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诗歌中“新中国”的想象与抒写_第1页
1950年代诗歌中“新中国”的想象与抒写_第2页
1950年代诗歌中“新中国”的想象与抒写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950年代诗歌中“新中国”的想象与抒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之后,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新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文化想象,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文化共同体”。1950年代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想象与文化认同,而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对当时的这种诗歌写作进行重新观照,可以发现一些有意味的话题。 一、断裂式的时间神话与颂歌模式“新中国”的叙述体现了一种断裂的时间观:现在与过去是不同的,两者之间不仅是一种物理时间上的区分,更体现着一系列价值上的分野,比如新/旧、美/丑、善/恶、进步/腐朽、光明/黑暗、欢乐/痛苦、胜

2、利/失败、自由/奴役等等。如此,“新中国”不但是一种现实、物质的存在,更具有了未来性,代表了对诸多正面价值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理想”的表征。这里面最具典型性的表达,当属诗人胡风长诗题目所说的“时间开始了!”也就是说,时间是从现在开始的,此前的时间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生活才有意义,一切需从现在开始算起。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中写道:“终于过去了/中国人民的哭泣的日子,中国人民的低垂着头的日子;”“终于过去了/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这样一种“新”与“旧”的对比,成为许多作品的潜在逻辑,具有普遍性。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中写道:“我爱我的祖国/他多难/他美丽/他前途无量

3、/祖国的阳光是这样温暖/正因为他的黑夜/阴风惨惨/祖国人民今天这样地尽情欢笑/正因为他们的昨天/灾难重重”。这里面“阳光”与“黑夜”、“昨天”与“今天”的比照,“前途无量”的指认,均体现着一种“时间神话”,时间本身被赋予了价值,成为通体透明的光辉的存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大都具有歌颂主题:歌颂新中国、歌颂新时代、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共产主义、歌颂美好未来,等等。与此同时,诗歌写作也大致形成了一种“颂歌模式”:情绪饱满、热烈、激情满怀;内涵明朗、单向、直白,对抒情对象有着无条件的热爱,对未来充满信心;朗朗上口、适合朗诵。王莘的歌唱祖国首先是作为歌词存在的,很多人也把它当做诗来读:“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4、,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它的确比较典型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诗情、诗意。贺敬之的长诗放声歌唱所体现的“放声歌唱”的主体姿态在那个时代是具有普遍性的,其诗歌也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情绪,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认知与期待,体现着时代的“共名”。二、一元化的权力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各个层面均逐步进入了一体化的社会改造进程之中,整个社会被高度组织、动员起来,如方之中的诗句所说:“新的人民国家,新的中央政权,金碧灿烂。有如初生的太阳!他要求我们高度的统一性,组织性。”(人民军队的大宪章)这种“统一性,组织性”既是一个建构

5、、不断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标准和规范,形成了对诗歌写作的题材内容、价值取向、美学风格等的规训与选择。红旗、太阳、北京、天安门、毛泽东(毛主席)等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写作的核心意象和关键词,在这样的情况下,“集体”是大于“个人”,“大我”是高于“小我”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需要甚至不允许“小我”存在的,只有“我们”、“人民”而没有“自我”,诗歌被高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了,政治的标准成为衡量诗歌作品价值的最重要和最终的标准。当时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周扬以毋庸置疑的口吻指出:“我们需要的是人民的诗歌。我们的抒情诗,不是单纯的表现个人感情的,个人情感总是和时代的、人民的、阶级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是时代的号

6、角抒情是抒人民之情,叙事是叙人民之事。这就是我们的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文艺报1956年第6号)这是一种复数、集体、“人民”的文学,也是唯一“正确”、唯一“被允许”的文学样态。诗歌是被纳入到政治考量的整体棋局之中的,它是“全国一盘棋”中的一枚棋子,看似浪漫、自由,但实际上无时不受到“规则”与“意志”的掣肘。故而,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诗歌事实上是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存在的,诗歌其最大的价值是证明和宣传政治目标与任务,诗歌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祖国、革命、理想、人民、未来、共产主义等庞大、重要的社会议题,诗歌存在的意义必须是以紧密围绕在权力周围、“为政治服务”为前提的。这既是一种制度

7、设计,同时也是诗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一种现实选择。袁水拍指出:“当诗人歌颂祖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领导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共产党”,“爱祖国的主题是和爱我们的国家制度、党和政府的政策相结合的。”(诗选(1953.91955.12)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这一时期诗歌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整个社会由一个个的同心圆所组成,权力核心形成一个具有超强吸附力的黑洞,这是一种一元论、权力至上、权力崇拜的结构,因而也必然出现对国家形态、社会体制甚至具体个人的过度、无原则的拔高与神化。这其中对于政治领袖的崇拜便极具典型性,许多诗人写诗抒发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崇拜之

8、情,处在当时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之中,这本属正常,但是当这种情感脱离了正常、理性的轨道的时候,便形成了一种极端、非理性、狂热的个人崇拜和造神运动,这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初露端倪,到后来的“*诗歌”、“*诗歌”中愈演愈烈,登峰造极。诗歌本应是最为注重个性、抗拒权力异化的,现在却加入了对权力的顶礼膜拜,诗歌本应是最注重自由精神的,但现在却被纳入了一元化的权力格局,甚至为之欣喜若狂、“放声歌唱”,这不能不说包含了深刻的悖论与反讽。三、乌托邦叙事及其限度1950年代诗歌的“新中国”叙述被寄托了“当家作主”、公平、正义、民主、繁荣等公众期待,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绝对的美好,有着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如严阵

9、的诗歌所说:“凡是能开的花,全在开放/凡是能唱的鸟,全在歌唱”(凡是能开的花,全在开放)这代表了人类一种美好、纯粹的理想,但也包含着内在危机。在这里,一切都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要么光明、要么黑暗、要么胜利、要么失败、要么黑、要么白、要么善、要么恶,“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然而,不能不看到,世间万物是极端复杂的,上述的简单化描述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这种过于“纯粹”、过于“纯洁”的观念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种一元化的强权、专制逻辑,如果不是以理性和客观规律作为基础,如果没有对自身的反思、反省,很可能造成社会生活的灾难,造成对“人”本身的压制和践踏,“美好”的想象可能走向其自身的背面。如果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会看到这些政治抒情诗其主体性是缺失的,在这里“政治”是大于“诗”的,甚至可以说政治取代、僭越了诗歌,诗歌本身只是从属性、工具性的。它表达的是关于国家/革命/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位一体的激进、浪漫、不无狂欢意味的想象,体现了一种历史转折期的乐观情绪,但这种乐观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现实基础、难以实现的主观狂想,它即便不是盲目乐观,至少也是过于乐观了。诸如“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表述固然很“浪漫”、很有“诗意”、很有“煽动性”、很能“鼓舞士气”,但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想当然的臆想到最后往往不得不吞下现实的苦果。“人民的文学”自然值得提倡,但它仍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