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1页
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2页
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3页
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4页
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泰州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十二月77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二章 规划背景4第一节 泰州市概况4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5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情况7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8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10第一节 区域发展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0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11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12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14第一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14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16第五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21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21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23第三节 加强县级土地利用调控26第六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28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2

2、8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29第三节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30第四节 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32第七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33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33第二节 集约利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33第三节 规范整合农村建设用地35第四节 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35第八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38第一节 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38第二节 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39第三节 大力加强土地生态建设39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41第一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41第二节 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41第三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2第十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44第一节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44第二

3、节 重点建设项目45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8第一节 强化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48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50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50第四节 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51第十二章 附 则52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规划编制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制定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阐明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

4、作,是泰州市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第二条 规划指导思想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机制,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统筹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实现保增长与保耕地、促发展与促节地的双赢,在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同时,为泰州市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第三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

5、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10、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1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报国务院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报批有关事项的函(国土资厅函2009328号);12、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13、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制图规范(TD/T 1020-2009);14、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15、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16、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7、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8、江苏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苏政办发201061号);19、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泰州市城市、交通、水利等部门发展规划。第四条 规划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充分发挥农用地多重功能。2、节约集约用地。以供给引导需求、以门槛约束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

7、式的根本性转变。3、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4、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实施差别化土地调控政策,合理调整和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第五条 规划期限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第六条 规划范围 规划覆盖泰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区域面积579685.1公顷。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泰州市概况第七条 自然条件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位于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之间,东邻

8、南通市,西与扬州市接壤,北接盐城市,南面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市隔江相望。市域地势平坦,除靖江市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的冲积平原,地势中间高、两头低。泰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全年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水量1028毫米。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织。北部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呈向心状由四周向低处集中,湖泊分布较多。泰州市境内主要有石油、二氧化碳、氦气、地热、矿泉水、煤、粘土等自然资源,其中,油、气、地热资源的开发价值高、潜力大,粘土等资源的分布较广。第八条 经济社会概况泰州市处于江苏沿江经济带发展轴上,东西承接上海、南京两大经济圈,南北联接苏南、苏北两大经

9、济板块,是长江三角洲工业发达、商贸繁荣的中心城市之一。2005年泰州市下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02.05万人,常住人口461.2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5.3%。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2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10.958.03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826元。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5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96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4%。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第九条 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泰州市土地面积为579685.1公顷,其中

10、农用地面积为377664.8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为65.15%;建设用地面积为94144.5 公顷,占总面积的16.24%;其他土地面积为107875.8 公顷,比重为18.61%;土地开发利用率已达到81.39%。1、农用地结构与分布 (1)耕地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317058.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3.95%。从布局来看,耕地主要分布在兴化市和泰兴市,2005年两市耕地面积201728.6公顷,占泰州市耕地总面积的63.63%。(2)园地 2005年全市园地面积2828.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0.75%。所辖各市、区均有园地分布,其中兴化市面积最大,为1115.0公顷,占全市园地的39

11、.43%。(3)林地 2005年全市林地面积2634.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70%,主要分布在靖江市,面积为1161.5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的44.09%。(4)牧草地 2005年全市牧草地18.7公顷,主要集中在海陵区境内,姜堰市有零星分布。(5)其他农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共55125.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14.60%,其中兴化市面积最大,为24322.2公顷。2、建设用地结构与分布(1)城乡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80307.5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85.30%。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22517.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28.04%;农村居民点用地57

12、790.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71.96%。(2)交通运输用地 2005年全市交通运输用地占地7594.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07%。各市、区交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比较接近,最低的泰兴市,比重为6.50%,最高的是海陵区,为9.71%。(3)水利设施用地 2005年全市水利设施用地5056.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5.37%。各市、区中兴化市面积最大,为3555.5公顷,占泰州市水利设施用地的70.32%。(4)其他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1186.9公顷,全部为特殊用地。其中兴化市面积938.6公顷,占全市其他建设用地的79.08%。3、其他土地 2005年全市

13、自然保留地2913.0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2.70%;水域104962.7公顷,占97.30%,其中兴化市占51.43%。第十条 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1、土地本底条件优越,耕地比重高。泰州市地处江淮平原,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耕地肥沃,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广大。2005年全市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4.69%,比全省平均水平(44.98%)高9.71个百分点。2、建设用地扩张较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加快,泰州市建设用地也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从1997年的85168.1公顷扩大到2005年94144.6公顷,年均增长率达1.12%。3、土地开发效益相对不高。200

14、5年全市地均GDP14.14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77.79万元/公顷,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17.12万元/公顷,92.19万元/公顷)。4、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泰州市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过高,2005年末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规模达85.30%,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71.96%,。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泰州市的其他土地以河流湖泊为主,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89.52%,可用于土地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贫乏。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兴化市,海陵区、高港区和靖江市后备资源贫乏,分布上很不均衡。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情况第十一条 规划实施取得

15、的成效上轮规划将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和净增耕地指标等主要指标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管理,对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规划确定了土地用途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明确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树立起一道法定的保护屏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农地转用审批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占一补一制度,耕地保护的力度大大加强,规划的实施强化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上轮规划保障了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有效地控制了建设用地的布局范围,规范了建设项目选址,对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规划实施以来,结合土地整理,完成成片造林、农田林网面

16、,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上轮规划的实施使人们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全社会的规划意识普遍提高。第十二条 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上轮规划在实施中未充分发挥其法律赋予的土地管理“龙头”作用及宏观调控作用。规划偏重于强调土地的资源属性和数量属性,对土地的资产属性及市场需求的重视不够,在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区位及布局规划中未能有效结合实际条件及城市化发展需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规划未能充分把握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数量需求和空间布局要求,缺乏前瞻性。上轮规划与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不强。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第十三条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1、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平稳增长。预计到2010年GD

17、P年均可比增长12%,达到1644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3%左右。预计到2020年泰州市GDP总量达3610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5%以上。2、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城镇化不断推进,预计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超过50%,到2020年超过60%。3、增长方式进入转型期。泰州市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并向后期迈进,将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特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消耗、低排放、集约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第十四条 土地

18、利用面临的形势1、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1996年泰州成立地级市,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与其他地市相比,由于建市时间短,泰州的教育、文化、医疗、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欠账较多。特殊的发展历史背景使得泰州市在建设用地需求方面远高于其他地市。与此同时,泰州市即将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需要规划期内保持较高的城镇工矿用地增长作为支撑。沿江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医药城的发展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求,这些都形成了对用地的刚性需求。但是从泰州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保障来看,土地供给弹性系数并不高,全市土地资源安全的腾挪空间相对狭小,土地管理的难

19、度显著加大。2、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保护压力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对农用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由于泰州市耕地占用量与补充能力的区域差异明显,部分市(区)难以完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任务,需要在市域内实施易地占补平衡。3、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亟待调整。随着江苏省“四沿”发展战略的实施,泰州市原有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布局将相应调整,从而迫切需要土地利用布局也作相应调整,以切合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变化的客观要求。4、协调区域土地利用难度大。泰州市里下河地区、通南高沙土地区和沿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沿江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土地资源的消耗量大,但通南地区

20、和里下河地区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支撑。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加大了全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难度。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第一节 区域发展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十五条 区域发展定位泰州市规划期的发展定位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江苏跨江联动的重要门户、苏中新型的都市成长示范区、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区。 第十六条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产业高新化。紧跟国际国内技术进步最新动态,抓住新产业发展的机遇,努力发展新医药、新能源、IT等一批新产业,集聚一批新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助动力。2、交通网络化。进一步完善与区域外的快捷联系,尤其是与上海、苏南和浙江的联系,加快推进区域内部交通基

21、础设施综合化、网络化,重点是加强各类交通运输体系之间的衔接,加强兴化等边缘地区的交通通道建设。 3、合作区域化。在进一步推动锡常泰板块建设和沿江航运中心板块建设的基础上,促进泰州发展融入苏南地区,形成一体化发展态势。进一步拓展泰州与苏北地区乃至泛长三角地区的合作,继而向泛长三角拓展腹地空间。4、开放国际化。致力于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向上的创业环境、综合配套的融资环境,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融入全球化生产体系,通过产业升级和调整,将一部分产业和投资转移到区外,实现结构升级。5、城市集聚化。统筹各类空间配置,合理安排空间开发与布局,形成开发重点突出、空间秩序合理、

22、经济生态协调、以都市区集聚为主体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体系。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战略方向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战略,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制定、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各项政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区域、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第十八条 土地利用战略任务1、全面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主要规划指标。严格按照上级规划对泰州市的要求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并将规划确定各项规划指标科学分解落实

23、到市、区。2、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自给为核心,优先配置耕地,确保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3、保障科学发展用地。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约高效”,以供应引导需求,统筹各业各类用地,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4、节约集约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各项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加快各类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

24、向集约高效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和环境优化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5、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优化合理调整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6、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总体思路,合理安排生态建设用地,增加绿色生态空间,构建泰州市基础性生态用地格局。切实加强对湿地等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加大对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治力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第十九条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全市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

25、020年分别保持316045.3公顷和315492.3公顷以上。2006-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3778.1公顷以内,其中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5017.9公顷以内。规划期内确保全市271800.0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第二十条 其他各类农用地指标2010年,全市园地2814.8公顷、林地4854.8公顷、牧草地14.7公顷;2020年,全市园地2779.6公顷、林地9446.9公顷、牧草地7.4公顷。第二十一条 建设用地控制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99995.8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3410.7公顷以内。2020年,建

26、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09389.0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8723.7公顷以内。第二十二条 土地整治2006到2010年全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少于5017.9公顷,到2020年补充耕地不少于13778.1公顷。第二十三条 土地集约利用2010年、2020年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116平方米、114平方米以内。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第二十四条 结构调整导向适度调减耕地面积,稳定园地和牧草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强土地综合整治,适度减少其他农用地。按照新增用地集中布局、存量用地集约挖潜、用地总量理性增长的原则,

27、保障交通水利重点项目用地,适度扩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逐步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比例。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保持河流水系的完整性,维护必要的生态用地空间。第二十五条 调整方案1、总体方案到201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376158.4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为99995.8公顷,其他土地 103530.9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89%、17.25%和17.86%。到202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369597.4公顷,建设用地109389.0公顷,其他土地 100698.7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3.76%、18.87%和17.37%。2、农用地结构调整耕地 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不低

28、于316045.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4.52%,与2005年相比耕地净减少1012.9公顷。至202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315492.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4.42%,与2005年相比耕地净减少 1565.9公顷。园地 2010年泰州市园地面积调整为281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49%,与2005年相比减少13.2公顷。至2020年调整为2779.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48%,与2005年相比减少48.4公顷。林地 2010年泰州市林地面积增加到485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84%,与2005年相比增加2220.3公顷。至2020年增加到9446.9公顷

29、,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3%,与2005年相比增加6812.4公顷。牧草地 2010年泰州市牧草地面积14.7公顷,与2005年相比减少4.0公顷。至2020调整为7.4公顷,与2005年相比减少11.3公顷。其他农用地 2010年泰州市其他农用地调整为52428.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04%,与2005年相比减少2696.6公顷。至2020年减少到41871.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22%,与2005年相比减少13254.2公顷。3、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城乡建设用地 2010年泰州市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为83410.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39%,与2005年相比增加3103

30、.1公顷。至2020年增加到88723.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31%,比2005年净增加8416.2公顷。城镇工矿用地 201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到27004.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66%,与2005年相比增加4486.5 公顷。至2020年增加到32845.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67%,比2005年净增加10328.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 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为56406.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73%,2005年相比减少1383.4 公顷;至2020年调整为55878.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64%,比2005年减少1911.8公顷。交通水

31、利设施用地 2010年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增加到 15398.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6%,与2005年相比增加2748.1公顷。至2020年增加到 19478.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36%,与2005年相比增加6828.3公顷。其他建设用地 规划期内泰州市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不调整。4、其他土地结构调整水域 到2010年,全市水域101181.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45%。到2020年减少到98912.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06%。水域的减少方向主要是在维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滩涂开发和湿地生态林建设。自然保留地 到2010年,全市自然保留地2349.6公顷,占土

32、地总面积的0.41%。到2020年减少到178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1%。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第二十六条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导向以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文化为指导思想,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体系作为生态屏障。构建“一心一带一轴一极” “一心一带一轴一极”城镇用地发展格局,其中“一心”是泰州市中心城区,“一带”是沿江城镇带,“一轴”是宁靖盐城镇发展轴,“一极”是兴化城区增长极。 城镇用地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集中区和特色农业产业区,形成与气候、土壤、水文、地貌等条件相适宜,城市、田园交错分布,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用地利用格局。第二十七条 优先布局生态用

33、地以泰兴省级古银杏森林公园、环城河风景区、靖江江心洲风景名胜区、兴化乌巾荡风景名胜区、兴化湿地保护区、李中镇水上森林等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林、水源地及其涵养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湿地、行洪区为生态节点;以通扬运河、引江河、泰东河、卤汀河、南官河、周山河、靖盐河、如泰运河等河道及其生态保护区域为生态廊道;以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以及蜈蚣湖湖群、溱湖等大面积水体为生态功能面,构筑泰州市土地生态环境基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土地生态空间格局。第二十八条 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使基本农田由小块变大块、零星变整体、低产变高产。在册基本

34、农田中易受自然灾害损毁、污染严重、质量低下的耕地应当调出,新划定的基本农田必须保证数量和质量符合上级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基本农田的生态隔离作用,城镇各组团间布局基本农田,防止城镇发展盲目扩张。第二十九条 协调基础设施用地布局依托城镇工矿用地布局,按照便捷、安全、高效的原则安排基础设施用地,确保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相协调。优先保证国家、省、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用地,明确规划期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位置和实施年限,各类线形工程尽量并线布局,较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优化区域交通路网配置,保障市以上重点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用地,实施江都至海安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

35、江都至广陵段、宁启复线电气化泰州段、新长铁路泰州段等重大交通运输工程;统筹安排水利设施用地,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江河二期、区域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第三十条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1、城镇工矿用地布局导向规划期内以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干线及产业布局为导向,在泰州市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基础上,形成包括绝大多数城镇和重点城镇在内的 “一心一带一轴一极”城镇发展格局,实施中心城市和沿江开发两大战略,逐步形成符合泰州实际的城镇体系。2、优先保障中心城市和开发区用地城市空间发展近期以内涵发展为主,着重强化城市中心,完善城市功能。海陵城区发展方向主要向南、适度向东扩展,优先保障泰州经济开发区、中国医药城、海陵工

36、业园等的发展用地。高港区近期以现有城区为核心,主要向东、向南沿江方向紧凑发展。规划期内重点保障滨江工业园和高港科技创业园的用地需求。3、适度满足四个县级市城区和重点镇用地积极发展姜堰、靖江、泰兴和兴化等4市的主城区,加快发展黄桥、戴南、溱潼、新桥等4个小城镇,蒋华、白米和安丰等重点中心镇,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在新一轮规划中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利用计划适度向县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倾斜。4、合理规划村庄布局坚持以农民住房向城镇、中心村集中为指导,进行农村居民点改造。鼓励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中心村迁移,逐步集聚各自然村人口,撤销偏、小、远及布局不合理的自然村,合理调整村庄的总体布局。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迁并

37、和整理,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第三十一条 拓展农业生产空间1、耕地适度增加或保持里下河和沿江优质耕地区的耕地保护面积。保障优质粮油工程的耕地需要,加快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保护沿江、高沙土地区弱筋小麦、优质稻米(早熟晚粳稻)、优质旱杂粮、优质花生生产的耕地和里下河地区优质稻米(中稻)、中筋小麦、啤酒大麦、优质油菜发展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加和农用地转换占用耕地,加大土地复垦力度,促进耕地规模利用。2、园地保持园地布局基本稳定,加强对现有中低产园地及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着力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3、林地结合生态市建设目标,利用荒地和荒滩以及沿路、沿水、沿镇村和沿厂等生态区位重要、

38、生态环境脆弱地块,推进林地建设,加强城市森林、农田林网、村庄四旁地带林地建设。规划期内重点建设沿江、通南干河堤和里下河圩堤生态林以及溱湖湿地森林公园、长江重要湿地、江心洲重要湿地、蜈蚣湖湖群重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林地,大力营造沿江、湖荡、里下河等湿地资源丰富地区的浅滩湿地生态林。4、牧草地泰州市牧草地绝大部分布局在海陵区,规划期内将海陵区全部低产天然牧草地调整及部分低产人工牧草地调整为林地适当发展人工和改良草地。保持高产人工牧草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5、其他农用地推进农用地整理,其他农用地规模有所降低。重点布局靖盐线优质猪产业带、优质蛋禽产业带,里下河地区优质猪产业群、优质水禽产业群,城郊地区

39、优质肉禽产业群、奶牛生产基地,通南地区优质山羊基地等“两带三群两基地”的畜禽养殖用地。第三十二条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稳定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用地,顺应自然地貌形态,预留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自然景观用地和多重功能,建立良好的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根据景观风貌和视觉效果的要求,限制或引导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公路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限制沿路建设,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形成具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度区域的景观风貌,耕地、园地、林地、等连片保护和利用,穿插合理分布,保障重点视点之间的视觉通廊开敞。安排土地整治区域,调整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

40、实现景观修改和再造。整体保护人文历史景观,保留重要文化线路(古运河、古驿站等)和原乡土、民俗、休闲用地,修复、再造文化遗产长廊,形成多样化的人文景观系统。第五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第三十三条 综合分区类型根据泰州市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发展等方面的相似性,在不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全市域划分为三个土地利用综合区:沿江地区、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第三十四条 沿江地区包括海陵区除罡扬镇、苏陈镇以外的其他地区,高港区除胡庄镇以外的其他地区,泰兴市七圩镇、蒋华镇、滨江镇、马甸镇、泰兴城区和靖江市的全域。土地总面积

41、167203.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8.84%。1、土地利用特征。(1)岸线资源丰富,利用程度较低。拥有长江岸线96.3公里,其中一级岸线69.5公里,二级岸线12.6公里,三级岸线14.2公里,目前已开发利用岸线20.6公里,仅占全部岸线的21.4%,初步形成以泰州杨湾港区、高港港区及过船港区、八圩港区和新港港区为核心的现代港口群;(2)建设用地扩展快。本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处于苏锡常、宁镇扬、通泰盐三个经济区交汇处,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一定的建设用地作为支撑,使得本区成为全市建设用地扩张最明显的区域,也是全市城镇用地最集中的区域;(3)土地利用效益较高。本区工业发达,区内有泰州经

42、济开发区、中国医药城、春兰工业园等大型工业区,有春兰、陵光、林海动力机械等著名企业集团,形成了化工、医药、船舶、机电、材料五大产业集群,土地产出效益居全市首位;(4)本区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0.041公顷,不到里下河地区人均耕地的一半。2、土地利用方向。(1)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增长,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合理配置增量建设用地;(2)重点保障泰州经济开发区、泰兴经济开发区、靖江经济开发区、滨江工业园区等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3)推进中心城区和靖江、泰兴城区建设,保障民生工程用地,改善城镇人居环境;(4)推进城乡建设用地

43、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5)合理利用与保护长江岸线资源,保证岸线稳定,保障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用地;(6)防治长江水污染,尤其保护好饮用水源水质;(7)以保护为前提,开发沿江生态旅游资源。第三十五条 中部地区包括泰兴市珊瑚镇、南沙镇、黄桥镇、分界镇、古溪镇、横垛镇、元竹镇、广陵镇、曲霞镇、张桥镇、溪桥镇、刘陈镇、河失镇、新街镇、姚王镇、根思乡,姜堰市姜堰镇、蒋垛镇、顾高镇、大伦镇、张甸镇、梁徐镇、白米镇,高港区胡庄镇,总面积116712.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14%。1、土地利用特征。(1)本区土质沙,地势高亢,水利设施不配套,易涝

44、易旱,水土易流失,土壤相对较贫瘠干旱对该区的影响较为严重;(2)人均耕地0.056公顷,耕地中旱地比重较高,达33%,远高于其他地区;(3)农用地中,畜牧养殖用地和银杏种植面积较大,一直是江苏省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全国优质银杏的主要产区。2、土地利用方向。(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稳定基本农田的保护数量和质量;(3)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的配套,旱、涝、渍害兼治,保证沟河畅通;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培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4)稳定种植业,巩固提高以猪、禽、茧、果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大力进行银杏的深度

45、加工,积极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第三十六条 北部地区包括海陵区红旗街道、罡扬镇、苏陈镇,姜堰市溱潼镇、桥头镇、淤溪镇、娄庄镇、沈高镇、兴泰镇、俞垛镇、华港镇,以及兴化市全域,面积295769.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02%。1、土地利用特征。(1)该区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良,农作物以粮、棉、油为主,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和水产品养殖基地之一;(2)人均耕地0.083公顷,居各区之首,耕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是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重点区域;(3)地势低洼,湖荡多,河网密,沟河纵横交错,大小联圩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9.92%;(4)腹部交通欠发达,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薄

46、弱。2、土地利用方向。(1)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大土地整治力度;(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巩固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3)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坚持土地集约利用、计划利用,防止土地低效使用,粗放使用或占而不用现象发生;(4)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土地开发的用途和规模;(5)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建立拥有地区优势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加工业基地。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三十七条 基本农田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兴化市东部和南部、姜堰市县城区外围、泰兴市县城区外围及靖江市北部地区,

47、总面积357379.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29397.0公顷,占基本农田集中区的64.19%。该区基本农田集中度较高,是全市需要重点保护和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划定的基本农田集中区要重点保护和整治。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布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严格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土地整理复垦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建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为基本农田。 第三十八条 一般农业发展区是泰州市除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外,以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为主的区域,总面积1282

48、93.4公顷。支持生态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及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用地,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点。加强林地建设,积极发展经济林木。第三十九条 城镇村发展区主要包括泰州市中心城区,靖江、泰兴、姜堰和兴化中心城区及黄桥、戴南、溱潼、新桥等四个小城镇,蒋华、白米和安丰等重点中心镇的镇区及其工矿区、镇村布局规划保留农村居民点,总面积88723.7公顷。大力推进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全面提供城镇发展质量,走城市化集中发展的道路,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在发展较快的区域,按照地域相近的原则,采取小城镇组团的方式发展城市片区,科学有序调整片区内部村镇布局、居民布点和园区建设,统筹安排片区内基础

49、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小城镇整体功能。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大交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和过江通道建设,加快改善北部地区路网,开工建设泰州公路过江通道,规划建设宁启、新长铁路泰州区域支线。第四十条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主要包括主要包括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靖江滨江风景名胜区、兴化市垛田千岛春色风景名胜区、蜈蚣湖湖群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总面积4319.0公顷。禁止一切可能破坏景观和自然环境的行为;各项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都应与景观相协调,禁止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

50、要景点,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安排其他工程设施建设用地。第四十一条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指泰州市主要河湖及其蓄洪滞洪区、重要水源地保护区等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目的需要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总面积970.0公顷。主要包括长江(泰州市三水厂)水源保护区、引江河调水口饮用水源保护区、中干河姜堰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江蟛蜞港饮用水源保护区、卤汀河兴化市新建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兴化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南官河饮用水源保护区、横径河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江重要湿地、江心洲重要湿地。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活动。禁止向生态环境控制区排放污染物,禁止各类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垦、采矿、筑坟、采石、挖砂、取

51、土、烧荒、砍伐林木、网围渔业养殖、采集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和建设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栖息地;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第三节 加强县级土地利用调控第四十二条 规划指标与布局调控根据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调控方向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确定所辖各市、区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补充耕地和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强化县级土地利用调控责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对于林地、城镇工矿、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等预期性指标,可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导,力争实现。各县区在规划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指导下,积极配合全

52、市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认真落实区域土地政策,做好市县两级规划在土地利用空间落实和用地政策上的衔接,形成统筹协调的土地利用空间秩序。第四十三条 海陵高港土地利用调控强化泰州市中心城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中心城区的合理用地需求,海陵区和高港区要统筹安排城区和乡镇及中心村发展必需的用地空间。第四十四条 兴化市土地利用调控兴化市要加大农用地综合利用力度,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继续巩固农业生产优势,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土地开发的用途和规模。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按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求合理配置增量建设用地。

53、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划期内重点保障县城区及戴南镇、安丰镇等镇的建设用地需求。第四十五条 泰兴市土地利用调控泰兴市要稳定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规模与布局,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的配套,巩固提高以猪、禽、茧、果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大力进行银杏的深度加工,积极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稳步推进沿江开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强化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保护沿江生态湿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县城区、黄桥镇和滨江镇等重点区域。第四十六条 靖江市土地利用调控靖江市要积极推动沿江开发和跨江联动,加大农村居

54、民点整理力度,强化农村建设用地的集聚,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保障城镇工业集中区的合理用地需求;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沿江生态湿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期内重点保障县城区和新桥镇等重点区域的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第四十七条 姜堰市土地利用调控姜堰市地跨里下河平原和通南高沙土平原,处于泰州市中心城区的东大门,在基本农田布局上要形成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避免姜堰市城市向西与泰州市区连片,无序蔓延。做好土地综合整治,里下河地区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开发和整理,通南地区加强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耕地补充的能力。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布局在建设县城区及溱潼镇、白米镇、梁徐镇等乡

55、镇。第六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 第四十八条 从严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入手,通过严格供地政策,细化市场准入条件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非农业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加强对建设项目选址的引导,各项建设应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提高占用耕地的经济成本,逐步减少单位投资和单位产出占用耕地量。2006到2010年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5017.9公顷以内,到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3778.1公顷以内。第四十九条 合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引导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向增加耕地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方向发展。严格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切实落实国家生态退耕政策

56、,凡不符合国家生态退耕规划和政策、未纳入生态退耕计划自行退耕的,限期恢复耕作条件或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第五十条 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加大灾毁耕地修复和补充力度,将灾毁耕地数量降到最低。2006到2010年全市灾毁和生态市建设减少耕地控制在1012.9公顷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565.9公顷以内。第五十一条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规划期内通过积极推进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度开发耕后备资源等途径加大耕地的补充力度。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确保不因建设占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建设单

57、位必须切实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2006-2010年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5017.9公顷,到2020年补充耕地不少于13778.1公顷。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第五十二条 科学划定基本农田按照“依法依规、确保数量、提升质量、落地到户”的要求,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进一步提升泰州市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规划期内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271800.0公顷以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落实到图表、地块和农户,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级证书上,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禁止改变基本农田位置。第五十三条 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优化基本农田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