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及 应急调查、巡查和速报制度_第1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及 应急调查、巡查和速报制度_第2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及 应急调查、巡查和速报制度_第3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及 应急调查、巡查和速报制度_第4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及 应急调查、巡查和速报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及应急调查、巡查和速报制度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一)群测群防网络的组成群测群防网络以县(市)行政区为范围,由当地县(市)、乡(镇、场)、村三级监测网络体组成(见下图)。主管副县(市)长乡(镇、场)长村长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乡(镇、场)主管主任、草原站站长、民政干事小队长县(市)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由专业人员或指定人员监测)村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由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监测)乡(镇、场)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由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监测)行政领导负责人(二)群测群防体系的任务、目的、职责任 务:对所有重要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预警。突发性地质灾害

2、包括:崩塌、滑坡(老百姓称之为走山)、地面塌陷(煤矿开采造成)、泥石流。隐患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的灾害点。目 的:防患于未然。有效地防灾、减灾(预防灾害发生,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职 责:1、县级监测网(1)负责本县境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2)县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县长负责,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主持日常工作。(3)由专业人员或指定人员监测。2、乡、镇级监测网(1)负责本乡、镇区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2)负责定人、定点、定时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工作。(3)组织农牧民骨干组成的抢险救灾小分队,并在牧闲时集中进行由专业技术

3、人员指导下的防灾练习和演习。(4)领导所属村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宣传和自救工作。(5)乡、镇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乡、镇长负责,乡镇草原站长主持日常工作。3、村组级监测网(1)负责本村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2)负责定人、定点、定时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工作。(3)负责村级地质灾害预警的自救指导。(4)村组级监测网由村长(村主任)、组长负责,同时选派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农牧民进行监测。(三)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主要包括群众监测网络建设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两部分。(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包括:监测点选择及级别确定、监测人员确定、监测点建设、监测网点

4、的管理与运行、监测数据管理五部分内容。1、监测点的选择依据以下原则:(1)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大),灾情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对集镇、村庄、工厂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危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威胁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选定监测点后,确定监测级别(县级、乡级、村级)。(1)县级监测点:受威胁10人以上,或威胁经济损失500万元,社会影响严重的。(2)乡级监测点:受威胁人员510人,威胁经济损失100500万元,社会影响较严重的。(3)村级监测点

5、:受威胁人员15人,威胁经济损失10100万元。2、监测人的确定依据谁受灾、谁监测的原则,从灾害点威胁人员中选定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的人为监测人。3、监测点的建设监测点选定后,开展监测点的建设,主要包括:(1)确定监测范围。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2)监测方法与要求:对当前不宜进行治理及暂不能治理的隐患点,危害大的应建立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察监测点。监测方法:崩塌、滑坡可用:a、裂缝位移测量;b、宏观调查法进行简易监测。a、裂缝相对位移监测:监测崩滑体中裂缝两侧相对张开、闭合变化。监测点选择在裂缝

6、两侧,特别是主裂缝(崩塌母体与崩塌之间裂缝)两侧。监测点一般两个一组,测量其距离或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以观测裂缝张开、闭合的垂直变化。此外,还可在建筑物(房屋墙、挡土墙、浆砌片石沟侧壁等)的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张等观测该裂缝的变化情况(水泥砂浆片或纸张断开说明裂隙变大)。b、宏观调查法:采用人工日常巡视,对崩滑体区出现的各种细微变化进行调查,发现变化明显地段,设固定点加密监测。泥石流监测:主要监测水源。水源监测:主要是对降雨量及其变化监测,可采用设固定雨量监测站和临时雨量监测点方法进行雨量监测。如泥石流沟内有水库、堰塘、天然堆石坝、堰塞湖等地表水体,也要对其流量、水位、堤坝渗漏水量、坝体的

7、稳定性和病害情况等进行观测。地面塌陷(主要是针对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可采用宏观地质调查法,对地表裂缝、塌陷的细微变化进行人工巡视,发现变化明显地段,设固定点加密监测。此外应及时监测地下采空区范围变化。(3)监测周期: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方式进行监测,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小时值班监测。(4)制定报警信息及逃跑路线确定监测点、监测人后,确定报警的方式(喇叭、呼喊、挨户通知)及逃跑路线,并让所有受威胁的人员都及时了解清楚,使所有受灾人员接警后能及时进行避灾。4、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1)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各级行政领导为负责人;

8、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确定监测责任人。(2)建立岗位责任制,县、乡(镇、场)、村应逐级签定责任书。(3)宣传与培训。调查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与培训,教会监测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方法。(4)监测信息反馈与处理。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市(地区、州)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并上报由地、州、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自治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

9、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5)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自治区、地(州、市)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并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6)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5、监测数据管理(1)监测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点基本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灾情等。(2)所有监测取得的数据均以纸介质形式保存。(3)监测点有条件的进行简易定量监测,并整理成相关曲线、图表等。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报,同时,对当年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4)监测数据应按有关程序逐级上报。(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1、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管理和指导群众监测网络,负责监

10、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2、县(市)国土资源局应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地质灾害危险点,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有关乡镇、村和矿山及负有对重要设施管理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3、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全县(市)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4、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和基层干部培训工作。二、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一)什么情况下开展应急调查1、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时;2、发生了地质灾害;(二)应急调查的内容1、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

11、,同时应立即报告自治区、市、县政府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自治区、地、州、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工作结束,及时提交应急调查报告。2、当发生了地质灾害,根据灾害的级别,相应地由县(市)、地、州(市)、自治区、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应急调查结束,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三)应急调查报告的内容1、未形成灾害时,提交险情应急调查报告。其内容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置,包括行政区、县、乡(镇、场)、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规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隐患点威胁的对象、范围、可能造成的危害及经

12、济损失。致灾的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监测方法。防灾、减灾措施及建议。2、发生了灾害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位置,包括行政区、县、乡(镇、场)、村等。发生的时间、伤亡人数。已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的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发展趋势。已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今后防治工作建议。三、地质灾害巡查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汛期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回检查,发生地质灾害要

13、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督促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包括以下内容:1、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灾情上报制度等执行情况。2、制定巡回检查计划和巡回检查时间。结合各行政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及当地汛期(融雪季节、雨季)时间特点制定巡回检查计划、时间。3、巡回检查组织管理部门为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自治区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4、确定巡回检查人员。5、汛期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重点危险区(带)进行巡回检查。6、应急预警预报。通过巡回检查,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要立即向各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督促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应

14、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和避免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四、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根据国土资发199815号文,发生地质灾害要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且及时提交速报报告,根据灾害的不同级别,上报至不同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一)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含)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险情: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2、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

1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险情: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3、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险情: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4、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险情: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

16、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二)速报原则、程序原则:情况准确、上报迅速、县为基础,续报完整。程序:1、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市(地)级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局)报告,并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2、发生中型地质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12小时内速报市(地)级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局),同时越级速报省级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厅),由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级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要将情况及时报国务院主管部门。3、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4小时内速报市(地)级主管部

17、门,同时越级速报省级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以后每24小时向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至调查结束;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国务院主管部门。4、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4小时内速报市(地)级主管部门(国土资源局),同时越级速报省级主管部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以后每24小时向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至调查结束;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委托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委托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的,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应尽快上报国务院主管部门。(三)速报的内容1、速报报告

18、: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已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2、应急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1)抢险救灾工作;(2)基本灾情;(3)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4)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5)发展趋势;(6)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7)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四)月报制度(见三个月报表格)14表一地质灾害灾情报告表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序号发生 时间地 点灾害 类型灾害 级别灾害 规模伤亡情况(人)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成因措施建议备 注死亡失踪受伤合计滑坡:0起,崩塌:0起,泥石流:0起, 地面塌陷:0起,地裂缝:0起,地面沉降:0起填表说明:1.序号按灾种排列:1滑坡、2崩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