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间练习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间练习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间练习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间练习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间练习班级:_ 姓名:_1. 古诗填空。凉州词_夜光杯,_马上催。_君莫笑,_几人回。(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2)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B.唯戎不动(只有)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是什么?_3“人问之”,

2、你认为别人问王戎的会是什么问题呢?_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_5文中王戎从道边李树多子推断出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你在生活中观察过什么现象?又得出了什么推理?_3. 阅读理解。文彦博树洞取球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 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1)群儿谋取之(A.代词,指球B.代词,指树洞)(2)球遂浮出(A.顺,如意B.于是,就)2这件事的起因是_(用原文回答)。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_。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_,结果_。5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_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余尝谓:读书有

3、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ng y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_5.

4、 古诗文阅读。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注释)见:拜见。盖:大约。瞑坐:打瞌睡。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既:已经。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颐偶瞑坐。_(2)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_2“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与游酢在欣赏程家的雪景。B.杨时与游酢想拜见程颐,又担心打扰程颐休息。C.杨时与游酢没有经过程颐允许,不敢擅自离开。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_6.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5、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惠:_ 诣:_ 乃:_ 示:_2结合文意,照样子,写一写。杨氏 杨梅 杨家水果_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这句话的意思。_(2)这句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7.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6、)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_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句子)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_8. 阅读理解。愚公移山(有删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

7、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完成 B.于是,就3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河曲智叟亡以应()A.死亡 B.没有4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A.愚公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9.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

8、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夫 不 可 陷 之 盾 与 无 不 陷 之 矛,不 可 同 世 而 立。2课文采用了“事+理”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请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3根据故事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并完成练习。楚人:“吾盾之坚,_”(人物动作:_)。 “吾矛之利,_”(人物动作:他高高举起自己的矛,不时用矛盾在盾前比画着。)路人:“_”其人弗能应也。“弗能应”的原因是:_(用原文回答)4下列事例属于自

9、相矛盾的是( )A.我已经洗好衣服了,可妈妈总是不放心,要再洗一遍。B.嚷着要减肥的姐姐总是控制不住食量,还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呢?”C.每天出门前,奶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路上小心。D.爸爸总是夸哥哥的字写得好,责备我的字写得不好。10. 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甚()。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儿应声答曰:“()。”(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_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_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_看出来的。(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11. 课外类文阅读。子曰:“温故而知

10、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故意,有意;缘故,原因;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种意思。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温故而知新。_(2)学而不思则罔。_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12. 课内阅读。子曰:“温_而知_,可以为师矣。”子曰:“见_思齐焉,见不贤

11、而内_也。”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 _:_:_ _:_3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_13.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齐心抗疫己亥末,荆楚初有疾,人蔑之。庚子春,染者剧增,溢至九州,人皆惶恐。此疾曰新冠,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滥食,终致疫至。京师得讯,颁令战疫,封三镇之城,召九州之医。子离高堂,母别稚子。临别无他言,唯曰:国有召,召必前,前必胜。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吾辈必不辱使命也。嗟夫!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挺身之凡人耳。数万白衣医者聚至荆楚重地,共议疫,同抗之。然毒流之广,实非几日所控。于是乎,急建火神、雷神二院,誓十日成。世间诸国多以

12、为妄语,或曰:是言儿戏乎?遂万余巧匠夜以继日,身不反顾。未十日,立。举世惊。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然国人笑曰:常事尔,吾辈乃龙之后也,何奇之有哉?今抗疫逆行者以救国为己任,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经数月,云销雨霁(j),彩彻区明。春风十里又拂绿神州大地,膏(go)壤沃野再沐浴黎明朝阳。(注释)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蔑:这里是轻视的意思。或因:或许因为。肴:做熟的鱼肉等。嗟夫:表示感叹。 唯:只是。耳:罢了,只不过的意思。妄语:虚妄不实的话、谎言;说假话。立:指建立起来。举世:全世界。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意思是:雨过天晴,虹消

13、云散,阳光朗煦。膏壤:指肥沃的土地。1下句朗读的正确停顿是( )A.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B.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C.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2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1)未十日,立。举世惊。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_(2)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_3文中第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挺身之凡人耳”,陈述了英雄与凡人的关系。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14.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今义是_。(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跟着太阳跑,追赶上了太阳。)B、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C、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_15. 课内阅读。梁国_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_,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_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将课文补充完整。2从“为设果,果有杨梅”中可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