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桐庐县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自查自评报告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对县级政府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补充通知(浙教督室2012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调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学校基本办学要求的通知(浙教督室20131号)、杭州市教育局与桐庐县人民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等精神,我县对照浙江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操作办法等文件精神,认真开展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请审核。一、我县经济社会、教育概况桐庐建县已有1780多年历史,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三江两湖杭州黄山黄金旅游线的中端。县域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
2、,下辖10个乡镇4个街道,18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0.93万(其中农业人口27.89万,暂住人口8.01万)。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62.25亿元;财政总收入34.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237元。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建设“一个目标、五大桐庐”这一战略任务,努力建成惠及全县人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优先发展教育,在发展基础教育、完善教育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3、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4年通过省普及初等教育县验收,1995年通过国家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县验收,2006年实现省教育强县目标,2013年1月通过杭州市学前教育达标县评估。目前,全县达到了浙江省教育强乡镇、杭州市学前教育达标乡镇全覆盖,有3个镇(街道)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5个乡镇(街道)为杭州市学前教育先进镇(街道)。普通高中均是省等级学校,2所职业高中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区域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都创建成省市级示范性成校。社区学院网点覆盖乡镇(街道)和社区,社区教育工作受到全国多家媒体关注。县域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与
4、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桐庐县现有各类幼儿园51所,中小学校46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公办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2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初中1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3所,电大(社区学院)1所。在园幼儿11882人(非桐庐籍2399人),在校中小学生42618人(其中义务教育非桐庐籍学生6944人)。在编教师3251人。二、达到省定办学基本标准情况说明和综合均衡差异系数自评(一)所有公办学校达到省定办学基本条件。全县共有公办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26所,100达到浙江省定办学基本标准。其中生均集中绿地面积、寄宿制学校宿舍生均使用面积、
5、电脑配置、图书配置、数学、科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音体美专用器材配备、校园网络系统、教学多媒体配备、食堂卫生、安全保障均全部达到省规定的要求。实验小学、迎春小学、方埠中心学校三所学校生均用地面积与标准分别相差3.32、0.91、0.13;春江小学生均建筑面积与标准相差0.73;东辉小学和凤川初中高一级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与标准分别相差8.3%、3.6%。(二)小学、初中综合均衡差异系数符合要求我县8项指标的综合均衡差异系数进行评价,我县小学综合均衡差异系数为0.37,低于0.65的标准,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33,低于0.55的标准,符合要求。从具体情况看,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为3.95,差异
6、系数为0.65;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8.75,差异系数为0.65;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849.86元,差异系数为0.39;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20.32台,差异系数为0.32;生均图书30.73册,差异系数为0.30;师生比为0.06,差异系数为0.24;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0.05,差异系数为0.23;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为0.04,差异系数为0.19。初中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为5.3,差异系数为0.56;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12.72,差异系数为0.64;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2815.77元,差异系数为0.31;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26.48台,差异系数为0
7、.28;生均图书48.18册,差异系数为0.28;师生比为0.09,差异系数为0.18;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0.08,差异系数为0.18;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为0.06,差异系数为0.23。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工作自评我县坚持“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入学机会1.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2008年县政府制发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桐就学管理暂行办法,并在政府网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按照“两个为主”原则,全面开放公办教育资源,2012年开始,有序推行阳光招生政策,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保证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8、就学。2011-2013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分别为5175人、5756人、6944人,在公办学校就读84.98%、86.4%、89.04%,做到了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享有与本地学生同等的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教材。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地的学校建设(实验初中、东溪小学、西关小学、洋州小学等)优先列入改扩建规划,经费由县财政和有关乡镇保障。2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2011学年2013学年全县留守儿童分别为2694人、2497人、2871人,分别占全县在校中小学生数的7.8%、7.4%和8.6%。留守儿童得到了各界的关心。建立以县为主,各部门参加的关工委和家庭教育领导小组
9、机构,开展调研和慰问。县政府走访农村学校,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县关工委设计开展具体活动,县妇联将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列入工作重要内容。团县委牵头,各乡镇街道实施“春泥计划”,各村委会密切配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相关学校建立关爱儿童工作制度,开展“五个一”活动。3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我县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体系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按照省市县办学职责,盲童就读省盲校,聋哑学生就读杭州聋哑学校,其他三残儿童少年县内就读。县内接受教育的方式:一是培智学校就读;二是随班就读;三是送教上门。入学率为99.3%。政府、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一、建成并适时
10、改建县培智学校,并在城南小学、横村中心学校和分水实验小学建设资源教室;二、落实义务教育段随班就读学生按普通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十倍标准拨付;三、给予县培智学校特别关注;四、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随班就读保障体制,提高教学质量;五、提高待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在编职工享有基本工资15%的特殊教育补贴,对从教满10年的,颁发荣誉证书。4建立扶持困难家庭学生机制。2007年出台关于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对五类贫困学生发放教育券,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减免。2009年出台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若干意见。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11、负责具体工作。学生资助工作连续三年杭州市考核优秀。2012年县教育部门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并制定具体运行的实施细则,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达到了“应助尽助”。团委、博爱基金(红十字会)、残联、工商联对困难学生予以特别资助。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发放教育券16.76万元,营养餐120.77万元,共计137.53万元。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发放教育券22.21万元,营养餐179.83万元,共计202.04万元。2012年秋季学生的营养餐由每人每学年350元提升至750元。基本实现基础教育资助全覆盖。2013年上半年,发放教育券11.55万元,农村营养餐122.14万元,资助工作做
12、到“应助尽助”,并确保经费专款专用。(二)保障机制1.建立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县政府统筹协调全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以县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目标责任明确。出台桐庐县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桐庐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县委办、县人民政府办关于加快教育卫生人才引进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等文件。建立机关部门年度主要工作公开承诺制、重点工作推进报告、监督反馈、考核等机制。建立了责任区督学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强化责任区督学素质,以落实
13、三年发展规划为抓手推进学校特色办学。2.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增长。义务教育经费在县财政预算中单列。2010-2012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27077.5、28456、34316.8万元;2010-2012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5180、7250、9219元,初中8287、9881、13370元;2010-2012年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小学566、598、649元,初中772、807、873元;20102012年教育经费预算内经费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5.2、12.5、12.7。2013年县财政安排教育附加费预算数5200万元;地方教育附加费预算数3460万。2013年上半年下拨
14、义务教育公用经费1023.915万元,特教公用经费47.55万元,学前教育公用经费54.3万元,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补助经费3310万。3.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扶持薄弱学校。制定桐庐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2011-2020),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基建工程档案室。已经被认定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6所,比例为40%,2013年争创9所;校安工程20092011年的规划项目16个已全部实施,投入工程项目经费6360万元,校安工程的台账齐全;农村小规模学校改造工程项目7个,运动场面积15000平方米,投资总额450万元,已经完成。设备添置经费向农村及薄弱学校倾斜,2012年全县义务教
15、育段学校实验设备生均值城镇学校为43.67元,农村学校为78.33元;信息装备生均值城镇学校为205.02元,农村学校为230.99元。教师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我县农村教师除享受省政府规定的每月90400元的农教津贴外,还享受县政府为偏远山区教师提供的每月60200元山区教师补贴。4.合理规划城乡教育布局。编制桐庐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桐庐县城市基础教育规划、桐庐县学前教育布局(布点)专项规划(20112020),桐庐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年),基本完善与城乡建设规划匹配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2013学年第一学期,小学一年级平均班额36.06人,二年级平均班额37
16、.1人。初一平均班额36.25人,初二平均班额37.23人,班级学额全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目前小学有7.83%的班级班额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上限,初中有2.6%的班级班额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上限。故认定为基本达标。5.建立扶持民办学校机制。县人民政府2002年就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2004年出台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民办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招生等予以政策支持。从2008年起民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教材纳入公共财政支出,按学生数划拨,与公办学校一致。民办学校的设备投入补贴比例和公办相同。建立民办学校责任区督学联系制度,引
17、导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将民办学校纳入城乡互助共同体建设,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三)教师队伍1.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从2009年1月起实施绩效工资。学校绩效工资水平为43100元,其他事业单位水平为41000元,公务员水平为42000元,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已全部到位。公民办中小学教职工社会保险政策均落实到位。2.学科师资合理配备,定编到位。2013年我县公办小学学生21974人;公办初中就读学生9783人。实际配备在编公办专职小学教师1267人;实际配备在编公办专职初中教师871人。小学、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6.76:1和10.6:1,超出省定标准。专任教师100%具备教师资格
18、。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3.3%、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7.2%。音体美、科学、英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专职教师配备均能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需要,且乡镇中心学校均配有专职教师。3.实施县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2011年成为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教改项目试点县,制定桐庐县2012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实行),建立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名优教师等流动机制。试行农村教师进城挂职锻炼、新录用教师在城镇学校实习两年后分配至农村学校任教,并在职称评审、“名师发展工程”中向农村教师倾斜。新聘任的校长和高级职称教师以及名师至少有两所以上学校工作经历。2013年由教育局、编委
19、办、人社局和财政局联合发关于桐庐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共交流学校领导23名,中层8名,城镇去农村名师10名,普通教师85名,新教师26名。逐步实现名优教师在农村学校的均衡分布,发挥名优教师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推进城镇学校管理力量向农村辐射,增强农村或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农村教师实行农村任教津贴和农村山区教师补贴。义务教育教师中有70%的教师享受农教津贴,另对10所山区学校(含一所教学点)实施“四有工程”(有房、有电视、有空调、有热水),并每年核拨专项经费40万元作为山区任教补贴,每位教师享受每月60至200元不等。4.落实教师培训与经费。设立“桐
20、庐县教育局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专项资金”县财政按照每年不少于教工工作的总额的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同时各校确保提取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师的培训。成立培训工作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桐庐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细则(试行)、桐庐县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方案、桐庐县第四届“名师发展工程”管理办法。2013年完成教研室、教科室、教师进修学校部分功能整合,充分发挥研训一体化的作用。制定桐庐县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目标考核实施细则,确定各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目标。2012年完成国家级培训20人,省级培训72人,当年人均完成99.34学时,其中自主选课人均完成55.09学时
21、,90学时集中培训完成率38.85%;2013年上半年完成省级培训39人。举办433个项目的指令性专题培训,培训近20000人次,推荐10余人参加海培。近三年来,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创新师源培养机制;建立了特级教师培养人选自主选择导师制度;推行了城乡互助共同体项目制运作制度;校本培训项目实行导师蹲点指导制度。(四)质量与管理1.开齐开足课程。各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近三年来,对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新课程计划执行和“六表”报备案,并对执行情况、规范办学行为等进行督查。制定桐庐县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指导意见,开展学校特色与依法治校创建评比活动,促进学校课程
22、开发与实施,建立学科示范基地,纳入学年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等举措,确保学校按计划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促进了学校体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在校生活。2.小学、初中巩固率、体质健康及格率达标。近年来,巩固率100%。2013学年小学学龄人口21272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学龄人口8927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按规定每年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并将结果通过报纸向社会公布。2012学年全县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7.93%,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7.5%。2012学年全县共抽测小学四年级学生13
23、00人,六年级学生1299人,初中二年级学生675人。其中,小学四、六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平均成绩为84.30分,初中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平均成绩为84.03分,在杭州市体能抽测中名列区县第二。3.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高度重视“减负”工作,做到及时传达文件并制定针对本县实际的减负规定,通过学校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与依法治校责任书的签订,督促校长严格执行减负规定。通过督促“六表”的执行,保证学生合理的课业负担。通过抓减负月报、减负工作专项督查、课程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等促进学校严格执行减负规定,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以落实课堂常规为重点,相继出台了桐庐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精细化管
24、理的意见、桐庐县教育局进一步提升作业设计能力指导意见,规范作业管理。4.遏制择校。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逐步实行阳光招生,严格执行公办不择校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首次实现了零择校。实行“以县城为重点,以全县为对象,点面结合,全面展开”的工作方针,实行公办学校无择校。严格按照上级收费文件精神,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无乱收费现象。5.推行优质普高招生分配。每年出台相关招生计划,确定名额,政策逐年优化。我县现有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一所桐庐中学,2013学年招收公费生640名,其中320名在各初中学校分配,实行中考免试,达到50%。6.建立城乡互助共同体。区县协作,共谋发展。我县共有20所义务教育学校与滨
25、江区、拱墅区20所优秀学校结为对口学校,深度合作的结对关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城乡互助,共同提高。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桐庐县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在县内组建9个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扩大优质资源覆盖率,将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纳入年终考核。举行城乡互助共同体结对协议签订仪式,中小学互助结对率达100%。活动开展卓有成效。教育局定期召开牵头学校校长交流会;教研室选派教研员蹲点共同体开展教学业务指导,通过学科示范基地创建机制,组织开展共同体层面的赛课活动;学校组织进行管理、教学、科研、活动等全面而丰富的活动。7.学校管理水平。层层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优化办
26、学外部环境。学校按学校章程办事,所有的规章制度依据学校章程。学校专职保安人员配备率100%;物防器材(橡胶警棍、催泪喷雾器、防割手套、头盔等)配备率100%;技防(与公安联网的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安装率100%。学校教育装备严格按照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和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实施配备,出台桐庐县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工作考核细则着力加强教育装备的规范化管理和考核工作。积极倡导学校开展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实施“特色学校、文明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绿色学校、节能学校、平安学校、等级食堂”等创建活动,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基本形成校校有特色,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品质
27、不断提升的办学局面。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与成效(一)政府履职,健全机制,保障义务教育优先发展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实现教育公平,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民生工程。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发展义务教育是县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我们坚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理念,履行职责,着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桐庐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教育卫生人才引进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乡镇(街道)、部门为成员的创建
28、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工作职责。2进一步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体系。建立桐庐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督查推进机制,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对县级机关、直属单位、乡镇(街道)考核。财政部门确保“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和专项经费到位;人事部门加大人才引进和扶持力度;公安部门落实安保举措;住建和国土部门落实规划和土地保障;乡镇(街道)予以经费和就学支持;残联、关工委等通力支持教育公平;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发挥“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职责,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城乡教育内涵发展中发挥管理指导作用。我县教育改
29、革与发展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均衡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义务教育逐步走向均衡、公平和优质。3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200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桐庐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意见,重点建立三个机制:一是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递增机制。三是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县域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对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保证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与生均日常公用经费逐步提高。从2009年起实施绩效工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公务员规范津补贴水平并全部到位。城乡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有保障。建立扶持民办学校发展机制,建
30、有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制度。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建立城乡互助共同体,共同发展。4进一步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是学校整合布局优化。根据“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的教育资源整合思路,至2006年,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期间,撤并中小学26所,新建初中4所,小学4所,按计划完成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工程、20个食宿改造工程等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面积总计约20万平方米,投入经费3亿余元。并按规划有序推进省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二是教育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装备显著改善,全县中小学生机、师机配备比、生均图书配备达到省标准化学校配备标准,且校际
31、之间配备基本均衡;多媒体系统的班级配备率达到100%,校园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学科器材配备显著增强,科学教学仪器和音体美劳装备基本达到省类及以上标准,实验室装备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仅2012年,为学校更新装备配备投入1554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261万元。我县已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个,省、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校2个,省、市示范实验室4个,省示范性图书馆(室)3个,全国中小学图书管理先进集体1个。三是师资配备逐步均匀。小学、初中教师配备达到了省城市配备标准。(二)机会均等,同步推进,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县政府始终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困难家庭学生等
32、特殊群体入学机会的均衡。实施同城同待遇,外来民工子女在我县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为89.04%,做到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合力温暖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全县中小学生的8.6%,各级各部门形成关爱合力。全力保障三残儿童受教育权,三残儿童县内实行举办培智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就读形式,入学率达到99.3%。“不让桐庐的每一位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出台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若干意见、关于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等。积极实施“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成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对贫困家庭学生
33、资助达到了“应助尽助”。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实现基础教育资助全覆盖。(三)规范办学,依法治校,提升义务教育均衡管理水平依法治校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我县层层签有依法治校的责任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1.实施阳光工程。围绕“阳光工程”建设,开展“阳光招生”、“阳光食堂”、“阳光评审”、“阳光招聘”等工作。在县民情民意调查办公室组织的教育工作满意度调查中,阳光招生工作满意率达93.9%。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实行自主经营,食堂大宗物品实行定点采购。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食堂自主经营情况“周报”制度,并对“月结”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反馈。2013年秋实施“品牌超市进校园”,校园超市和地方超市“同质同价同量”。
34、积极开展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审计,进一步完善内审制度。2.实施平安校园工程。警校联动,投入700多万元用于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努力打造校园安全防范网。接送联动,2012年政府购置18辆学生专用接送车投入运营,优先用于山区学校及接送压力较大的线路,实行一月一报制、考核奖惩制、工作例会制、错时放学制、上车点名制、“乘车长”全程监督制等“六制管理”。家校联动,根据季节特点或校园安全形势,利用校讯通及时发出安全预警信息。强化管理责任制,开展安全大排查,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安全教育,重点开展防溺水、防火、防食物中毒和交通安全教育。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均创建成了县级及以上平安学校。3.落实减负规定。贯
35、彻落实省厅通知视频会议精神,各校成立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教育局和责任区督学加强检查和随访督导,将减负工作纳入学校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以“减负、增效、扩容、提质”为减负工作思路,做到“四个结合”:减负与落实教学常规相结合;减负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结合;减负与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相结合;减负与扩展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实施省级课题学生作业设计研究交流与成果推广。实行“减负”月报。重视学生素质培养,确保学生活动时间,2012年在杭州市体能抽测中名列区县第二。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7.93%。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7.5%。4.强化责任区督导。及时调整督学队伍,明确责任区督学工作职责,加强
36、督学与学校的常态联系。以责任区督学为基本力量,围绕县域教育发展大局,通过督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规范办学情况、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社团与特色建设、高效课堂研讨等,引导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优化队伍,城乡联动,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师资实力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召开教育质量提升动员大会。以义务教育均衡化为目标,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省级教育改革试点、教育教学管理等重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1强化师德师风。开展“正德清风”工程,县委书记作专题报告、县纪委和县检察院领导作警示教育。出台桐庐县教育
37、系统教职工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推出了教师“十条禁令”,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增强教师们的工作责任感。通过“三爱”教育、“师德教育月”、“教育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形成师生、家校等合力。通过典型宣传,弘扬正气,形成正能量,通过追究问责形成震慑力,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机制,推动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2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出台桐庐县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学年,以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为主线,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出台桐庐县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学科比赛提
38、高教师学科素养,通过深化“名师名校长”工程及“君山名师大讲堂”等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确定16名特级教师重点培养人选,建立“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县内教师开展学习交流、提升水平搭建平台。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县“名师发展工程”系列人选412人。3提高农村师资待遇和专业水平。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改善待遇。农村教师享受农教津贴,山区学校实施“四有工程”,并每年核拨专项经费用作山区任教补贴,对稳定农村教师起到极大的作用。二是师资支持。试行农村教师进城挂职锻炼、新录用教师在城镇学校两年后分配至农村任教、教师支教、名
39、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并在评职评优中向农村教师倾斜。三是结对帮扶。建设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与杭州市区开展教育结对活动,县内组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开展百名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结对共建和实施“名师引领”工程,县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与论坛活动。4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教育卫生人才引进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简化程序招聘优秀毕业生,实施重点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计划,首批招收免费教育师范生17名,第二批18人,毕业后回桐从事教育工作。“柔性”引进人才,聘请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为我县教育发展高级顾问,聘请知名学校校长对口指导,接受8名杭州下派干部挂职。(五)创新机制,以点带面
40、,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县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期。我们积极倡导优质教育,在推动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1.有序推进“小班化”教育。我县为省小班化教学试点县,先后确定了两批试点学校。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组织实验学校外地考察学习和研讨活动,组织开展多次县级专题培训,加强小班化教学校本教研的指导。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备课研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主题教研活动;对小班化实验学校展开专项教学调研,挖掘亮点、发现盲点、指导薄弱点、寻找突破点。编印学问小班,供实验学校教师学习;邀请省市专家对学校小班化研究课题做专项指导,扎实推进试点工作。2.创建学科示范基地。出台20122014学年
41、桐庐县中小学学科发展规划,加强以学科组发展为引领的教育研训工作,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为突破口,建立学科示范基地。印发桐庐县中小学“学科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意见,遴选出15所学校作为首批实验学校,积极开展以“探索研训模式,培养优秀教师,打造高效课堂”为宗旨的学科示范基地创建活动。通过校本研训,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实现师生教学相长。3.推动学校创建,提升学校品位。先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特色学校、平安学校、绿色学校、文明学校(单位)、数字化学校、标准化学校等创建,学校办学上新的台阶。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已获评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5所,县级19所。9所学校获评省市体、艺特色学校,县级特色学校或特色项目学校全覆盖。获评市级绿色学校13所,省级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央厨房合作合同范本
- Module7 Unit2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 包装制品订购合同范本
- 动力柜安装合同范本
- 3人购车合同范例
- 公寓前台转租合同范本
- 冷链运输合同范本简易
- 加工装饰合同范本
- 出资赠与协议合同范例范例
- 第1课 两弹元勋国脊梁 许身国威壮河山-《邓稼先》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
- 《安防监控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艾草行业市场现状、发展概况、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 高中 人音版 音乐鉴赏 第二单元《汉族民歌》课件
- 射频消融在室性早搏治疗中的应用
- 2024国家安全人人有责
- 《档案管理培训》课件
- 承包送货合同模板
-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
- GB 26920-2024商用制冷器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专项训练
- 2024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机械CAD绘图试卷(含5张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