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_第1页
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_第2页
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以2005年2011年7年间国内发表的有关档案信息化的1460篇期刊论文为分析数据,从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三个角度分析我国档案信息化的现状,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实践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U0er0A1135ini0AraAorDe0kAop作文/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_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档案信息化是综合运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普遍应用,使档案信

2、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摆脱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进入到新的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其核心和目标是发展档案业务,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1档案管理信息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7年。2随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国家档案局发布了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档案信息化作为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引起了档案信息化研究和建设的高潮。据统计,1995年2004年十年来,有关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共计985篇。3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2005年2011年7年间国内发表的有关档案信息化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对我国档案信

3、息化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文献从2005年2011年5月为止。以检索项“题名”、检索词“档案信息化”作为检索策略,检索时间为2011年5月27日。通过阅读题目和文摘,有时阅读全文,利用Excel的排序功能排除一稿多投的文献、会议纪要、人物介绍、通讯报道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后,共得出2005年2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的研究论文1460篇。并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这些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现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2结果与分析42.1

4、年代分布。通过对论文发表年代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轨迹,揭示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而达到揭示该领域研究进展总体趋势的目的。2005年2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表1 2005年2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从表1可知,2005年2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小幅增长,基本保持平稳,文献趋于稳定,这也是一个研究领域发展趋于成熟的表现。表明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已进入了比较稳定的阶段并趋于成熟。由于数据库收录文献的时滞性,2011年,实际文献数可能大

5、于63篇。2.2期刊分布。经统计,发表论文涉及的期刊共计 478 种,其中,发表 1 篇论文的有 316种,发表 2 篇的有 75 种,发表 3 篇的有32 种表 2 列出了发表论文数在 15篇及以上的期刊。表2 载文量在15篇以上的期刊分布 表3数据表明:参与档案信息化研究的著者较多,总的篇均作者数为1.11篇;以独著为主,占所有著作方式的77.88%;2人合著的比例也较大,为16.23%,总合著率为20.82%。这说明我国在档案信息化研究中,作者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论文合作程度偏低,各地作者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充分发挥群体智力,协作能力有待加强。2.3.2核心著者分析。对每门学科来说,都有一

6、个发表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这就是所谓的“活跃作者群”。活跃作者群中的作者也称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是指某一学科研究中造诣较深,发表论文较多,获得科研成果较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是一门学科的中坚力量。2005年2011年这7年间,共有1671位作者发表了关于档案信息化研究论文。表4 核心作者发文统计从表4可以看出,发文量多的著者中,既有誉满学界的学术泰斗,也不乏从基层档案部门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不仅是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的核心作者,也是整个档案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研究代表着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领域的前沿,而且,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因此,通过搜集和学习他们的研

7、究成果和动向,对于研究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学者而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20%时,学科的高产作者群才算形成。表5显示,档案信息化核心作者的发文总数为76篇,仅占总发文数的5.2%,这说明距离稳定核心作者群的形成,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4机构分布。对论文的第一作者机构进行计量分析,可以了解国内哪些机构在档案信息化研究领域走在前列,可揭示科研人员在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状况。 表5 2005年20011年我国有关档案信息化研究发文机构统计由表5可知,在发文数量较多的10个机构中,高校8个,占80%,共发文75篇,占

8、10个机构总发文量的88.24%;另外2个是各地方档案馆(局),占20%,共发文10篇,占总发文量的11.76%。这说明,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主要是由档案高校和档案部门承担,且档案信息化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在档案信息化研究的领域中仍然发挥着学术带头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校有良好的科研氛围,高等院校人才聚集,学术氛围比较浓厚,科学研究的实力比较强,研究人员可以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另外,第一作者所在的机构与该机构的发文量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苏州大学的高产作者张照余,安徽大学的高产作者马仁杰,开封大学的高产作者张红霞等,这些学者、专家和教授都是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中流砥柱,推动着档案信息化

9、研究的不断发展。3结语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3.1从论文年代分布来看,近七年的档案信息化研究数量都在200篇?年以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已进入了比较稳定的阶段并趋于成熟,但鲜见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各研究机构应加大研究力度,使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3.2从论文期刊分布来看, 载文期刊比较分散,核心期刊论文偏少,说明高质量论文不多,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3.3论文作者主要来自各地档案局(馆)和高等院校系统,反映出这两个系统科研能力较强,思想活跃,汇集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大多数人才,是我国从事档案学研究的基础。当然,统计结果也说明企业和其他专业机构的作者发文量较少,

10、研究能力薄弱。这一现象,不利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公共档案馆等实践经验丰富的机构应加大研究力度。3.4从著者和合著者分布情况看, 参与研究人数较多。1人独立发表的论文有1137篇,达77.87%,档案信息化研究著者分散程度较高,多数作者对档案信息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只是浅尝辄止,瞬间作者的比例较高,研究的持续性还有待加强。2人以上合作发表的论文304篇,其合作率为20.82%,统计数据说明该研究合作度与合作率不高。表明各地作者合作意识不强, 没有充分发挥群体智力,难以形成对重大问题进行合作攻关研究的凝聚力。希望广大研究者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3.5从机构分布情况看, 研究存在

11、着一定规模的合作,形成了一些研究团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合作规模较小,合作深度不够。综上所述,近七年的档案信息化研究表明,其质量较前十几年有了质的飞跃。档案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随着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其理论和实践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也会随之不断扩展。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信息化建设列为战略重点之一,档案信息化建设赋予新世纪档案工作崭新的内容。面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档案工作者要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参考文献1 刘福芹,刘美玲. 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浅析J.黑龙江档案,2009(1):51.2 陈忠海,孟祥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