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31/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1.gif)
![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31/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2.gif)
![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31/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3.gif)
![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31/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4.gif)
![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31/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85504fc0-f225-409c-abe1-8a2e28f65ea6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f you dont work hard, your future wifes wedding dress will be rented.(页眉可删)精选物理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物理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本册书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学习电功率、家庭电路等后续章节的必备知识。_本身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学的重点之一。而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利用“控制变量法”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进行一个定性分析,是了解得出欧
2、姆定律的过程,因此,这是学生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的进一步总结深入,也是掌握电学最重要规律之一欧姆定律的前提。同时,本节内容的探究实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它涵盖了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小组合作的交流意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
3、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电学基本知识,为我们本节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定性关系进行探究做了铺垫。但由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所差别,而且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所以常出现“一听就懂,一丢就忘,一用就错”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学生在分析处理问题时缺乏具体的思路与方法。根据本学段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三、重点与难点根据对教材的详细分析,本节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发现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从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因此,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与连接实际电路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4、之一。与此同时,组织好学生运用表格法、图像法等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也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四、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与学生实际情况分析,为有效突破本节教学重点与难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置了本节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连接实际电路的方法与技巧。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以递进式设问方式的引导下,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从而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身经历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五、教学方法为成功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与学方面,本节课主要牵涉到以下方法:1.教法方面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限于探究的形式,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引导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具体方法包括:递进式提问法、讨论法、分组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等。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且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掌握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2.学法方面本节课的主
6、体是学生,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主要使用的学习方法有:小组实验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学生通过利用各种学习方法,能够顺利完成课堂内容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六、教学设计针对前面的分析,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引入环节: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提问“电流的影响因素”引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2.新课讲授:结合“电流的影响因素”,对“控制变量法”进行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保持r不变,改变u,观察i或者保持u不变,改变r,观察i。3.实验设计:利用递进式提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设问目的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
7、系时,如何保持电阻r不变?明确选用定值电阻r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明确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实验器材的选择方法如何连接所选用的实验器材?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的能力马上要开始实验了,实验前我们还要准备什么?锻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理清实验思路根据大家的实验步骤,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吗?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4.分组探究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分组探究实验,现场进行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协助完成探究实验。5.评估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展示、回顾、分析,思考设计方案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操作
8、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七、教学效果设想因本节课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学生情况等进行了重点、难点的拟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递进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应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难度大幅度下降,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同时也能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以及为下一节欧姆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课堂设计,会比较有效地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物理说课稿 篇2一、 说教材(一)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
9、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教材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w有用 / w总 进行计算。
10、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二、 说学情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明显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尽量为他们创设直接简单的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 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法、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四、 说教学过程(一) 引入(大概用4分钟时间)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勾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
11、(动滑轮)做功。通过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设疑:用机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样?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课题。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顾了机械可以省力、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 新课教学(约30分钟)1、分析比较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2、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分析课本图片,让学生在已经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基础上,说出三种方法的有用功、额外功分别是对哪
12、些物体做功,并计算这些功及总功的大小。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3、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w有用/w总 ,并指出总是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这样设计体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4、巩固知识,规范计算格式,讲解课本109页例题。例题: 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这个例
13、题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5、引导学生讨论例题的结果,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结合生产生活实例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5、为了突出、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为了规范解题的计算格式,接下来对课本109页例题进行讲解。6、探究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利用哪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机械效率是否最高?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
14、计实验归纳交流”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完成了实验目的,又对机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应和强化了前面重难点的学习。(三) 课堂交流与练习(4分钟)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计算:用一动滑轮将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通
15、过讨论和计算,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1、 1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2、 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的效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机械效率?第一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题则强调知识的延伸。既有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五) 板书设计:第二节 机械效率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2.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3.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w总=w有用+w额外二、机械效率1.有
16、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2.=w有用/w总(常用百分数表示,1)物理说课稿 篇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二、能力目标: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三、德育目标: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教学重点: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对匀
17、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步骤: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一、导入新课(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二、新课教学1、匀速圆周运动(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
18、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线速度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b:线速度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3)线速度的大小4)线速度的方向 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2)角速度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b:出示阅读思考题1)角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2)角速度等于 和
19、的比值3)角速度的单位是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 是恒定的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3)周期、频率和转速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b:出示阅读思考题:1) 叫周期, 叫频率; 叫转速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4)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a:过渡: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b:用出示思考题一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1)它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_ ,用t表示。它在周期t内转过的弧长为 ,由此可知它的线速度为_。2)一个周期t内
20、转过的角度为_,物体的角速度为_。c:通过思考题总结得到:d:讨论1)当v一定时, 与r成反比2)当 一定时及v与r成正比3)当r一定时,v与 成正比(二)例题讨论(用课件出示)三、分组探究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州飞船”, 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物理
21、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本节从我国古代磁学研究的成就引入,指出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然后依次展现了三个三级主题:“无处不在的磁”、“地磁场”、“磁性材料”。这样地结构贴切地体现了本节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磁现象”。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知识与技能:1、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了解地磁场的知识,知道磁性材料的概念及主要用途。3、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收集资料,初步了解我们周围的磁现象,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收集磁性材料应用实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
22、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回顾我国磁学研究的光辉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树立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 通过了解磁现象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更加明确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3、 通过对地磁场成因的探讨及对“信鸽认家”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重点、难点分析:知道磁现象,了解地磁场和磁性材料是重点二、说教法、学法本节作为全章的起始节,避免涉及枯燥抽象的概念,力求从生活生产中的磁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与激情。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解决参与举例、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
23、,逐步建立关于磁现象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磁现象做好准备。三、说程序1、新课引入(复习初中知识)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变无磁性物体为有磁性物体叫磁化,变有磁性物体为无磁性物体叫退磁2、新课教学(1)让学生阅读课文,列举身边的磁现象(2)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的北(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地磁场:地球由于本身具有磁性而在其周围形成的磁场叫地磁场.注意:地磁极与地理极
24、并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制做指南针原理:把一块小磁铁放在它可以自由旋转的环境中,例如放到水滑水平面上或用转轴支起来,这就做成了一个指南针.指南针静止时取向:无论小磁铁怎样转动,等它静止下来,它的两端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并且指南的一端总指南,指北的一端总指北.通常把指南的一端作标志,并做成针状,因为这端总是指南,所以称为指南针.说明: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原来的”司南”发展而来.指南针的发明对促进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改变整个世界面貌有巨大影响.磁性材料:通常指磁化后磁性很强的物质(铁磁性物质)分类:按磁化后去磁的难易分为两类:软磁性材料:磁化后容易去磁的物质.如软铁
25、、硅钢、镍铁合金和锰锌铁氧体、镍锌铁氧体等.硬磁性材料:磁化后不易去磁的物质.如碳钢、钨钢、铝镍钴合金和钡铁氧体、锶铁氧体等.按化学成分来分,常见的有两大类:金属磁性材料;铁氧体:是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磁性氧化物.应用:软磁性材料:剩磁弱,易去磁.适用于需要反复磁化的场合,可用来制造半导体收音机的天线磁棒、录音机和录像机的磁头、电子计算机中的记忆元件,以及变压器、电动机、交流发电机、电磁铁和各种高频元件的铁芯等.硬磁性材料:剩磁强,不易去磁.适合制成永久磁铁(应用在磁电式仪表、扬声器、话筒、永磁电机等)、磁记录材料(可用于录音磁带、银行卡、计算机磁盘等).四、课堂小结物理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26、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_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
27、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2学情分析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28、(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二)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
29、计算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利用多媒体
30、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
31、少。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度的物理意义
32、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解: v=s/t=1
33、00m/10.75s=9.30m/s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已知:s=220km ,v = 55km/h求:t解:根据公式 v=s/t得t=s/v=220km/55km/h=4h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例题3: 例题:20_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
34、速度比较大?解: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v1=s/t=110m/12.88s=8.54m/s摩托车的速度为v2=30km/h=30/3.6m/s=8.3m/s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
35、良好习惯。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课堂小练习:1)单位换算:(1)21.6 km/h=_m/s(2)5 m/s=_km/h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36、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4归纳总结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五、说教法、学法(一)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
37、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二)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
38、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六、说板书设计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二)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公式:v=s/t七、作业布置:11m/s=_km/h72m/s=_km/h10m/s=_km/h15km/h =_m/s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
39、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km.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1.25s .0.625s .0.8s .2.5s八、效果评价: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物理说课稿 篇6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_号,我说课的题目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年级物理_册第_章第_节
40、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方面来说这节课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正文开始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 和 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 课(概念课或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 和 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 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 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 知识解决 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能力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
41、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2、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4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而对 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 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1、
43、教法选择: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或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2、学法指导: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
44、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三、 教学程序及设想: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分钟)为了顺利得出本节 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 ?(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
45、:(5分钟)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以一节为例: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
46、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6、学后反思:(3分钟)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四、板书设计: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物理说
47、课稿 篇7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三、几点想法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
48、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2.问题的设置思考与
49、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物理说课稿 篇8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某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制造零部件供应合同
- 人工智能技术合作研究协议
- 音乐版权转让及使用许可协议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合同
- 汽车烤漆房租赁合同书
- 高科技园区投资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 环保行业环保设备安装保修协议
- 医疗健康2024年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协议
- 民间投资公司借款合同
- 线上商城建设及运营合作协议
- 真需求-打开商业世界的万能钥匙
- 第1课 立足时代 志存高远 (课件+视频)- 【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配电箱(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检测报告
- 编外人员录用审批表
- 倪海厦《天纪》讲义
- DB32T 4004-2021 水质 17种全氟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建设年饲养240万只蛋雏鸡培育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大连理工画法几何电子教案2003第八章
-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课堂PPT)
- 黄金太阳漆黑的黎明金手指
- 车间、设备改造项目建议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