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辩式”审判方式与现代司法理念(一).doc_第1页
“诉辩式”审判方式与现代司法理念(一).doc_第2页
“诉辩式”审判方式与现代司法理念(一).doc_第3页
“诉辩式”审判方式与现代司法理念(一).doc_第4页
“诉辩式”审判方式与现代司法理念(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诉辩式 ”审判方式与现代司法理念(一)论文提要:“诉辩式 ”审判方式是现行审判方式的代表,形成于特定的法制环境,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方式。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推动下, “诉辩式”审判方式吸收了传统审判方式中折射出的优良品质,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司法理念,承载着现行审判方式进步的成果。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对法治社会的普遍性期待, “诉辩式 ”审判方式在与现代司法理念的磨合中创造性地积聚着经验规则。 但带有惰性的制度有时会滞后于时代,司法独立制度的不健全,就是制约 “诉辩式 ”审判方式发展的症结。关键词: “诉辩式 ”审判方式,现代司法理念一、 “诉辩式 ”审判方式的概念审判方式是审判工作的一般方式或方法,

2、除有的主要环节由法律直接规定外,大部分均属审判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规则,有一定程度的可选择性和创造性。现行审判方式有不同提法, 常见有 “辩论式 ”、“控辩式 ”、“抗辩式 ”和“诉辩式 ”几种。 “辩论式 ”强调当事人辩论权利,仅此一点,不能体现现行审判方式的概貌。 “控辩式 ”常见于刑事审判方式, “控”是公诉机关职权,给人提起公诉前就已定性的感觉,有先入为主之嫌。对此,应把公诉机关理解为代表国家行使诉权的一方, 只是 “公诉 ”而己。“抗辩式 ”体现了审判方式的对抗性, 主要用于刑事审判方式。 “抗”不仅体现诉讼活动中双方的 “对抗性 ”,更容易使人理解为检察机关的 “抗

3、诉 ”职能。因抗诉为法律监督权,体现的是强势部门权力的张扬,与 “辩方”明显不平等。“诉辩式 ”将“诉”、“辩”对称并列,体现了诉讼关系中诉方与辩方的平等性, “诉 ”与“辩”的行为,体现了对立双方共同推动诉讼进程的主动性。比较而言,“诉辩式 ”审判方式的用语更贴切地表达了现代司法理念。 具体地说, “诉辩式 ”审判方式要求在相关法律、 制度的规范下, 以诉讼参与人为主体,由法官引导,围绕案件事实进行陈述,对相关事实当庭举证、质证、辩论,并可提出适用法律的理由或建议,以明确双方的是非责任,在此基础上由法官认证,公开裁判理由和结果。 “诉辩式 ” 审判方式在民事诉讼中表现的现代法价值更充分,是整

4、个诉讼程序完成所运用的审判方式总和,也包括各种审判经验和技巧运用。现行审判方式是以 “诉辩式 ”为代表的审判方式, 是现代司法理念的实证性载体。二、 “诉辩式 ”审判方式的发展回顾传统的审判方式以 “马锡伍审判方式 ”为代表,注重调查研究, 深入基层携卷办案,作风亲民、便民、利民。马锡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保护弱势群体,以平等的态度待人,是司法为民的最好注释,至今仍是当今法官学习楷模。但主动包揽诉讼的模式已不合时宜,法官实际上超出职权范围,代行了当事人的诉权,严重损害了司法中立、公正的理念,具有浓重的职权主义色彩。 长期沿袭的 “纠问式 ”审判方式就是坚持职权主义的典型。审判人员接受案件后,携

5、卷调查,走村串巷,寻找知情人,收集证据。把证据材料综合起来后,向有关领导汇报,共同分析案情,接受指示,查漏补缺。有时一件离婚案反复研究多次,认为案情基本清楚了,才组织当事人调解。久调不成后,才决定正式通知开庭。审理时,还会整理一个详细的提纲,记录着要纠问当事人的具体问题。 “纠问式 ”审判方式对审判工作行政化管理, 审判人员无独立性,审而不判,判而不审,职责与权利错位,对裁判错误经常落实不到承担责任的人,错案追究形同虚设。由于无正当程序规范的有效约束,审判实践中滥权现象严重,案件审理无法保证公正与效率。改革开放带来司法理念的进步。现代司法理念要求法官保持中立,司法公正,审判独立,诉讼活动公开、

6、民主,且富有效率等,是对现代法的价值要求,推动了审判方式改革。现行三大诉讼法已形成体系,以法的形式,确立了现代司法理念,促进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方式蓬勃发展。 “诉辩式 ”审判方式的形成, 以司法解释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颁布为时间界点,标志着现行审判方式在现代司法理念的引导下,全面走向进步。三、 “诉辩式 ”审判方式中的现代司法理念“诉辩式 ”审判方式要求当庭陈述、举证、质证、辩论,强调当庭认证,公开宣布裁判理由和结果,就是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将审判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发挥司法民主,促使法官保持中立,保证司法公正。在此, “诉辩式 ”审判方式发散的理性是现代司法理

7、念的结晶。“诉辩式 ”审判方式强调公开审判,改变了 “法官携卷调查 ”的活动方式,实行直接开庭审理案件。当事人举证在法庭,道理讲在法庭,是非责任分清在法庭,使开庭审理不再完全流于形式。公开透明,打破了审判工作的神秘色彩。诉讼活动的公开性,使单独接触当事人成为不正当行为,阻断了对法官行为的 “合理性怀疑 ”,保持司法中立是法官职业要求。公开审理是发挥庭审功能的重要保证,为落实审判活动公开制度,审判机关强化自身管理。有一种征询对法官意见的制度,在有些地方的审判工作中施行,将法官在诉讼活动中应该做到的工作或涉及违法违纪的事项制作出表格,在受理案件和通知当事人应诉时发给当事人。如果对法官有各种意见或建

8、议,当事人或其它利害关系人都可以向指定的相关部门反应,由特定部门在必要时限内予以反馈。一方面,通过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法官自律能力,避免暗箱操作,保持审判活动的廉洁性;另一方面,坚持审判活动中公开透明,必须接受诉讼参加人和旁听公民监督,发扬司法民主,促成司法公正。当庭陈述是查明案情的开始阶段, 是整个庭审的基础。 法官不再纠问,一问一答,而是让当事人围绕案情自主陈述。实行交叉询问方式,在各自陈述事实后,一方当事人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如需要对方说明的事实,向审判人员请示后,可以向对方提问,要求如实回答。法官认为案情还有不明了的,也只能要相关当事人补充陈述。笔者亲临庭审现场,不再听到纠问的语词,先

9、声夺人的语气。法官如是发问:有如下一些事实需要原告方 (或被告方)补充陈述 ,原告方(或被告方)听清楚没有?得知听明白, 才告知 “请你发言 ”。当然,被要求回答的人也可以保持沉默,或明确表示不回答。只要保证了当事人充分陈述的权利,法官不会再追问。实际上,法官也完全没有必要纠问,纠问会给人以压迫的感觉,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和诉讼权利,是司法民主的要求,法官对此并无难题。当庭举证、质证、辩论是庭审功能发挥作用的关键。 “诉辩式 ”审判方式与传统审判方式最明显的分野是举证要求的变化。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当事人举证原则, 概括为 “谁主张,谁举证 ”。法官越职代行诉权成为过去,携卷调查已是非常

10、行为。回归审判的位置,法官不再以损害中立地位为代价,随意为一方当事人服务,司法观念的变化使陈旧的传统习惯不再视为当然。司法制度的发展,带来了审判资源的有效运用, 坚持了私权自治的理念, 符合司法民主化要求。 同时,我国法律没有放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诉讼能力缺乏的弱势当事人可提供适当救济,以体现公平正义。 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对依职权收集证据的条件和相关事项有明确规定,但设制在有限的范围, 目的在于慎重地运用职权, 以保证司法公正为限度。在此还特别规定依职权收集证据同样要经过庭审质证,法官为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在法庭上没有特殊性,其证明力和有效性均面临着对方的质疑,举证不能的

11、风险仍然存在,且为相关当事人承担。当事人不能因举证原因带来的诉讼风险,转嫁于法官调查不力或认为法官不公正,因为举证不再被错误地认为是法官的审判职能。弱化对法官职权的能动性,是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必要,符合审判权行使时显被动性的规律,有利于限制职权滥用,保持司法中立。当庭举证就是要举证活动在开庭审理程序中公开进行,既使庭下进行证据交换后,也不能裁剪当庭公开证据的程序,这是证据合法使用的要求。当事人一般都比较重视举证,有句俗语: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当事人依赖举证明确自己的事实和理由, 是决定自己能否胜诉的关键。 法官听证时,让当事人充分举证,这是审判工作中继承下来的好传统。当庭质证是当事人通过对对方证据质疑,试图否定对方的证据的有效性和证明力。法官引导诉方与辩方进行辩论质证,以明确双方是非责任。诉辩互动的质证方式改变了过去法官对诉讼证据提问,质问当事人以寻求案件真实的做法。现在由当事人互相质疑,说明自己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和适用法律的理由所代替。 只有通过当事人质证后的证据才是定案依据,不再由法官简单出示双方证据,作一些说明了事。辩论贯彻诉讼活动始终,但在诉讼程序的辩论阶段是当事人对案情带有终局性的观点和理由,将是当庭认证的出发点,法官更注重保护当事人充分辩论的权利,不会随意打断或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