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交通流理论2008-1_第1页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2008-1_第2页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2008-1_第3页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2008-1_第4页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2008-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征 重点 第三节 排队论的应用 重 点 第四节 跟驰立论简介 第五节 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 2 a.行人横穿马路时,间隔10秒以上的 车头时距 b.1小时内,1个信号周期中超过4辆 左转车的次数 c.高速公路收费站的车辆到达分布 d.停车场的车辆到达分布 e.大型公共设施的车辆到达分布 第一节 概述 3 第二节离散型交通分 布 最古老、最容易的测量法:清点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到 达的车辆数。 一系列时间间隔相等的到达车辆数(随机)分布 一、泊松分布 J.P.Kinzer(1933)最先论述了泊松分布应用于交通的可 能性;W.F

2、. Adams(1936)发表了数值例B.D.Greenshields (1947)应用于交叉口交通分析。 4 ,.2 , 1 , 0,)( x x em xP mx ! 泊松分布: 或 ,.2 , 1 , 0,)( x x et xP t x ! 辆车到达的概率;期间内,在计数周期xtxP:)( 秒);平均到达率(辆 /: 间(秒);每个计数周期的持续时: t 内到达的平均车辆数。计数周期 tmt: 5 期数)总观测数(例如,总周 的总车辆数)总事件数(例如,观测 m 1.泊松分布的应用 当x=0时, m eP )0( x m m x m m x m xP xP x x )exp( )!1(

3、 )exp( ! )1( )( 1 当x0时, ,.2,1 ,0,)( x x em xP mx ! 6 于是,有递推公式: ) 1()(xP x m xP m eP )0( )0( 1 ) 1 (P m P ) 1 ( 2 )2(P m P 7 表4.1 泊松到达频率与观测到达数比较(Adams 1936) 每10秒周期的 车辆到达数 观测频率总的到达车辆数理论频率注 094097.0 1636359.9 2214218.5 3263.8 3000.8 合计180111180.0 ,.2, 1 ,0,)( x x em mx ! 总观测频率理论频数 8 2.积累泊松分布 车辆在某一范围内到达

4、的概率:在已知周期期间,2辆车或少于2辆车到达的概率。 !i em iP mi i 2 0 )2( 一般情况可以写成: !i em xiP mi x i 0 )( 泊松分布的特点: 没有交通拥挤的畅通交通流情况 9 二、二项分布 对于拥挤的交通(观测偏差/平均数1.0),二项分布可以用来描述车辆的到达分布。 (D.L.Gerlough 1971) nxppCxP xnxn x ,.,2 , 1,)1 ()( p:一辆车到达的概率; )(! ! xnx n 分布: : n x C 10 npm 平均数: )1 ( 2 pnps 方差: 通常,其估计值可以计算如下: msmp/)( 2 )/(/

5、22 smmpmn 二项分布实例: 拟合高速公路拥挤车流的数据(S2/m=0.535) 11 二项分布与泊松分布拟合到拥挤交通的观测频率比较 车辆数 间隔 12 合计 m=7.469 观测 频率 11 9 1 1 0 64 S2=3.999 理论 二项 9.4 5.8 2.8 1.0 0.4 64.0 S2/m= 频率 泊松 7.3 5.4 3.7 2.3 2.7 64.0 0.535 1.早高峰时,每15秒间隔; 2.用显著水平5%按检验时,拟合二项分布被接受,泊松分布被拒绝。 12 三、 连续型分布 离散型分布:一定时间间隔内,出现离散事件的概率。 连续型分布: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即车头时

6、距。 连续型分布 1.负指数分布 13 ,.2, 1 , 0, 3600 )( 3600/ x x eqt xP qt x ! 将到达率 秒辆 /3600/q 代入泊松分布中,有: 3600/ )0( qt eP q:小时交通量 14 若在时间t内没有车辆到达,则车头时距至少有t秒。 3600/ )( qt ethP 那么,车头时距h大于或等于t秒的概率为: 令,T=3600/q为到达时间间隔概率分布的平均数,有 Tt ethP / )( 负指数分布 15 0.0 0.2 0.4 0.6 0.8 1.0 0246810 时间,t 秒 概率, P 图4.1 车头时距(ht)用指数分布处理的概率,

7、T=1秒 Tt ethP / )( 16 0.0 0.2 0.4 0.6 0.8 1.0 0246810 Tt ethP / 1)( 概率, P 时间,t 秒 图4.2 车头时距(hk)=k+1 系统中排队等候的顾客数超过k的概 率为 P(Qk)=k+2 q w n n n w 40 例题:某条道路上设一观测统计点,车辆到达该点是随机的,单向车流量 为800辆/h。所有车辆到达该点要求停车领取OD调查卡片,假设工作人员平均能 在4秒内处理一辆汽车,符合负指数分布。试估计在该点上排队系统中的平均车 辆数、平均排队长度、非零排队长度、排队系统中的平均消耗时间及排队中的 平均等待时间。 解:这是一个

8、M/M/1排队系统。 =800(辆/h) =1/4辆/s=900(辆/h) =800/900=0.89k)= K+1=0.6K+1=0.03 可解的k=6,即检测处的路外停车泊位数至少为6辆(包括正接受检测的一辆)。 四:简化的排队延误分析方法 交通工程师在应用数学上成熟的排队论之外,还对交通拥挤现象以简化的方式作过分 析,前提是假定再某一持续时间内车辆的出入是均一的。 例题;有一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口,火车通过时,栅栏关闭的时间=0.1h。已知公路上车 辆以均一的到达率=900(辆/h)到达交叉口,而栅栏开启后排队的车辆已均一的离去率 =1200(辆/h)离开交叉口。试计算由于关闭栅栏而引起的:

9、 单个车辆的最长延误时间tm, 最大排队车辆数Q, 排队疏散时间t0, 排队持续时间tj, 受限车辆时间n, 平均排队车辆数Q, 单个车辆的平均延误时间d, 车时总延误D。 42 解:栅栏刚关闭时到达的那辆车的延误时间最长 tm=t=0.1h 栅栏关闭期间,车辆只有到达没有离去,因此栅栏刚开启时排队的车 辆数最多 Q= t=900*0.1=90辆 栅栏开启后,排队车辆的队头以离去率疏散离去,而队尾以到 达率向后延长,因此排队的净疏散率为-,疏散时间为t0=Q/(- )=90/(1200-900)=0.3h 排队持续时间等于栅栏关闭时间加疏散时间tj=0.1+0.3=0.4h 疏散时间内离去的总

10、车数为受阻车辆数n=0.3*1200=360辆 平均排队车辆数Q=0.5Q=45辆,单个车辆的平均延误时间 d=0.5t=0.05h,车时总延误,D=n d=360*0.05=18(辆.h) 43 第四节 跟驰理论简介 一:引言 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探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列队 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状态,并且借数学模式表达并加以分析 阐述的一种理论。 二: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在道路上行驶的一队高密度汽车,车间距离不大,车队中任一辆 车的车速都受到前车速度的制约,驾驶员只能按前车所提供的信息采 取相应的车速。这种状态亦称为非自由行驶状态。 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有以下三个特性: 1

11、.制约性 在一个车队中,后车跟驰前车运行,驾驶员总不愿意落后很多, 而是紧跟前车前进,这就是 “紧随要求”。 紧随要求,车速条件和间距条件构成了一队汽车跟驰行驶的制约 性,即前车车速制约着后车车速和两车间距。 44 2.延迟性 从跟驰车队的制约性可知,前车改变运动状态后, 后车也要改变运动状态,但前后车运动状态的改变 不是同步的,而是延迟的。这是由于驾驶员对前车 运动状态的改变要有一个反应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四个阶段: 感觉阶段前车运行状态的改变被察觉; 认识阶段对这一改变加以认识 判断阶段对本车将要采取的措施作出判断; 执行阶段由大脑到手脚的操作动作。 这四个阶段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假设

12、反应 时间为T,那麽前车在t时刻的动作,要经过T时间即 在(t+T)时刻,后车才能作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是 延迟性。 45 46 47 第五节 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一:引言 英国学者莱特希尔将交通流比拟为 流体流,提出了流力学模拟理论。该 理论运用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模 拟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建立车流的连 续性方程。把车流因道路或交通状况 的改变而引起密度的改变时,在车流 中产生车流波的传播,通过分析车流 波的传播速度,以寻求车流流量和密 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描述车流的 拥挤消散过程。因此,该理论又可 称为车流波动理论。 将交通流比拟成流体流,两者的特 性对比列于表: 48 49 一、车流连续

13、性方程的建立 假设车流依次通过断面和断面的时间间隔为dt两 断面的间距为dx,同时,车流在断面的流量为q,密度为 k。车流在断面的流出量为q十dq,密度为(q-dq)。dk 取负号表示车流密度随车流量的流出而减少。根据质量 守恒定律: 50 该方程表明,车流量随距离而降低时,车流密 度则随时间而增大。同样,还可以用流体力学的 理论来建立交通流运动方程: 该方程表明,车流密度增加时,产生减速。 51 二、车流波动理论 图4-5是由8车道路段过渡到6车道路段的半幅平 面示意图。 由图可以看出,在4车道的路段(即原路段)和3 车道的路段(即瓶颈段),车流都是各行其道,井然 有序,而由4车道向8车道过

14、渡的那段路段内,车 流出现了拥挤、紊乱,甚至堵塞。这是因为车流在 即将进入瓶颈段时会产生一个方向相反的波,就像 声波碰到障碍物时的反射,或者管道内的水流突然 受阻时的后涌那样。这个波导致在瓶颈段之前的路 段,车流出现紊流现象。 52 (一)基木方程 为讨论方便,取图4-6所示的计算图示。假设一 分界线S将交通流分割为A/B两段。A段的车流速度 为v1,密度为k1、B段的车流速度为v2,密度为k2; 分界线S的移动速度为Vw,假定沿路线按照所画的 箭头X正方向运行,速度为正,反之为负。并且:v1= 在A区的车辆的区间平均车速; v2=在B区的车辆的区 间平均车速。则在时间艺内横穿S分界线的车辆数

15、N 为: 53 令A、B两部分的车流量分别为g1、q2则根据宏观交通流模 型Q=kv可得: 于是可写为: 当q1q2,k1k2时,Vw为负值。表明波的方向与原车流 流向相反。此时在瓶颈过渡段内的车流开始排队,出现堵塞。 有时知可能为正值,这表明此时不致发生排队现象,或者是已 有的排队开始消散。 若A、B两区车流量与交通密度大致相等,则可以写成: 54 可得紊流的传播速度: 线性的速度与密度的关系式 设: 55 式中: 1、2在分界线s两侧的标准化密度。 得到波速为: 56 (二)交通密度大致相同的情况 莱特希尔和惠瑟姆认为:如果在分界线S两侧的标准 化密度仙与和相等,如图47所示。S左侧的标准化 密度为,而S右侧的标准化密度为(十0),这里的( 十0) 1。在此情况下,设: 57 式中0忽略不计。把上式代入,则此断续的波就以下列 速度传播: (三)停车产生的波 对于车流的标准化密度为1 ,以区间平均车速功行驶的 车辆,假定下式成立:Vl=Vf(1 1 )在道路上,位置 x=x0处,因红灯停车,车流立即呈现出饱和的标准化密度 2 =1。如图48。线s左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