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_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1页
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_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2页
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_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3页
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_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4页
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_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_八年级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目的一、透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形象, 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二、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教学设想一、环境描写的学习重点放在“多角度 ”、 “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上。二、有条件的,组织观看电影骆驼祥子或录像片。三、教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简要介绍作家及与选文有关的原著内容。二、疏通文字,扫除理解障碍。三、初读,理清行文脉络,划分层次。教学步骤一、板书文题、作者。二、介绍作家及与选文有关的原著情节。 如果课前已介绍过原著或改编的电影, 后

2、一部分工作可让学生畅谈,教者简要归结。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生于 1898 年,满族人, 住北京。 他 “童年习饥饿,壮岁备酸辛”(老舍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深知 “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 ”(同上),他一生爱憎分明,用严肃的态度勤勉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2.介绍骆驼祥子中与选文相关的原著内容。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18 岁时带着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去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然而他经过三年奋斗的血汗钱换来的第一辆车,

3、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夺去。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榨一空,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车后,满怀再挣一辆希望的情节的继续。他为此忍受了诸多的苦难, 我们今天要学的便是他受到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以后的情节发展是: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的难产死去而被迫变卖。从此, 他孑然一身,万念俱灰, 终于被旧社会的恶势力吞没,变成了一个消极混世。屈从于命运摆布的没有职业的城市游民。三、结合解题,粗读课文,理清层次。1.编者为什么不把节选的这段文字用“在恶劣的天气里”做题目?(恶劣的天气特征不具体)2. “在烈日和暴雨下 ”这个短语能否概括祥子这一天生活的天气情况?让学生再浏览课文,有

4、准备后回答。最终明确:文章共16 个自然段。第 1 至 6 节明显的写祥子在烈日下的情况; 第 9 至 16 节明显的写祥子在暴雨中的情况。第 7、8 节则反映的是天还很热,但开始有了凉风到风大起来暴雨即将到来时的过渡性天气。这个短语概括了祥子这一天生活的全部天气情况。3.这个题目从语法上看,是个短语,如果补全了句子成分,下面还要怎样说?补全了之后看看, 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什么?句子表达的重点又在哪里?(结合解题, 检查了解第三册学过的句子的主干 中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了解编者用这样的短语做题目的用心)四、辨音释义(除课文上已有的注释,下列词语供选用参考):1.憋( )闷:由于心里有疑团不

5、能解除或其它原因而感到不舒畅。文中指闷热给人带来窒息感。2.吆( )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文中指叫卖。3.胆怯( ):胆小;畏缩。4.拿起巴蕉扇扇扇:扇(名词)扇扇( ,动词,后字轻声)5.储藏( ):保藏;蕴藏。6.焦点: (1) 解析几何术语;(2) 光学术语; (3) 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文中取第二解。7.搀( )合:搀杂混合。8.攥( ):(口语)握。9.腥臊( ):既有腥气味又有臊气味。 10.利飕( ):风刮得利索有力。 11.惊惶失措( ):因害怕、慌张而失去主意。 12.哆嗦( ):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动。本文指生理上的原因(受了凉) 。五

6、、作业练习:1.填空: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著的长篇小说,他的主要作品还有、 和。2.(1)按照 “abb”这种叠词方式将课文中这一类词找出来。(2) 完成下列叠词作业:湿、暖 、白 、黑 、香 、臭 、硬 、软 、活 ,死 。(3) 思考:假如不用这种叠词方式,事物的情态能表现得这么真切吗?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对烈日的多角度描写。祥子不得不冒烈日拉车的苦难生活。教学步骤一、指名读课文,抽查词义理解情况(略)二、分析研究课文第一部分自然描写。1.学生默读课文第1 至 8 节,注意写烈日的层次。师生讨论,共同完成下述板书。(说明:本板书的 “心理与行动的矛盾 ”部分,文字较多,也可以只在口头上说到它们,

7、而不必板书,只保留 “生理上的不适 ”这部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讨论板书,琢磨这一部分的.写作技巧。归结:(1) 写景:先广角镜扫描,后多角度特写。(2) 景人关系:先景后人。(3) 写人方法:由一般人到一个人。(4) 写祥子:酷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引起的在心理、行动和生理上的反应。3.上面分析板书说的“多角度 ”,是指通过对在烈日下的各种事物的情态的描写去反映极热的天气。 课文有一段文字只写从人的角度感受到极热的天气。找找看, 在哪一节里?这一段文字又是怎样“多角度 ”去描写的?表达的目的是什么?(过渡到课文练习“四 ”的研究)4.朗读课文第1 节至第 8 节。5.为分析研究课

8、文第二部分作准备。暴雨将至,祥子怎样呢?留下思考练习题:(1) 注意有关描写柳枝动态和雨点变化的语句,看它们对表现暴雨到来所起的作用。(2) 祥子在暴雨中怎样呢?第三课时教学重点暴雨的描写。祥子在暴雨中,祥子与坐车的一处对话。教学步骤一、读课文从第 7 节至文末。二、分析研究第二部分。1.了解暴风雨到来的全过程的描写。讨论明确:柳枝的动态变化:微微地动了两下 飘洒地摇摆 随风狂舞 惊疑16社戏 .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设

9、想:一安排四教时。二课文的 .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10、。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 不过这是一篇小说, 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 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 )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 ”,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 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 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 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

11、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 “我 ”(即作品中的 “迅哥儿 ”)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 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在鲁迅 .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三 正音(归)省: xng行辈: hng 惮: dn 絮叨:xdo怠(慢):di 撺掇: cundu凫(水):f 潺潺:

12、 ch n (歌)吹: ch i蕴藻: y nz (o家) 眷:ju n 皎(洁):ji 漂o渺: pi omi o纠葛: ji g四 补充注释。(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 ”是相当于 “村庄 ”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五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六 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13、:段落大意:第一部分 “我 ”的乐土平桥村。 (从 “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 “我 ”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 “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第三部分, “我 ”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 “这天我不钓虾 ”到 “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 “我 ”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从 “第二天 ”到文末)七 布置作业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教学过程:一 检查旧课。(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一)辨别字音:行()辈、银行、 ()、行(

14、)走、归省() 、省()略省()悟(二)辨别字形并组词: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 ”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二 指导学习课文。 (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明确:

15、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 “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 ”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明确:因为 “我 ”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 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

16、土:客人是 “公共 ”的;游乐时所谓“犯上 ”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 “我 ”对农村中钓虾、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上一

17、课, 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 19 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二、解题孤独的收割人 写于 1805 年 11 月 5 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 、孤独的收割人 (黄炘 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

18、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 再版序言里写到: “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 “她 ”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 ”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孤独的收割人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那凄婉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

19、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综上所述, 雄浑的自然、 活动的人、 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2)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 ”的歌声优美动听?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3)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 ”歌声的动人: 荒凉的沙

20、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 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 越能突出 “收割人 ”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比较阅读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 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不同处:( 1)从 .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 观侧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 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