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培训课件SSS_第1页
MSA培训课件SSS_第2页
MSA培训课件SSS_第3页
MSA培训课件SSS_第4页
MSA培训课件SS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测量与测量与MSA介绍介绍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测量系统的量化测量系统的量化 计量型测试系统的五性分析计量型测试系统的五性分析 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小样法分析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小样法分析 MSA实例实例流程图与作业指导书流程图与作业指导书 MSA技术总结技术总结 附件附件 MSA课程的目的课程的目的 u使参加培训的人员:使参加培训的人员: 理解理解MSA在控制和改进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控制和改进过程中的重要性 具备开展测量体系分析所需要的统计方法的实用知识具备开展测量体系分析所需要的统计方法的实用知识 参考参考MSA作业指导书可以开展工作作业指导书可以开展工作 基本

2、术语基本术语 u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 u测量:定义为赋值(或数)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性测量:定义为赋值(或数)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性 的关系。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的关系。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u测量系统:是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测量系统:是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 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 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

3、过程。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操 作输出 被管理的过 程 测量 数值 分析 决定 输入 一般过程 测量过程 测量系统测量系统 u测量系统:指为得到测量结果而进行的全过程,包括设备、量具、测量系统:指为得到测量结果而进行的全过程,包括设备、量具、 操作人员、操作方法、运用软件等。操作人员、操作方法、运用软件等。 u测量作为一个过程,它的活动包括:测量系统设计与计量、能力评测量作为一个过程,它的活动包括:测量系统设计与计量、能力评 估、熟练运用、操作定义、控制、维护与再评估。估、熟练运用、操作定义、控制、维护与再评估。 测量系统组成测量系统组成 u如果要测量一个柱孔的内径,那么测量体系应包括:如果要测

4、量一个柱孔的内径,那么测量体系应包括: 被测量的零件被测量的零件 人员人员 测量仪器测量仪器 仪器使用方法仪器使用方法 进行测量的环境条件进行测量的环境条件 u作为测量活动的结果,我们产生一个数值,以此表示内径作为测量活动的结果,我们产生一个数值,以此表示内径 测量系统分析的意义测量系统分析的意义 u可靠的测量结果是一切控制的基础。可靠的测量结果是一切控制的基础。 u即使再先进的控制系统,如果其输入是垃圾则输出也只能是垃圾。即使再先进的控制系统,如果其输入是垃圾则输出也只能是垃圾。 u为了确保应用测量数据所得到的收益大于获得它们所花的费用,就为了确保应用测量数据所得到的收益大于获得它们所花的费

5、用,就 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数据的质量上。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数据的质量上。 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材料 检查员方法 仪器环境 测量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u对决策的影响对决策的影响 产品控制产品控制 零件是否在指定的范围内零件是否在指定的范围内? 过程控制过程控制 过程变差是否稳定并可接受过程变差是否稳定并可接受?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u对产品决策的影响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相对公差,对零件做出错误决定的潜在因素只在测量系统误差与公相对公差,对零件做出错误决定的潜在因素只在测量系统误差与公 差交叉时存在。下面给出三个区分的区域差交叉时存在。下面给出三

6、个区分的区域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u图中图中: I 坏零件总是称为坏的坏零件总是称为坏的 II 可能做出潜在的错误决定可能做出潜在的错误决定 III 好零件总是称为好的好零件总是称为好的 u对于产品状况,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做出正确决定,有两种选择:对于产品状况,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做出正确决定,有两种选择: 改进生产过程:减少过程的变差,没有零件产生在改进生产过程:减少过程的变差,没有零件产生在II区域。区域。 改进测量系统:减少测量系统误差从而减小改进测量系统:减少测量系统误差从而减小II区域的面积,因区域的面积,因 此生产的所有零件将在此生产的所有零件将在III区域,这样就可最

7、小限度地降低做出错误决区域,这样就可最小限度地降低做出错误决 定的风险。定的风险。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u对过程决策的影响对过程决策的影响 将普通原因识别为特殊原因将普通原因识别为特殊原因 将特殊原因识别为普通原因将特殊原因识别为普通原因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u过程作业准备过程作业准备/控制控制(漏斗试验漏斗试验) l 漏斗试验的四项规则是:漏斗试验的四项规则是: 规则规则1:除非过程不稳定,否则不作调整或不采取行动。:除非过程不稳定,否则不作调整或不采取行动。 规则规则2:在上次进行测量的相反方向以等量调整过程。:在上次进行测量的相反方向以等量调整过程。

8、规则规则3:对准目标重新设定过程。然后在目标的相反方向以等:对准目标重新设定过程。然后在目标的相反方向以等 量调整过程。量调整过程。 规则规则4:调整过程至上次测量点。:调整过程至上次测量点。 测量的策化测量的策化 u 要回答如下方面要回答如下方面 测量系统必须显示足够的灵敏性。测量系统必须显示足够的灵敏性。 测量系统必须是稳定的。测量系统必须是稳定的。 统计特性(误差)在预期的范围内一致,并满足测量的目的统计特性(误差)在预期的范围内一致,并满足测量的目的 (产品控制或过程控制)。(产品控制或过程控制)。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u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现象反映了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9、;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现象反映了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u测量系统必须处于受控状态,其中应只有普通变差存在;测量系统必须处于受控状态,其中应只有普通变差存在; u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同时应小于过程允许的规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同时应小于过程允许的规 格范围;格范围; u测量系统的计量单位应小于过程变差及规格范围;测量系统的计量单位应小于过程变差及规格范围; u被测量量改变时,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也可能会改变;被测量量改变时,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也可能会改变; 偏倚偏倚 u偏倚偏倚 (Bias) 观测值与基准值之差。观测值与基准值之差。 基准值可接受的参考值或基准值可接

10、受的参考值或 标准值,用作测量值的认标准值,用作测量值的认 可基准。可基准。 基准值可以由更高级别的基准值可以由更高级别的 测量设备而获得的测量均测量设备而获得的测量均 值决定。值决定。 稳定性稳定性 u稳定性稳定性 (Stability) 稳定性稳定性(或漂移或漂移)是指一是指一 个测量系统在一段时间个测量系统在一段时间 (指几天而不是几小时指几天而不是几小时)获获 得的对同一标准件或零得的对同一标准件或零 件的一个单一特性的测件的一个单一特性的测 量总变差量总变差 线性线性 u线性线性 (Linearity) 指测量系统在预指测量系统在预 期的工作范围内期的工作范围内 偏倚的变化偏倚的变化

11、 重复性重复性 u重复性重复性 (Repeatability) 由同一操作者对同一部件用同一测量仪器的多次测量由同一操作者对同一部件用同一测量仪器的多次测量 再现性再现性 u再现性再现性 (Reproducibility) 由不同操作者对同一部件用同一测量仪器的测量由不同操作者对同一部件用同一测量仪器的测量 重复性和再现性重复性和再现性 u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 uGage R&R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u适用于所有列入控制计划的测量系统适用于所有列入控制计划的测量系统 计量型 (Variable) 计数型 (Attribute)

12、 可接受标准可接受标准 u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可接受标准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可接受标准 低于低于10% 误差误差 - 测量系统可接受测量系统可接受 10% 至至 30% 误差误差 - 考虑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考虑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 成本可能接受成本可能接受 大于大于30%的误差的误差- 需改需改 量量 化化 u目的目的 帮助理解测量系统的变差来源并量化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帮助理解测量系统的变差来源并量化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u 范围范围 评估主要的统计特性:评估主要的统计特性: 准确度和精确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重复性重复性 再现性再现性 偏倚偏倚 稳定性稳定性 线性线性 准确度和精确度准确度和精确

13、度 u准确度以偏倚评估准确度以偏倚评估 测量值对照已知标准的绝对正确程度测量值对照已知标准的绝对正确程度 u精确度以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估精确度以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估 测量系统再现性和复制读数的能力测量系统再现性和复制读数的能力 准确度和精确度范例准确度和精确度范例 偏倚偏倚 观测值与基准值之差。观测值与基准值之差。 基准值可接受的参考值或标准值,基准值可接受的参考值或标准值, 用作测量值的认可基准。用作测量值的认可基准。 基准值可以由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基准值可以由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 而获得的测量均值决定。而获得的测量均值决定。 偏倚范例偏倚范例 量具偏倚的工作指南量具偏倚的工作指南 1. 用标准值

14、或高等级量具,如完全尺寸检验设备,获得基准值用标准值或高等级量具,如完全尺寸检验设备,获得基准值 2. 用测量室或完全尺寸检验设备用测量室或完全尺寸检验设备 3. 由同一评价人对同一零件作至少由同一评价人对同一零件作至少10次测量次测量 4. 计算:计算: u读数的均值读数的均值 u偏倚偏倚= 观值均值观值均值-基准值基准值 u偏倚偏倚% =(偏倚偏倚/过程变差过程变差(公差公差)X100 为何作量具偏倚分析为何作量具偏倚分析 u用于同一量具的稳定性和线性分析用于同一量具的稳定性和线性分析 u基准值应与其它统计特性评估相同基准值应与其它统计特性评估相同 u在以后其他评价人作在以后其他评价人作G

15、R&R分析时,作读数比较分析时,作读数比较 (Xa, Xb,Xc) u从比例上讲,不会象从比例上讲,不会象R&R那么大,但有助于量化准确度那么大,但有助于量化准确度 偏倚范例偏倚范例 偏倚结果分析偏倚结果分析计算法计算法 u计算计算 n 个读数值的平均值与偏倚个读数值的平均值与偏倚 X=Xi的平均值的平均值 u计算重复性标准差计算重复性标准差 u确定偏倚的确定偏倚的t统计值统计值 偏倚计算结果的判断偏倚计算结果的判断 u如果如果0落在偏倚值附近的落在偏倚值附近的1-a自信度界线内自信度界线内,则偏倚在则偏倚在a水平上是可接水平上是可接 受的。受的。 Bias - b t(v,(1-a)/2)

16、= =Bias + b t(v,(1-a)/2) 量具偏倚大的原因量具偏倚大的原因 u标准值有误标准值有误 u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磨损磨损 错误的尺寸错误的尺寸 测量错误的特性测量错误的特性 校准不当校准不当 作业员使用不当作业员使用不当 稳定性稳定性 稳定性稳定性(或漂移或漂移)是指一个测量系是指一个测量系 统在一段时间统在一段时间(指几天而不是几指几天而不是几 小时小时)获得的对同一标准件或零获得的对同一标准件或零 件的一个单一特性的测量总变差件的一个单一特性的测量总变差 稳定性范例稳定性范例 稳定性稳定性 u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对特定零件或标准件在不同时间的偏倚的总变差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对特

17、定零件或标准件在不同时间的偏倚的总变差 u当同时有多个测量系统介入时,偏倚最小的那个系统被认为是稳定当同时有多个测量系统介入时,偏倚最小的那个系统被认为是稳定 的系统的系统 量具的稳定性量具的稳定性 u一般没有一般没有R&R问题大问题大 u 有助于确定校准周期有助于确定校准周期 u当多个系统测量同一标准件并在不同时间内有显著的变差时,有助当多个系统测量同一标准件并在不同时间内有显著的变差时,有助 于确定最稳定的测量系统于确定最稳定的测量系统 u应追溯二次测试并图表化应追溯二次测试并图表化(至少应记录实际读数和其它相关数据至少应记录实际读数和其它相关数据) 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控制图法控制图法

18、1 取样并建立基准值,使之具备追溯性;确定稳定性取样并建立基准值,使之具备追溯性;确定稳定性 分析的标准样件分析的标准样件 如果不可能,选择处于中极差值如果不可能,选择处于中极差值(过程或公差过程或公差)的生产零件的生产零件 最好的做法是选择低、中、高极差值的样本最好的做法是选择低、中、高极差值的样本 - 同时图析同时图析/追追 踪三个类别踪三个类别 2 对标准件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作对标准件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作3至至5次测量次测量(根据测量系统的根据测量系统的 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情况而定) 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控制图法控制图法 3. 把数据作成均值和极差图或均值和标准差图把数据作成均值和极差图或均值

19、和标准差图 4. 根据通常的根据通常的SPC要求作评估要求作评估 5. 将测量标准差与过程变差相比较,以确定适用性将测量标准差与过程变差相比较,以确定适用性 均值和极差图介绍均值和极差图介绍 一、收集数据一、收集数据 均值和极差图介绍均值和极差图介绍 二、数据处理二、数据处理 均值和极差图介绍均值和极差图介绍 XR控制图控制图 计算计算X(均值平均值均值平均值) 计算计算R(极差平均值极差平均值) 均值和极差图介绍均值和极差图介绍 XR控制图控制图(均值图画法均值图画法) 确定确定A2(查表查表) n=5,A2=0.58 均值图上控制限均值图上控制限(UCL) UCLx=X+A2R=8.9 均

20、值图下控制限均值图下控制限(LCL) LCLx=X-A2R=1.1 XR 数据表数据表 对稳定性图的分析对稳定性图的分析 如果稳定性有问题时,均值和极差图会出现漂移或非控制状态如果稳定性有问题时,均值和极差图会出现漂移或非控制状态 均值图出现非控制状态时,表明测量系统测量不正确均值图出现非控制状态时,表明测量系统测量不正确 偏倚改变了偏倚改变了- 确定原因并改正确定原因并改正 如果原因是磨损如果原因是磨损 - 重复校准、维修重复校准、维修 测量系统控制图适用于标准件或期望测量的低测量系统控制图适用于标准件或期望测量的低/中中/高极差的标准高极差的标准 u将稳定性控制图在低将稳定性控制图在低/中

21、中/高极差间和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测量系统间高极差间和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测量系统间 作比较作比较 u不必计算测量系统稳定性数值不必计算测量系统稳定性数值 - 通过减少系统变差改善稳定性通过减少系统变差改善稳定性 对量具稳定性的影响对量具稳定性的影响 u时间时间- 长时间的不同或间歇使用长时间的不同或间歇使用 u二次稳定性试验的测量数很大或很小二次稳定性试验的测量数很大或很小 u环境或系统变化,例如:湿度,气压等环境或系统变化,例如:湿度,气压等 与统计稳定性相混淆的其它因子,如预热效应、磨损度、缺与统计稳定性相混淆的其它因子,如预热效应、磨损度、缺 乏维护、作业员或实验人员缺乏培训等乏维护、作业员或

22、实验人员缺乏培训等 量具稳定性错误的原因量具稳定性错误的原因 u校准频度不够或太过频繁校准频度不够或太过频繁 u缺乏气压调节或过滤缺乏气压调节或过滤 u电子或其它量具的预热期电子或其它量具的预热期 u缺少维护缺少维护 u不易观察的磨损和损坏不易观察的磨损和损坏 u氧化氧化(生锈生锈) 线性线性 量具的线性量具的线性 u量具的线性通过对量具期望作业范围内的偏倚分析而确定量具的线性通过对量具期望作业范围内的偏倚分析而确定 u至少要作二次分析,在量具作业范围的开端和末端各一次至少要作二次分析,在量具作业范围的开端和末端各一次 u量具作业范围的中部也应考虑量具作业范围的中部也应考虑 线性分析线性分析数

23、据采集数据采集 线性分析数据采集线性分析数据采集 1. 选择可供测量系统不同作业范围作测量的选择可供测量系统不同作业范围作测量的5-8个零件个零件 2. 用完全尺寸检验设备确定每个零件的基准值用完全尺寸检验设备确定每个零件的基准值 3. 由一个评价人和同一量具测量所有零件由一个评价人和同一量具测量所有零件 4. 每个零件重复每个零件重复10-12次测量次测量 线性分析线性分析图示法图示法 量具线性工作指南量具线性工作指南(续续) 5.计算每次测量的零件偏倚计算每次测量的零件偏倚,及零件偏倚均值。及零件偏倚均值。 6. 在线性图上画出相对于参考值的每个偏倚及偏倚平均值。在线性图上画出相对于参考值

24、的每个偏倚及偏倚平均值。 线性分析线性分析图示法图示法 7. 应用以下公司,计算并画出最适合的线及该线的自信度区间。应用以下公司,计算并画出最适合的线及该线的自信度区间。 线性分析线性分析图示法图示法 量具线性分析量具线性分析 量具线性工作指南量具线性工作指南(续续) 9. 线性由这些点的最佳拟合直线的斜率确定。一般说线性由这些点的最佳拟合直线的斜率确定。一般说 来,斜率越小表示线性越好。来,斜率越小表示线性越好。 10. 画出画出“偏倚偏倚=0”的线,并对图进行评审,以观察是的线,并对图进行评审,以观察是 否存在特殊原因,以及线性是否可以接受。否存在特殊原因,以及线性是否可以接受。 线性图析

25、线性图析 线性可接受条件线性可接受条件 如果如果“偏倚偏倚=0”的整个直线都位于置信度区间的整个直线都位于置信度区间 内,则称该测量系统的线性是可接受的。内,则称该测量系统的线性是可接受的。 非线性的原因非线性的原因 u量具的作业范围的开端和末端未经恰当的校准量具的作业范围的开端和末端未经恰当的校准 u用于最小和最大量程的标准件有误用于最小和最大量程的标准件有误 u量具磨损量具磨损 u量具的设计特性量具的设计特性 重复性重复性 同一评价人员用同一测量同一评价人员用同一测量 仪器测量多次测量同一零仪器测量多次测量同一零 件的同一特性所获得的测件的同一特性所获得的测 量变差量变差 重复性范例重复性

26、范例 再现性再现性 不同评价人员用同一测量仪器不同评价人员用同一测量仪器 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所获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所获 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再现性范例再现性范例 开展开展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GR&R)分析分析 GR&R u目的目的 理解用理解用AIAG推荐的计算方法所作的推荐的计算方法所作的GR&R u注意注意: 重复性和再现性用于衡测量量系统变差的宽度或开展度重复性和再现性用于衡测量量系统变差的宽度或开展度 偏倚、稳定性和线性用于对测量系统变差作定位偏倚、稳定性和线性用于对测量系统变差作定位 R&R u重复性重复性 同一评价人员用同同一

27、评价人员用同 一测量仪器测量多一测量仪器测量多 次测量同一零件的次测量同一零件的 同一特性所获得的同一特性所获得的 测量变差测量变差 u再现性再现性 不同评价人员用同一不同评价人员用同一 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 的同一特性所获得的测的同一特性所获得的测 量平均值的变差量平均值的变差 R&R数据采集数据采集 量具量具R&R工作指南工作指南 1. 在测量系统使用者中选出在测量系统使用者中选出2-3个评价人个评价人 2. 抽取抽取10个零件,以此代表实际或期望的过程变差极个零件,以此代表实际或期望的过程变差极 差差 3. 把零件从把零件从1至至10编号,但号码不为被评价人所见编号,

28、但号码不为被评价人所见 4. 如果测量程序文件中有规定,则对量具作校准如果测量程序文件中有规定,则对量具作校准 5. 由评价员由评价员A随机地对随机地对10个零件作测量,由一个观察员个零件作测量,由一个观察员 记录测量结果记录测量结果 6. 由其他评价员重复第由其他评价员重复第5步,隐藏其他评价员所获得的步,隐藏其他评价员所获得的 读数读数 7. 重复第重复第5和第和第6步,用不同的随机组合测量步,用不同的随机组合测量 R&R 分步骤计算分步骤计算 第第1, 2, 3行中最大的读数减去最小的读数;结果记入行中最大的读数减去最小的读数;结果记入 第第5行。用同样方法处理行。用同样方法处理6, 7

29、, 8行和行和11, 12, 13行,将行,将 结果记入对应第结果记入对应第10, 15行。行。 在第在第5, 10, 15行都是极差,所以为正值。行都是极差,所以为正值。 求第求第5行的总和除以零件样本的数量,得到第一个评价行的总和除以零件样本的数量,得到第一个评价 人试验的极差均值人试验的极差均值R a 用同样方法处理第用同样方法处理第10, 15行得到行得到 Rb 和和Rc。 将第将第5, 10, 15行的平均值(行的平均值( R a , Rb , R c)行的数)行的数 据记到第据记到第17行。将其求和再除以评价人数,结果记为行。将其求和再除以评价人数,结果记为R (所有极差的均值)。

30、(所有极差的均值)。 R&R 分步骤计算分步骤计算 将将R(平均值)输入到(平均值)输入到19和和20行,乘以行,乘以D4得到上下控制得到上下控制 限。注意如果做限。注意如果做3次试验,次试验, D4为为2.57。单个极差的上控。单个极差的上控 制限(制限( UCL R)记到第)记到第19行。试验少于行。试验少于7次时,下控制限次时,下控制限 ( LCL R)为)为0。 对于任何大于计算的对于任何大于计算的UCL R值的极差读数,使用原来的值的极差读数,使用原来的 评价人和零件重新读数,或者晚剔除那些值,基于新的评价人和零件重新读数,或者晚剔除那些值,基于新的 样本容量重新计算样本容量重新计算

31、R和和UCL R值。纠正造成失控的特殊原值。纠正造成失控的特殊原 因。如果用先前讨论过的控制图作图或分析数据,这种因。如果用先前讨论过的控制图作图或分析数据,这种 情况已经被修正了,在这里就不会出现。情况已经被修正了,在这里就不会出现。 R&R 分步骤计算分步骤计算 求这些行(第求这些行(第1, 2, 3, 6, 7, 8, 11, 12和和13行)的和。行)的和。 用每行的总和除以样本零件数。将计算值输入最右边标用每行的总和除以样本零件数。将计算值输入最右边标 有有“平均值平均值”的列。的列。 将行将行1, 2, 3的均值加起来,用总数除以试验次数,将的均值加起来,用总数除以试验次数,将 结

32、果输入第结果输入第4行行X a 格中。第格中。第6, 7, 8和和11, 12, 13行重行重 复同样的计算,将结果输入第复同样的计算,将结果输入第9, 14行的相应行的相应X b , X c 格中。格中。 将第将第4, 9, 14行的最大和最小的均值勤输入第行的最大和最小的均值勤输入第18行对应行对应 位置,确定他们的差值,将差值填入第位置,确定他们的差值,将差值填入第18行标有行标有XDIFF 的位置以确定差异。的位置以确定差异。 R&R 分步骤计算分步骤计算 对于每个零件的每次试验的测量值求和,用总和除试验对于每个零件的每次试验的测量值求和,用总和除试验 次数(试验次数乘以评价人数)。将

33、结果输入第次数(试验次数乘以评价人数)。将结果输入第16行零行零 件均值格内。件均值格内。 11 用最大的零件均值减去最小的零件均值,将结果输入到用最大的零件均值减去最小的零件均值,将结果输入到 第第16行标有行标有R P 格中。表示零件均值的极差。(以下参格中。表示零件均值的极差。(以下参 考图考图 ) 12 将计算的结果值将计算的结果值R, XDIFF, R P 转记到提供的报告表格转记到提供的报告表格 栏中。栏中。 13 在表格左边标以在表格左边标以“测量单元分析测量单元分析”的列进行计算。的列进行计算。 R&R 分步骤计算分步骤计算 14 在表格右边标以在表格右边标以“ 总变差总变差%

34、”的列进行计算。的列进行计算。 15 检查结果确认没有发生错误。检查结果确认没有发生错误。 R&R计算表计算表 R&R的应用的应用 当重复性比再现性大时:当重复性比再现性大时: 量具需要维护量具需要维护 重新设计量具以更为严格重新设计量具以更为严格 改进量具的夹紧或定位改进量具的夹紧或定位 零件内部变差太大零件内部变差太大 R&R的应用的应用 当再现性比重复性大时:当再现性比重复性大时: 评价人员需要更好的量具使用培训评价人员需要更好的量具使用培训 需要更好的操作定义需要更好的操作定义 量具的刻度可读性太差量具的刻度可读性太差 需要辅助装置,以求量具使用的一致性需要辅助装置,以求量具使用的一致

35、性 计数类的测量计数类的测量 计数的测量计数的测量 计数类量具:计数类量具: 将每个零件与设定的容限作比较,当符合容限时零件被将每个零件与设定的容限作比较,当符合容限时零件被 接受接受 用于接收或拒收一组标准件用于接收或拒收一组标准件 不能告知零件好、坏的程度,仅有接收不能告知零件好、坏的程度,仅有接收/或拒收或拒收(通过通过/不不 通过通过)之分之分 计数类量具的工作指南计数类量具的工作指南 1. 选择选择20个零件个零件 2. 包括几个处于规范容限上限或下降边缘的零件包括几个处于规范容限上限或下降边缘的零件 3. 选出二个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这种量具的评价员选出二个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这种量具的评

36、价员 4. 每个评价员对每个零件随机地测量二次每个评价员对每个零件随机地测量二次 计数类量具决策原则计数类量具决策原则 u如果所有测量一致如果所有测量一致 - 接受量具接受量具 u如果所有测量不一致如果所有测量不一致 - 改进系统改进系统(单个不一致单个不一致) u如果量具不能改进,系统不能接收如果量具不能改进,系统不能接收 - 寻求其它测量系统寻求其它测量系统 计数类量具分析范例计数类量具分析范例 二个评价员用计数类量具对二个评价员用计数类量具对20个零件作了测试,结果如下:个零件作了测试,结果如下: MSA技术总结技术总结 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 典型的准备工作包括:典型的准备工作包括: 分析的操作定义分析的操作定义 评价员和样件数量评价员和样件数量 重复读数或试测次数重复读数或试测次数 尺寸的关键性尺寸的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