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规则的常与变_第1页
对仗规则的常与变_第2页
对仗规则的常与变_第3页
对仗规则的常与变_第4页
对仗规则的常与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仗规则的常与变尚佐文对仗作为汉语所独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千百年来,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在诗联创作中备受青睐,成为近体律诗、骈文、对联等体裁的标志性要素。究其原因,在于这一形式非常适合汉语言文字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同时具有一套有“常”有“变”的比较完善的规则体系。所谓“常”,是指对仗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简洁而明确,易懂易学,可施于童蒙教育;所谓“变”,是指对基本规则的补充和调整,包括对仗的种种讲究和避忌,这些补充和调整使对仗规则体系保持了适当的弹性,给创作者留出足够的空间施展才力。本文通过考察诗联作品中运用对仗的情况,拟就对仗规则中的几组“常”与“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对仗的单元:词类划

2、分的确定性与灵活性词类相对是对仗最本质的特点。很多书讲对仗,都用现代语法的概念来解释:“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副词和副词相对。”这个说法的好处是与现行语文教学接轨,便于读者理解;其弊是与古代诗联对仗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古人讲对仗的词类,没有名、动、形等名称,而是分虚实、死活。明代屠隆订正的缥缃对类里说:以“虚、实、死、活”字教之。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虚字对虚字,实字

3、对实字,半虚半实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对应到现在的说法,实字指“有形体”的,包括今天所说的名词和代词,如“天、地、日、月、人、树、鸟” ,“君、臣、我、汝”等。虚字分活虚字、死虚字和助字。活虚字相当于动词,如“飞、潜、变、化”等;死虚字相当于形容词和副词,如“高、下、洪、纤”等;助字又称语助,相当于连词和助词,例如,与、及、而、唯、者、然、则、乃、于、焉、哉、乎、也等。数目字、颜色字、连绵字等往往自成小类。王力先生是运用现代的语法学理论来解释对仗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但他也注意到与传

4、统词类的对接。他在诗词格律中“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分为九类: 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的“之”、“其”归入虚词)名词又细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11小类。同一小类中的词组成对仗,被认为是“工对”。在汉语诗律学中,“依照传统的说法,略加分并”,划分为十一类(但未包括动词、形容词),更加符合古人使用对仗的原貌:第一类:天文门、时令门;第二类:地理门、宫室门;第三类:器物门、衣饰门、饮食门;第四类:文具门、文学门;第五类:草木花果门、鸟兽虫鱼门;第六类:形体门、人事门;第七类:人伦门、代名对(包括“我、

5、子、尔”等人称代词、“何、谁”等疑问代词以及“相、者、人”等。代词“此”则归入普通形容词一类);第八类: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干支对;第九类:人名对、地名对;第十类: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连绵字、重叠字;第十一类:副词、连介词、助词。应该看到,对仗所用词类,与语法学上的词类划分是有明显区别的。语法学上的词类划分,以语法功能作为本质根据;而对仗规则涉及的词类,主要是按照意义和实际使用的需要来划分,因而将名词分成许多详细的小类(“门”), 而对其他词的分类则比较粗疏。对仗所用词类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除名词外,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各成一类,但有时界限

6、比较模糊,可以相互对仗。如形容词与动词对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二)凭栏霄月近;倚杖海云还。(田汝成:杭州南高峰联)动词与副词对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无言伤末俗,久立慕高风。(徐道晖:题钓台)畏友恨难终日对;异书喜有故人藏。(佚名自题联)动词与连词、介词对仗: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黄庭坚:再次韵寄子由)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李彭:春日怀秦髯)能邀过客饮文字;亦把湍流替管弦。(昆明大观楼涌月亭旧联)副词与介词对仗: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7、2、有些词在词义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出入不同的门类,充当不同的角色。如“孤”、“半”、“尽”、“全”等字,既可视为形容词: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半壁龙蛇蟠造化,满筐山岳动神祗。(罗隐:感别元帅尚父)驽骀路结前程恨,蟋蟀床生半夜秋。(罗隐:感怀)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李商隐:离思)又可视为数词: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五夜星辰归帝座,半年樽俎奉梁王。(罗隐:淮南送司勋李郎中赴阙)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重过圣女祠)“有”,既可作为动词: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刘禹锡: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有酒无人劝,看山只自知。(刘禹锡:酬乐天小台晚坐

8、见忆)又可与虚词为对: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无。(刘禹锡: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濩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刘禹锡:罢郡归洛阳寄友人)3、在日常生活中或诗文中连用频率较高的词,可自成小类。如“诗”属文学门,“酒”属饮食门,但因“诗酒”经常“用于对称”,如果用为对仗,被认为工对,而且比一般的同类字相对更工。“金玉”、“金石”、“人地”、“人物”、“兵马”等都属这种情况。如果把同一门类的词之间的关系比作血亲关系,这类词之间则类似姻亲关系。在同一个门类内,也有亲疏之别,“常被用为对称者,如歌舞、声色、心迹、老病等等,如果用为对仗,就被认为最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67页)。二、对仗的

9、方向:上下对应与句中对应上下对应是对仗的基本结构。如文镜秘府论“的名对” 所举“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东”对“西”,“圃”对“园”,均为上下相对。作为一种微调,句中对应的现象在对仗中也不少见。文镜秘府论所述“二十九种对”中,第五种称为“互成对”: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释曰:第一句之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之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之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之中,金银一处: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也就是说,用于上下句相应位置可成为工对

10、即属于同一门类的两个字,如果放在同一句中构成一个词或词组,先句中自对,然后与对句相对,这就叫“互成对”。互成对在永明体诗中已有用例,如沈约的诗: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登玄畅楼诗)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登北固楼诗)到律诗格律定型的唐代,互成对的运用也更为广泛。笔者对唐诗别裁集所收五、七言律诗运用互成对的情况作了一个统计,发现其用例之多是惊人的:450首五律中,用互成对的计有124首142处;346首七律中,用互成对的更多达136首168处。互成对可以是同一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落杵光辉白,除芒子粒红。(杜甫:暂住白帝复还东屯)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陈师

11、道:后湖晚坐)穷海别离无限路,隔河征战几归人。(刘长卿:送耿拾遗归上都)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江湖俯看杯中泻;钟磬声从地底闻。(杭州北高峰旧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徐渭:杭州凤凰山楼阁联)两组词(词组)也可以不同词性相对,如动词对名词、动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形容词、动词对方位词: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身世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秋日别薛升华)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戎昱:咏史)草

12、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郑锡:送客之江西)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而今判伪真。(杭州岳坟旧联)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金安清:杭州冷泉亭联)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王实甫:敦煌阳关长亭联) 也可以对连绵词: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李颀:望秦川)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形状镜中来。(刘禹锡:始闻秋风) 有的一首诗中有多联使用互成对,或一联中用多个互成对: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杜甫:有感五首之一)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沈佺期:龙池篇)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杜

13、甫:阁夜)山川朋友文章:三乐;烟雨风月晴雪:六宜。(黎遂球:杭州西湖浮海槛联) 还有三字相连形成互成对: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白居易:寄殷协律)传统诗学中所说的“当句对”(又称“句中对”),也是一种句中对应的对仗方式,可以视作互成对的扩展形式。如: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王维:送邢桂州)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芳草有情,夕阳无语;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周承忠:嘉定秋霞圃蘋藻风香室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苏州抱绿渔庄联)当句中在句中对仗,上下可以不对仗。如第三例中,“

14、芳草”对“夕阳”,“有情”对“无语”,“流水”对“明月”,“今日”对“前身”,句中自对均甚工;但上下对应的“有情”与“今日”、“无语”与“前身”并不对仗。当句对在楹联尤其是长联创作中使用非常广泛,如:游不遍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无限诗情,如此江山容我醉;待谁反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苍茫古意,满城风雨自西来。(长沙天心阁旧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许太眉:杭州西湖花神庙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

15、当年风景如何。(刘坤一:江西南昌滕王阁联)他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也多处使用当句对。句中对应的对仗方式,改变了上下对应的单一模式,有利于避免对句与出句的合掌,还能收到错综变化、精致灵巧的效果。互成对与当句对这两种对仗变格,为古今诗联作者所娴熟运用,但其作用却未得到研究者的充分认识。如: 蔡东藩中国传统联对作法:“名词中能以同类之字相对,固佳;若为全句之命意相限,则宁从词意,毋从字类。语所云不以文害辞是也。惟词性必应相类,例如:桃李成蹊径;江山入画图。按,桃李属植物类,江山属地理类,蹊径属地理类,画图属文玩类,类不同而可以属对者,尚意不尚词故也。” 张中行先生诗词读写丛话引唐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

16、麻”、“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等句,分析说:“场圃与桑麻,田园与骨肉,干戈与道路,都只是属于名词的大类,或说类不近,所以用来对偶,只是合格而不是很好。这种对偶有个名堂,曰宽对。”傅佩韩先生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偶艺术解释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仲是名词,而指挥却是动词,词性显然不同,但句子中的伯仲之间和指挥若定都是成语,可以为对,而见、失则为词性相同的对偶,从整体来说,这两个句子属于工对。”以上诸家,或以这种对仗方式为“宽对”,为“不以文害辞”的不得已之举,或以“成语”曲为之说(其实大量的用例并非“成语”),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是自对仗规则建立伊始就一直使用的一种“合法”的

17、工对形式。三、对仗的效果:求工与忌太工传统诗学关于对仗有一种辩证态度。总体上讲,对仗要追求工整,古代诗人和诗论家对此有许多精细的讲究,这也是对仗区别于普通对偶修辞格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又反对一味求工。对仗过于求工,容易产生两种弊病:一是导致语意合掌、语言板滞,因为相对应的字词如果属于同一门类,那么上下句的意象往往比较接近,无法通过对比形成张力、达到流走灵动的效果;二是流为纤巧浅俗的风格,从而落入“小乘”,背离高雅大气、自然浑成的审美要求。所以宋代诗论家吴可在藏海诗话中说:“凡诗切对求工,必气弱。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葛立方韵语阳秋载:“近人论诗者,皆谓偶对不切则失之粗,太切则失之俗。如江西

18、诗派所作,虑失之俗也,则往往不甚对,是亦一偏之見尔。”虽然葛氏的议论是为纠正江西诗派的偏颇而发,但“偶对不切则失之粗,太切则失之俗”的辩证观点,确实是很有代表性的,对于诗歌的创作与鉴赏都深具影响。受这种辩证思想的影响,历代诗联作品中普遍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联中有一组或几组字对得特别工,其他地方对得不工甚至不对,整联也会被认为佳对。借用心理学上的名词,可称之为“晕轮效应”(指人知觉认识的扩大,比如对某人非常突出的优点印象强烈,对其缺点就会视而不见,就像太阳的光环把太阳的表面扩大化了)。如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与“翼”一为动词,一为名词,不成对仗;但是读者不觉

19、其不工,一方面是由于这两句生动鲜明的意象给人深刻印象,同时句中“身”与“心”、“有”与“无”、“双”与“一”都是工对,这样就掩盖了个别字的对仗不工。又如: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唐彦谦:离鸾)因为“一”和“三”是数目字作工对,跟在它们后边的“别”、“年”不成对仗的缺憾就被忽略了。汉语诗律学以此联为“不工的对仗”,是诗人“牺牲对仗来保存诗意”。其实这种对仗在古典诗歌中用例很多,恐怕古人是不以为病的。充当“晕轮”的都是本身对仗极工的一组或几组字词,包括数目字、颜色字、方位词等。如:1、 数目字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舞爱双飞蝶,歌闻数里莺。(张籍:寒食书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南通狼山旧联)2、 颜色字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高适:醉后赠张九旭)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杜甫:去蜀)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浮云不负青春色,细雨何孤白帝城。(杜甫: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虑老夫见泥雨必愆佳期走笔戏简)独坐黄昏谁是伴;争教红粉不成灰。赵熙:成都望江楼公园清婉室联(集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