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 必修 4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_第1页
高一数学 必修 4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_第2页
高一数学 必修 4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_第3页
高一数学 必修 4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_第4页
高一数学 必修 4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材分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一节课的内容。本节主要给出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索,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和差公式打好基础。2、过程与办法: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题背景的设计,增强学生

2、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探索和简单应用。难点: 探索过程的组织和引导。四、学情分析之前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平面向量的运算和应用,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如何利用任意角的正弦余弦值来表示,牢固的掌握这个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进行下一节内容的学习。五、教学方法1.自主性学习法:通过自学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3.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理解两种方法的推理过程。2.教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

3、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以学校教学楼为背景素材(见课件)引入问题。并针对问题中的用计算器或不用计算器计算求值,以激趣激疑,导入课题。 教师问:想一想: 学校因某次活动的需要,需从楼顶的c点处往该点正对的地面上的a点处拉一条钢绳,为了在购买钢绳时不至于浪费,你能算一算到底需要多长钢绳吗? (要求在地面上测量,测量工具:皮尺,测角器)问题:(1)能不能不用计算器求值 : , ,(2)设计意图:由给出的背景素材,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抛出新知识引起学生的疑惑,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习方

4、向。(二)、研探新知1.三角函数线法:问:怎样作出角、的终边。怎样作出角的余弦线om怎样利用几何直观寻找om的表示式。设计意图:尽量用动画课件把探索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能从几何直观角度加强对公式结构形式的认识。(1) 设角终边与单位圆地交点为p1,。(2) 过点p作pmx轴于点m,那么om就是 的余弦线。(3) 过点p作paop1于a,过点a作abx轴于b,过点p作pcab于c那么 oa表示 ,ap 表示,并且于是 om=ob+bm =ob+cp =oa+ap =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公式推导的前提条件:、都是锐角,且2.向量法:问:结合图形,明确应选哪几个向量,它们怎么表示? 怎样利用向量数

5、量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得到结果。 对探索的过程进一步严谨性的思考和处理,从而得到合理的科学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简洁性。如图,建立单位圆 o由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有aobxy 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因为 、都是任 意 角,所以也是任意角,但由诱导公式以总可找到一个,使得 。 于是对于任意角、都有 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的值 (求解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多方向、多维度思考问题)解法1:解法2:变式训练: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证明下列诱导公式:(1); (2) (让学生联系公式和本题的条件,考虑清楚要计算,应作那些准备。

6、) 解:由,得又由,是第三象限角,得所以让学生结合公式,明确需要再求哪些三角函数值,可使问题得到解决。变式训练:(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利用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求【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要学会灵活运用.2.求值 3化简 提示:利用拆角思想的变换技巧(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体验公式既可正用、逆用,还可变用.还可使学生掌握“变角”和“拆角”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促进思维的创新。)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要求

7、同学们掌握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注意公式的逆用。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课下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以及课后延展作业,课本习题2.3.4(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1.三角函数线法 2.向量法例1 变式训练 例2 变式训练当堂训练1. 2.3. 4.十、教学反思本节主要考察如何用任意角的正弦余弦值来表示,回顾公式 的推导过程,观察公式的特征,注意符号区别以及公式中角,的任意性,特别要注意公式既可正用、逆用,还可变用(即要活用).还要注意掌握“变角”和“拆角”的思想方法解

8、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小结,反思学习过程,加深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包括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化的过程)的理解。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已知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联系所学知识,推导出相应公式。”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联想、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研究,培

9、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想一想:由上一节所学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同学们很容易想到: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二)讲授新课探索新知一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思考:由,如何求分析:由于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结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诱导公式,将上式中以-b代b得cos(+)=coscossinsin1、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 。由两角和的

10、余弦公式:,我们现在完成课前的想一想:探索新知二思考:前面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会不会有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呢?如果有,又该如何推导呢?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如何实现由余弦到正弦的转化呢?结合与,我们可以得到 2、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记作。那 将上式 中以-b代b得3、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差的正弦公式,记作。探索新知三用任意角的正切表示的公式的推导:根据正切函数与正弦、余弦函数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得:4、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同理5、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差的正切公式,注意: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在应用过程中,1、必须在定义域范围

11、内使用上述公式。 即:tana,tanb,tan(ab)只要有一个不存在就不能使用这个公式。2、注意公式的结构,尤其是符号。(三)课堂练习五、课后作业:六、小结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推导及应用; 2、利用公式可以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和证明三角恒等式,灵活使用使用公式。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理解化归思想在推导中的作用。2.能正确运用(顺向、逆向、变形运用)二倍角公式求值、化简、证明,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3.

12、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4.结合三角函数值域求函数值域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自己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公式,掌握有关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掌握三角函数各个公式的各种变形,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

13、识、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逆用思维的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研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二) 复习练习:(三)公式推导:我们由此能否得到的公式呢?(学生自己动手,把上述公式中看成即可),;思考:把上述关于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或形式的式子呢?;注意: (四)例题讲解例一、(公式巩固性练习)求值: 12si

14、n15cos15 22cos222.5-1 3、 5、例二、已知求的值解:由得又因为于是;练习: 五、归纳总结:1、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例,体现将一般化归为特殊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2、二倍角公式与和角、差角公式一样,反映的都是如何用单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复角(和、差、倍)的三角函数值,结合前面学习到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诱导公式可以解决三角函数中有关的求值、化简和证明问题。六、作业:教科书p160习题3.1的第14、15、17题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分析 本节是以一个实际问题做引子,目的在于从中提出问题,引入本章的研究课题.在用方程的思想分析

15、题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布列方程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tan(45+)这样的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需要;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sin与tan(45+)这样的包含两角和的三角函数与、45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的需要.以实例引入课题也有利于体现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本节首先引导学生对cos(-)的结果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然后再去验证其真假.这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最后提出了两种推导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案.方案一,利用单位圆上

16、的三角函数线进行探索、推导,让学生动手画图,构造出-角,利用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探索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恰当的引导.方案二,利用向量知识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要注意推导的层次性:在回顾求角的余弦有哪些方法时,联系向量知识,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结合有关图形,完成运用向量方法推导公式的必要准备;探索过程不应追求一步到位,应先不去理会其中的细节,抓住主要问题及其线索进行探索,然后再反思,予以完善;补充完善的过程,既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又要用到诱导公式. 本节是数学公式的教学,教师要遵循公式教学的规律,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公式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加以记忆;使学生掌握公式的

17、推导和证明;通过例子使学生熟悉公式的应用,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解答有关问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了解单角与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证明,体会化归思想在数学当中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联系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联系与转化,养成用辩

18、证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代换、演绎、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三、课时安排1课时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研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路1.(问题导入)播放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引例.在用方程的思想分析题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布列方程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tan(45+)这样的包含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需要;实际问题中存在研究像sin与tan(45

19、+)这样的包含两角和的三角函数与、45单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再一般化而提出本节的研究课题进入新课. 思路2.(复习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cos45=,cos30=,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45-30)=?这里是不是等于cos45-cos30呢?教师可让学生验证,经过验证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那么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cos(-)等于什么呢?这时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由此展开新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是全章公式的基础.(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请学生猜想cos(-)=?利用前面学过的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如何用、的三角函数来表示cos(-)呢

20、?利用向量的知识,又能如何推导发现cos(-)=?细心观察c(-)公式的结构,它有哪些特征?其中、角的取值范围如何?如何正用、逆用、灵活运用c(-)公式进行求值计算? 活动:问题,出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尝试一下,大胆猜想,有的同学可能就首先想到cos(-)=cos-cos的结论,此时教师适当的点拨,然后让学生由特殊角来验证它的正确性.如=60,=30,则cos(-)=cos30=,而cos-cos=cos60-cos30=,这一反例足以说明cos(-)cos-cos. 让学生明白,要想说明猜想正确,需进行严格证明,而要想说明猜想错误,只需一个反例即可. 问题,既然cos(-)c

21、os-cos,那么cos(-)究竟等于什么呢?由于这里涉及的是三角函数的问题,是-这个角的余弦问题,我们能否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来探究呢?图1如图1,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1,pop1=,则pox=-.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垂足为m,那么om就是角-的余弦线,即om=cos(-),这里就是要用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来表示om.过点p作pa垂直于op1,垂足为a,过点a作ab垂直于x轴,垂足为b,过点p作pc垂直于ab,垂足为c.那么,oa表示cos,ap表示sin,并且pac=p1ox=.于是,om=ob+bm=ob+cp=oacosa+apsina=coscos+sinsin,所以

22、,cos(-)=coscos+sinsin.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上的推理过程中,角、-是有条件限制的,即、-均为锐角,且,如果要说明此结果是否对任意角、都成立,还要做不少推广工作,并且这项推广工作的过程比较繁琐,由同学们课后动手试一试.图2 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可否利用刚学过的向量知识来探究这个问题呢?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o,以ox为始边作角、,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o的交点分别为a、b,则=(cos,sin),=(cos,sin),aob=-. 由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有=|cos(-)=cos(-), 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 =(cos,sin)(cos,sin)=co

23、scos+sinsin, 于是,cos(-)=coscos+sinsin. 我们发现,运用向量工具进行探究推导,过程相当简洁,但在向量数量积的概念中,角-必须符合条件0-,以上结论才正确,由于、都是任意角,-也是任意角,因此就是研究当-是任意角时,以上公式是否正确的问题.当-是任意角时,由诱导公式,总可以找到一个角0,2),使cos=cos(-),若0,则=cos=cos(-).若,2,则2-0,且=cos(2-)=cos=cos(-).由此可知,对于任意角、都有cos(-)=coscos+sinsin(c(-) 此公式给出了任意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其差角-的余弦值之间的关系,称为差角的余弦公

24、式,简记为c(-).有了公式c(-)以后,我们只要知道cos、cos、sin、sin的值,就可以求得cos(-)的值了. 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自己发现公式左边是“两角差的余弦”,右边是“这两角的余弦积与正弦积的和”,可让学生结合推导过程及结构特征进行记忆,特别是运算符号,左“-”右“+”.或让学生进行简单填空,如:cos(a-b)=_,cos(-)=_等.因此,只要知道了sin、cos、sin、cos的值就可以求得cos(-)的值了. 问题,对于公式的正用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在于“拆角”的技巧,而公式的逆用则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变形应用,这就需要

25、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熟练的运算技巧.如cos75cos45+sin75sin45=cos(75-45)=cos30=,cos=cos(+)-=cos(+)cos+sin(+)sin.讨论结果:略.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的值. 活动: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点拨学生思考题目中的角15,它可以拆分为哪些特殊角的差,如15=45-30或者15=60-45,从而就可以直接套用公式c(-)计算求值.教师不要包办,充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下,体会公式的结构,公式的用法以及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很快就完成的同学,教师鼓励其换个角度继续

26、探究.解:方法一: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方法二:cos15=cos(60-45)=cos60cos45sin60sin45= 点评:本题是指定方法求cos15的值,属于套用公式型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使用公式求值上.但是仍然需要学生将这个非特殊角拆分成两个特殊角的差的形式,灵活运用公式求值.本例也说明了差角余弦公式也适用于形式上不是差角,但可以拆分成两角差的情形.至于如何拆分,让学生在应用中仔细体会.变式训练1.不查表求sin75,sin15的值.解:sin75=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

27、n30=sin15=点评:本题是例题的变式,比例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只要细心分析,利用相关的诱导公式,不难得到上面的解答方法.2.不查表求值:cos110cos20sin110sin20.解:原式=cos(110-20)=cos90=0.点评:此题学生一看就有似曾相识而又无从下手的感觉,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细心观察,再结合公式c(-)的右边的特征,逆用公式便可得到cos(110-20).这就是公式逆用的典例,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2 已知sin=,(,),cos=,是第三象限角,求cos(-)的值.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结构特征,联想到刚刚推导的余弦公式,学生不难发现,欲

28、求cos(-)的值,必先知道sin、cos、sin、cos的值,然后利用公式c(-)即可求解.从已知条件看,还少cos与sin的值,根据诱导公式不难求出,但是这里必须让学生注意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时,角、所在的象限,准确判断它们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本例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由sin=,(,),得cos=又由cos=,是第三象限角,得sin=所以cos(-)=coscos+sinsin= 点评:本题是直接运用公式c(-)求值的基础练习,但必须思考使用公式前应作出的必要准备.特别是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平方关系式求值时,一定要弄清角的范围,准确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这点,养成良好

29、的学习习惯.变式训练已知sin=,(0,),cos=,是第三象限角,求cos(-)的值.解:当,)时,且sin=,得cos=,又由cos=,是第三象限角,得sin=.所以cos(-)=coscos+sinsin=.当(0,)时,且sin=,得cos=,又由cos=,是第三象限角,得sin=所以cos(-)=coscos+sinsin= 点评:本题与例2的显著的不同点就是角的范围不同.由于(0,),这样cos的符号可正、可负,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角进行分类讨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的条理性.教师强调分类时要不重不漏.思路2例1 计算:(1)cos(-15);(2)

30、cos15cos105sin15sin105;(3)sinxsin(x+y)cosxcos(x+y). 活动:教师可以大胆放给学生自己探究,点拨学生分析题目中的角-15,思考它可以拆分为哪些特殊角的差,如-15=15-30或-15=45-60,然后套用公式求值即可.也可化cos(-15)=cos15再求值.让学生细心观察(2)(3)可知,其形式与公式c(-)的右边一致,从而化为特殊角的余弦函数.解:(1)原式=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2)原式=cos(15-105)=cos(-90)=cos90=0.(3)原式=cosx-(x+y)=cos

31、(-y)=cosy. 点评:本例重点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求值,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正用、逆用、变形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公式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例2 已知cos=,cos(+)=,且、(0, ),求cos的值.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条件与所求,让学生探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寻找已知条件中的角与所求角的关系.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不难得到=(+)-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公式c(-)求值即可.但还应提醒学生注意由、的取值范围求出+的取值范围,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从而判断sin(+)的符号进而求出cos.解:、(0,),+(0,).又cos=,cos(+)=,sin=

32、sin(+)=又=(+)-,cos=cos(+)cos+sin(+)sin= 点评:本题相对于例1难度大有提高,但是只要引导适当,学生不难得到=(+)-的关系式,继而运用公式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的取值范围确定,也是很关键的,这是我们以后解题当中常见的问题.变式训练1.求值:cos15+sin15.解:原式=cos15+sin15)=(cos45cos15+sin45sin15)=cos(45-15)= cos30=.2.已知sin+sin=,cos+cos=,求cos(-)的值.解:(sin+sin)2=()2,(cos+cos)2=()2,以上两式展开两边分别相加得2+2cos(-)=1,

33、cos(-)=. 点评:本题又是公式c(-)的典型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已知中的两个和式两边平方,从而得到公式c(-)中coscos和sinsin的值,即可求得cos(-)的值,本题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三角函数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3.已知锐角、满足cos=,tan(-)=,求cos.解:为锐角,且cos=,得sin=.又0,0,-.又tan(-)= 0,cos(-)=.从而sin(-)=tan(-)cos(-)=.cos=cos-(-)=coscos(-)+sinsin(-)=.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解答:1.(1)cos(-)=coscos+sinsin=sin.(2)cos(2-)=co

34、s2cos+sin2sin=cos.2.3.4.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自己思考、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观察公式的特征,特别要注意公式既可正用、逆用,还可变用及掌握变角和拆角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知识点小结:(1)怎么联系有关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探究?(2)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方面:对公式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2.教师画龙点睛:本节课要理解并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其推导,要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解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三角函数名称、角的关系,准确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多对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从中比较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达到优化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骤,领悟变换思路,强化数学思

35、想方法之目的.作业课本习题3.1 a组2、3、4、5.设计感想1.本节课是典型的公式教学模式,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流程为“实际问题猜想探索推导记忆应用”.它充分展示了公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推导、证明新知识,并学会记忆公式的方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纵观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发现推导出公式c(-)后就是应用,同时如何训练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也是本节的重点难点.而学生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去发现数学规律,又发现了怎样逆用公式及

36、活用公式,那才是深层的,那才是我们中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3.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根据高中三角函数的推理特点,本节主要是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猜想探索公式、验证特殊情形、推导公式、学习应用”的探索创新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发现规律、探索推导,获取新知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尝到探索的喜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3.3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换元、方程、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理解并

37、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体会三角恒等变形在数学中的应用。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题背景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

38、差、和差化积公式。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三、教学法与课时安排:探究法与自主学习,1课时四、教学过程1、复习公式: 公式变形: 2、例1:试以表示【设计意图】:在熟练掌握倍角公式的基础上,理解角的倍、半间的相对性,提高学生的公式变换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方程思想、换元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角的倍、半间的关系。并注意从一般思路引导:要用一个表示另一个,如果能找到它们之间的一个关系式,那么根据方程思想,问题差不多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师生教师重点提出的倍角,是

39、什么关系?的倍角。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之间的关系出发思考的关系,从而建立这两个三角式之间的关系:,由此利用方程思想即可解出想要的关系。教师也可从代换的角度直接从倍角公式出发变形得到:在倍角公式中以,然后进行变形,即刻得到用的结论,利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求得。解:由 ,可以得到;由 ,可以得到所以总结:掌握各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是理解和运用公式的首要环节,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升幂和降幂。3、思考:(1)已知,如何求(2)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呢?【设计意图】:思考(1)重点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从而引入半角公式,增强学生对三角公式的进一步理解;思考(2)主要引导学生对“所包含的角,以及

40、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的差异”对三角变换的影响进行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三角恒等变换的特点。【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巡视学生自主思考,写出结论;教师上述公式称为半角公式,让学生思考“”如何选取?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号由所在象限决定。师生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可以联系它们的适当公式,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4

41、、变式训练:求证:(教科书p142练习第1题)【设计意图】:变式训练给出了的关系式,是对例1结论的进一步理解和延伸。【师生活动】:师生安排学生黑板板书,其他学生自主探究,根据解题情况共同点评,总结规律。解:方法一:方法二:5、例2:求证:()、;()、【设计意图】:本例引出的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有其结构上的同构特点,反映了角的三角函数与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两式之间又反映了由角建立的转换关系,这体现了数学上的对应转换即映射反演的思想方法。【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分析,对于(1)式可能得出如下问题思路:从等式左式不好下手,但从右式出发容易变形,利用和(差)的正弦公式展开、合并,从而得出左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