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带电粒子束装置.doc_第1页
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带电粒子束装置.doc_第2页
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带电粒子束装置.doc_第3页
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带电粒子束装置.doc_第4页
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带电粒子束装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有帮助,欢迎支持。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的装置。它利用一定形态的将、或重等带电粒子加速,能提供高达几千、几万乃至接近三十万千米每秒 (中的)的各种高的带电粒子束,是人们变革和“基本”粒子、的重要工具;在工农业、医疗卫生、 、等各个方面也都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历史 1919 年,E.用天然实现了第一个原子核,不久,人们就提出了用人造快速粒子源来变革原子核的设想。 1928 年 G.伽莫夫关于效应的计算表明,能量远低于天然的粒子 ,也可透入核内,这就进一步了人们研制人造快速粒子源的。20 年代中,过许多加速带电粒子的方案, 进行过许多。30 年代初,高压倍加器、相继问世。 1932 年 J.D考

2、.克饶夫和 E.T.S瓦.耳顿用他们建造的 700kV 高压倍加器加速质子 ,实现了第一个由人工加速的粒子束引起的 ,Li(p,)He。同年 E.O.劳伦斯等的回旋加速器(见彩图 1930 年 E.O劳.伦斯 (1901 1958)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行。几年之后他们通过人工加速的p、 d 和等粒子轰击靶核得到高的束,还首次制成了 24Na、32P、131I 等医用。这几位研制加速器的先驱者后来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奖。 同一 R.J范.德格夫创建了静电加速器 ,它的能量均匀度高 ,被誉为研究的精密工具。第一批的运行显示了人工方法产生快速粒子束的巨大优越性:不仅其强度远高于、等天然快

3、速粒子源,而且粒子的、能量以及粒子束的方向等都可任意选择、 精确。以后的几十年间, 随着人们对微观物质世界深层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对各种快速粒子束的不断增长,提出了多种新的和方法,了具有各种特色的加速器。 1940年 D.W.克斯特制成了利用产生的加速电子到高能量的; 1945 年.韦克斯勒和 E.M.麦克米伦各自独立提出了加速的自动稳相,为高能加速器的发展开辟了;40 年代中期在期间发展起来的高频、 上,L.W.阿耳瓦雷茨和 W.W.汉森分别制成了第一台质子和电子行波直线加速器 ,为直线加速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0 年代初 M.S.利文斯顿、 E.D.库朗等提出了强聚焦加速

4、器原理, 大大缩减了加速器的尺寸,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强聚焦的高能加速器以及; 1956 年克斯特提出了通过高能粒子束间的对撞来提高有效能的,导致了高能的发展。 现在,对撞机已成为获得粒子之间最高有效作用能的主要手段。 由于这一系列的发展和成就, 半个世纪以来粒子加速器的能量增长率约为每十年一个数量级以上, 而单位能量的造价则大致以十年一个数量级的下降。60 年代后期以来, 在寻求,发展的推动下, 发展了加速重离子的技术和,并形成了自成一族的, 使加速粒子的品种自初期的少数轻离子发展到上全部天然元素的离子。几十年来,人们应用粒子加速器了绝大部分新的和的上千种新的, 并深入地研究原子核的基本及其,

5、 促使迅速地发展起来; 高能加速器的发展又使人们得以发现上百种“基本”粒子包括、和各种粒子,并建立起这样一门新。 近 20 多年来,加速器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子核科学和粒子物理的领域, 在诸如、等其他科技领域都有着重要应用。 在工、农、医各个领域中加速器广泛地用于同位素生产、与、射线、辐照、材料辐照改性、微量以及、模拟等方面。迄今世界各地建造了数以千计的粒子加速器, 其中一小部分用于原子核和粒子物理的, 它们继续向提高能量和改善束流方向发展; 其余绝大部分都属于以应用粒子射线技术为主的“小”加速器。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由实验室研制转为批量生产。中国粒子加速器的发展始于50 年代末期,已先后

6、研制和生产了高压倍加器、静电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电子和质子直线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等加速器 , 并从事高能加速器、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的研制。 (见彩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90MeV 加速器全貌、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1如有帮助,欢迎支持。究所 10MeV 质子直线加速器主体、中国第一台电子辐射加速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35MeV 质子直线加速器的加速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750keV 预注入器、重离子加速器 图左为初步安装就位的磁铁)结构 粒子加速器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见图:粒子加速器的基本组成部分)粒子源,如电子枪、粒子源等,用以提供所需加速的各

7、种粒子;真空加速系统,一个装有加速结构的真空室,如加速管、加速腔等,用以向粒子施加一定形态的加速电场,并使粒子在不受的条件下加速;、聚焦系统 ,包括电磁、主导等 ,应用一定形态的电磁场来引导并被加速的粒子束,使之沿预定电场加速。多数加速器还设有由若干弯转磁铁和电磁透镜等组成的, 用以在源和加速器之间、加速器和靶之间, 或当多个加速器串接工作时, 在加速器之间输运所需的粒子束。此外,为了加速器的稳定运行,通常还设有电磁场的稳定设备,束流诊断和设备以及各种供电和设备。粒子加速器的效能通常以粒子所达到的能量来。粒子能量在MeV 以下的称为低能加速器,能量在0.11GeV 间的称中能加速器 ,能量高于

8、 1 GeV 的称高能加速器。按照被加速粒子的品种, 加速器可分为电子加速器、 质子加速器和重离子加速器等。电子的很小,在较低的能量(约 2 MeV)就接近光速 ,而质子和重离子则要在很高能量 (每 2 GeV 以上 )其速度接近光速。因此,加速不同粒子品种的加速器,往往在结构上有相当大的。 由加速器直接加速出来的快速粒子同物质还可产生 、中子或介子等有用的次级粒子束。 因而有些加速器就以其产生的高强度次级粒子命名,如“光子工厂” 、“强中子发生器”、“介子工厂”等。粒子加速器 ,按照加速电场和粒子轨道的形态 ,大体上可分为类:高压式加速器、电磁感应式加速器、 谐振式加速器和回旋谐振式加速器。

9、 它们各自都有适于工作的粒子品种、能量范围以及性能特色。几十年来 ,它们各自在同其他类型的中不断地发展、完善、更新。在应用中有时它们互相补充。近年来,大中型的粒子加速器(如重离子加速器和高能加速器等) 往往采用多种加速器的串接: 例如由直流高压型加速器作预加速器, 注入直线谐振式加速器加速至中间能量, 再注入回旋谐振式加速器加速至终能量。这样的系统有利于发挥每一类加速器的和特色。直流高压式加速器 这类加速器将直流高加在一对或一系列串接的加速电极上,带电粒子通过间的间隙时,受到的加速,得到同该电压相当的能量。按直流高压电源的不同,这种加速器又可分为倍压电路加速器和静电加速器两类。倍压加速器 有高

10、压倍加器(亦称串激倍压,或考克饶夫瓦耳顿发生器) ,“地那米”加速器(又称并激高频高压发生器) 、马克思、绝缘芯等。这些装置适宜于产生几十千伏至几兆伏的高电压, 并可提供较高的束流。 大多数高压倍加器的电压在 100600kV 之间 ,主要用作产生 (d,d)或 (d, t)反应的中子发生器和研制的离子注入机;电压在 1 4MV 的“地那米” 和绝缘芯变压器主要用来加速大功率的电子束(数十)供辐照加工之用。 马克思脉冲倍压发生器用来产生强度达数十千安的脉冲电子束。静电加速器又称范德格夫加速器,它通过带或输电链向空心金属电极不断,使之充电至高电压用以加速粒子。整个加速器装在密闭的高之中 ,的工作

11、电压为210 MV,加速的粒子流可达数十至数百微安。多数离子静电加速器用于中子反应、离子束微量分析以及和方面的研究, 电子静电加速器则用于辐照加工、 消毒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粒子的能量, 1953 年发明了一种使粒子得到二次加速的,它先将带负电的离子由地向正高压电极加速, 接着在电极内通过电子器将转2如有帮助,欢迎支持。变成正离子,再由同一高电压对离子进行第二次加速。 用这样的方法可使质子的能量提高一倍。 如把高压相反的两个串列式加速器在一起, 能量还可更高。 巨型的串列式加速器, 如橡树岭实验室的 25 URC和达尔士布莱的 NSF加速器 ,其加速电压在 25 MV 以上,主要用于基础研究

12、。近年来 ,生产了一批电压 12 MV 的小型串列式加速器 ,它们在元素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直流高压型加速器的共同特点是可加速任意一种带电粒子, 且能量可以平滑调节。但是这类加速器的能量直流受材料击穿电压的限制, 不能太高。为了加速粒子至更高能量,发展了电磁感应式和谐振式的加速器。电磁感应式加速器 利用交变磁场所感生的涡旋电场加速带电粒子的加速, 包括常见的电子感应加速器和研制中的离子直线感应加速器。 前者利用具有特殊的轴对称交变磁场导引电子沿着恒定的圆形轨道。 同时由该磁场感生的涡旋电场则使电子加速至高能量。典型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能量在 25 MeV 左右。加速中,电子要旋转一百万圈以上。

13、电子感应加速器的流强较低, 通常不超过 0.5A。由此产生的 ,离靶 1m 处约 10-21Gy/min。它主要用于金属的无损探伤、肿瘤的辐照治疗等。美国伊利诺伊曾建成能量达 300 MeV 的电子感应加速器。由于圆形轨道的感应加速器不适宜于加速离子, 近年来提出了直线式的感应加速器, 用以加速 10 kA 的重离子流,目前尚处于研制。直线谐振式加速器 粒子在高频电场作用下沿直线形轨道加速的加速器。 为了使粒子在不太长的距离内加速到终能量 ,高频电场的振幅通常为 110MV/m 。为此需要使用功率很高的高频、 电源来加速腔。 这样的功率源物往往只能在脉冲状态下工作。电子直线加速器多数是行波直线

14、加速器, 它利用传播速度与电子同步的行波电场加速电子。考虑到加速过程中电子速度很快趋近于光速, 常用带孔的盘形金属障板系统(盘荷结构)来慢化柱形波导中的,使其相速适合于加速电子的要求。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束流功率较高, 在医疗和工业辐照方面用途极为广泛, 这些加速器的能量一般在 4 30 MeV 间 ,平均流强数百微安,微波电源的工作约为3 000MHz。中能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多数用作的注入器。高能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在粒子物理研究中重要。加速离子的直线加速器与电子的很不相同, 因为离子的速度小得多, 如仍使用盘荷波导,腔的高频损耗太大。大多数质子直线加速器采用带管的驻波腔加速。在这种腔里 ,电场处

15、于加速方向时 ,质子穿越漂移管间的加速电间隙,获得能量;电场反向时, 质子处于漂移管中, 不受减速电场作用。 随着粒子能量增高漂移管的按增长以保证每次质子到达加速电间隙时, 电场总处在加速的。 漂移管内一般装有磁四极透镜用以保证粒子束的聚焦。 多数质子直线加速器用作高能加速器的注入器,能量在 50200 MeV 间,脉冲流强数百毫安。重离子同样可在带漂移管的驻波腔中加速,但工作频率一般在 70MHz 以下。重离子先由几百千伏的高压加速器注入到驻波腔, 加速至每核子 1MeV 左右,再进行电子剥离,使电荷态增高 2 4 倍,然后把重离子加速至终能量。直线加速器的主要优点是加速粒子的束流强度高,

16、且其能量可以逐节增加, 不受限制。缺点是高频运行的功率消耗大, 设备高。近年来发展了多种超导直线加速结构。超导的直线加速器(见)可使运行降低35 倍,原则上可以连续提供粒子束团。回旋谐振式加速器应用高频电场加速粒子的一种圆弧轨道加速器。这类加速器中的粒子在导引磁场控制下回旋运动,反复通过加速电场区,得到多次加速,3如有帮助,欢迎支持。直至达到额定能量。回旋谐振式加速器可分二类。第一类中磁场不随时间而变,加速粒子的半径随能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经典回旋加速器、 扇形聚焦回旋加速器、和电子回旋加速器都属此类。 另一类中,导引磁场的强度随粒子的同步增加,但粒子的曲率半径恒定。如电子同步加速器和都属此

17、类。上述各加速器中 ,除扇形聚焦回旋加速器外 ,都着自动稳相的现象。回旋加速器 经典的回旋加速器有一个产生均匀磁场的磁铁 ,和一对空心的 “D” 形高频电极。 电极间加有频率固定的高频加速电场。 粒子能量低时, 其回旋频率同高频电场谐振, 它们每转半圈就得到一次加速。 然而能量高时, 粒子的旋转频率也就随着能量增加愈来愈低于电场的频率, 最终导致不能再为电加速。 由于这个缘故,经典回旋加速器中质子的最高能量仅约 20 MeV。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可让磁场沿半径方向逐步增高, 以使粒子的旋转保持恒定。 然而单纯的沿半径升高的磁场却导致粒子束在轴向散焦,无法应用。 60 年代初研制成功的扇形聚焦回旋

18、加速器,巧妙地解决了加速和轴向聚焦间的这一。 新加速器的磁极上装有弯成状的扇形铁块, 它们产生沿变化的磁场, 使加速粒子在轴向聚焦; 而同时磁场沿方位角的,则随半径增大而增高 ,保证粒子的旋转周期固定不变 ,故扇形加速器也称作等时性回旋加速器。 其典型工作能量在 25 100MeV 间 ,内束流强约 1mA,外束流强约 100 A,大多用来生产各种,进行材料的以及的研究,也用来进行中子物理或核结构等的基础研究。 为了满足重离子加速的需要, 近年来发展了扇型和超导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前者由 4 6 块独立的扇形磁铁构成,高频加速腔及注入、引出设备独立于磁场之外, 大大提高了各自的。 超导的等时性

19、加速器采用低温作绕组,场强可达 50 kGs。尽管需要增设低温设备等,总的费用仍然仅为常温分离扇加速器的 1/3 。同步回旋加速器一种磁场恒定加速电场频率随着粒子的旋转降低的回旋加速器,又名调频回旋加速器或稳相加速器。 根据自动稳相原理, 采用这样的加速方式,原则上可将质子加速到无限高的能量。 然而,历史上最大的同步回旋加速器能量只达到 700MeV。 这是因为它的磁铁已重达 7000 吨, 超过了一般的高能加速器磁铁的。从上和技术上考虑不宜再建造能量更高的调频加速器 ,由于电场的频率必须随时间而变 ,同步回旋加速器只能在脉冲状态下工作。脉冲率约为30100Hz。平均流强几微安 ,比能量相当的

20、扇形聚焦回旋加速器小一二个量级。由于这个缘故相当多的同步回旋加速器已经关闭,有些则为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电子回旋加速器 又称微波回旋加速器, 专用于电子的加速。 同经典的回旋加速器一样,加速器的磁场是均匀的, 加速电场的频率也是恒定的, 不同的是加速间隙位于磁极的一端, 电子的轨道则为一系列同加速间隙中心线相切的圆, 电子每经过一次加速之后, 其旋转周期正好增至加速前的倍, 因而每当这些电子转回加速间隙时,电场又都刚好使它们再次加速。多数电子加速器的能量在 10 30MeV 间,流强 30 120A。大多用于医疗和等方面。同步加速器 一种加速高能粒子的回旋谐振式加速器。 它有一个大的环形磁铁。带

21、电粒子在环形磁场的导引和控制之下沿着半径固定的圆形或接近圆形的轨道回旋运动,穿越沿途设置的一些高频加速腔,从中获取能量。加速过程中,磁场随时间增强,使粒子的轨道半径保持恒定。高频电场的频率则与磁场同步变化,以同粒子的回旋运动保持谐振。由于电、磁场随时间周期变化, 加速器在脉冲状态下工作。为了使粒子束约束在狭长的真空室内加速,还需要有足够的聚焦力。早期用数值较小的恒定进行聚焦。由于聚焦力较弱, 加速室以及整个加速器的不得不做得相当大,这就从经济和技术上限制了同步加速器向10GeV 以上的能量4如有帮助,欢迎支持。发展。后来发明了交变梯度的强聚焦方式, 有效聚焦力大大超过前者, 使加速室的体积大为

22、缩小。 例如一台强聚焦的 30GeV 质子同步加速器磁铁的重量约 4000 吨 , 而如若采用恒定梯度聚焦的话,则将重达 100000 吨。电子同步加速器 通常用电子回旋加速器或直线加速器作注入器, 将电子预加速至接近光速, 然后注入同步加速器进一步加速至额定能量。 小的电子同步加速器往往不用注入器, 它先在电子感应加速器的状态下启动, 待电子预加速至接近光速时 ,开动高频加速腔 ,使粒子进入同步加速,以近乎光速旋转的电子其回旋频率不随能量而变, 因此电子同步加速器采用恒频的加速电场。 典型的电子同步加速器能量为 0.38 GeV,流强为 1011pps(粒子秒),束流脉冲重复频率 1060H

23、z。高速电子沿环形轨道运动时所发出的是限制电子同步加速器能量增高的重要。电子能量达 10 GeV 时,每转一圈辐射 10 MeV 的能量。但这种同步辐射有一系列特殊的优点 :即发射由红外到的可以控制的光谱,且辐射是偏振的、强度高、方向性强、有很高的实用。已被广泛地用于物理、分子生物学及研制等等各个方面。质子同步加速器 通常以高压倍加器和质子直线加速器作注入器 ,将质子预加速至 20200 MeV 后再注入到同步加速器的环形轨道上进行加速。大型的同步加速器往往在注入器之后还增设一个较小的快脉冲同步加速器作中间级(又名“增强器”)将质子加速至 10 GeV左右,以增加加速粒子的流强。加速过程中,质

24、子的速度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 电场的频率也必须相应地在相当宽的范围内调变,并需精确地加以控制, 使之与磁场的上升同步。 为此常常在束流轨道周围设置拾波板, 监测质子的运动, 并以此自动校正高频电场频率调变的。 老的强聚焦同步加速器的主磁铁采用 “作用” 方案,即每个磁节兼起偏转导引和聚焦二种作用。这种磁铁的轨道磁场不能太高,仅 1.4T 左右,故用铁量较大;新的巨型同步加速器采用 “分离作用” 方案,即导引和聚焦分别由二极磁铁如四极透镜承担,结果轨道上的场强可增至 2T,大大节省用铁量。至今,国际上建成的质子同步加速器有十几台,其中九台建于60 年代,最大的一台是美国费密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1

25、000GeV加速器。重离子同步加速器与质子同步加速器的结构基本相同。不过加速过程中重离子的速度变化范围比质子大得多, 因此高频电场的频率也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变。另一方面,因重离子加速的路程长,而且同周围分子的电荷截面大,要求加速室的气压低至 10-10Torr(1Torr133.322Pa)。最早使用同步加速方式加速高能重离子的是美国利劳伦斯实验室的贝伐莱克加速器。目前它已能加速 N、Ne、Ar、 Fe 等多种重离子至每核子 2GeV 以上。流强达到 10 1011pps。和对撞机 这是在同步加速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超高能试验装置。 以前人们总是用速度的粒子轰击静止靶 ,进行粒子物理试验。

26、然而在这样的作用方式中系统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可用于产生新粒子或种种有意义的反应。 如果变化一下作用方式 ,让二个相向运动的高能粒子束对头,那么有效的作用能量将远比前一种方式高得多。例如让两个能量为 ( )运动方向相反的束对撞,其作用能量大约与一个能量为 2 / 的束去轰击静止靶的效果相当。事实上有关对撞束的优越性, 人们早就有所了解。问题是下,粒子束的远低于静止靶,因而通过对撞的反应太低 ,不能进行有效的。 为了克服这和困难 ,60 年代以后发展了一种能通过聚积大量粒子束团,大大提高束流密度的“储存环” 。它的结构和作用与同步加速器非常。 环内粒子束一般由高能直线或同步加速器注入。 为了将几百个注入束团积累为一个或几个束团 ,注入的过程相当长, 可达数十分钟之久。5如有帮助,欢迎支持。通过专门的高频系统的作用 ,环形室内的束流强度可达 20A。为了避免束流的散射损失,环形室内的真空度很高,达 10-101011Torr。束流在环内回旋运动的寿命可长达 10 多个小时,足以满足许多实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