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从楹联读云山_第1页
且从楹联读云山_第2页
且从楹联读云山_第3页
且从楹联读云山_第4页
且从楹联读云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且从楹联读云山夏日,我陪一位外地文友上云山,但见满山青翠, 目不暇接,友人叹曰,云山的每一片叶子下面都藏有一个故 事。其实,他想到了故事,没有想到对联,古往今来,云山 的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有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别的不说, 光是楹联,随手一捋,就能捧出一二筐来。记得 1985 年,朋友李祥贵邀我上云山,他是步云亭的 承建者,去的那天正是工程竣工验收日,同去者众,朋友之 外,有俩人我至今还记得,一位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吴启仁 先生,还有一位是刚从文联调过来担任云山开发办主任的唐 谟金先生。从威溪水库向东沿路而上,才转过几个弯,就见 一座红墙黄瓦翘角飞檐极富江南特色的仿古亭子出现在眼 前。近前,大家围

2、着亭子左瞧右瞧,东看西看,看它的质量 时,而我却被亭子里新镌刻的对联吸引住了,亭子东面刻的 是:三里憩小亭,心醉瑶圃;千寻攀古道,神驰紫霄。北面刻的是:仙迹可寻,桥横天豁;牧童犹在,笛响云飞。西面刻的是:名山胜游,步云来六九福地;层峦翠接,从头数七一奇峰。 我细细地咀嚼着这些联语,似乎明白,似乎又不明白, 谟金先生看到我一脸迷惑的样子,上前向我一一解释。他和 吴老先生是联作者之一 (还有一位作者名叫匡前蔚 ),自然对 联作最有解释权。他告诉我,从山脚下来到这里,刚好是三 里路远,我们脚下踩的地方名叫秦人古道,云山的最高峰名 叫紫霄峰。这步云亭的对面是仙人桥,桥的旁边有很多的青 石,传说中是牧童

3、赶羊的地方。他又说,云山在全国道教七 十二福地中排名为第六十九福地,而云山呢,有着七十一座 奇峰。这三副对联写的就是这些。他这一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呵,想不到,这短短 五十六个文字,竟然包含着云山这么多的文化内涵,在云山 读这些对联,别有一番风味,从这些对联了解云山的风物传 说,又添了几分情趣。从步云亭向前仅几十步远建有一亭,名“听涛亭” 。亭 呈三角形,很小,亭前脚下高高低低的石板路,飘飘荡荡, 从这里一直铺到了云山堂,亭旁边就是明代武冈名宦吏部主 事潘应星命名的云山十景之一“一瀑飞涛” ,坐在亭里,看 白练悬天, 听涛声震耳, 而武冈最高的天然石桥 “仙桥横汉” 在远处的云雾中忽忽悠悠

4、地颤动,使人感受到一种登临仙境 的享受,可惜的是,美景如斯,亭中竟无一副对联,使人似乎感觉到一种享受上的缺失。再往前三里,就是双华亭,在亭里我又读到了一副精美的对联:五里泉声鸣日月;双华山色浴烟霞。坐在亭中,四面青山相拥,脚下一径通幽,轻风徐徐,白云悠悠,人处其中,能不尘虑尽消?我知道,这联对是吴 启仁和省文史馆馆员曾光炎两位老先生的大作。两人都出身 于书香门第,有着一肚子学问,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 老夫子就以自己雄健的笔力,被黄埔军校第武冈二分校主任 李明灏看中,将他破格取录,担任军校中尉书记员,在武冈 多年,对云山自然是烂熟于胸的, 这联对也是这样。“五里” 说的是从西面上山到这里有五

5、里路远,也正是按里程计算, 在离山脚三里的地方修了一个庵堂,这名“三里庵”,也就是现在步云亭的所在地。同样,这里离山脚五里远,在这里 修了一个庵堂,也就名叫“五里庵”了。“双华”,说的是云山有两座峰,一名“日华”,一名“月华”,两位老先生就并 称为“双华”,而与“五里”相对,撰入联中。其实,最早 称“双华”的,还不仅是曾、吴两位,是四百年前的明代万 历年间的武冈名宦曹一夔老先生,他是万历皇帝钦点的进 士,官至监察御史,晚年罢官回到家乡武冈,他没有回他的 老家独山去住,而是在同保山修了座茅屋,他本来名一夔, 字子韶,他来到云山,沾染了云山日月双华的灵气, 于是乎, 就改称自己为“双华”了。云山多

6、峰,这“双华”在哪?有人以为,这“双华”指的是双华亭南北相对的两座山峰。其实这“日月双华”座落 在云山堂,有碑为证。在胜力寺内立有一块乾隆二十四年三 月所刻的记志碑,碑上记载说,无涯和尚圆寂后,“立塔于月华峰上,”这塔,在云山堂南向的山峰之上,至今还保 存完好。可见,这立塔的地方就是月华峰,日月相对,而对 面所在的山峰也肯定就是日华峰,在明代,两峰之上,各建 有一庵,名“日华庵”、“月华庵”。在双华亭南面的峡谷里,建有一亭,静坐亭中,向南纵目,只见一只巨大的乌龟,正翘首向前,奋力登攀,这就是 云山著名景点“金龟越岭”之地,亭因龟而得名,名“望龟 亭”,亭柱上刻有一联:金龟越千年,风霜雨雪志依旧

7、;玉帘垂万载,春夏秋冬景常新。亭前是潘应星老先生命名的著名景点“崖前流水” ,水 从高处跌落,似珠帘不卷。古人曾有诗云:“珠帘十二无人卷,长挂岩前缕缕垂。”撰联者是既了解这些景点,也熟知 这些诗句,所以下起笔来,能做到切景切题,且对仗还算工 整,平仄也还协调。美中不足的是,“千年” “万载”皆指时间久远,同入一联之中,字义重复,似有合掌之嫌,若能略作改换,则无瑕矣。这些说的是从西面上山所看到的对联,其实在云山南面 也有一副对联,这就是悬挂在云湖茶馆门上的对联:樽中绿染云湖月;醉里香飘杏坞春。 这联为现任林业局副局长林善成先生所撰,所书。 1996 年武冈林场为加强云山的旅游建设,决定在树木荟萃

8、园那对 面修建一座“云湖”茶馆,供游人享受,茶馆品茗是一种文 化的体现,那么,这茶馆同样要有文化气息才行,时任林场 副场长的善成先生,打电话给我,说是茶馆修起来了,还少 一副对联, 能否为之撰一副。 虽盛情难却, 但从哪里着笔呢, 苦想半日, 我想起宋代东坡老先生有一首诗, 其中好象有 “大 瓮贮月,小勺分江”的句子,于是生吞活剥,凑就一副对联 “云湖一勺能贮月,茶馆三杯好吟诗, ”交了卷。几年以后, 八十多岁的刘忠智先生听说此事,也兴趣勃勃地撰了一副:云天若比邻,春风秋月座常满; 湖海寻知己,龙团雀舌壶不空。 三联各有特色,但相比这下,林先生的还是高于一筹, 拱手相让,理所当然。茶馆开张以后

9、,善成先生得地利之先,一口气为云山撰 了十来副对联,我现在记得起来的有,题云山森林公园大门 联:雾海演奇观, 看森林瑞霭, 福地祥岚, 胸藏日月双华翠;公园增胜概, 誉湘楚明珠, 都梁名胜, 气吞云山万壑雄。 题半山景区联:冲号半山,未到半山人已醉; 路名古道,方行古道意犹深。 可惜,这些楹联因未能镌刻以致知晓者不多。 云山,湘西南名山, 1992 年定为国家森林公园之后,外 地有许多名贤,曾为她折腰,为她撰联。 2001 年年底,武冈 科技教育报主编王歧伟先生,借云山胜力寺重修之机,为扩 大云山在外地的影响,在报纸一角,刊发了为云山征联的启 事,想不到的是, 应者云集, 佳作如雪片飞来。 本

10、土人士外, 许多外地名家也赐来墨宝,其中有,新邵县诗联会会长蒋锡 浩所撰二联:云卷云舒,八面风光来眼底; 山呼山应,四方香火到尊前。 日射霞光,照耀三千世界; 地生灵气,纳输万里风云。 邵阳市的诗联泰斗肖玉苍撰有四联,他是作嵌字联的高 手,其中两副嵌字联为 :云带香烟,漫游六九真福地; 山钟灵气,充塞七一最高峰。云雾常开,舜日光芒盈宇宙; 山乡巨变,都梁风物甲昭陵。昭陵,邵阳旧称,都粱,武冈旧称。自古以来,作为道 教中的福地,武冈云山是邵阳市唯一的一处,而胜力寺,是 邵阳地区最大的寺院,也是最早的寺院,早在唐代时,云山 的和尚寿福菩萨就受到皇帝的赐封。到了明代,著名的无涯 和和尚在云山多年,还

11、被万历皇帝赐给龙藏紫衣。说武冈风 物甲于邵阳,并非全是溢美之词。邵东的农民楹联家、人称“中国对联获奖专业户”赵健 之一气呵成五副,其题云山门联:断惑证真,阻力终能成胜力;通灵悟妙,佛山早已向云山。其云山弥勒殿联:临几多喜,怀几多愁,眼里岂无真法相;从何处来,欲何处去,肚中自有大文章。其步云亭联:云卷云舒,笑昔日卢侯,身到神仙真世界;人来人往,问今朝士子,谁怀菩萨好心肠?中国楹联家协会理事、湖南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 楹联协会会长邹宗德也赐来了题云山胜力寺佳作:云雾飘飘,卷不及朝暾明月;山泉沥沥,响应着暮鼓晨钟。宗德先生年过不惑,却是饱学之士,因联作惊人,未及 而立时就被人称为“邹老” 。此联

12、联中有景, “云雾”“山泉” “明月”“晨钟”是也。联中有情, “卷不及”“响应着”是 也,动静虚实,相反相成。从字面上看,似乎都是写景,细 细咀嚼,分明透着一种参悟不尽的禅机。我也滥竽充数,为胜力寺撰出二联。其一云: 无树非台,一尘藏大千世界; 明心见性,六合传不二法门。其二云:大雄依旧,广结善缘迎香客; 宝殿重光,新开特色看今朝。2005 年古 10 月,邵阳市佛教协会和武冈市佛教协会联 合在这里举办大法会,邵阳市八县两市三区一万多名佛教徒 和信教群众参加了这一盛会,有幸这第二副对联被会议选 中,作为会场对联悬挂于大雄宝殿。凉夜,在云山堂里,烛影摇曳,清风徐来,和脱业和尚 抵足而坐,谈天,

13、谈地,谈佛,谈经,谈和尚吃肉,也谈猴 子变人。爱好楹联的我,很自然也将楹联扯了进来。我问脱 业法师:“这云山有古人作的对联么?”“有哇。”法师以肯定的语气回答: “在土地祠,在万寿 宫残存的碑刻上都有哇。 ”我按照法师的指点,在胜力寺南 面找到了万寿宫石刻的残片, 可惜,记载的是修建万寿宫时, 当时一些人捐款的记载, 残片上端 “万寿宫” 三字分分明明, 在这三字下面刻有两根突起的竖条,这是用来刻对联的,果 然,有一根竖条上端模模糊糊刻有两个字,从石刻上注明的 时间上来看,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也许是因为这残片太小, 这块证实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云山就有对联的石刻残片,又不 知埋没到哪处荒草丛中去了

14、。依照脱业法师的指点,我又来到十八茅湾,看到那三尺高的绿豆石嵌成的土地祠的石壁上,溅满了鸡血,沾满了鸡 毛,无疑,这是那些善男信女们留下的“杰作”,可对联呢,也如万寿宫的石刻残片一样,这石壁正中央同样有着刻有对 联的两根竖条,上联只留有五个字,下联只留有三个字,其 余的都被两长条膏药一样的水泥糊住了,不用说,这个土地 祠,在经历了几百年风雨后,在那场大革文化命的浩劫中, 被彻底捣毁,而现在所留下来的,是重新用那些残留下来的 碎片拼建拢来的,有了这座土地祠,善男信女们又有了心理 上的寄托,而镌刻在祠门前的对联却是如风而逝,永远地去 了。和脱业法师谈起这些,他那古井不波的心里似乎也受到 震动,他说

15、:“还好,我还记得起一副对联,不知是哪个朝 代一个姓苏的武冈知州曾专门为云山寺院作的。说起这对 联,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我没有记下他讲的传说,却记 下了他讲的对联:资水自西来,看他多少文澜,却归江汉; 云山皆北向,任我登临绝顶,仰摘星辰。“那时候,这副对联就悬挂在寺院的前厅里。”脱业大师边说边比划着。莫非这云山只留下这么一副对联么?于是我满到处搜寻,终于,我在都梁文钞今编里找到了一副云山方丈室 的对联:红窗冷浸三更月;禅室虚明半夜灯后来我在编辑武冈诗联一书的时候,又搜寻到云山 胜力寺的两副旧联:云山巍峨,雾绕莲花叠银瓣;资水蜿蜒,浪涌甘露垂玉珠。坐莲台,顶聚三花观世音;持净瓶,慈航九州济万民

16、。我把这些对联读给脱业法师听,他说: “是了,你这一 讲,我还真想起来了,这云山的方丈室还有过一副对联。”说着,他读了起来:送客迎宾孰是主;超凡入圣又问谁。和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这对联也充满了禅意。自古以来,凡有寺的地方就有菩萨,有菩萨的地方就会 有对联,这云山也不例外。只是不知道这些对联出于哪个朝 代,但估计不会久远,因为,对联源于唐,成于宋,而盛行 于明、清。在元代时云山寺院就因牧马而荡然无存了,这些 对联应出于明清之时,算了来也有好几百年了。我对脱业法师说起,在隆回,有一座山,很高,据说晴 空朗日,站在山顶就能一眼看到武冈云山,所以就把那座山 称为“望云山。”当地文人撰了一副上联:望云山

17、上望云山,云山在望。望了多少年了,云山至少要“望”出个下联来,以不负 望云山的情意呵。脱业法师是麒伶老和尚的嫡系徒孙,已经快八十岁了, 他十七岁就出家来到云山,对云山佛家人所立的一碑一石都 了如指掌,他说,那副“资水自西来”的对联,他年轻时在 云山还见过。还有那副“送客迎宾孰是主”的对联听说过。 其他的连听也没听过。其实,并不都是只存在记忆里,至少 还有一副古对至今还原汁原味地在云山存在着,这就是化仙 炉炉前的对联:背尘合觉;向道得真。化仙炉座落在胜力寺大门右侧,炉很小,小得有点象农 村烧石灰的石灰窑,却很讲究,用大四方块石砌成,窑门呈 拱形,正上方刻有三个字:“生西方”,对联就刻在拱门两边,

18、 字很大,刻的很深,所以现在看来还是很清晰。化仙炉名字 很富有诗意,其实就是化尸炉,专门用来烧化和尚尼姑遗体 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用柴火将尸体烧化,再将骨灰装起来放 入瓦坛子里,入土埋葬。它是寺院的配套设施,有寺院就有 化仙炉。只是和尚尼姑不多,这化仙炉也就几年甚至十几年 才用一次,所以在它的周围,总是荒草丛生,看不清它的本 来面目, 胜力寺重修后, 也将它修整得清清爽爽了。 1991 年, 佛家临济宗第三十二代传人云山胜力寺麒伶和尚,武冈县政 协委员、妙尼寺的妙静女尼和她的两个学佛的姐妹圆寂后, 就是在这里“火化成仙”的。这是云山能见到的最古老的一副对联了。2001 年,经人引荐, 清末名将左

19、宗棠的第七世孙延藏法 师出任云山胜力寺方丈,三十来岁的他,踌蹰满志,当即写 下了一首言志诗:云山深且幽,古木伴泉流。 借尔登天梯,敢上九霄头。 后来,天梯他没有上,却为云山办了几件扎实事,胜力 寺大门上增添了两副对联,就和他的努力分不开,他在北京 时,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为 云山题写了一副对联:静坐得幽趣;清游快此生。又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 协会副会长刘炳森先生题写了一副对联: 法海真源,传灯有继;慈航普渡,慧炬常明。云山,经过两位老先生彰显以后,名气也就更大了。果 然,2005年 8月,湖南省作家协会组织了十几名省级作家来 到云山采风,东道

20、主、武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伯平先生 陪同前往。一行人一气登攀,来到十八茅湾土地祠,兴趣不 减,汗却冒了出来,就地休息,爱吸烟的伯平君掏出香烟, 顺手散发,省作协副主席李元洛先生接过烟,点着了,深深 地吸了一口,他见土地祠前香烟缭绕,触景生情,撰出一个 上联:伯平君递我一支烟,不敢与山神同时吞云吐雾,但愿做 神仙半日;伯平先生知道是考“他”了,科班出身的他当然应对有 余,他想起行前与元洛先生款谈甚洽,元洛先生掏出两本自 己的大作,送给他,于是,伯平先生微微一笑,不慌不忙, 对出下联:李教头赠余两本书,有幸听大师胜地传道解惑,能否随 师长一生?谈笑间,云山又添一段联话。2005 年 8 月,为了

21、进一步开拓云山, 林场的领导班子在 新上任的场长毛政德先生的带领下,从极有限的资金中,拿出一百多万元,从双华亭经榉树王到胜力寺,从云山堂经禅 师塔林笔直而上到宝顶;又从胜力寺北侧至风车口,新铺了 三条水泥游道,每一条游道上安设了供游人休息的石头椅 子,同时在十八茅湾和榉树王的旁边, 分别新建了一座凉亭, 游人随便走到什么地方,累了,就可以歇歇脚,休息休息。有了硬件,没有软件也不行。受武冈市林场邀请,唐谟 金、戴冰、周贤政三位老先生应邀来到云山,为云山制作导 游词、景点说明词和楹联。笔者有幸,叨陪末座。于是乎, 青山绿水之中,月白风清之时,我们四位神定气爽地静坐在 云山堂里,引经据典,咬文嚼字,

22、用谟金先生的手提电脑, 敲敲打打,首先完成了导游词和景点介绍词的制作后,就进 入了为两座新建的凉亭和姐妹亭制作楹联的阶段。姐妹亭座落于云山南麓风车口,其建筑打破了通常采用 的方形、圆形或多角形的格式,而是顺着山势,成一字形排 开,远看如姐妹相依,建成之初,有人戏称她为姐妹亭,竟 约定俗成而定名。这是游客从南麓乘车登上云山之后,停车 起步游览之地,也是游客的集散之地,且地处分水岭上,是 云山最高的一座亭子,无论晴雨,常有烟云缭绕亭内,触景 生情,戴冰先生笔下生花,撰出一联:邀来姐妹聊佳话;借取烟霞盼游人。三人咀嚼后,拍板敲定。谟金贤政二位提出,亭太长, 一副对联不足以壮景,我想,这里亭高,晚上若

23、处亭中,必 先于他处而见月,何不从“月”上着眼撰联,思索再三,写 出一联,经戴冰谟金贤政先生斧正,终于形成:倚栏此处先得月;吟句何人敢惊天。隔夜,戴冰先生撰出了第三联:五岳千峰绕;一亭万景收。晴日,站在亭中,向北放眼,毫无障碍,能一眼看到武 冈城里,应该说,这上联略虚了点,但下联是很贴切的。三 人遂举手通过。从胜力寺北向,沿着新开劈的凤岭游道向西,一路上, 但见无数古树遮天蔽日,重重迭迭,长了个满坑满谷。树荫 丛中,一座仿木结构的凉亭突兀眼前, 亭属新建,等待取名 大家贮立亭中,无拘无束,絮絮叨叨,四围寂静无声,唯蝉 声接连而来,抑扬顿挫,此伏彼起。令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宋 代王安石“蝉噪林愈静,

24、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谟金先生把 头轻轻一摆,然后慢悠悠地吐出一句:“就叫听蝉亭女口何?”我戏言:“好是好,只是用这么多钱为一个虫子修一座 亭子,真是太抬举它了。再说,夏天听蝉,冬天又听什么?” 其实,在南岳就有“听蛙馆”的取名,听蛙听蝉,都是人生 一种难得的享受,试想,一个能坐得住在这里听蝉的人,还 有什么烦恼不能消除么?众人议论一番,终觉得这名字很富 有诗意,于是,表决通过了这一名称 听蝉亭。亭与蝉有关,这对联自然也应当与蝉紧密相连,戴冰先 生稍加思索,掏出纸笔,“沙沙”几下,写出一联:吾来秀谷寻故友;汝借高枝待知音。这对联,含着浓浓的诗意,且赋于人格的象征,使这静 态的动物让人产生出一种动态的联想。大家经过推敲,终于 认定,就是它了。婉转流连,我们又来到十八茅湾。这里也新修了一座亭 子,同样尚未取名。“从步云亭到云山堂自古就是烧香拜佛的人必经之路, 这是一条充满禅意的路。”谟金先生建议说:“因此,这个亭 子也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