱佳,人生历经坎坷,但对生活旷达乐观,对亲人朋友真诚热情,堪称人格魅力的典范。中学语文讲授苏轼诗词文诗时,一方面要让学生领会苏轼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享受作品中的哲理美,另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从他独具魅力的人格中受到熏陶,学习他做个有情有义的人。关键词:苏轼 艺术魅力 哲理美 人格魅力 有情有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群星灿烂。苏轼可谓是其中一颗闪烁着奇光异彩,贴近大众而又泽被后世的明星。苏轼多才多艺,从事着各种的创造活动,并取得诸多成果。他诗词文俱佳,还擅长书法绘
2、画,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贯通。另外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始终不改耿直不阿的品性,秉持着积极入世的精神,乐观旷达的对人生,真诚热情的对待亲人朋友。他独具魅力的人格留给后世的同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是人们景仰和学习的典范。中学语文课本上选取了不少苏轼的诗词文章,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让学生领会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什审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要对苏轼的生平进行介绍和了解,从他的独特人格魅力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哲理启迪心智唐代诗歌注重情韵,更富于形象性,各种生活中的,自然中的,甚至想象中的形象,唐诗中没有不做细致,传神的描摹。
3、如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整首诗具有
4、色彩绮丽,既飘忽朦胧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动静结合的鲜明形象,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更给读者增加了趣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写庐山的诗很多,但要想超越李白这首诗或者与之旗鼓相当,恐非易事。无独有偶,宋代大诗人苏轼也写了一首有关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其有名和受欢迎的程度毫不亚于上面李白的那首诗。一起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他没有写庐山的具体的某一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他所见的庐山做一个总括,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犹如一只生活穿梭在山林之间的鸟儿的眼睛,阅读庐山每一个角落, 开头这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
5、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首诗也正印证了格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
6、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的诗歌既具有同时代诗歌的特点,即好发议论,诗歌长于说理。但有避免了同时代其他诗人写诗的不足,即诗歌因空法议论而显得瘦硬,空乏。苏轼诗歌中的哲理往往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境自然而然得出的,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因而诗歌中的道理特别能深入人心,给人留下值得深刻的哲理美。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哲理美,如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7、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8、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首赋写于“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
9、叹人生相对与浩瀚无穷的宇宙来说人是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有人说这是苏轼消极思想的流露。其实这不正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认识不也符合客观规律吗?正因为人的渺小和人生短暂,人更应该珍惜有限的人生。 果然苏轼在文章后面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
10、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家。他的诗文常用具体的形象和鲜明生动的事例来启发读者的想像,来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对所要说的道理先有了感性认识,然后他再循序渐进地把读者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最终的结果还是被他的道理所说服。这就比只用抽象的概念或者逻辑推理写成的文章给人的印象深刻。对读者来说,读苏轼的诗文,不尽可以获得形象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明白道理,增长知识,获得 “真知”的哲理美享受。 二、真情熏陶心灵人若无情,不如草木,一个人之可爱与可敬,不仅在其才能,更在于其真情。才高八斗,但无情无义之人,恐怕很难受人喜爱。苏轼是一位具有旷世奇才的伟
11、人,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有着常人所共有的情感。与古今圣贤相比,苏轼的情感更丰富,更能以人性化的特点征服每位读者,从而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面镜子。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对父母兄弟还是妻子还是朋友,都流露出真挚、坦率、忠诚、热烈的情感与高尚品格,他的诗词作品是这种观念的绝好见证(1)亲情亲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苏轼的父亲苏洵27岁发奋读书,以自己的努力读书给儿子良好的影响,科场考试失败后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母亲程氏不仅很有学识,更是小苏轼的良师益友,因此对苏轼的成长影响颇大。作为母亲,她不但经常辅导小苏轼的学习,还常讲英雄豪杰的故事引导孩子。如她给苏轼讲读后汉书中的范滂
12、传,范滂是东汉名士,为反对宦官专权误国而被杀。苏轼听罢问道:“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夫人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于是苏轼“奋励有当世志”。苏轼和弟弟刚刚中了进士,被任命官职尚未赴任,母亲程氏不幸去世。兄弟俩立即向朝廷请假,回乡为母守孝。为母守孝完后,被朝廷召回,做了几年的官。父亲苏洵又过世了,苏轼再次回乡守孝。并在父母坟前植上上万颗松树,表达对父母的悼念之情。苏轼父母过早离世,对父母之情在诗文并没有太多的表述遗留下来,但两次守孝,以及父母墓前那上万颗松树可看出苏轼对父母养育之恩的铭记和感恩。苏辙是苏轼唯一的同胞弟弟,兄弟俩从小一起读书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感情十分深厚。
13、他们的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词。如大家熟知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在密州做太守,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
14、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诗中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夜,对胞弟苏辙无限思念,不由得妒忌抱怨起圆圆的月亮来了。但豁达的苏轼最终还是想通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只有借月亮表达对胞弟的祝福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弟弟永远平安长久的生活,虽远隔千里但和“我”可共享一轮明月,这是哥哥真心的渴望与挂念。苏轼与胞弟苏辙在诗文上互相唱和,在患难前风雨与共,是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2)爱情 东坡的发妻王弗,漂亮、贤淑而又颇有才气,与丈夫心心相印。可惜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之保持了11年,王弗就因病早逝。苏轼悲痛万分,在王弗坟前长叹
15、痛哭:“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祜!”十年后,正当调知密州的苏轼在孤寂失意的日子里,忽然在梦中与爱妻相会了,醒来却是一场空梦,他流着眼泪写下了这首哀婉凄恻的千古绝唱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经历十年沧桑后,苏轼还在梦中见到他的妻子,可见东坡对其亡妻的怀念是多么深沉而绵长。人死不能复生,“生死两茫茫”,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并没有因为生死之隔而断绝,十年当中苏轼都一直“不思量,自难忘”。亡妻毕竟不能作为苏轼倾诉的对象,“无处话凄凉”之余,苏轼只
16、有把对亡妻的思念以及自己的苦闷寄托于梦中。单从情感的真挚来看,大概只有西方弥尔顿的悼亡妻可以与之媲美。 苏轼的继室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的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自写了祭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终于和苏轼合葬一处第三位妻子王朝云本是歌女出身,但东坡疼爱朝云,视朝云最为知己。“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据说这是苏轼怀念最后一位妻子兼红颜知已王朝云而作,晚年丧妻,形只影单
17、,潇潇暮雨,多少落寞与孤独,只向琴中倾诉。自古男儿多薄情,多少男子老婆还活着,就巴不得她赶快死去,有几人似苏轼这般深情?(3)友情苏轼一生爱惜人才,广交朋友,而且心胸豁达,待人朴厚真诚,可谓朋友遍天下。欧阳修既是苏轼的老师恩公,也是苏轼的朋友,和苏轼感情特别深厚。欧阳修死后第七年,苏轼写了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写作这首词时苏轼第三次经过师友欧阳修所建的平山堂,故地重游,墙上恩公亲手书写的词作尚在,怎能不睹物思人,怀念恩公的才华及于自己的相识相知?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想秦川去。”(渔家傲送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运合同类型
- 提前解除物业服务合同申请
- 《血栓的类型和形态》课件
- 2025年吉林市货运资格证考试口诀
- 2025年拉萨货运从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大全
- 2025年兰州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目和答案解析
- 《氨基酸本科》课件
- 2025年徐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下载题
- 2025年长沙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
- 幼儿园教师演讲稿15篇
- 电气工程预算课程设计
-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活动手册答案
- 教官协作服务合同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教科版)
- 第八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第11讲 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 专题9.9 解析几何(2021-2023年)真题训练(解析版)
- GB/T 16439-2024交流伺服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 2024年婴幼儿发展引导员(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工程制图》期中测试
- 解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整体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