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胡家曙).doc_第1页
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胡家曙).doc_第2页
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胡家曙).doc_第3页
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胡家曙).doc_第4页
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胡家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胡家曙)语文教学园地是语文资源网、 语文备课大师精心打造的免费的中小学综合类电子期刊。本期刊紧扣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是语文教师业务研讨、交流心得的心灵家园。所设栏目有:语文论坛、名师风采、教材研究、双基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及时提供语文新闻、教学论文、教学随笔等资料。期待您的投稿与支持!在有效教学到处红旗招展的背景下,提出高效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为了梳理、反思和扬弃,为了借鉴、 整合和提高。越是在喧哗之中, 人们越容易被轰轰烈烈的运动气势所裹挟,越容易迷失活动的本质意义,越容易在被动跟从中显出形式化、标签化、口号化。所以, 在效率问题渐成主流关照的形势下

2、, 回到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 直面语文教学现状,烛照盲区, 针刺误区, 探寻高效语文的应然之路,应该是当下语文教学研究最有意义的话题之一。高效质的定性与量的考察讲到效率问题,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效率的高低,即效率的量, 而不是作为前提的质。不难理解,没有质的量,是虚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考察教学之效的质,有两个侧面:谁的效,什么样的效。教学活动涉及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效率的主体便可能涉及教师和学生。教师之效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摄入量、教学任务的跨越量;学生之效着眼于一定时间内的学习所得,简约而言,可以借三维目标的达成量加以考察。不少老师认为,自己一堂课讲了很多东西,就是效率高; 还有境

3、界高一点的老师,他们善于铺路搭桥, 把自己要讲的东西引着学生讲出来,他们认为这样该算得上高效率了。第八届全国中语会“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一位老师上渔夫一课,有听课老师认为:“这是一节有深度、有文化内涵的课,如果我是现场评委会给他打满分的。”可是,“分数打下来,这位老师的分数并不高” 。经过专家提醒, 这位听课的老师才理解,这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展示的是老师的功底, 老师的才华。 听课的老师在记录的时候都觉得有些吃力,更何况那些刚接触课文的学生呢?这里,上课老师之所行,听课老师之所感,都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在很多老师的潜意识里,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是“我(教师)”、

4、“教什么”、“怎么教”,而不是“他们(学生)”、“为什么学” 、“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教学中自然是预设重于生成,强势引导重于自主建构, 推进速度重于学生内化程度。 这样看,一些被认为有效率的课,其实只是教师教的有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则是被效率了。高效,应该是学生之效。效,体现在学习后“剩下”了什么, “产生”了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讲效,有两个词值得关注:效果和效益。效果,既有即时性、表面性,又有很强的主观价值偏好;效益,须长久显现,属于客观的价值实现。鲁迅在写孔乙己的时候,讲他炫耀会写“回”字的四样写法,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些老师也会做类似的事。这就是一种有效果而无效益的事。中国的语文

5、教学,有显著的时代性特点,从强调政治性,到强调知识性、能力性,再到强调人文性,以至目前强调语文素养, 每一个阶段, 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都不一样,因而其效果和效益的关系也就不一样。 在强调语文素养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更有效益,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相对于以前的语文教学追求,语文素养内涵更加丰富,三个目标维度中,不同维度的目标有着不同效益影响。一方面,如果认为宏观意义大于微观意义,那么情感、兴趣、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似乎就比获得某个具体能力点更有效益,获得某种方法也比获得某个知识点更有效益;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过分强调宏观的东西,忽视具体的东西,又会使语文教学变得华而不实, 内

6、部空虚。 所以,追求以三维目标为主要内涵的语文素养,就要有显性和隐性、 眼前和长远的统筹兼顾,敏锐地捕捉到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生成点,不断提高学习产出与投入的性价比。与效的量紧密有关的,有四个词:负效、无效、有效、高效。如果从字面看,四个词无需解释。但是,对应教学实际思考四个词的含义就很必要。负效, 是那些教了比不教更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负效行为的产生,主要是教学观念有问题,比如不需要定论的问题却强加一个定论, 学生有更好的想法却一定要服从老师的预设,等等。这个问题较为复杂,有必要专文阐述。无效,就是教了等于没教。大体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教学生已知道的东西,或教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的东西,

7、 这种情况在大多数课堂上都会存在; 第二种情况, 教了学生还是不知道,这种情况有的是教学难度问题, 有的是教学方法问题, 比如时下很流行让学生接龙讨论问题,学生纷纷作答后,教师不了了之,没有针对性的分析评价,学生知道的本来就知道,有误解的还是有误解,认识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第三种情况,教学中老师缺少有效发动,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联通,教师眼中只盯着教学内容,尽管忙得不亦乐乎,最重要的学生那头却没有来电。客观地说, 所有老师的教学都会存在无效和负效行为,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但是,越是问题多的老师却越少能主动意识到这方面问题, 或愿意承认这方面问题。 在这个意义说, 观念的改

8、进,自觉反思,同行互助,专家诊断引领,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有效,就是对学生有效果,有效益。问题是,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是有效的,所以,这个词在很大意义上已经虚化和泛化。如果没有清晰的课程效率观、没有具体的指标,“有效”很容易因极度弹性而失去意义。需要指出,目前人们提倡的“有效教学” ,出发点并不是追求相对于无效的有效,而是追求有效中的高效。高效, 是有效的高级阶段。从整体上看,高效教学应该保证一定时间内学习内容量大,学习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从过程上看, 一个复杂活动的高效是由局部的有效和整合的有效带来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环节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便是高效的;每一

9、节课都是高效的,课外活动也是有效的,整体语文教学便是高效的。语文本体意义与活动指向语文课,应该是教语文、学语文的,这是语文教学效率的学科属性。这样说起来容易, 但在实际教学中, 它受到上游和下游双重干扰。语文教学的上游是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使语文课泛化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说并不能指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质不是工具性,因为英语、数学也有工具性;也不是人文性,因为政治、 历史等也有人文性。说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其量只是一种描述, 而不是一种本质界定。语文教学的下游是高考,但高考又使语文课严重窄化了,多少年不变考二十几个小题目, 每个小题考什么也近乎成

10、了习惯,这样的高考长期的、肯定的把大量的语文内容排之门外,使应试教育的范围远远小于语文学习的应有疆域。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应试语文的窄化危险,但苦于应试机制难以自拔;另一种情况, 对语文的泛化理解却在阅读教学中大行其道,这种泛化常常导致随心所欲的教学现象。看看这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教学警察和赞美诗,有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苏比出狱后的人生追求是否会发生变化” ,这样的话题不仅游离了小说教学应该关注的特定内容,从大的方面说,又与“语文”何关?教学孔雀东南飞,很多老师都会和学生讨论焦母为什么要遣归刘兰芝,诸如“七出”啦,无子啦,嫌贫爱富啦,嫉妒啦,等等,似乎很拓展,很文化。姑且不论焦母赶走刘兰芝的原因能

11、否说得清道得明,超脱一点看, 我们关注这样一个近似玄乎的话题对于学习这首乐府诗又有什么样的“语文” 意义?如果说有, 偏要为焦母遣归找一个理由,恰恰是削弱了焦母形象的专断性、无理性,削弱了文章的批判主题。不难理解,语文课偏离语文,根子缘于大家没有准确把握什么是语文。语文是什么,是一个容易产生争议的命题;但语文不是什么,很容易在逻辑上廓清。语文不是什么,可以无限列举,但有几条值得我们重视。语文不是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语文和他们的区别在于,语文是着眼于言说的方式,而其他课着眼于言说的内容。如果浅表地越过语言形式而驻留于思想内容, 很容易走过语文的田畴而耕耘起其他课程的菜地

12、。笔者在上完示范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后说课时, 特别强调要把这节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生物课。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放在个人博客上,南方出版社很快主动联系把这个设计收录到他们的优秀教案中。语文不是课文。很多老师的语文课总是绕不开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似乎丢了哪一块都不放心,似乎丢了哪一块都显得教学不完整,在这些老师的意识里,始终没有走出语文课就是教课文的藩篱,没有进入“用课文教”的境界。比如,在阅读文本之前, 普遍的做法是先进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这就是一种课文中心和知识中心的习惯性误区, 会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和判断,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看,这样做是典型的负效行为。 大

13、多数情况下, 把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放在后面,作为对文章理解的验证和补充,可能更为恰当。语文是什么,有两种形态上的本体内涵。大家平常关注较多的是静态的语文,包括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它们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是语文教学中作为“例子”的材料;动态的语文是言语,它是把语言组成句子,写成文章,构成文学,负载文化的过程,属于实践的范畴,我们提倡“用例子教” ,其实就是凭借静态的语文材料训练动态的言语能力。可以说:语文,是语文学科的知识本体;言语,是语文学习的活动本体。静态的语文内容和动态的言语活动最后在学习主体身上逐渐建构成语文素养, 它关涉主体积淀的语文知识、 言语能力水平以及推动言语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

14、观。判断语文教学的优劣,关键就是看活动的宗旨是否指向语文素养。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案例一:教学孔雀东南飞,让学生表演话剧第一幕遣归: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您端饭,今天,咱们吃汤面。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兰芝:(委曲求全)那 吃饼。焦母:(白了兰芝一眼,顿拐)不行,烙饼太硬。兰芝:(声音哽咽、泪水溢满眼眶)那婆婆,您想吃什么,我去做。焦母:(怒斥) 算了吧, 你个笨婆娘, 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 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案例二:教学荷花淀 ,在朗读中感受诗的韵味。老师把文中的句子编排成诗的样子,投影,请一名同学带

15、领大家读。学生:(逐句)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个案例都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原因是设计新颖,学生活动积极。但是,从它们的语文指向性看,两者却高下分明。前者让学生表演“遣归”,虽然算得上是一种语文活动,但偏离了乐府诗学习的特质,使学生剥离了原文意蕴深厚的语言,只抽出了其中的内容,这样,本应有针对性的语言欣赏和言语训练就被热闹的形式所侵占,学生在语感意义上没有相应的收获;后者抓住了“这篇”小说语言的特色,让学生在赏读中感受诗的韵味,整个过程充满了语文味,在影响学生的语感图式上显然是有效

16、的。我们要防止一个误解。 所谓“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不是说语文教学应该包罗万象,而应该倒过来理解,生活中我们可以处处学语文。坚定语文的本体意识,是语文教学高效的方向性保证。教学目标设定和生成路径教学行为的效率首先从教学目标来制导,高效语文教学的目标设定既要体现程度性,又要体现维度性。程度, 直接反映学习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效果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可能是微观的,也可能是宏观的。归根结底, 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体现:可测量, 可感受, 可推想。 但是,很多时候, 我们的教学目标只是对教学内容的圈定,而没有对效果的预设。如有教师设计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劝学过秦论等)时这样预设教学目

17、标: “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学习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的方法 ” 这样的目标其实只反映了教学内容,并无实现程度,而没有程度上的追求,就不知道如何着力。维度,一般对应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保证了教学指向的立体性和教学效果的丰富性, 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 现在较为流行的做法是把三维目标割裂为三个区域,如果课堂教学对应这样的设定拉长战线,必然使本来可以和谐相融的教学流程被搞得鸡零狗碎。如,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师上的小狗包弟获得省会城市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她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

18、(过程与方法)的方法。( 2)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过程)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能力)(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反省和完善自己的忏悔意识。仅从教学目标看,这样的设计是僵化的,盘绕的, 表面上用三个序号标志了三个维度,但实际内涵却是相互交叉和重叠的。 这样的设计获得好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评课专家的误区,反映了时至今日不少人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尚处于形而上

19、学的状态。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杰认为,教学目标的叙写应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适?这种观点和现行课程标准不谋而合。据此,教学目标的条目应该表述为:通过(或根据) 使学生能(或会、积累、理解、感受、背诵、说出、写出、养成等) 不难理解, 前面的表示过程与方法, 后面的表示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目标就可以引导教学活动一举多得,三维共振。在行动层面上看教学,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也千变万化,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孰优孰劣,往往见仁见智,其效果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其实,任何模式和方法本身都不能保证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生成,关键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

20、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思维上的影响表现为,学生愿启动思维,学生能思考,学生在思考,学生有所得;教学的高效性自然表现为,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思维贯通,学生收获丰富。这样看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处理好这样几个细节:激发动机教师、 学生、学习内容三者对接学生思维充分展开解决具体问题举一反三,领悟规律。其中, 是教学产生效果的前提, 是产生效果的保证,是效果的形成性标志。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二八现象”,主要问题就是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效果生成的关键点,而是在一些形式上做脱离学生思维脱离学习目标的活动。一段时间,语文课堂曾出现“大容量快节奏”的追求,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反思,语文教学中时间和效率并非是简单的反比例

21、关系,语文教学更需要熟悉语言材料,需要品味, 需要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言语活动,如果节奏过快,学生的内化效果就会受影响。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上阅读欣赏课的时候, 老师在学生阅读文本这个环节只作蜻蜓点水,就进行分析解剖;上文言文的时候, 教师在字词句的理解上一带而过,就转入主题和艺术欣赏。 不难理解,在学生没有掌握文本基本信息的情况下,所有的分析都是空中楼阁, 难言有什么效果和效率。很多老师和学生慨叹,语文课“学的不考,考的没学” ,这个特点正所谓“把老师教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才是素质”,这个特点也要求我们要善于做探究规律的学法指导。如,分析小说中某个句子的作用,学生见仁见智地回答后,教师

22、可以引导从文体和文章两条线索寻找答题角度:文体视角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环节描写的作用文章视角在结构上的作用、在手法上的作用、在主题上的作用这样的引导总结, 就是由知识到方法的提升,可以迅速使一个具体问题上升到“类” 的层面,使看似千变万化的答题角度一网打尽。高明的老师, 深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奥秘,“断其一指” 解决的是本质和规律问题, 带来的是举一反三, 甚至是举一反十。 这样的环节,最为高效。教师信念体系与决策机制从教学而不是学习的角度讲,学生是效果的落点,教师是行动的起点。即使是学生的自习,也离不了教师的兴趣培养和目标指引,离不开教师的疑难点拨和评价矫正。建构主义学习

23、理论强调学生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自主建构,有人以为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相应降低了,事实上恰恰相反,教师在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主导作用变得更大。我们评价教师的教学,常常是从即时行为着眼的。 其实, 即时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如果仅仅从教学行为的层次看问题, 很容易各执一端, 横看成岭侧成峰。“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影响教师教学效率的因素, 分布在三个层面上:表面的是法,即具体的教学行为; 法的前端是术, 是一种前置性的决策机制;术的基础是道,属于背景性的信念体系。不难理解, 只有信念体系先进、 决策机制科学才能保证稳定的而不是飘忽不定的高效教学行为。信念即信奉的观念, 信

24、念体系由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内化了的态度、认识和假设等构成,是教师一切决策和行为之根。很多一线的老师总认为理论是虚的,教学才是实的。 所以,对理论上、 观念上的信息抱着消极的态度。其实,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信念体系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并且始终影响着他的教学决策和行为。比如, 教师相信有权威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最有效, 他就会选择有威严的方式来教学;有的教师认为表扬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他就会经常使用表扬的方法; 教师认为语文知识对语文能力的构成十分重要,他就会有意加强语文知识的教学;教师相信“语文学习就像打乒乓球”,于是就会把学生当作运动员反复训练;教师认为语文素养的取得关键在于大量的阅读涵养,他就会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背诵。可见,教师的信念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多么重要。对于教师的专业提升而言, 信念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是基础性的工作,因而相对价值更高。 好的信念体系会经常性地带来好的教学决策和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