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学第二章_第1页
电器学第二章_第2页
电器学第二章_第3页
电器学第二章_第4页
电器学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7-51 电器学 第二章 电接触与电弧理论 作者:欧阳森 EPC of SCUT 注:该课件与上 课PPT有较大差别 考试以此为准 2021-7-52 本章概述 n内容要点 n电弧 n产生原因 n性质 n熄灭方法 n灭弧装置 n电弧的优缺点 n电接触 n本质 n触头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行为 n延长触头寿命和改善触头工作性能的技术措施 2021-7-53 本章概述 n触头与电弧 n接触的过程 n触头类型 n电弧的形成和性质 n触头的寿命 n电弧的优缺点 2021-7-54 2.1 电接触与触头 n电接触 n概念 n物理现象 n触头 n结构:两个或以上的导体 n基本要求:P35 n电阻不大

2、且稳定 n分类 n连接触头 图21 n机械性能;总电阻小;温升;电动力 n换接触头 图22 n通常意义上的触头 2021-7-55 2.1 电接触与触头 n触头的四种工作情况及要求 n分断状态 n过电压防电击穿 n断口间隔和爬电距离足够 n闭合状态 n1)一定过载能力,控制温升; n2)抗电磁斥力和熔焊; n3)接触电阻的长期稳定 n理论计算 n如何尽量小 Input 灭弧室 电弧 触头 2021-7-56 2.1 电接触与触头 n闭合过程 n情况: mv2/2;弹跳过程预击穿引起的短弧 n1)弹跳持续时间要短; n2)抗电弧熔焊性好; n分断过程 n考虑电弧的破坏影响:触头、绝缘等 n要求:

3、 n介质恢复强度高,燃弧时间短,过电压低,抗电弧焊。 2021-7-57 2.1 电接触与触头 n触头的工作要求(开或断) n电动斥力 n熔焊材料要求 n温升结构 n可靠熄灭电弧 n多方面,可围绕电击穿、热击穿阶段来分析 n触头基本参数 n开距、超程、初压力、终压力 n接触压力力的全动态过程仿真或试验 2021-7-58 2.2 电弧及其产生过程 n电弧 n触头与电弧形成过程:P36 n触头分离触点熔融液态金属桥的形成液体金 属沸腾、爆炸触头间隙形成过电压击穿火花 放电或电弧电弧熄灭 n一种物质形态自然界第四态 n本质:能量积聚/泻放过程形成的物质形态 nVideo n危害: n对系统、设备本

4、身的性能、运行的影响 n烧蚀、污染、发热、误动、据动等等 n能量泻放 n抑止过电压或者设备毁坏,区域电网崩溃 2021-7-59 2.2 电弧及其产生过程 n电弧形成过程 n危害 P37 n其他工业和生活的用处 n1)气体的电离 n电子的稳态 n原轨道激励状态(持续0.11us)自由电子 n 式21 n原轨道亚稳态(持续0.110ms) 自由电子 n电离和电离能 n电离概念 n式22 12 WhvEE ii WeU 2021-7-510 2.2 电弧及其产生过程 n电离形式 n表面发射 n场所: n金属电极表面 n种类: n热发射、场致发射、光发射、二次发射等四种形式 n空间电离 n场所: n

5、触头间隙内 n种类: n光电离、热电离、碰撞电离等三种形式 2021-7-511 2.2 电弧及其产生过程 n各种电离的本质 P3738 n热发射:加热,电子克服电场势垒;逸出功 n场致发射:强电场使势垒减小 n光发射:射线照射金属表面,电子获取能量 n二次发射:粒子高速撞击 n光电离 n热电离 n碰撞电离:主要是电子 2021-7-512 2) 电离及其形式 n消电离概念 P38 n消电离形式 n复合 n概念: P38 n形式: n表面复合 n空间复合 n复合概率:气体性质及纯度 n惰性气体、氢气、氮气等不会负荷 nSF6等极强的俘获电子的能力 n能量过程: n(中性)粒子增速;光量子辐射

6、n扩散 2021-7-513 3)气体放电过程 n原因及图24 nOD非自持放电阶段 n无自由电子,直至有外界作用 nD以后自持放电阶段 n各种电子较多,可形成持续放电 n击穿电压Ub决定自持放电的主因 nCE:汤逊放电区(无光放电、黑暗放电) nEF:过渡阶段,辉光 n电流增大、电离增强,维持放电所需电压下降 nFG:辉光布满阴极表面 n电流增大、电流密度稳定、阴极区电压降稳定 nGH:异常辉光放电阶段 n电流和电流密度皆增大 nH以后:弧光放电阶段 n电流密度和温度极高,热电离为主 2021-7-514 2.2 电弧及其产生过程 n电弧的外观与本质 n图25 nAanode nCcatho

7、de n阴极斑点 n温度极高(气化温度)、电流密度极高 n在自身磁场作用下运动 n阳极斑点 2021-7-515 2.2 电弧及其产生过程 n近阴极区、近阳极区 n两极区的电压降与电流无关,20V n弧柱 n其内部气体全部电离 n等离子区:正负带电粒子电量相等 n电场强度近乎恒值 n图25 n电弧本质 n自持放电的一种形式 nP41 2021-7-516 2.3 电弧的特性和方程 n电压方程 式24 n近极区压降 n电场强度分布 图26 n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图27 n该特性虽有各种经验公式,但最好由实验确定该特性虽有各种经验公式,但最好由实验确定 n负阻特性 n电流增大,而电弧电压降低 n增

8、大的电流使热电离加剧,离子浓度增大,维持稳定燃弧 所需电压降低 Acap UUUU 0A UUEl 2021-7-517 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n图27的伏安特性分析 n曲线1中,设I2对应的电阻为R12,I1对应的 电阻为R11;同理,设曲线2中,I2对应R22 n方向:电流在曲线1上减小到I1,在曲线2上增加 到I2 n在曲线2上,是假定电流从I1减小到I2,而由于电弧的 热惯性,有R22R11; n又由于负阻特性,有R11I2R11 n所以,曲线2在曲线1的下方 2021-7-518 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n直流电弧的静态和动态伏安特性 n图27中,参数为Uh、Ih,而Ih随时间t的变 化情

9、况决定了直流电弧的特性 n当电流随时间缓慢变化时,有静态伏安特性 n静态伏安特性只有一条:曲线1 n经验公式: n当电流随时间有一定速度的变化时,形成动态伏 安特性:P78图320 n速度无限大时,曲线03:dIh/dt=无限大 nIh变化期间,弧柱的温度、直径不变 n动态特性有无数条:曲线1和曲线3之间,如曲线2 0 2 h h cl UU I 2021-7-519 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n分析动态伏安特性 n静态伏安特性 曲线1 n动态伏安特性 曲线2 n电流从I2I3时 n若快速变化,则从曲线2方向变化 n电弧变化滞后,电阻维持较大 n静态特性中的电弧电阻变小(弧柱变粗) n在I3时,快速

10、趋向曲线1相应点 n若瞬态变化,则沿曲线3方向 n在I3时,快速趋向曲线1相应点 n根据电流变化速度的不同,曲线2在1和3之间 动态变化,谓之动态伏安特性 2021-7-520 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n起弧条件 n表22 n燃弧电压、燃弧电流、电极材料、间隙介质 等相关 2021-7-521 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n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n图28 n前提: n灭弧作用不太强烈,即电流过零期间,电弧电阻始终为一有 限值 n只有动态伏安特性交流变化的电流 n原点对称伏安特性两次交流过零点 n可以用下一小节“电弧的能量平衡”解释 n图29 n电阻性负载:电压电流同相位 n电感性负载:电流i落后于电压u相位

11、90度; n注意弧压升高到击穿阶段弧压升高到击穿阶段 n注意负阻特性负阻特性 2021-7-522 2.3 电弧的特性和方程 n电弧的能量平衡 n电弧功率计算 n电弧电压公式25 n电弧功率公式26 n短弧:U0占主导地位金属件散热 n长弧:UA占主导地位弧柱散热 n电弧的动态热平衡方程 n式27 n电弧的熄灭取决于PA和Pd n灭弧指导 Acap UUUU 0AAAAA PU IU IElI A Ad dQ PP dt 2021-7-523 2.3 电弧的特性和方程 n用“电弧的能量平衡”解释图28 n0A段 nIh过零期间,PA0 ,此时dQA/dt=-Pd n弧柱变冷、变细,Rh增大,因

12、而0A段斜率(电阻)较大 nAB段 nIh增大,PA增大,一直到dQA/dt0 n那么弧柱变热、变粗,Rh迅速下降 nRh的下降速度和ih的上升速度形成AB段 nBC段 nIh减小,UA沿曲线BC上升 n但弧柱的热惯性使得曲线BC比AB低(图27) nC0段 nRh的上升。 n特殊点: nA燃弧尖峰 nC熄弧尖峰 2021-7-524 2.4 直流电弧及其熄灭 n电路模型图213 n电压平衡方程:式28 n图解 210 n横线是电源电势U n曲线1为静态伏安特性 n曲线2为U-iR特性 n曲线2与横线U之间的夹角为 A di UiRLu dt 2021-7-525 2.4 直流电弧及其熄灭 n

13、两个稳定点 n虚假稳定点A n真正稳定点B nAB之间,有Ldi/dt0 2021-7-526 2.4 直流电弧及其熄灭 n熄弧方法(根据图210及其解释) n电弧伏安特性上移,至稳定点2不存在为止 n根据式25 n增大近极压降 n图212 d)的方法:长弧短弧 n增大电弧长度 n图212的方法 n增大弧柱电场强度E n增大气体介质压强、速度、材料等等 n增大电弧电阻 n拉长电弧、冷却等 n增大回路电阻 n斜直线的角变大,至稳定点2不存在为止 2021-7-527 2.4 直流电弧及其熄灭 n直流电弧熄弧/分断电路时的过电压 n那么: n1)L越大,过电压越高(储能多); n2)熄弧速度越快,

14、过电压越高 h ghh dI UUURIL dt m ax 0 h h g I dI UUL dt 2021-7-528 2.4 直流电弧及其熄灭 n灭弧措施及图213 n灭弧强度 n过强则导致高的过电压 n过低则延长灭弧时间,甚至灭弧失败 n213 a)负载并联电阻 n熄弧后回路方程: ()0 h hs dI LIRR dt 00 /| st IUR () s RR t L h s U Ie R s RR t L abhs UI RUe () 0 s RR t L h II e max000 | s RR t L hsst UUI R eUI R max0 2| s RR t L habt

15、UUUUUeU 其他情况其他情况 2021-7-529 2.4 直流电弧及其熄灭 n理论上:增大与负载并联的电阻Rs可减小I0,以减 小可能的过电压 n但增大了正常情况下的功率损耗 n213 b) n二极管:避免正常时的功率损耗 n此时可采用较大的Rs n213 c) n双断口以降低过电压 nC1为主灭弧机构 nC2为辅助灭弧机构 n电阻Rs用于减小电弧电流(减少电感中的能量) nC2较弱的灭弧能力使熄弧过程延长,防止高的过电压产生 2021-7-530 2.5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 n电弧熄灭原理 n直流电弧 n方法: n电弧伏安特性上移 n拉长电弧冷却 n增大弧阻和弧压 n特点特点:电流过零熄

16、灭 n交流电弧 n电流过零时的两种竞争过程 图214 n介质恢复过程 n弧隙电压恢复过程 n特点特点:每工频周期存在两个过零点 n共同点共同点:提高介质恢复强度 2021-7-531 2.5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 n介质恢复过程 n了解近阴极区和弧柱区的不同 n1)近阴极区的介质恢复 图215 n近阴极效应 n由于电子移动速度快,故介质恢复过程快:0.11us n过零前后,电极位置互换,电子速度快于正离子,浓度的 变化使得在新阴极表面的场致发射场致发射很弱甚至没有 n温度低于热电离热电离温度 n金属栅截割电弧 n短弧灭弧原理 n综合利用两者灭弧的方法 2021-7-532 2.5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

17、 n近阴极区的电场和电位分布 n假定在x=l处E=0 n正离子和电子浓度一样 n泊松方程 图215 b) nn: 电荷的数密度;: 介电常数 n假定x=0处U=0 n对泊松方程进行x的积分: nx=l时有最大值: () nq Elx () 2 j nqxx Ul 2 2 j nql U 2021-7-533 2.5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 n2)介质恢复过程的弧柱区 n零休时间 n电弧电流自然过零前后数十微秒内 n电弧电阻并非无穷大 n残存带电粒子形成剩余电流剩余电流 n电源仍向弧隙输送能量 n热击穿及热击穿阶段 n弧隙能量获取大于散发 n电击穿及其阶段 n弧隙间电压足够高 2021-7-534 2

18、.5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 n弧隙电压恢复过程 n恢复电压 n稳态恢复电压直流和工频 n暂态恢复电压 n不同性质电路的分断 图216 n电阻性:只有稳态分量 n电压电流同相位 n电感性负载:电流i落后于电压u相位90度; n电流为零时,电压处于幅值最大时刻 2021-7-535 2.5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 n电容性负载:电流i超前于电压u相位90度; n注意: n虚线为电容电压Uc n实线在过零前是电弧电流i,过零后为电弧电压Uhf n因为电弧电流过零后,且电弧熄灭,故 n电容电压达到最大 n电容和电源隔离,无放电回路,电容电压不变 n电流过零电弧后,电源电压继续变化,使Uhf最终达到 最大为两倍的

19、电源幅值 n选择:电感性为设计、试验代表 2021-7-536 2.5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 n电感性弧隙恢复电压分析 n假设条件:电阻为零,且过程极短暂 n解特征:工频暂态量稳态量Ugm n实际上实际上,电弧总存在等效并联电阻和电容,则有: 2 2 gm did Uc uULUcLCUc dtdt 00 cossin gm UcUAtBt 2 2 hfhf L gmhfhf d udu diL uULuLCu dtdtRdt hfhf LCR duu iiiC dtR 2021-7-537 2.5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 n根据解的实根或虚根情况,有两种恢复电压曲线 n共同点:恒定量Ugm暂态分量 n

20、实根:存在暂态衰减量 n虚根:存在单调变化量 n灭弧时刻选择依据 n零休期热击穿阶段 n1) (首次自然过零点) n2)弧隙输入功率最小; n3)线路储能较小,不易出现高的过电压(电击穿) n实际情况非图24所示 n图24只是固有ujf和uhf的特性 n由于弧隙电阻Rs的存在,使ujf和uhf两者都趋于降低, 即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2021-7-538 2.5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 n熄弧过程 图218 n三个半波的过程 n三个相位是:电流过零点落后于电压过零点的相角 n第一个过零点: nujf不高,弧压uh不大,电流畸变不大,重燃 n第二个过零点: n弧长增大,弧压uh增大,则电弧电流ih变小 n

21、过零点的电流有畸变 nujf变大 n第三个过零点: n弧长和弧压uh更增大,ih变小更多 nujf增加更多 n3小于90度,uhf在较低的工频恢复电压uhf瞬时值作用下上升 2021-7-539 2.6 灭弧装置(介绍) n灭火花电路 图219 n用于继电器 n本质:放电回路 n简单灭弧 n拉长电弧:弧压增大,特性上移 n空气冷却:介质恢复 n磁吹灭弧装置 图220 n电流:681; n铁心和夹板:减小磁路增大磁通; n考虑结构、磁通与灭弧等的优化 2 FI 2 FI 2021-7-540 2.6 灭弧装置(介绍) n弧罩与纵缝灭弧装置 图221 n纵缝:灭弧室缝隙方向与电弧轴线平行 n目的:

22、冷却电弧以灭弧 n多缝:比单缝的阻力小; n纵向曲缝: n显著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弧柱的冷却和消电离作 用 n电弧受到的阻力较大(需要较大的外加磁场) 2021-7-541 2.6 灭弧装置(介绍) n栅片灭弧装置 n绝缘栅片 n利用电弧段之间的电磁力使电弧与栅片紧密接触 来增强熄弧能力 n金属栅片 n切割成短弧 n利用近极区效应增强熄弧能力 2021-7-542 2.6 灭弧装置(介绍) n固体产气灭弧装置 n熔断器 n原理: n1、熔体熔化和汽化,形成短弧 n2、绝缘管产生高压气体 n石英砂灭弧装置 n熔断器 n石英砂来限制弧柱的扩展并冷却电弧 n1、短弧(多断口串联) n2、高压气体(石英

23、砂限值气体扩散) n3、狭缝冷却 n缺点:石英砂的熔解导致稳定燃弧现象出现 2021-7-543 2.6 灭弧装置(介绍) n油吹灭弧装置 n变压器油分解、气化 n气泡的气体中 n油蒸汽40,其他气体60 n其他气体:氢气(70%以上)、乙、乙烯。 n气泡体积关系: n易于灭弧: n气体中:氢导热系数最大,粘度最小 n气泡压力大油限值其体积,且油在电弧作用下分解和 气化 n油易于灭弧 n缺点: n有临界电流、极限开断电流 n结构复杂,维护麻烦 h VkW 2021-7-544 2.6 灭弧装置(介绍) n压缩空气灭弧装置 n利用压缩空气增强灭弧 n结构 n棒棒,管管,棒管 n缺点: n结构复杂

24、 n灭弧能力过强,常引起电流截断导致高过电压 n喷口堵塞可能导致弧柱冷却不够,导致电弧重 燃极限开断电流 2021-7-545 2.6 灭弧装置(介绍) n六氟化硫(SF6)灭弧 n正八面体分子结构,强负电性 n即对电子有极大的亲和力,而粘合形成负离子负离子质量为电子的 几千倍,在电场中移动缓慢,极大提高介质的恢复强度速度 n常温下稳定:150度不易起化学反应 n无色、无臭、无味、无毒、不燃、无腐蚀性 n密度大,热容量高(易于灭弧) n高温会分解,但低温下极易恢复 n击穿电压高(约为空气的23倍) n简单开断时,开断能力比空气强约100倍;而简单的辅助手段即可大 幅提高开断能力 n缺点: n易

25、液化 n不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下降明显 n电弧可以拉很长而很难截断 2021-7-546 2.6 灭弧装置(介绍) n真空灭弧 n真空度:1.3310-3Pa n电子自由行程很大,达43m ,不易碰撞 n空气分子自由形成达7.6m n介质击穿条件: n电子碰撞粒子时期电离(电场电离)以产生更多的电子 n击穿电压比空气高很多 n电弧构成:金属蒸汽 n金属蒸汽不多且不易扩散 n介质强度恢复快 n灭弧能力强(无足够介质) n灭弧室尺寸可以较小 n容易形成截流而形成高的过电压 2021-7-547 2.6 灭弧装置(介绍) n优点: n免维修;防爆 n耐压强度高 n分断能力高 nmm级别开距 n介质强

26、度恢复快 n操作频率高 n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操作噪声小 n缺点: n过电压高,截流 n击穿电压受电极表面粗糙度和污染程度影响很大 n电弧使电极,特别是阴极光洁度影响极大 2021-7-548 2021-7-549 2021-7-550 2.6 灭弧装置(介绍) n无弧分断 n交流电流过零点分断,并使介质强度以足够 快的速度恢复 n同步开关,图223 n给触头并联晶体管 n混合开关,图224 n固体开关 n新型材料的阻抗特性 2021-7-551 2.7 触头的接触电阻 n两个触头表面情况 n加工的凸凹不平 n工业金属表面的凸凹不平(110um) n氧化污染 n接触处有金属、氧化污染后的

27、金属及各种绝缘 膜图225 n触头温升 n恶性循环:温升导致接触电阻增加,接触电阻的 增加又导致温升增加 0 (1) jw RR 2021-7-552 2.7 触头的接触电阻 n表面膜 n尘埃膜、化学吸附膜、无机膜、有机膜 n接触电阻 n接触压力 n图227 n触头温升 n材料和接触面积 n材料、表面加工情况、接触点个数和接触面积(半径)、 氧化和污染情况等 n归结为参数Ke,图227 n接触形式 n图226 (0.102) c j m j K R F 2021-7-553 2.7 触头的接触电阻 n束流现象 n电流限于接触点和接触面积极度缩小所造成 的电流收缩现象 n反向电动斥力 nPinc

28、h效应造成的附加斥力 2 00 4( ) e R FI ln r 2 0 6 p FI 2021-7-554 2.8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n触头的四种工作情况及要求 n分断状态 n过电压防电击穿 n闭合状态 n1)一定过载能力,控制温升; n2)抗电磁斥力和熔焊; n3)接触电阻小。 n闭合过程 n情况: mv2/2;弹跳过程预击穿引起的短弧 n1)弹跳持续时间要短; n2)抗电弧熔焊性好; n分断过程 n介质恢复强度高,然弧时间短,过电压低,抗电弧焊。 2021-7-555 2.8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n闭合状态下 n温度升高 n触头之间的电动斥力 n触头的发热 n本体发热和触点发热 n触点产热

29、多,散热面积小 n触点发热的温升:式223 222 /(8)/(8) jpjj I RU 2021-7-556 2.8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n例21 n注意计算过程:2.175应该是175 n接触电阻和接触电压降 n实际的RjUj曲线:图228 n软化电压Us n金属材料软化 n此时Rj骤减 n熔化电压Um n触头温度达熔点 n接触电阻允许值 (0.5 0.8) js UU / jj RUI 2021-7-557 2.8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nUj与时间的特性 图229 n触头表面的氧化腐蚀导致膜层增加 n膜的破坏使Rj骤减 n应对 n材料选择 n铜镀银、嵌银或金等 n机构设置 2021-7-55

30、8 2.8 闭合状态下的触头 n触头间的电动力 n导体截面变化时,电力线弯曲 n径向力分量 n轴向力分量 nF I2 2021-7-559 2.9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n触头接通/闭合: n弹性和塑性变形 n部分能量转换为热量塑性变形 n部分能量转换为反弹运动弹性变形 n二次弹跳原因 n图231 n触头的闭合 n铁心的闭合(衔铁与磁轭闭合) n触头材料蒸发的压力 2021-7-560 2.9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n闭合弹跳过程 n图232 n能量渐小 n部分能量转换为热量塑性变形 n部分能量转换为反弹运动弹性变形 n共振 n熔焊与弹跳力的作用 n振幅计算 n能量平衡公式 nW:位能;WA:

31、塑性变形的消耗能 n式231 2 2 A mv WW 2021-7-561 2.9 触头接通过程及其熔焊 n触头的熔焊 n分类 n静熔焊 n动熔焊 n影响因素 n电参数 n机械参数 n表面状况 n材料 n触头的冷焊 n压力情况下连接处金属分子或原子间的结合 2021-7-562 2.10 触头分断过程与其侵蚀 n分断过程触头损失严重 n过程历时长 n电弧持续时间长 n侵蚀 n机械侵蚀:机械摩擦 n化学侵蚀:氧化膜破碎导致 n电侵蚀:电火花或电弧 n电侵蚀 n桥蚀 图25 n弧蚀 2021-7-563 2.10 触头分断过程与其侵蚀 n桥蚀 n阳极材料向阴极转移 n阴极凸起、阳极凹陷 n火花放电 n物理过程 n电压较高而功率较小 n强电场击穿 n无热电离 n间歇性和不稳定 n阴极受电蚀阴极向阳极发射电子 2021-7-564 2.10 触头分断过程与其侵蚀 n弧蚀 n阴极电蚀 n正离子在阴极附近形成正空间电荷层,形成强电场 n阴极材料向阳极转移 n阴极凹陷、阳极凸起 n净侵蚀 n高温情况下,阴极和阳极材料的局部熔化和蒸发 n阳极电蚀 n火花放电和电弧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