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课题写作_第1页
应急管理课题写作_第2页
应急管理课题写作_第3页
应急管理课题写作_第4页
应急管理课题写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12”汶川特大地震应急管理实践研究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式8.0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高达11级。这场特大的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在我国地震史上实属罕见。作为与汶川毗邻的成都也受到了这次地震的强烈影响与冲击,都江堰、彭州等地成了地震的重灾区,但我市的应急管理体系在此次巨灾面前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抗灾救灾的巨大胜利。回顾和总结我市在应对汶川地震应急阶段的做法,我们认为存在以下经验。1、迅速建立起高效、协调、系统的应急指挥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紧急性、衍生性、关联性等特点,高效运转、协调有力的应急指挥体系是有效应对的重要保障。地震发

2、生后十分钟内,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和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就赶到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全面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成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由李春城、葛红林同志亲任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市委和市政府常务副职担任副总指挥,所有市委常委、副市长都成为指挥部的组成人员,并明确规定由市委和市府秘书长负责抗灾救灾工作的总联络。李春城同志亲赴重灾区都江堰市一线指挥,葛红林同志在市指挥中心保障协调,形成了党政合一、前后对接的应急指挥体系。与此同时,在指挥部下设立水电气通讯组、治安交通组、宣传组、医疗救济组并由市委市府领导挂帅负责相应领域的应急指挥工作。随着抗震救灾进程的推进和工作需要,及时将下设小组调整为维护稳定组、宣传组

3、、民政工作组、群众工作组、救援联络组、卫生防疫组、市场监管组、水电气通讯组、房屋鉴定与基础设施建设组、救灾物资组,协调统筹安排抗灾救灾的相关事宜。与之对应,各区(市)县、市级各相关部门和公安、武警、消防等骨干队伍相应成立了应急指挥机构、市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建立了应急小组、水电气讯等服务单位启动了应急服务机制、社会各界组织了多支应急志愿队伍,形成了汇集党政军警各级机关、工青妇残各个团体、企业基层各方力量的上下贯通、军民协调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高效、协调、系统的应急指挥体系使得成都在全省率先实现抢险救援到村的目标,5456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救生还,13余万受困群众被解救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4、。2、充分发动和利用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救援 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救援,可以激活和维持社会公众对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持续关注。这不仅对此次抗震救灾极为重要,而且从长远看,社会参与能够有效提升公民的互助合作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公民社会的成熟是一种双赢。从此次汶川地震的抗灾过程中来看,社会民间力量的参与非但不与国家在应急处理中的角色相冲突,反而可以赞襄国家与政府的救助行为,起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从而营造出一种有效的国家和社会协作模式。成都在此次抗灾救灾中充分发动、积极引导和利用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救援,在第一时间结成了社会民间力量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合作、风险共担的机制。取得了抗灾救灾的显著成效。震

5、后数小时,民间捐赠、民间救援立即在全市自发启动,同时,成都市政府通过电视和短信向全市发出了征集公告,短短几天就征集了大型机械、救灾设备、消防车辆、客货车辆等专用车辆3600多台,各种自发车辆5000余台。特别是5月12日当晚,中心城区1000多辆出租车自发有组织赶往都江堰灾区,抢救被埋人员,积极转运伤员。同样是在当晚,当得知成都血库告急后,很多市民连夜踊跃献血,血库很快充满,以致不得不采取电话预约措施,仅当夜预约献血人数就高达七、八万人之多。灾后第二天,全市党政机关就发起爱心捐助,几天内就汇集了上千万资金。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到6月17日全市收到的款物就超过19.9亿元。我市常年保

6、持在10万人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在此次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大批以“80”后和“90”后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争先恐后,深入灾区前线抗震救灾,全市志愿者报名总数超过16万人,其中9万多人活跃在抗灾一线,成为抢险救援、灾后防疫、心理援助、过渡安置房建设的生力军。抗震救灾的应急救援阶段,成都市委市府还通过媒体、网络、市长公开电话、指挥部市民电话等方式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在抢险救援、次生灾害防范、资金物资监督等方面根据舆情民意,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和工作部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3、及时披露抗灾救灾的相关信息,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信息公开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政府越是开放,就越能获得公众理解和外界支持。及

7、时、主动地将突发事件及其应对、处置情况等信息向公众做出全面、准确的报道,才能有效地稳定公众情绪,消弭负面的、不同的声音,牢牢掌控局势主动权。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小时内,市政府即通过广播电台发布了第一号公告,让广大市民听到了政府的声音,缓解了恐慌情绪。随着抗震救灾的紧张推进,我们及时综合各方抗震救灾信息,接连发出第二至第八号市政府公告,权威发布灾害损失情况、抗震救灾行动、城区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状况,抚平了公众躁动不安的情绪。市委市政府地震发生当晚8点26分,市长就代表成都市委、市政府作了电视讲话,明确告之全体市民“全市各项抗震救灾工作正有序进行”,“据省地震局专家会商意见,今后24小时内可能还会有余

8、震,成都可能还会有震感,除危房外,今晚市民都可以进室内正常休息”。之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又多次主动接受媒体采访,让市民了解抗震救灾工作等情况,促进了全市大局稳定。针对震后几天,各类信息飞速传播,谣言和马路消息满天飞的情况,我市迅速建立成都市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工作指挥体系,成立“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同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作用,进行“第一时间报道”,让主流媒体全程追踪报道抗震救灾情况,坚持事件处置和新闻报道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做到震情、灾情、救灾行动等一切相关信息报道都高度透明、准确权威,使政府的声音、立场与观点在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有效地杜绝了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传播,形成了支援

9、和策应抗震救灾斗争的良好舆论氛围。4、充分运用通信应急体系了解灾区情况,推动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汶川地震前,我市就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通讯应急体系,350M、400M、800M数字通讯集群容量分别达到9000户、2000户和20000户,覆盖成都行政区内各区(市)县主要区域;拥有大型机动通信指挥车1辆、“动中通”卫星通信车1辆、“静中通”卫星通信车1辆,装备有海事卫星电话、卫星移动站、短波电台、单兵图传移动站等,能够保障应急情况下的通信畅通。汶川地震给通信基础设施特别是对通信光缆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使得重灾区的对外界联系完全中断,成为通信的孤岛,准确灾情无法及时传递出来,给抗震救灾的决策和指挥

10、调度一度造成了极大的被动。为此,市委市府紧急启用启用通讯体系, 市指挥中心通过800兆数字集群、公安350兆模拟集群、350兆常规、400兆常规等专用通信平台,将市委、市政府指令及时下达到各个灾区和参战单位;通过覆盖城乡的7000个“天网”监控装置以及移动卫星车,在指挥大厅直接汇集包括灾区在内的全市主要街道、重点部位、主要场所、车站码头、灾害现场等的监控图像,动态掌握一手情况,及时进行科学决策;通过公安视频指挥通信子系统,实时接受上级指令,及时对下实施可视通信指挥,做到上令下达、下情上传,及时互通、快速反应。高效、完善的通讯应急体系使得我市的抗灾救灾工作能够有序、顺利的推进。5、建立与完善交通

11、应急体系,发挥交通运输在抗震救灾中的保障作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对自古以来对四川境内交通状况最为恰当的形容。这次“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本来就“难于上青天”的四川交通又以重创,四川境内7条高速公路、16条国省道和2754条农村公路不同程度受损,其中通往重灾区的道路受到严重破坏,给救援工作增加了极大难度。此外,通往灾区的铁路以及四川境内民航机场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成都市在温家宝总理“要抓紧通水、通电、通路,保证通讯畅通,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和水库大坝、铁路公路涵洞的安全,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的要求下,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力量,全力抢通保通,充分发挥了交通运输在抗震救灾中的保障作

12、用。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围绕抢救生命,全力畅通“救生通道”。震后半小时内,市指挥部就通过公安电台系统,紧急命令全市交警全力保障道路交通,调集1700名交警全警上路,重点保障通往极重灾区的成灌、成彭、成温邛等紧急救生通道畅通,确保赶赴灾区的各支救援力量和各种物资24小时通行无阻。特别是开辟了成灌高速救灾专用生命通道,从主城区二环路化城路口一直延续到成灌高速入口,长达11.5公里,保障了200多万抗震救灾车次顺利通行。 二是围绕畅通与边远灾区的联系,全力打通“抢险通道”。紧急调集近千台消防抢险专用车、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吊车等大型机械,全力组织快速打通通往边远重灾区的交通要道,不到3天时间就打通

13、了通往都江堰龙池和虹口、彭州龙门山、崇州鸡冠山等重灾区道路,为及时转移和抢救被困群众赢得了宝贵时间。三是围绕满足灾民生活需求,全力疏通“物资通道”。根据救灾需要和交通状况,分区设立了市120指挥中心、西航港、大丰、西河、机投等6个物资归集拨付转运基地,同时构建集水、路、空、铁于一体的立体化运输网络,确保救灾物资的运输需求。6、充分利用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地震伤病员的生命应急救援体系汶川地震的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伤病员的救治是抗灾救灾中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商贸金融物流中心,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投入建设,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生命应急救援体系。以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成都

14、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核心,以中心城区各120急救医院和远、近郊的各120急救分中心为支撑的全市急救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入网的二甲以上医院达到65家。大邑、新津、龙泉等10个远郊区县二级平台(急救分中心)已全部开通。拥有专业的院前紧急救援人员1118人(其中医师583人,护理人员535人),组建了由177名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队伍;拥有设备先进齐全、性能稳定和完善的抢救监护型救护车70余辆、负压型救护车5辆、普通型救护车近500辆;拥有各种便携式急救设备566台(件)。除此之外,我市二级以上网络医院大都配备了先进的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 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

15、和设施完善、设置规范的ICU重症监护抢救室,可以满足我市内、外、妇、儿、五官科以及烧伤、中毒、核辐射和各类重大传染性疾病患者的院内抢救治疗需要。为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急救能力,我市还为175家乡镇卫生院添置了运输型救护车。目前我市有各类卫生机构8000余个,床位4万多张,卫生工作人员7万多人,可以充分满足我市及周边地区声明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快速整合组建了800多支现场急救医疗队,紧急出动急救车辆1200多台次,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实施救治,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在市区,协调指挥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全部开放,紧急开通救生绿色通道,对因灾受伤人员全部实行免费治

16、疗。同时,市指挥部还千方百计紧急筹备医疗资金和物资,市财政在震后第二天就拨付了2000万元用于医疗救治,随后又拨付5000万元满足医疗救治需要,并紧急动用全市各医疗机构备用药品和医疗器械,号召各医药企业积极捐药,地震后3天内,本市企业就通过各种渠道捐赠了超过1500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7、建立和完善避难场所的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我市就创建文明城市关于设置城市避难场所的要求我市将市区的塔子山公园、人民公园、文化公园、火车北站人防工程等地和温江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城区空旷地带、体育公园等共26处地点确定为成都市首批公共避难场所,并通过媒体进行了公布。这些

17、避难场所都有一定规模的安全用地,设置有醒目标志,配套建设了相应的应急救援设施,储备安装了一定的应急物资和设施。汶川地震后发生后,成都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旋即命令开放这些避难场所,同时命令相关单位立即开放各大街区体育中心作为公共避难场所,允许市民在市政公园、街道两边绿地、十字路口的中间地带等空旷的公共地段、场所避险,把拥堵在街头的数百万市民有序引导到安全地带。同时,我市根据已有的资源条件,又在中心城规划设置1001个避难场所,其中:一级避难场所467个、二级避难场所517个、三级避难场所17个,使得人均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同时,利用人防工程作为我市避难场所的重要补充,在郊区7个区(市)县的96个乡镇

18、、1488个村,设置可接受安置主城区240多万人避难的场所。8、建立和完善后勤保障体系,保证抗灾救灾物资、资金的需要汶川地震给灾区群众的家园造成了严重的损毁,灾区群众的食、住、用成了严重的问题,震后半小时,市指挥部就命令卫生、民政、商务等部门紧急筹集各类应急医疗、生活物资100余车,迅即发往都江堰、彭州、崇州重灾区。在地震当天连夜调拨库存储备食品,紧急征用各大商场、卖场的方便食品、瓶装水、衣被等物资,根据各受灾区域、受灾群众的不同需求,科学合理调配筹集到的物资,确保群众在道路损毁、交通阻断的情况下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把所有捐赠点和相关部门的救灾款物实行统筹分配,对入库、出库、调拨、分发等从起点到终点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统计、公示,接受全程审计,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做到最大化公开、阳光下操作,确保物资使用效益达到最优。从总体上看,我市在此次巨灾面前的危机应对是成功的,但应急救援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我市的应急能力与管理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一是,震灾之后,应急预案迅速启动,然而巨灾下各类应急预案在预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