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说课_第1页
我与地坛说课_第2页
我与地坛说课_第3页
我与地坛说课_第4页
我与地坛说课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与地坛。我说课的内容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文是苏州大学出版社高职语文第四册散文的一篇必选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前两个诗歌单元,训练“感知与领会”、“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散文构思立意和写景抒情的常用技巧,以及散文欣赏的基本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我”与“地坛”、“母亲”的关系,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全文语言表现力强,平缓沉毅的语言中,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二、目标分析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实现他们的幸福人生,而语

2、文课就应该从自身特点出发,去承担这样的任务。为此,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确立依据:2、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确立依据: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确立依据: 我与地坛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

3、”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三、学情分析从我对所任教班级学生一个学期的观察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同学能根据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卡预习课文,因此知识目标解决较为容易,然而对于像本文这样谈及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学生们人生阅历尚浅,这样偏浅的理解能力就很难理解文章相对深刻的内涵。同时,我发

4、现,我班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与父母的互动中,缺少一种良好的心态,他们可能会被外人所做的一点点小事而感激不已,却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怎样活”缺少一种辩证的思维和眼光。四、教法、学法分析我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教育者通过外力灌输获得的,而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因此,本节课,我将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多向互动学习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真地读,仔细地想,大胆地说,在学习中经历感知、体验、领悟,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

5、轴,发展为中心,解放学生,从而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倾听、质疑、追问、监控。五、教学过程分析这节课我按照“渐进深入式”的教学思路来实施,分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学习适度拓展设计作业”五大环节,层层递进地完成学习目标。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经过一个课间的休息重新进入课堂,我首先要做的是要采用一种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把学生的兴趣、思想、情感由课间带回课堂。我让学生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他们感受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勇敢。然后我设计这样一段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

6、”的号召,18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时,他倔强的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由于我课前已经布置预习,因此大部分学生会告诉我是史铁生。由此检查学生对于预习卡中要求对作者的认识情况。大部门学生通过各种手段的查阅资料,能够知晓史铁生其人。那让我们来看看他在我与地坛是怎样走过那

7、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的。学了本文,你会对如何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入课题。2、学生自主快速阅读,概括课文核心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8分钟,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能够归纳出,文章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地坛,第二部分讲的是作者对于母亲,对于亲情的理解。通过我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能够明确本文可以分为“感悟生命”和“母爱无言”两个板块。第二环节:合作学习在自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再一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分小

8、组进行讨论、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文中第一部分重在写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2、 看文中这一段描写,思考古园的景物除了荒芜、冷落外,还有什么特点?【描写见幻灯片】“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3、 面对这些景物,结合作者的情况说说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思考? 4、在“地坛”的景物描写后作者提出了哪三个严肃的问

9、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5、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表现母亲怎样的形象? 6、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当“我”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8、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将巡回答疑。第三环节:师、生互动。互动1、上述的1-4题是用来

10、学习第一板块:感悟生命,你觉得哪一题是核心问题?为什么?互动2、上述的5-8题是用来学习第二板块:母爱无言,通过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了解母亲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是如何应对的。此时允许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意见不同的可以辩论,辩论说明他们在思考,我则会在学生的辩论中予以启发、引导。学生大致会有两个地方不能很好的理解:1、 作者提出了三个严肃的人生问题,为什么要把“我应该怎样活?”作为核心问题?2、文中第一部分写地坛,第二部分写母亲,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文中第二部分分析母亲的形象时,我们了解到,母亲给作者的启示是:面对苦难的命运,母

11、亲选择用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这其实就是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学生此时便会恍然:作者这样安排,其实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这样分析:文中第一部分写地坛,是从写景入手,突出了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特点;第二部分写母亲,突出的是艰难但并不张扬的母爱。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地坛是作者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学生此时便会顿悟:地坛和母亲都对作者继续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都是作者从自伤走向自强的精

12、神源泉。以此一来,学生不但理解了本文的重点,而且对生命和母爱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可谓一举两得。第四环节:适度拓展 为何叫适度拓展呢?我认为,语文应该有它的自身特点,不能因为对艺术的无休止的欣赏让语文课变成艺术赏析课,也不能因为长篇的教育让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因此 ,我只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感悟、体会。 第一、引导学生观看用他们搜集来的图片做的幻灯片,并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对生命苦难的看法。图片是学生在预习时搜集来的,所以对于图片的故事,他们了然于胸。只是他们人生阅历尚浅,没有遇到切实的人生苦难,可引导他们针对作为高职生,在这段人生生涯中,如何应对所遇到的种种质疑和不肯定?第2、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母亲对你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或一件事。 此处我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尽情地说。此处完成由文本向生活的迁移。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