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与辛的差异阅答案_第1页
苏与辛的差异阅答案_第2页
苏与辛的差异阅答案_第3页
苏与辛的差异阅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 22 分) 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 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词呈 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 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 色彩和现实精神。 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 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 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

2、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 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 合在一起。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 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 毕生的追求。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 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 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 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 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 苏轼超然物外, 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将积极

3、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 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 ?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 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 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 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 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 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但 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 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

4、是何年。 ”词人中秋把酒, 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 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 的寻觅。苏轼既不执著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在他 看来,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 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 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他坚信美 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 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5、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 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清秋时节,词人登高遥望北方 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晚秋的落日 ?失群的孤雁 ?残破的山河 ?危 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 杆来发泄徒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 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因此 抒发英雄失路, 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 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选文有改动) 8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题目(不超过 11 个字)。(3 分) 9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4 分)

6、 10仔细阅读第 段,说说“超功利境界 ”和“功利境界”的具体内容。(4 分)11. 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分)12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 ”,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 ( 6 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8. (3 分)示例:苏词与辛词的差异9. (4 分)由于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 他们的词作在人生境界、 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

7、异。(意 思对即可)10(. 4分)苏轼的“超功利境界 ”:苏轼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 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 ?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 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 辛弃疾的 “功利境界 ”: 辛弃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 愿望。11. (5分)举例论证(2分)。以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 苏轼词作风格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这一特点。 ( 3 分)12. ( 6 分)这首词中,开头一句为实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抽出剑来仔细端详。 表明词人虽隐居乡间, 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 不忘杀敌立功的感情。 (2 分)中间四句为虚境,写梦境中,军队召唤战士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战士们壮行、点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