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教学设计课题_第1页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课题_第2页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课题_第3页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课题_第4页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课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 . 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内容,推证余弦定理,并简单运 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能力目标:弓I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余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 转化为代数问题;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 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理解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初步对余弦定理进行应用。 难点:

2、利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思路;对余弦定理的熟练应用。三、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的内容,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 用,并明确了用正弦定理可以来解哪些类型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已 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来解三角形的实际例子,学生发现不能用上一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 一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弓I出这一节的内容。在对余弦定理教学中时,考虑到它 比正弦定理形式上更加复杂,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提供一些供研究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发和 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类比、联想、质疑、探究等步骤,辅以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猜 想,获得命题,再想方设法去证明。

3、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时,学生可能会遇到 证明思路上的困难,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1、复习引入让学生回答正弦定理的内容和能用这个定理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2、情景引入如图1,某隧道施工队为了开凿一条山地隧 道,需要测算隧道通过这座山的长度。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上选一适当的位置 A,量出A到山 脚B、C的距离,再利用经纬仪测出 A对山脚BC (即线段BC的张角,最后通过计算求出山脚 的长度BCo学生不难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到数学问题: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一个夹角,去求三角形的 另外一边。这个问题是不能使用正弦定理来求 解的。学生急切的希望应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 问

4、题。环节二【导入新课】问题:在厶ABC中,当/ C=90时,有c2=a2+b2.若a, b边的长短不变,变换/ C的大小时, c2与a2+b2有什么大小关系呢?请同学们思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演示结果。如图2,若/ Cv90时,由于 AC与 BC的长度不变,所以 AB的长度变短,即 c,a2+bl图2C图3C如图3,若/ C90时,由于 AC与BC的长度不变,所以 AB的长度变长,即c2a2+b2. 经过议论学生已得到当/ Cm 90时, c2Ma2+b2。环节三【新课探究】探究1、在上一个问题中,我们已经知道,当/ C 90时,c2

5、Ma2+b2。那么c2与a2+b2到底有什么等量关系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研究当/C为锐角时的结论,另外的小组研究当/ C为钝角时的结论。最后交流探索,展示成果。如图4,当/ C为锐角时,作 BDLAC于D, BD把 ABC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在 Rt ABD中,aBaD+bD;在 Rt BDC中, BD=BC sinC=asinC , DC=BC cosC=acosC所以,aBaD+bD化为c2=(b acosC) 2+(asinC) 2,2 2 2 2 2 2c =b 2abcosC+a cos C+asin C,2 2 2c =a +b 2ab

6、cosC.可以看出/ C为锐角时, ABC的三边a, b, c具有c2=a2+b2 2abcosC的关系。 如图5,当/ C为钝角时,作 BD丄AC交AC的延长线于 DoC图5 ACB是两个直角三角形之差。 在 Rt ABD中,ABAD+BD.在 Rt BCD中,/ BCDn C.BD=BC sin( n C), CD=BC cos( n C). 所以aBaD+bd2化为c2=(AC+CD)2+BD222=b+acos( n C) +asin( n C)222 2 2=b +2abcos( n C)+a cos ( n C)+a sin ( n C)22=b +2abcos( n C)+a .

7、2 2 2因为 cos( n C)= cosC,所以也可以得到 c =b +a 2abcosC。C是直角的时候,其向量 AC在教师点拨: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可以考察向量AC在向量BC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当/C分别是锐角和钝角的时候,得到两个数量符号相反;当/直角边上的正射影的数量为零。因此,无论是/C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都有AD 二bsinC,DC = bcosC, BD 二 a-bcosC ,在Rt ADB中,运用勾股定理,得 c2=a2+b2 2abcosC,我们轮换/ A,Z B,Z C的位置可以得 到2 2 2a =b +c 2bccosA.2 2 2b =c +a 2accosB

8、.于是,我们得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又一重要定理:(多媒体投影余弦定理的内容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c2=a2+b2 2abcosCa2=b2+c2 2bccosAb2=c2+a2 2accosB从以上的公式中解出 cos代cos B, cosC ,则可以得到余弦定理的另外一种形式:2 2 2八 b+cacosA 2bc2 2 2c a -bcosB =2ca2 2 2cosC=aP 2ab从以上分析过程,我们对/C不是直角的情况有了清楚认识。我们不仅要认识到,/C为锐角和钝角时都有c2=a2+b2 2abcosC,还要体会出怎

9、样把一个斜三角形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这种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经常用到。1左上方的思路提示。探究2、你还能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吗?参看教材例教师点拨学生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证明的思路及过 程。如图 6,在 ABC中,设 AB =c,CA = b,BC =a,BC = AC-AB,BC =ACAB?2 2 2BC = AC AB -2ABAC2BC2AC,2+ AB-2AB即:a2 二 b2 c2 -2bccosA教师点评:对于探究 1,我们分/ c是锐角和钝角的情况对余弦定理的形式给出了证明,过程 比较复杂;对于探究 2,我们应用向量的数量积可

10、以很简单的证明余弦定理,这就可以看出向 量作为一种工具在证明一些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所学知识 的应用。探究3、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可以看出它能够解决解三角形的哪些类型?(学生并不难发现,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解决两种解三角形的类型: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 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个内角。)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余弦定理的这两种应用,来解决以下三个例题。(用多媒体展示例题)例 1、在厶 ABC中,已知 a=5,b=4, / C=120,求 c.例2、在厶ABC中,已知a=3,b=2,c=19 ,求此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及其

11、面积(精确到0.1 ).例 3、A ABC的定点为 A(6,5),B(-2,8), 和 C(4,1),求/ A(精确到 0.1).双边活动:师生可以共同完成例题,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应用。环节四【练习与巩固】1、在厶 ABC中,a=1,b=1, / C=12C,则 c=。2、在厶ABC中,若三边 a,b,c 满足a2二b2 - c2 be ,贝U A=。3、 在 ABC中,已知sin A: sinB:sinC =3:4:5 ,这个三角形是 (填锐角、直 角、钝角三角形)。4、在 ABC中,BC=3,AC=2,AB上的中线长为 2,求AB双边活动:学生限时训练,让学生回答结果,对于出错题

12、目加以讲解,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第4题的解题过程。环节五【课堂反思总结】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先由学生回答总结,教师适时的补充完善)1、余弦定理的发现从直角入手,分别讨论了锐角和钝角的情况,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过程,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2、用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3、余弦定理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关系,勾股定理是它的一种特例。用这个定理可以解 决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和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内角的两类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

13、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 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环节六【布置课后作业】1、若三角形ABC的三条边长分别为 a=2,b=3,c = 4,贝 U 2bccosA 2cacosB 2abcosC =。132、 在厶ABC中,若a= 7, b= 8, COSC=,则最大内角的余弦值为。143、 已知 ABC中,acosB=bcos A,请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五、教学反思1、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要依据,要给予足够重视。本节内容安排两节课适

14、宜。第 一节,余弦定理的引出、证明和简单应用;第二节复习定理内容,加强定理的应用。2、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需要求第三边时,可利用方程的思想,引出含第三边为未知 量的方程,间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此时应注意解的不唯一性。但是这个问题在本节课 讲给学生,学生不易理解,可以放在第二课时处理。3 、本节课的重点首先是定理的证明,其次才是定理的应用。我们传统的定理概念教学 往往采取的是“掐头去尾烧中断”的方法,忽视了定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是一味的教给学生定理概念的结论或公式,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题目去套用这些结论或形式,大搞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很差。学生根本没有掌握住这些定理、概念的形成过

15、程,不能明白 知识的来龙去脉,怎么会灵活的应用呢?事实上已经证明,这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式的教 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教育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课程倡导:强调过程,重视 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的新知的体会,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把“发现、探究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4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理念。教师通过提供一些可供学生研究的素材,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探究问题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收放有度”,即:不能收的太紧,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识,更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对于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出现的

16、困惑置之不 理。5 、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起到画龙点睛、提高效率、增强学生对问题感官认识的效 果,不能让教师成为多媒体的奴隶。滥用多媒体教学的后果是将学生上课时的“眼到、手到、 口到”变为机械的“眼到”,学生看了一节课的“电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练习、巩 固,课后会很快将所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6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例如向量)不能很好的应用,学生的数 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也不能灵活的应用,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从授 课的实际效果来看,能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一阶段的教学主要应该加强师生的 课堂双边活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课

17、堂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 发言,学生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教师及时的加以纠正,使教学更具针对1.1.2余弦定理(导学案)学习目标彳二1. 会用向一,2. 熟记并3. 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三角形 学习重点余弦定理的理解及应用学习难点由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及应用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知识清单】(预习教材P5 8,找出疑惑之处)1. 余弦定理:2. 余弦定理的推论:cosA =cosB 二cosC =3. 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有关解三角形的问题已知三边,求已知和它们的,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牛刀小试】1 .已知 b =3,c =1,A = 60,求 a ;2. 已知 a=4, b=5,c=6

18、,求 cos A二、新课导学1. 【复习导入】1.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内容: 2. 已知A=60 ,C=45,b =16,你能解这个解三角形?【探究】在问题中探究余弦定理若把2的条件C=45 ,改成C = 8,如何解三角形?(即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 )问题: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析: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 A 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设CB=a, CA=b , AB =c,那么 c =a -b,则(小组合作完成)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 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二b2 92-2bccosAb2 二a2 c2 -2accosB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 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已知三角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