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天文历法学_第1页
中国古天文历法学_第2页
中国古天文历法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天文历法学中国古天文历法学作者:张闻玉 马明芳光明日报 ( 2017 年 06 月 12 日 16 版) 历法源于 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 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 427 年发明殷历“甲寅元” (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观象授时”语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华夏先民观天象的目的是 “授时”,这与西方天文学有很大不同。1.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 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 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 最主要纪日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

2、 十甲子循环纪日。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己巳卜,庚 雨”“乙卯卜,翌丙羽”之辞。据可靠资料,公元前 720 年,春 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 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景(影) ,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 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 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 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6 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 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 测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 又 1/4 日。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 太岁纪年法

3、、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 年(公元前 116 年)到民国( 1911 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 纪年法一直并用,如 1898 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 绪二十四年。2.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至迟到春秋 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 29.53 日。 12 个月约为 354 日,与回归年 365 又 1/4 日相差 11 日 强。每三年差 33 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 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 春秋时期, 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 调配年、 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

4、历史上频 繁改历的原因。3. 古人观恒星,北极与北斗总是联系在一起,以此定方 位、定季节时令。北极星代表正北方向。北斗七星围绕北极 星转动。鹖冠子环流所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 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 冬。”古人很早发现四季交替与北斗七星运行有必然联系。二十八宿在黄道带附近,日月五星穿梭于其间。古人用 角度表示二十八星宿的距离,并以此来确定太阳、月亮、五 星的位置。汉书律历志距度所载是春秋时期的天象数据, 见下图张氏星历表(见【表二】)外圈二十八宿名称上方的 数字。每过一天,二十八宿便向西运行一度。每过一月,二 十八宿向西行约三十度。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