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_第1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_第2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_第3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_第4页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第一章 总论1、 统计: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指专门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2、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3、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4、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5、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2、关系 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6、统计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作用 在管理工作中: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 在科学研究中:提供数字信息 在国际交流中:国际对比7、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特点: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8、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9、标志: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3、,按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之分10、统计指标: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的表现。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六个要素:空间范围、时间限制、指标的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简答)统计指标的设置要求(1)指标公司反映的总体特征,概念要有理论依据(2)指标要有明确的计算口径范围(3)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统计指标的分类(1) 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2) 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3) 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4) 按其计

4、量单位的特点,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11、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互联系的一套指标。*分类:(1)按其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 (2)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3)按其作用不同,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简答)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1)目的必须明确(2)内容必须全面(3)层次清楚、联系紧密(4)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12、流量: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取得的收入或支出的总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在某一时点上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过去

5、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 *(简答)流量与存量的关系:(1) 有的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2) 有的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存量(3) 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4) 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资料整理1、统计调查的意义: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是认识事物的起点2、统计调查的种类(1) 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3) 按调查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

6、调查(4) 按搜集材料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询问法(访问、邮寄、电话调查和座谈会等)、报告法、观察实验法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是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重点调查: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其任务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状况与基本发展趋势,而不要求掌握全面的准确资料。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抽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断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和计算方式等)自上而下地提供统计

7、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3、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内容:确定调查任务与目的(首要工作);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 调查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表,另一种是一览表。调查表一般由表头、表身(主体部分)、表脚4、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内容:a.调查工作完成的期限与工作进度;b.调查的方式与汇总方法c.组织领导d.调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5、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应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去进行(方法有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设置疑问框审查)(2)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分析之用(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

8、6、资料整理方案的内容:(1) 确定汇总的指标与综合表(2) 确定分组方法(3) 选择资料汇总的形式(4) 确定资料审查的内容与方法7、统计资料报送的组织形式:(1) 传统的报送方式:邮寄、电话电报 (2) 计算机处理数据远程传输 (3) 磁介质报送8、次级资料的整理是指对已经汇总的现成的统计资料进行再加工(1)首先对现有的资料进行甄别;(2)对现有的资料进行评价;(3)选用适当的再加工方法。9、统计分组(1) 概念:根据统计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2) 目的:阐明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与规律。a将零星分散

9、的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也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b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3)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分组标志选择原则:(1) 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2) 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3) 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分组方法: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或按数量标志分组,或用两种标志结合分组 按标志的多少分组有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4) 统计分类标准化: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可分为国家标准、行

10、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作用(简答)a它是实现信息共享,深入开发统计资料的一个前提条件b它是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前提条件c它是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前提条件*几种常用分类:a.经济类型分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b三次产业分类c行业分类d机构部门分类e基本单位分类10、分配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有两个要素:分组和次数次数:分布在各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叫频数分配数列根据标志的特征不同,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变量数列的编制:(理解几个概念) 单项式与组距式 组距(=上限-下限)与组数 的多少成反比

11、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组限与 组中值=(上限+下限)/2 有上限无下限,组中值=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有下限无上限,组中值=下限+相邻组的组距/2 频数与频率 频率:各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统计分布: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成统计分布11、统计表的构成:总标题、横栏标题、纵栏标题、数字资料第三章 综合指标1、总量指标: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就可得到说明社会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因此也称绝对数指标。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种类:(1)按反映时间状态不同,分时期指标和时点

12、指标时期指标的特点: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其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其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时点指标的特点: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其数值是间断计数的。 (2)按表现形态不同,分实物指标(不可相加)与价值指标(综合性和可加性)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的指标,以相对数表示,也称相对数指标。*相对指标的种类:(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 100%(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数值之和等于100%)(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值(同

13、一总体中不同组之间的比较,可采用连比形式)(3)比较相对指标=某条件下的某一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的同项指标数值(同一时间、不同总体的、同一指标对比的结果)(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分子分母的口径不一致,如:公斤/人)(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或降低的百分比/1计划提高或降低的百分比)*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1) 分子分母必须具有可比性(2) 要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3、平均指标: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

14、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平均指标的重要作用:(简答)(1) 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2) 可以反映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 可以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之间的差异和发展趋势*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总体单位数(分子分母属于同一总体)简单算术平均法 x/n 加权算术平均法 xf/f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数学性质:(1) 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x-x)=0 (x-x)f=0 (2) 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x-x)2为最小 (x-x)2 f=0 为最小*调和平均数 简单调和平均法:先计算总体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简单

15、算术平均数,然后求其倒数 h=n/(1/x) 加权调和平均法:先计算总体单位标志值倒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然后求其倒数 h=m/(m/x)*几何平均数:n个变量乘积的n次方根 。 适合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众数: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标志值,用字母m0 表示。 公式:上限公式:m0 =l+1*d/(1+2) 下限公式: m0 =u-2*d/(1+2)l:表众数所在组的下限; u:表众数所在组的上限;1:表众数所在组次与前一个组次之间的差;2:表众数所在组次与后一个组次之间的差; d:表众数所在组的组距*中位数:将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为中位数,用字母me 表示。

16、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me = x(n+1)/2 :n为奇数 me = (xn/2+x(n+1)/2)/2 :n为偶数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me = l+(f/2-sm-1)*d/fm me = u- (f/2-sm+1)*d/fml:表中位数的下限; u:表中位数组的上限;fm 表示中位数组次数;f 表总次数; d:表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sm-1 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以前各组的累计次数 sm+1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以后各组的累计次数*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1) 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2) 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3) 要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4、标志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指标,它是综合反映

17、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全距:也称极差,是总体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r=xmax - xmin*平均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取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a.d=|x-x| / n 加权平均法:a.d=|x-x| f/ f*平均差系数:用平均差与总体平均数对比的相对数。va.d =a.d/x *100% 平均差系数越大,总体各单位离散的相对度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差。*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简单平均法:= (x-x)2 / n 加权平均法:= (x-x)2 f/ f标

18、准差系数:用标准差与总体平均数对比的相对数。v=/x *100%*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p(1-p)成数:具有某种表现或不具有某种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交替标志的平均数:*总方差= 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组间方差2 =2+2第四章 时间数列1、时间数列:又称为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数列。2、 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的过程和特点;(2) 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未来趋势;(3) 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3、种类:(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又称绝对数时间数列,将总量指标在不

19、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形成的数列,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两种。(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将一系列同类相对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3)平均数指标时间数列:将一系列的平均指标值按照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4、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简答)(1) 时间长短应该一致;(2) 指标经济内容应该统一;(3) 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4) 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5) 缺失的资料要尽可能的补齐。5、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用于现象发展的水平分析);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用于现象发展的速度分析)6、发展水平:

20、又叫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实际上就是动态数列中的各项具体的指标数值。 *平均发展水平:也叫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指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一般平均数是同一时期的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对比求得,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从静态上说明总体某个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序时平均数是根据时间数列中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的总和与时期的项数对比求得的,是根据时间数列计算的,从而说明某一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一般水平。(1)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期数

21、列 a = a/n时点数列 :连续时点数列 a = af/f ;不连续时点数列(间隔相等和间隔不等)公式:(2)根据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期数列时点数列7、增长量: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相减的差额,分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8、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的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an-a0)/(n+1 1)9、发展速度: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情况的动态相对数列,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的对比。有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之分。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

22、期水平=a1/a0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10、增长速度:有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之分11、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12、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计算方法:(1) 几何平均法,又称水平法,公式:(2) 方程法,又称累计法,公式:(3)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13、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分为: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

23、环变动、不规则变动(1)现象发展的长期趋势分析 时距扩大法,测定现象发展长期趋势最原始最简便的方法 移动平均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修匀数列 分段平均法,又称分割平均法,其数学根据是实际值与趋势值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计算题)公式:(2)现象季节变动的分析季节比率(%)=同月份平均水平/总平均月份水平100% 第五章 指 数1、指数: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种类:指数按其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不同,分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分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动态直属又分为定基指数和环

24、比指数3、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1) 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2) 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4、综合指数: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编制的特点:先综合和对比; 编制的方法:先引入同度量;将同度量固定,以消除同度量的影响;最后将两个时期的总量对比。(1)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一般原则是采用基期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公式:kq=q1p0/q0p0(2)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一般原则是采用报告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公式:kq=q1p1/q1p0(3) 拉式指数: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 拉式价格指数:kl=q0p1/q0p0 拉式物量指数:kl=q1p0/q0p0(4) 派式指

25、数: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 派式价格指数:kp=q1p1/q1p0 派式物量指数:kp=q1p1/q0p15、平均指数: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它是先计算出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出总指数。(1)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区别: 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的思想不同。综合指数引入同度量因素,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先对比,后综合。 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综合指数需要研究总体的全面资料,而平均指数既适用于全面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资料。 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不同。综合指数可进行因素分析,而平均指数不可。联系: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2)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

26、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kq=q1p0/q0p0=kq x q0p0/q0p0 kp=q1p1/q1p0=kp x q1p0/q1p0加权调和平均指数:kq=q1p0/q0p0=q1p0/ q1p0 kp=q1p1/q1p0=q1p1/ q1p1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kp=kp .w/w kq=kq .w/w(3)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职工生活费指数(居民消费指数)、以及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等都采用次形式。6、指数体系:指不仅经济上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对象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连乘积

27、。*作用: 基本作用表现在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方面 对单个综合指数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 应用于指数的推算7、指数因素分析法的种类:(1) 按照分析对象的特点不同,可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2) 按照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3) 按照影响因素的多少不同,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8、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1)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的因素(2) 根据指标间的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列出其关系式(3) 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4) 根据

28、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变动对对象影响的相对程度和绝对数量9、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可变构成指数:x1f1/f1 x0f0/f0固定构成指数:x1f1/f1 x0f1/f1 将总体构成固定在报告期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结构影响指数:x0f1/f1 x0f0/f0 将各部分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第六章 抽样调查1、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用调查所得的指标数值对调查对象相应指标数值作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计和判断。2、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单位,抽取谁不受调查者主观意志的影响,

29、调查对象中每个调查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最后哪个单位被抽中纯粹是偶然的事情。 3、抽样推断的特点:(1) 用部分抽样单位的指标数值去推断,因此,抽样调查也叫抽样推断(2) 遵循随机原则(3) 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 会产生抽样误差,此误差可计算,可控制。4、作用(1) 有些现象无法进行全面调查,为了测算全面资料,必须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2) 从理论上讲,有些现象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实际上没必要或很难办到,也要采用抽样调查。(3) 抽样调查的结果可以对全面调查的结果进行检查和修正。(4) 抽样调查可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5、 总体和样本总体: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样本:按照随机

30、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所组成的整体。n30为大样本;n0表示两个现象正相关;r0表示两个现象负相关 r0.3无直线相关;r0.3有直线相关;0.30.5低度直线相关;0.50.8显著相关(中等程度相关);0.8以上是高度相关。7、相关系数的计算r=xy2 /xy =简捷计算公式:8、协方差( (x-x)(y-y)/n )的作用(1) 显示x与y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2) 显示x与y相关程度的大小(正比)9、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变量之间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变量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特定的变量的影响程度。10、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

31、区别与联系:区别:(1)相关分析研究的两个变量是对等的关系,回归分析所研究的两个变量不是对等的关系,必须根据其研究目的,先确定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2)相关分析只能计算出一个反映两个变量之间密切程度的相关系数,而回归分析则能分别建立两个不同的回归方程;(3)相关分析的两个变量必须都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是可以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联系:(1)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2)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1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成对的两种变量的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根据自变量的变动来推算因变量发展趋势和水平的方法。y=a+bx 其中b

32、为回归系数遵循条件:(1)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两种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3)应根据最小平方法原理配合一元线形回归模型公式:a=b= 12、估计标准误差:是用来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公式:sy = 13、应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1)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2) 要注意现象之间的界限及相关关系作用的范围(3)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 要考虑社会现象的复杂性(5) 对回归模型中计算出来的参数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第八章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1、 人口数量: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它是计算其他各项人口统计指标

33、的基础。2、 人口数量的特点:是一个经常处于变化的数量,它随出身和迁入而增加,又随死亡和迁出而减少。(时间标准、地理范围和人口范畴)3、 人口范畴:常住人口:常住地公安机关有户籍登记的人口现有人口:在特定调查时点上,该地区的实际居留人口 现有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临时寄居的外来人口数临时外出常住人口数 常住人口数=现有人口数+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临时寄居的外来人口数 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总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入人数迁出人数)3、人口分布指人口地理分布,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分布。4、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5、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性别

34、构成(性别构成指标和性比例指标)和人口的年龄构成国际标准把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组:65岁以上人为老年人口组、014为少儿人口组、1564周岁为成年人口组。总负担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人口类型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人口类型5%以下40%以上年轻人口型510%3040%壮年人口型10%以上30%以下老年人口型6、人口的社会构成:民族构成、职业的部门、职务及身份构成、文化教育构成7、人口经济构成:总人口 16周岁以下人口16周岁以上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 就业人口&失业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 在校人员&待学人员&家务劳动者&无劳动能力者&其他非劳动力

35、8、人口自然变动: 人口出生率=年出生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人数不包括死产,但包括出生时有生命现象,因疾病和其他原因死亡的婴儿数) 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出生人数/育龄妇女年平均人数1000 (育龄妇女的年龄范围为1549岁) 人口出生率=育龄妇女生育率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年龄别死亡率=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1000 婴儿死亡率=未满一岁婴儿死亡数/(2/3本年出生人数+1/3去年出生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10009、人口迁移变动(人口机械变动) 人口迁入率=一定时期迁入人口

36、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迁出率=一定时期迁出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 总迁移率=一定时期迁入迁出总人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 净迁移率=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差/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10、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机械增长量=(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 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初人口数(或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11、人口质量统计: 人口身体素质:人口自然属性 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社会属性,人口素质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思想道德素质:它是衡量一个国家

37、和民族发达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12、基本科学素质的内涵: 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程度; 对科学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程度; 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程度。人口平衡表的作用:可以反映人口的变动及其在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分布和转移情况,可以作为研究国家的经济实力、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差别、工农业差别以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等问题的依据。13、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我国现行的劳动年龄界限:男子1659周岁,女子1654周岁14、劳动力资源统计的内容(简答)(1) 统计分析劳动力资源总量及其分布区域(2) 研究分

38、析劳动力资源的各种构成情况(3) 分析劳动力的变动情况以及这些变化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4) 分析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情况,为编制社会发展计划提供准确完整的资料(5) 研究预测劳动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为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15、劳动力资源数量具体统计范围不包括有劳动年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现役军人、提前退休不再继续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服刑的刑事罪犯。16、劳动力资源分组:(1) 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愿望分组(2) 按文化程度分组(3) 按年龄分组(4) 按城乡分组(5) 按性别分组17、劳动力资源变动分析指标:劳动力资源新增率=本期劳动力增加人数/期末劳动力资源数100%劳动力资

39、源减少率=本期劳动力减少人数/起初劳动力资源数100%劳动力资源动态指标=报告期末劳动力资源总量/基期末劳动力资源总量100%退役率=本期离退休人数/期初劳动力资源总量100%18、劳动力平衡表的作用(简答):(1) 分析和反映劳动力资源总量和利用情况(2) 研究和分析就业人口比重(3) 分析社会劳动者在城乡间、各种所有制间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分配情况(4) 评价就业结构的合理程(5) 为制定政策和编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基本依据19、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指标: 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在业人数+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00% =经济活动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总量100% 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就

40、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量100% 就业率=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就业率20、劳动里资源负担情况分析: 就业人口负担系数=人口总数/社会劳动者总数(就业人口) 丧失劳动能力系数=丧失劳动能力人数/劳动适龄人口数100%第九章 国民财富统计与资产负债表1、国民财富:一个国家在一个时点上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合。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1) 国民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2) 国民财富既含有已开发出来的财富,又含有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财富(3) 国民财富中的物

41、质财富是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融合体(4) 国民财富是一个存量2、国民财富分类:(1) 按来源分为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2) 按占有者分为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占有的国民财富(3) 按产业部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拥有的国民财富(4) 按经济用途分物质生产部门用用财富和非物质生产用财富3、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简答)(1) 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介环节的重要手段(2) 可以进行宏观经济分析(3) 可以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宏观调控计划提供重要依据4、国民财富统计的内容:(简答)(1) 反映和分析国民财富总量、构成及变动情况(2) 反映和分析国民财产的数量、构成及发展变化

42、情况(3) 反映和分析自然资源的拥有量、构成、变动及利用情况5、自然资源统计的范围仅限于已经被人们查明或掌握的自然资源,凡是尚未发现、未探明的潜在自然资源,不在统计之列6、自然资源的分类:(1) 按其生成的特征可以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2) 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3) 按其用途分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最常用的分类方法)(4) 按其探明和利用程度分一级、二级、三级资源7、土地资源统计:*土地总面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主权范围内的全部土地面积,包括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分类:(1)按性质划分可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内陆

43、水域面积、草地面积和其他面积(2)按开发利用情况分农业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分析: 土地垦殖率(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已被利用的土地/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土地面积100% 每百公顷草原载畜量=各种牲畜头数/可利用草原面积1008、森林资源统计:包括资源量统计、生长量统计和采伐量统计 森林总面积:林木占有的面积,包括全部天然森林面积和人工造林面积,其中包括林木覆盖的土地面积和林中沼泽地、草地、荒地、火烧迹地等无树木覆盖的面积 森林覆盖面积:又称森林面积或实有森林面积、郁闭林面积,指拥有的郁闭度在0.3以上,

44、或生长稳定、每亩成活保存株数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株数85%的自然林和人造林。 森林经营面积:人工营造的全部成林和幼林的实有面积,但不包括林中空地、道路和防火线占地面积和零星树木及苗圃的占有面积。 林木蓄积量:又称木材蓄积量,是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树干可能出材的材积总量。 林木蓄积量=平均每株材积量*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株数*森林面积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森林密度=森林覆盖面积/森林总面积100%或=林木株数/相应的林地面积*国际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0%,且分布均匀,才能保证较好的生态平衡9、矿产资源统计:统计指标主要分为矿产储量和已开采量两大类。 一个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利

45、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矿产储量的分类:按是否可利用分可利用储量和工业上暂不能利用储量;按计算方法不同分探明储量、保有储量、工业储量和地质储量,其中保有储量是更为常用的指标。 矿产资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储量增减变动情况分析和矿产储量利用情况分析10、水力资源统计: 水重复利用量占全部水利用量的比重称为水重复利用率,是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统计指标主要有水力蕴藏量(理论水力资源量或潜在水力资源量)和水力有效利用量(可开发水力资源量)11、自然资源表:反映各种自然资源的储量及其构成、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的统计表,主要用于核算各种自然资源的实物量。12、国民财产:指一个

46、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累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形的物质资产、无形资产及金融资产,不包括自然资源。分类:(1)按性质不同分为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国内外金融资产和储备资产)。(2)按机构部门分为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占有的国民财产。(3)按经济用途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13、固定资产统计:*分类:(1)按机构部门分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占有的固定资产。(2)按使用者分为三次产业使用的固定资产或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3)按经济类型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三种类型的固定资产。(4)按经济用途分生产经营用固

47、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5)按使用情况分使用中的、未使用的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量指标: 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净值:原值中扣除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率=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原值+全部大修理费用固定资产的清理价值扣除清理费用) /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完全重置价值:按重新估价时期的价格核算的 固定资产残存重置价值:完全重置价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统计分析:(1)固定资产现状统计分析: 固定资产磨损率(固定资产磨损系数)=固定资产磨损额(累计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有用率(固定资产有用系数)=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100%=1固定资产磨损率(2)固定资产变动统计分析:固定资产动态指标=报告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100%(3)固定资产利用程度分析固定资产利用指标=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