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1.缸内直喷技术概述 2.缸内直喷技术的工作原理 3.缸内直喷技术特点 4.缸内直喷技术现状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7.缸内直喷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 8.缸内直喷技术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 1.缸内直喷技术概述 缸内直喷又称FSI(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即燃料 分层喷射技术,代表着传统汽油引擎的一个发展 方向。传统的汽油发动机是通过电脑采集凸轮位 置以及发动机各相关工况从而控制喷油嘴将汽油 喷入进气歧管。但由于喷油嘴离燃烧室有一定的 距离,汽油同空气的混合情况受进气气流和气门 开关的影响较大,并且微小的
2、油颗粒会吸附在管 道壁上,所以希望喷油嘴能够直接将燃油喷入汽 缸。在近来各汽车厂商采用的发动机科技中,最 炙手可热的技术非缸内直喷莫属。 1.缸内直喷技术概述 这套由柴油发动机衍生而来的科技目前已 经大量使用在包含大众(含奥迪)、宝马、 梅赛德斯-奔驰、通用以及丰田车系上。 各厂商缸内直喷技术英文缩写:大众:TSI、 奥迪:TFSI、梅赛德斯-奔驰:CGI、宝马: GDI、通用:SIDI、福特:GDI、比亚迪: TI。 2.缸内直喷技术的工作原理 缸内直喷就是将燃油喷嘴安装 于气缸内,直接将燃油喷入气 缸内与进气混合。喷射压力也 进一步提高,使燃油雾化更加 细致,真正实现了精准地按比 例控制喷
3、油并与进气混合,并 且消除了缸外喷射的缺点。同 时,喷嘴位置、喷雾形状、进 气气流控制,以及活塞顶形状 等特别的设计,使油气能够在 整个气缸内充分、均匀的混合, 从而使燃油充分燃烧,能量转 化效率更高。 3.缸内直喷技术特点 缸内直喷汽油机是以传统电控喷射系统为 基础,进行结构和控制技术的优化,使得 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得到改善。 按照燃料在燃烧室里面的均匀程度又可分 为分层燃烧缸内直喷汽油机和匀质混合燃 烧缸内直喷汽油机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这种发动机,部分负荷情况下采用分层燃 烧,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极易点燃的较浓混 合气,而在其他区域,则追求无油区,即 形成空燃比趋向无穷大区域。主要有
4、壁面 阻挡型和软喷射型等燃烧系统。 丰田D一4发动机采用壁面阻挡型稀薄燃烧 系统(图1)。当活塞运动到一定位置时,喷 油器喷出的油束到达与活塞顶部凹坑基本 垂直的壁面上,与壁面碰撞并飞溅。进气 气流经过电控涡流阀(ESCV),形成斜向 进气涡流。空气涡流运动使已蒸发的汽油 蒸气和飞溅的油滴沿壁面横向运动,促进 缸内混合气的形成。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图1.丰田D4稀薄燃烧系统 喷油器为高压旋流式 (8MPa13MPa),雾化性 能好,雾滴高度微粒化, 雾滴直径小于5m。喷射 方式控制灵活,对不同转 速与负荷采用不同的喷油 控制方式,并带有电控废 气再循环系统和氧传感
5、器、 三元催化器闭环控制系统 等。试验结果表明,其轿 车工况试验油耗为17.4Km L,而相应的装有PFI发 动机的汽车油耗为13Km L,节油达34左右。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三菱4G稀燃系统(图2)与丰田D一4系统相近。 进气采用立式进气道,能够产生强大的进 气气流,直接流入气缸,流速可达40m/s一 50 m/s,充气效果好,以保证高度的纵向 涡流及充气系统。活塞顶部的凹坑浅,且 壁面有一定的斜度。在部分负荷输出时, 油束与壁面碰撞后飞溅的油滴,随含有汽 油蒸气和细小油滴的气流斜向上运动(图2中 倒滚流),被位于缸盖中部的火花塞点燃。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图2.三菱4G稀薄燃烧系
6、统 3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软喷射型缸内直喷汽 油机主要依靠适当的 喷雾特性来形成分层 混合气。由于喷雾具 有贯穿度较低、喷雾 锥角较大、雾滴平均 直径较小等喷雾特性, 故称为软喷射(如图3 所示)。 图 3 软喷射型缸内喷油汽油机 32.匀质混合燃烧缸内直喷 福特汽车公司PROCO (Progrannned Combustion Injection)稀薄燃烧系统是程序化 燃烧过程的缩写,采用匀质混 合缸内直喷汽油机(如图4所示)。 进气道为螺旋式气道,汽油直 接喷射到燃烧室内,利用涡流 和滚流进行油气混合。喷油器 位于中央,两侧各有一个火花 塞。由于汽油在缸内雾化需要 吸收能量,混合气温度下
7、降。 因而可以采用高压缩比(=15)的 发动机,并可在空燃比A/F=25 的条件下工作。 图4.福特PROCO稀薄燃烧系统 4.缸内直喷技术现状 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喷射模式 燃烧系统 缸内空气运动的组织 41.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现代的GDI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设计,为了 达到分层稀薄混合气所要求的喷雾质量和 灵活的喷油定时,均采用了精度高、响应 快的柔性电控手段。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加 电磁驱动喷油器被认为是满足缸内灵活喷 射要求的喷射系统之一。 该系统由低压输油泵、燃油压力传感器、 喷油压力控制阀、高压油泵、蓄压燃油轨、 喷油器等组成。 41.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图 5 直喷式汽油机供油系统油
8、路 燃油喷射系统中,喷油器的结 构形式对喷雾质量的影响很大。 由于汽油机的喷射压力远低于 柴油机,如采用多孔喷油器, 其喷嘴容易在工作中积碳堵塞, 雾化分层不好,燃烧时火焰传 播不稳定,因此GDI发动机上一 般不采用多孔喷油器。目前在 GDI发动机上得到广泛应用的是 内开式旋流喷油器,只有一个 喷孔,工作油压为5.010MPa, 其内部设有燃油旋流腔,它可 以通过涡流比的选择而实现较 好的喷雾形态和合适的贯穿度 的配合,且喷束方向便于调整, 方便了在气缸内的布置。图6为 旋流式喷嘴结构简图。 41.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图6.旋流式喷嘴结构简图 4.2喷射模式 GDI发动机燃油喷射模式可以分为单
9、阶段喷 射模式和多阶段喷射模式。 单阶段喷射模式是指在中小负荷时,燃油 在压缩行程后期喷入,实现混合气分层稀 燃并采用质调节以避免节流阀的节流损失, 从而使GDI汽油机达到与柴油机相当的经济 性;在大负荷和全负荷时,燃油在进气行 程中喷人气缸,实现均质预燃和燃烧,以 保持汽油机升功率高的特点。 4.2喷射模式 多阶段喷射模式是指在进气行程中先喷入 所需燃料的1/4,形成极稀的均质混合气, 其余燃料在压缩行程后期再次喷入,形成 分层混合气。火花塞点火时,首先在浓混 合气处形成较强的火焰,然后向稀混合气 空间迅速传播。应用该技术可实现发动机 从中小负荷到大负荷的平稳过渡,降低气 缸内的气体温度,抑
10、制爆燃的产生。 4.3.燃烧系统 燃烧系统的设计是GDI发动机的关键技术。 要成功实现中小负荷时的分层稀燃和大负荷时的 均质预混,就需要进行燃油喷束、气流运动和燃 烧室形状的优化合理配合。已经开发的GDI发动 机燃烧系统。按喷油器和火花塞的相对位置和混 合气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喷束引导法”(spray- guided system)、“壁面引导法”(wall-guided system)、“气流引导法”(flow-guided system)3 种类型。 4.3.燃烧系统 “喷束引导法”:燃油喷嘴靠近火花 塞布置,火花塞位于燃油喷束的边缘,这 种方式的优点是保证当整个燃烧室内为稀 薄混合气时,火
11、花塞周围仍能形成可供点 火的混合气浓度。Ford、Honda公司生产 的某些机型采用这种燃烧系统。 4.3.燃烧系统 “壁面引导法”:燃油喷嘴远离火花 塞布置,利用特殊形状的活塞表面配合气 流运动,将燃油蒸气导向火花塞并在火花 塞间隙形成合适浓度的混合气,如三菱、 丰田、Nissan等公司开发的机型。 4.3.燃烧系统 “气流引导法”:同样是燃油喷嘴远 离火花塞,利用缸内有组织的气流运动来 达到上述目的。FEV、AVL公司开发的方案 采取这样的燃烧系统。 4.3.燃烧系统 上述几种燃烧系统方案的划分是十分粗略的, 实际情况是上述几种方案交叉存在,各种因素并 存并相互影响。根据AVL的Ricar
12、do公司的研究, 火花塞布置在靠近中心的位置可以减少火焰传播 距离,在怠速和部分负荷时对分层便于控制,但 发动机对喷油器和火花塞之间的位置误差、喷雾 变形敏感,火花塞容易被燃油沾湿而形成污垢导 致点火困难。另外,火花塞和喷油器都布置在中 间有时会影响进气门的尺寸。远距离布置的方式 可避免沾湿火花塞,但燃油碰壁较多,并且需要 精确设计特殊形状的燃烧室,对缸内混合气运动 的组织要求更高一些。 4.4.缸内空气运动的组织 气缸内的空气运动对喷雾和燃烧的影响很大。GDI发动机缸内空气的 运动有涡流、滚流和挤流。 涡流的旋转轴线平行于气缸中心线,滚流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气缸中心 线,挤流形成于压缩冲程活塞接
13、近上止点时与缸盖间隙处的径向气体 运动,它有助于加强压缩终点时的湍流强度。 目前大部分GDI发动机应用涡流作为缸内空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其特 点是持续时间长,在缸内的径向发散少,对保持混合气的相对集中和 分层有利,可以充分利用它来维持压缩冲程中的混合气分层。由于涡 流的旋转动量与发动机的转速成正比,而油束的动量是独立的,不受 发动机转速的影响,因此,利用涡流来促进油气混合有一个操作范围 限制。此外,涡流比过高还会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油滴甩向缸壁,造 成湿壁现象的增加。 4.4.缸内空气运动的组织 近年来,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对滚流在GDI发动机中的应用 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压缩行程的后期,
14、滚 流能够有效地增加靠近缸壁处的气体流动速度,从而可以 促进粘附在缸壁上的油滴快速蒸发,也可利用滚流程活塞 顶部的凹坑相配合将分层混合气导向火花塞,控制油束碰 撞和火焰传播,从排气侧到进气侧的挤流还能提高燃烧速 度。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大众TSI:国外大众的1.4T发动机上以及进口尚酷 1.4T上TSI代表的是Twincharger 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这几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通过字母表 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双增压+分层燃烧+喷射的意思。 而大众1.8/2.0TSI中的“TSI”则代表着Turbo 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通过字母
15、表面意思可以理 解为涡轮增压+分层燃烧+缸内直喷的意思 装配车型:速腾、明锐、新宝来等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大众/奥迪的TFSI: TFSI就是带涡轮增压 (T)的FSI发动机。 FSI发动机的主要优势有:动态响应好、功 率和扭矩可以同时提升、燃油消耗降低 装配车型:奥迪A3、A6L、A8L等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SIDI:SIDI是Spark Ignition Direct Injection 的缩写,直译为火花点燃直接喷射技术。 装配车型:别克君威、君越,凯迪拉克赛 威等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GDI发动机拥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 油耗低、污染小、动力性能好等等
16、。但是 GDI技术同样存在着许多技术瓶颈制约了它 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亟待改进。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排放问题:GDI汽油机的开发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汽油机的燃油经 济性。但其排放总体上要高于工作在理论空燃比下,附加三元催化等 尾气处理装置的进气道喷射汽油机。 其排放问题主要有: 1)中小负荷下未燃HC排放较多。采用混合气分层后,极易造成火焰 从浓区向稀区传播时熄灭。同时,稀燃造成缸内温度偏低,不利于未 燃HC随后的继续氧化。壁面阻挡型直喷系统,因喷雾碰壁较多,而 活塞顶和缸壁的温度低,使HC排放较高。 2)NOx的排放。虽然因采用较稀的空燃比,气缸内的反应温度较低, 但由于分层混
17、合气由浓到稀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混合气过浓或浓混合气 区域过大的状况,这些区域恰恰是高温区域,使NOx生成增加。另外, GDI发动机较高的压缩比和较快的反应放热率也会引起NOx升高。 3)微粒排放。因为局部区域过浓的混合气和未蒸发的液态油滴扩散燃 烧而引起颗粒排放增加,并且缸内温度低也造成了微粒氧化不完全。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催化器问题:GDI汽油机工作在稀空燃比条 件下,其造成的富氧和较低的排气温度使 传统的三元催化器对NOx的转化率不高, 废气排温较低不利于三元催化器的起燃, 限制了它在GDI汽油机上的应用。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积炭问题:由于GDI汽油机,火花塞
18、点火燃 烧的是占据小部分空间的分层混合气,其 他空间只有极微量的燃油存在,且燃料的 气化蒸发使缸内温度偏低,点火后火焰在 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弱,到达分层混合气以 外的其他空间时,极易造成熄火,使混合 气不能充分燃烧,产生积炭。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喷油器问题:GDI汽油机的喷油器置于气缸 内,由于喷油压力低,喷孔没有自洁能力, 很容易积垢,造成喷油量减少、喷雾特性 变坏,进而使发动机的燃烧恶化,影响发 动机的功率输出和排放。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控制策略问题:在实际GDI汽油机上,理想的混合气浓度 均匀递降的分层不可能实现,使得精确分层混合气的控制 和燃烧过程组织的难
19、度相当大。发动机不同负荷的喷油时 刻相差较大,各种负荷间平滑过渡所要求的喷射策略也较 复杂,因此实现发动机输出动力的连续变化需要较复杂的 控制策略。直喷汽油机的开发难点,还体现在燃烧系统的 优化和喷油系统的开发比较复杂,电控系统精确控制难和 开发成本高,对汽油喷雾和空气的混合运动认识不足等方 面。另外,GDI较高的喷射压力要求也造成汽油泵和喷油 器功率要求高,汽油的润滑性差,因此,如何开发出抗磨 损能力强、功率消耗低的供油系统和燃油喷射系统,也是 直喷汽油机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7.缸内直喷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 难以在宽广的运行范围内准确控制分层燃烧 负荷变化时控制策略比较复杂 喷嘴和火花塞
20、附近燃料容易堆积 部分负荷时HC排放较高 7.缸内直喷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 部分负荷分层燃烧时,局部NOx排放过高 大负荷时NOx、碳烟排放较高 需要开发专门针对GDI的三效催化装置 7.缸内直喷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 由于汽油自润滑性差加上采用的高压喷射, 燃油喷射系统和缸壁磨损较大;同时,伴 随着高压喷射所带来的相应的油泵损失增 大 增加了喷嘴及相关驱动器的电消耗 8.缸内直喷技术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 现在GDI技术尚处于逐步成熟时期,各种问 题的出现是必然的,但GDI的研究一定要在 确保动力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节能减 排”。而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低碳问题又是 中之重。 今后GDI的主要技术
21、研究开发方向有:降低 NOx排放、二次燃烧技术、二次混合技术、 均质混合压燃技术。 降低NOx排放的技术 稀燃催化器:稀燃催化器 的开发将直接影响到GDI 汽油机排放问题的解决。 目前开发的有稀燃催化还 原型NOx催化器、NOx搜 捕型等。但这些催化器都 不同程度的存在转化率低、 工作温度范围窄、控制复 杂、性能不如传统的三元 催化器等问题,还需深入 研究。日本三菱公司采用 稀燃NOx催化剂加三元催 化剂的技术(图8),NOx可 以达到美国加州排放标准。 图 7 三菱汽车公司稀燃催化器和 二次燃烧系统 降低NOx排放的技术 废气再循环:废气再循环(EGR)是通过降低缸内 最高燃烧温度及氧气的相
22、对浓度从而降低NOx排 放的一种有效方法。在GDI汽油机中,因稀燃使 缸内富余氧气较多,可实用较高的EGR比率而不 会使燃烧恶化。如果将再循环废气与可燃混合气 进行分层,减少废气与可燃混合气的掺混,保证 点火时刻火花塞附近有适于着火的混合气,避免 废气靠近火花塞,能大大提高EGR比率,从而大 大降低NOx排放。采用电控EGR可以精确控制 EGR比率,能较好地解决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 性与NOx排放之间的协调问题。 二次燃烧技术 二次燃烧是指在进行正常分层燃烧的怠速运转时, 除了在压缩行程后期喷油外,在膨胀行程后期再 次喷入少量燃油,在缸内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 下点火燃烧并使排气温度提高。 通常,起动后怠速状态下的排气温度为200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挂靠免责协议书范本
- 《防治脑血管病》课件
- 2024年智能交通企业无抵押企业间借款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消防救援高空作业责任限定合同
- 2025年黑龙江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题库答案
- 2025年福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是什么
- 2025年西安考从业资格证货运试题
- 2025年攀枝花货运从业资格证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物业前期服务综合合同
- 《万象城商业模式》课件
-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件: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保健
- 学校食堂色标管理制度、食品切配工用具色标管理操作指南
-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词语表注音版
- 1神州谣 课件(共50张PPT)
- 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作业集合6篇
- 小学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
- 2023年飞行员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版)
- 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投标方案
- 能源管理系统EMS用户需求说明书
- 人工智能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 2668-人员招聘与培训实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