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湖北省)教育学重点高中类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湖北省)教育学重点高中类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湖北省)教育学重点高中类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湖北省)教育学重点高中类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湖北省)教育学重点高中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可以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或三者统一。2、每个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学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a萌芽阶段: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三百多年。b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飞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书中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c发展多样化阶段英国斯宾塞教育论主张科学知识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德国梅伊曼首先提出试验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从做中学。杜威

2、的儿童中心教育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d理论深化阶段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系统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3、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1、教育的质地规定性即本质特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活动和其它活动的根本区别。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地位和作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的含义: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

3、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类容和方式。教育活动的中介系统还应当有以培养人为目的而组织的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4、古代教育的特点:a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b古代学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价值的出现而出现的c教育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d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5、现代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6、广义

4、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第二章1、人的发展的两种释义:一种是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2、人的发展的特性:未完成性、能动性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4、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和个体能动性5、遗传的含义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

5、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d遗传素质有可塑性6、环境的含义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作用a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b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得选择性c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7、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个体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b个体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c人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6、8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b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c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a制约教育的性质b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c制约教育的领导权d制约受教育权e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文化教育对教育的制约a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b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c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4、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7、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5、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7、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功能。8、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含义及其意义 含义: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意义:教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b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c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9、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

8、与联系: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就是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则是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日益增强的能动作用。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11、

9、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5、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26、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四章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记忆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四是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育

10、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身心素质作规定,二是对社会价值作规定。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含义,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4、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代表人物是卢梭。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代表人物杜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意义

11、:社会主义制度的简历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5、我国教育的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想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为a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b坚持全面发展c培养独立个性6、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7、体育和美育的概念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

12、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第五章1、教育制度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章,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章。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2、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认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间的关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3、的类型有三种: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单轨学制:美国原来的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就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湮灭,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和单轨间的分支型学制。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a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b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4我国现行学校的教育制度的形态:学前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a适度发展学

14、前教育b全面普及义务教育c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d大力发展高等教育6、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第六章1、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概念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科书也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制的教学规范用书。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理论的发展中的主要人物、观点、及其著作a斯宾

15、塞认为能够制定合理课程之前必须弄清楚各种知识的比较价值b杜威认为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未成熟的,教育过程是成人成熟的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社会目的意义价值的相互作用儿童与课程c博比特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与社会条件有特殊的关系课程d泰勒明确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3、学科课程,实质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地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4、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

16、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基本方式: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5、课程内容是根据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的包括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课程内容的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6、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趋势: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7、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在教室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8、我国中小学的

17、课程设置:a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b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第七、八、九章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室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2、教学的意义:教学时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地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教学的任务:a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即“双基”b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3、智力: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

18、种体力或脑力活动的主观条件。创造力:指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智能、灵感与意志去探索、发现、创建他尚未知晓的新的知识或方法的能力。4、教学过程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5、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室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6、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a引起求知欲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e运用知识f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7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

19、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8、教学方法的概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9、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10、常用的教学方法:教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11、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机构发展演变: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的教导工作13、教学评价的概念: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14、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

20、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15、教学评价的种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16、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客观性评价、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17、评教的要求和几种水平要求:a着重分析教学的教学质量b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c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几种水平:a记忆水平b理解水平c探索水平第十章1、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2、德育的特点:a德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b德育要解决的矛盾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问题c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作用

21、。3、德育的任务和内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任务有三个层次:a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b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c是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4、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以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和连贯性原则。5、德育的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平的的方法。学校德育的主旋律:从国家意识形态来看却始终在提倡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来教育广大学生,四种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德育的主旋律6、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a品德发

22、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b个体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促进品德的发展的直接动力c个体品德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d品德的发展是由阶段的连续发展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7、德育过程: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8德育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和交往包括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第十三十四章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室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

23、果冻,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2、课程教学目标单一;课程教学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学习方式单一。3、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4、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a研究性学习(获得参与探索的经验、提高发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培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社会,参与社区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和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