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宫殿宫殿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早期封建社会中期封建社会晚期 清 明 元 宋 五代 唐 隋 南北朝 晋 三国 汉 战国 春秋 西周 商 夏 西 夏 西夏 金 辽 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在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期,有居住类和祭祀类建筑,宫殿类建筑还没有 出现。 到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出现,但在周代之前,夏、 商两代的宫室仍然处于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的“茅茨土阶”阶段 。 4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夏朝时期的文化尚在探索之中,但是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 末都城-斟郇。在这遗址中发现了规模很大的一号宫殿。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 108m,南

2、北约100m。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 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殿堂的面积约350m,柱径达40cm。从殿堂柱列 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各间面阔统一等方面来看,木构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 。 5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在随后发现的二里头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以 看到更为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 6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 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考古学家认为 这是商灭夏之后所建的都城-毫,由宫城、 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中已发现的宫殿遗 址上下叠压3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 殿长达90m,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 建筑遗址。 在湖

3、北武汉附近黄陂县盘龙城,发现了另 一座商城遗址,城内东北隅有大面积的夯 土台基,上列平行布置的建筑3座,推测可 能是商朝某一诸侯国的宫殿遗址。 7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 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 西周从茅茨土阶的简陋 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 阶段。西周的宫殿建筑 发展成布局严整、分区 明确的院落,并开始在 屋顶上使用瓦。 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迄 未发现遗址。据战国时 考工记记述,周代 宫殿分前朝、后寝两部 分。前部有外朝、内朝、 燕朝三朝(又称大朝、日 朝、常朝)和皋门、应门、 路门三门。但考工记 中所述的三门,经郑玄 引用郑众的说法扩大为 五门,故以后各代宫殿 外朝部

4、分都是“三朝五 门”。 9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贵族 们的私田大量出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关系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宣告了奴隶制时代的 结束。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强国,经过10年战争,终于攻灭六国,统一 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社会封建社会 开始。 10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瓦开始普遍使用。 1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从已经发现的 春秋战国时代 的宫殿遗址得 知,通常是在 高七八米至十 余米的阶梯形 夯土台上逐层 构筑木构架殿 宇,形成建筑 群,外有

5、围墙 和门。这种高 台建筑既有利 于防卫和观察 周围动静,又 可显示权力的 威严。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穷奢极欲,纷纷在高台上兴建大量壮观华丽的宫室,即所 谓“高台榭,美宫室”,使高台建筑成为当时宫殿建筑的主要特征。随着诸侯日益 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更为发展,加上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彻 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1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秦统一全国后,建造了大批宫殿。据史记所载,共计关(指函谷关)内300 处 ,关外400处。 关中平原和咸阳周围主要的有:咸阳旧宫,渭水北阪上仿六国宫室的一连串殿 宇,咸阳旧宫以南隔渭水在上林苑中建造的信宫,骊山北麓为太后所居的甘泉 宫,咸

6、阳旧宫北面“北陵”上新建的北宫等 。 后来,又在渭水南另营宏伟的朝宫,别称阿房宫,作为主要朝会之所,但未完 成而秦亡。 下图为咸阳宫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的复原想象。 1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整个汉代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 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 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 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 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西汉初期利用秦朝残留的 离宫兴乐宫修筑成长 乐宫,随后又在

7、其西面建 未央宫,作为正式宫殿, 以长乐宫供太后居住。文 帝、景帝时期增辟北宫供 太子居住。武帝时,在城 内北部兴建桂宫、明光宫, 并在城西上林苑内营造建 章宫。各宫占地大而建筑 物布局稀疏,不像明清所 建那样密集、严谨。每殿 自成一区。 汉代的前殿进行大朝会, 以东西厢作为日常视事之 所。建章宫是离宫,是宫 与苑结合,兼有朝会、居 住、游乐、观赏等多种功 能的新宫殿类型。 汉朝的宫殿处在一个宏伟 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 段。 长乐宫 15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长乐宫未央宫 建章宫 16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魏晋时宫殿集中于一区,与城市区分明确。 两晋、南北朝宫殿大体相沿,其前殿受汉代东西厢建筑的 影

8、响,以主殿太极殿为大朝会之用, 在前朝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 东西堂,备常朝及宴会等用,三者横列,称东西堂制。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 战时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社会生产的发展 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么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可以说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17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即封建社会中封建社会中 期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 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 隋朝隋朝在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 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

9、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唐代唐代除沿用大兴、洛阳城中的隋代宫殿外,另外又在前者的 东北部修建了大明宫,并将“大兴”改名为“长安”。 隋唐两京宫殿的布局方式主要为沿宫城中央的南北向轴线,按“三 朝五门”之制组织起一层层院落空间。 隋代营大兴城,宫内前朝一反汉至南北朝正殿与东西堂并列,即大 朝与常朝横列的布置,追绍周礼古意,比附三朝五门南北纵列 的布置方式,在中轴线上,于宫南正门内建太极、两仪两组宫殿。 唐承隋制,仅改殿门的名称。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唐高宗时 在长安城东 北外侧御苑 内建大明宫。 前部中轴线 上建三 组宫 殿,以含元 殿为大朝, 宣政殿为日 朝,紫宸殿 为常朝。内 廷殿宇则自

10、由布置,并 和太液池、 蓬莱山的风 景区结合, 这是汉、魏 以来宫与苑 结合的传统 布局 。 19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右图为大明宫和太极宫在城中的位置 20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上图为大明宫玄武门与 重玄门复原想像图 下图为麟德殿复原想像图 2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含元殿复原想象图 2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隋、唐两代,离宫也很兴盛,重要的有麟游仁寿宫(唐改为九成 宫)、终南山太和宫(唐改为翠微宫)、唐时的华清宫等。在赴离 宫的沿途又建有大量行宫。 今年来在陕西麟游发掘的人寿宫是隋文帝命宇文凯等人兴建的一座 离宫,唐太宗时改建为九成宫。此宫位于海拔1100m的山谷中,四 面青山环绕,绿水穿流,风景极佳,夏

11、季凉爽,是隋文帝、唐太宗 等喜爱的避暑胜地。离宫占地约2.5m,主体部分平面呈长方形,东 西长约1km,南北宽约300m,各殿宇由西向东展开布置,格局规整, 四周有内宫墙环绕。内宫墙外又有一道外宫墙,包围着数十座殿台 亭榭。 2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之间攻战频繁, 破坏很大,在建筑上主要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 创造。 北宋对辽、金一贯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 是我国古代史上较为衰弱的朝代。南宋统治集团极其荒淫腐朽 腐朽,国力更弱。但两宋时期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起来了,建筑水平 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24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北宋汴京宫殿是在原汴州府治的基 础上改建而成。

12、宫城面积仅及唐大 明宫的1/10左右。宫廷前朝部分仍 有三朝。但受面积限制,不能如唐 大明宫那样前后建三殿。其宫城正 门为宣德门,门内为主殿大庆殿, 供朝会大典使用,相当于大朝。其 后稍偏西为紫宸殿,是日朝。大庆 殿之西有文德殿,称“正衙”。其 后有垂拱殿,是常朝。三朝不在一 条轴线上。宫城正门宣德楼,下部 砖石甃砌,开有五门,金钉朱漆, 雕刻龙凤飞云,上列门楼,左右有 朵楼和阙,都覆以琉璃瓦,可见北 宋宫殿气局虽小,但绚丽华美超过 唐代。宣德楼前向南开辟宽阔的大 街,街两侧设御廊,街中以杈子(栅 栏)和水渠将路面隔成三股道,中间 为皇帝御道,两侧可通行人。渠旁 植花木,形成宏丽的宫城前导部分

13、, 也是金、元、明、清宫前千步廊的 滥觞。 前朝后寝 工字形殿 25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从唐灭亡到宋灭亡期间,中国其他地区的建筑概况: 辽代辽代建筑是吸取唐代北方的传统做法而来,工匠也多 来自汉族,因此较多地保留唐代建筑的做法。 金朝金朝建筑既沿袭了辽代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 西夏西夏建筑受宋影响,同时又受吐蕃影响,具有汉藏文 化双重内涵。 26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此时段的宫殿大多在城市当中 金中都宫殿位于明北京城西南,因袭北宋规制,但 中轴线上建筑分皇帝正位和皇后正位两大组,由于 广泛使用青绿琉璃瓦和汉白玉石,建筑风采绚丽。 27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社会晚期,

14、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都处于迟缓状态,有时还出现倒退现象,因此建筑的发展也是缓慢的,其 中尤以元代和清末为甚。 但中国现存的古代宫殿,明清的北京故宫和清沈阳故宫,是我们宝贵的财 富。 2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元元大都宫殿在都城南部, 分3部分:大内宫城是朝 廷所在,在全城中轴线上; 宫城之西有太后所居的隆 福宫和太子所居的兴圣宫; 宫城以北是御苑。宫内继 承金中都宫殿在中轴线上 建大明殿、延春阁两组, 为皇帝、皇后正位。其他 殿宇也有不少特色,如在 传统汉式殿宇内用毛皮或 丝织品作壁障、地衣、不 显露墙面、地面和木构架, 保持了游牧民族毡包生活 习尚;琉璃瓦当时已发展 成黄、绿、青、白等多种

15、色彩,又喜用红地金龙装 饰;还有畏吾儿殿、棕毛 殿和砖石结构建筑,显示 了汉、藏、中亚等多民族 建筑因素的影响。 29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30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元大都宫殿主殿大明殿想象图(元代大明殿建于3层工字 形汉白玉台基之上) 3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元大都 3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明代明代曾在三处建造皇宫:南京、中都临濠和北京。 南京宫殿始建于元末(1366),宫城在旧城外东北侧钟山西趾的南麓下,填 燕雀湖而建。宫内中轴线上前后建两组宫殿,前为奉天、华盖、谨身三 殿,是外朝主殿;后为乾清、坤宁两宫,是内廷主殿左右有东西六宫。 这种在中轴线上前后建两组宫殿的布置与金中都、元大都宫殿相同,但 它又

16、以外朝三殿比附三朝,以洪武门至奉天殿前的五座门比附五门。明 代三朝与唐、宋时期每朝各为一所独立宫院不同,只是在一所宫院中前 后相重建三座殿而已。明南京宫殿今只存午门和东西华门的基座。 明北京宫殿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北京故宫的布局在明 代形成,清代仅作重修和补充。它严格对称的布置、层层门阙殿宇和庭 院空间相联结组成的庞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 步,这种极端严肃的布局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产物。 3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北京故宫营建的四个时期北京故宫营建的四个时期 (1)第一时期永乐开创时期 这个时期结合营建都城,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南拓,并完成北

17、京城墙的修建,确定了整 个皇宫的规模和座落。皇城的范围就是这一时期所规划并完成它的布局。整个工程分 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备料,营建西宫;后一阶段是正式营建北京城、皇城和紫禁 城,工程量最为浩大。 (2)第二时期正统完成时期 这个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这一时期是明代开国后初步稳定和兴盛时期, 国家的财力、物力较前有所丰裕。皇宫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史书记载说,(明北 京都城和皇宫)始建于永乐年,而于正统朝完成。 (3)第三时期嘉靖扩建时期 嘉靖朝是盛明时期,这一时期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由于治安上的需要,嘉靖二十 三年(1544)加筑外罗城,周围二十八里,共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

18、、广渠 门、广宁门(清代改广安门)以及东便门、西便门。并在景山西建一座大高玄殿。 (4)第四时期明末衰落时期 从万历朝到明亡,经嘉(靖)、隆(庆)、万(历)的盛世而衰的迹象越加明显。官 僚集团的腐朽、宦官外戚的干政、东北满族的兴起,各地农民起义烽起不断这些都 成为明朝岌岌可危的局势。明政府仍然进行无穷尽的横征暴敛,却已无力再进行大规 模的兴建了。 34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35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紫禁城总平面图 36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紫禁城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紫禁城的中轴线和北京城的中轴线是结合在一起的,从一进外城南门就开 始了,即经永定门向北,经前门、大清门、横穿长安街,然后是天安门、 端门,从午门进入皇宫后,先是外朝三大殿,再内廷三殿、御花园,出神 武门至景山,最后以钟楼、鼓楼作终点。 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整个北京城,所有重要的建筑都被建置在这条近8公 里的纵长轴线上,而其他次要建筑则尽量对称地分布在其两侧。轴线上的 建筑雄伟、豪华,代表皇权,四周建筑作为它的烘托和陪衬,在建筑形制、 装饰等方面都要相对降低一些,我们说,建筑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反映,宫 殿建筑尤其如此,宫殿也是封建统治的工具之一,通过中轴线强化皇权, 强化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当年明代的建筑匠师们确实成功地达到了这一 目标。所以也有人把这条中轴线称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精神轴线”。 37中国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