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凝集反应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1页
免疫学实验,凝集反应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2页
免疫学实验,凝集反应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3页
免疫学实验,凝集反应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4页
免疫学实验,凝集反应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临床免疫学实验指导临床免疫学实验指导 海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 检验医学院检验医学院 吴荣泉吴荣泉 实实 验验 要要 求求 与与 实实 验验 室室 规规 则则 实验课要求:实验课要求: 1. 课前预习,明确目的,了解实验内容与方法。阅读实验指导课前预习,明确目的,了解实验内容与方法。阅读实验指导 2. 实验过程严肃认真,按实验规程操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严肃认真,按实验规程操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3. 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按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按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室规则:实验室规则: 1. 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的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内高声

2、喧哗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的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内高声喧哗 2. 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和做与实验无关的其他事情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和做与实验无关的其他事情 3. 节约实验用品,爱护仪器设备,如有损坏及时报告老师节约实验用品,爱护仪器设备,如有损坏及时报告老师 4. 强化安全意识,注意水电安全。值日小组认真整理卫生,强化安全意识,注意水电安全。值日小组认真整理卫生, 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实验废物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实验废物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 临床免疫学实验指导临床免疫学实验指导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 (Antigen-Antibody Rea

3、ction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抗原抗体反应概念:抗原抗体反应概念: 是指相应的抗原是指相应的抗原- -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 合反应。合反应。 主要应用:主要应用: 1.1.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抗体效价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抗体效价 2.2.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明确病原生物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明确病原生物 抗原抗原- -抗体结合反应常用实验方法:抗体结合反应常用实验方法: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补体结合实验 免疫标记实验技术免疫标记实验技术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掌握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

4、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掌握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第一节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Agglutination) 反应原理:反应原理: 颗粒型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溶液中出现凝集的想象颗粒型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溶液中出现凝集的想象 凝集反应方法:凝集反应方法: 直接凝集:直接凝集:颗粒性抗原和相应抗体直接出现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和相应抗体直接出现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间接凝集:先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大分子颗粒载体先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大分子颗粒载体 表面表面,再与相应抗体结合发生凝集反应。再与相应抗体结合发生凝集反应。 具体实验内容与方法:具体实验内容与方法: 玻

5、片凝集试验:玻片凝集试验:伤寒沙门氏菌与痢疾志贺式菌的检测,用已知抗血清伤寒沙门氏菌与痢疾志贺式菌的检测,用已知抗血清 检测患者体内未知抗原。检测患者体内未知抗原。 操作见实验指导操作见实验指导 试管凝集试验(微量反应板法):试管凝集试验(微量反应板法):用已知颗粒性抗原与被检血清混合,用已知颗粒性抗原与被检血清混合, 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并观察血清凝集效价,判断抗体浓度。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并观察血清凝集效价,判断抗体浓度。 间接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测间接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测 RF):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受外界刺激,机体受外界刺激,机体IgG变性,产生抗原性(

6、变性,产生抗原性(RF),刺激自身产生抗变性),刺激自身产生抗变性 IgG抗体,此抗体与抗体,此抗体与RF因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病变部位。因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病变部位。 抗原抗体反应示意图抗原抗体反应示意图 NaClNaCl 可见反应可见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 定义:定义: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指细菌、红细胞等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颗粒性抗原或或 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 (如红细胞、聚苯如红细胞、聚苯 乙烯胶乳等乙烯胶乳等) ),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 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现象。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现

7、象。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掌握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掌握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属免疫学最简单最直接最常用的基础实验属免疫学最简单最直接最常用的基础实验 实验一实验一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抗血清检测被检样品中有无相对应的抗原用已知的抗血清检测被检样品中有无相对应的抗原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 玻片凝集:玻片凝集: 常用已知抗血清检测未知抗原,常用已知抗血清检测未知抗原,定性定性 试管凝集:试管凝集:可检测未知的抗原或抗体可检测未知的抗原或抗体并能并能报告凝集效价报告凝集效价 一、玻片凝集反应(定义)一、玻片凝集反应(定义) 当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

8、结合时,两者当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时,两者 比例适宜,在电解质溶液中呈现肉眼可见的颗粒状比例适宜,在电解质溶液中呈现肉眼可见的颗粒状 凝集,此现象称凝集反应。凝集,此现象称凝集反应。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 1. 1:201. 1:20痢疾免疫血清,痢疾免疫血清,1:201:20伤寒免疫血清。伤寒免疫血清。 2. 2. 伤寒沙门菌菌液,痢疾志贺菌菌液。伤寒沙门菌菌液,痢疾志贺菌菌液。 3. 3. 生理盐水,玻片,微量移液器,消毒缸等。生理盐水,玻片,微量移液器,消毒缸等。 一、玻片凝集反应一、玻片凝集反应 1 2 取清洁玻片两张,用记号笔,玻璃蜡笔作出标记和画好取清洁玻片两张,

9、用记号笔,玻璃蜡笔作出标记和画好 分区,按实验指导要求加样操作。分区,按实验指导要求加样操作。 【方法【方法】 1. 1. 取洁净玻片取洁净玻片2 2张,各用记号笔划分三等份。张,各用记号笔划分三等份。 2. 2. 在玻片的左上角分别标记在玻片的左上角分别标记1 1和和2 2。 3. 3. 按下列要求依次加入反应物。按下列要求依次加入反应物。各种加量均为各种加量均为2020微升微升 4. 4. 转动玻片,充分混匀转动玻片,充分混匀1-2min1-2min后观察反应结果并后观察反应结果并作出解释。作出解释。 解释说明出现凝集和不出现凝集的依据。解释说明出现凝集和不出现凝集的依据。 1 2 生理生

10、理 1:20伤伤 1:20痢痢 盐水盐水 血清血清 血清血清 + + + 伤寒沙伤寒沙 伤寒沙伤寒沙 伤寒沙伤寒沙 门菌门菌 门菌门菌 门门 菌菌 生理生理 1:20伤伤 1:20痢痢 盐水盐水 血清血清 血清血清 + + + 痢疾志痢疾志 痢疾志痢疾志 痢疾志痢疾志 贺菌贺菌 贺菌贺菌 贺贺 菌菌 二、试管凝集反应二、试管凝集反应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将待检血清将待检血清作对倍稀释作对倍稀释后,加入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与待 检血清混合,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抗体在试管内直接结合而出检血清混合,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抗体在试管内直接结合而出 现的凝集现象称为试管凝集

11、反应。此法是一种半定量法。现的凝集现象称为试管凝集反应。此法是一种半定量法。 常用已知抗原常用已知抗原( (如细菌悬液,如细菌悬液,RBCRBC悬液悬液) )来测定被检血清中来测定被检血清中 相应抗体的水平相应抗体的水平( (效价或滴度效价或滴度) )。 用于检测被检血清中是否存在和用于检测被检血清中是否存在和已知抗原已知抗原相应的抗体相应的抗体 及抗体的效价:如;患者血清中免疫性抗体检测。及抗体的效价:如;患者血清中免疫性抗体检测。 例如例如 孕妇血清中免疫性孕妇血清中免疫性IgGIgG检测,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检测,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 病毒感染后,患者抗病毒抗体产生情况的观察病毒

12、感染后,患者抗病毒抗体产生情况的观察 【材料【材料】 1 11:201:20伤寒免疫血清。伤寒免疫血清。 2 2伤寒沙门菌菌液,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伤寒沙门菌菌液,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液。 3 3生理盐水,生理盐水,TIPTIP头,微量移液器,头,微量移液器, 4. U4. U型微量反应板。见下图型微量反应板。见下图 5 5恒温培养箱等。恒温培养箱等。 方法方法: 取取U型微量反应板,做好标记,加样型微量反应板,做好标记,加样 小心加样!小心加样! 取取U U型微量反应板(做好个人或小组标记)型微量反应板(做好个人或小组标记) 于两横排于两横排110孔中各加入生理盐水孔中各加入生理盐水 每孔每

13、孔50l50l。 分别在两横排的分别在两横排的第第1 1孔孔内加入内加入1:201:20伤寒免疫血清伤寒免疫血清 50l50l, 每排各从第每排各从第1 1孔开始作对倍稀释至第孔开始作对倍稀释至第9 9孔,孔, 从第从第9 9孔混匀后弃去孔混匀后弃去50l50l。 第一横排从第一横排从第第1010孔至第孔至第1 1孔孔各加入各加入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菌液菌液50l/50l/孔孔 第二横排第二横排同法各加入同法各加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液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液50l/50l/孔。孔。 充分混匀后,置充分混匀后,置4545恒温箱孵育恒温箱孵育1h1h后取出。后取出。 室温静置室温静置15min15mi

14、n,最好在黑色背景下,观察并报告结果。,最好在黑色背景下,观察并报告结果。 血清对倍稀释方法:血清对倍稀释方法: 用微量移液器将第用微量移液器将第1 1孔的溶液连续吸吹三次,使孔的溶液连续吸吹三次,使 其充分混匀。吸出其充分混匀。吸出50l50l移入第移入第2 2孔孔 。同法吸吹三次。同法吸吹三次 使充分混匀后再吸出使充分混匀后再吸出50l50l移入第移入第3 3孔,如此作对倍孔,如此作对倍 稀释至第稀释至第9 9孔,吸吹混匀后吸出孔,吸吹混匀后吸出50l50l弃去。此时第弃去。此时第 1 19 9孔的血清稀释度依次增加一倍,即血清对倍稀孔的血清稀释度依次增加一倍,即血清对倍稀 释法或倍比稀释

15、法。释法或倍比稀释法。 注意:注意:做倍比稀释吸取时插到管底,吹出时离开做倍比稀释吸取时插到管底,吹出时离开 液液 面,沿孔壁吹出。动作要连续轻巧,切勿出错面,沿孔壁吹出。动作要连续轻巧,切勿出错 孔孔 号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生理盐水(生理盐水(l)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1:20伤寒伤寒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免疫血清(免疫血清(l) (弃去弃去50 ) 血清稀释度血清稀释度 1:40 1:80 1:160 - - - - -1:10240 菌液(菌液(ll) 50 50 50 50 50 50

16、50 50 50 50 血清最终血清最终 1:80 1:160 1:320 -1:20480 充分混匀后,置充分混匀后,置4545孵育孵育1h1h,取出室温静置,取出室温静置15min 15min 观察结果观察结果 试管凝集试验操作与稀释图示 第一排:每孔加入第一排:每孔加入伤寒沙门菌伤寒沙门菌 菌液菌液 50l。 菌液要充分混匀!菌液要充分混匀! 第二排:每孔加入第二排:每孔加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菌液菌液 50l 。 【结果观察与判定【结果观察与判定】 观察结果:观察结果:先观察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孔(先观察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孔(10空)空) 此孔不发生凝集,呈混悬菌液。此孔不发生

17、凝集,呈混悬菌液。液体混浊,管底液体混浊,管底 沉淀物呈圆形,边缘整齐沉淀物呈圆形,边缘整齐。此沉淀物是在静置。此沉淀物是在静置 过程中细菌因重力作用自然下沉形成。轻轻摇动过程中细菌因重力作用自然下沉形成。轻轻摇动 呈混悬液。呈混悬液。 然后自第然后自第1 1孔开始依次观察孔内液体的混浊程度及孔孔开始依次观察孔内液体的混浊程度及孔 底凝集块的大小。底凝集块的大小。 以以出现明显凝集出现明显凝集()管号的血清滴度报告结果)管号的血清滴度报告结果 如:如:4 4孔孔+,5 5孔孔+,6 6孔孔+ +。则报告为:。则报告为:1 1:640640 凝集物凝集物 上清液上清液 凝集程度凝集程度 全部凝集

18、全部凝集 澄清透明澄清透明 +(凝集块大,为最强凝集)(凝集块大,为最强凝集) 大部份凝集大部份凝集 基本透明基本透明 + (凝集块较大,为强凝集)(凝集块较大,为强凝集) 有明显凝集有明显凝集 半透明半透明 +(凝集块明显,为中度凝集)(凝集块明显,为中度凝集) 很少凝集很少凝集 基本混浊基本混浊 +(凝集块不明显,为弱凝集)(凝集块不明显,为弱凝集) 不凝集不凝集 混混 浊浊 - (未见凝集块,为不凝集)(未见凝集块,为不凝集) + + + + - 强凝集强凝集 明显凝集明显凝集 弱凝集弱凝集 凝集效价判定凝集效价判定 1. 1.观察第一排观察第一排1-91-9管的凝集情况,作出判定:管的凝集情况,作出判定: 凝集效价(血清凝集滴度)的判定凝集效价(血清凝集滴度)的判定: 以能与一定量的抗原发生肉眼可见的以能与一定量的抗原发生肉眼可见的 明显凝集(明显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的血清最高稀释度 结果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