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学位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药学专业_第1页
学士学位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药学专业_第2页
学士学位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药学专业_第3页
学士学位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药学专业_第4页
学士学位论文—-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药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省级电大:四川电大分校:成都铁路分校教学点:直属部指导老师:职称:副教授学生姓名:学号:1451001457646专 业:药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制2016年03月21日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 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 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 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 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

2、中的发生率约为20, 1/4 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 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 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 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关键词: 用药合理;药品抗生素;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分析目录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1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22.1 药品因素 2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3、 22.3 其他因素 3三、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3四、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44.1 过敏反应 44.2 毒性反应 54.3 特异性反应 64.4 二重感染 64.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 6五、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85.1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85.2 提高中药安全应用的途径 9六、讨论 10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下面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 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 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

4、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 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 一级医院为90% 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 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 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 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 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 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

5、多是因为耐 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 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 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 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 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 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 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 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

6、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 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 和细菌耐药的发生。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 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 才能得以实现。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ADR勺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 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2.1 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勺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 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 起失眠。 ( 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

7、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 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 斑。(3)药物勺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 药物勺不良反应。 (4)药物勺剂量: 用药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反应, 甚至死亡。 ( 5)剂型勺影响:同一药物勺剂型不同,其在体内勺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 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2.2 患者自身勺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 3 : 2;粒细胞减少症 则女性比男性多。( 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 人和儿童对药物勺代谢、排泄较慢, 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勺机体尚未成

8、熟, 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 现 60 岁以下勺人, 不良反应勺 发生率为 5.9 (52/887) ,而60岁以上勺老年人则为 1 5.85 ( 1 1 3/71 3 )4 ( 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勺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勺不同个体对 同一药物勺反应也不同。( 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 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2.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 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 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3.5 %, 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

9、应发 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0% 5。( 4)减药 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 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 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 患者用药时, 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 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三、怎样做到安全用药(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 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

10、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 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 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 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 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 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 来越引起全社会

11、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 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 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地合理用药。四、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4.1 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 , 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 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 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4.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I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

12、、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 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4.1.2溶血性贫血属于U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抱 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4.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川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 714天出现荨 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 局部坏死。如 : 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 头抱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4.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W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 霉素或青霉

13、素,常在 312个月内发生。4.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 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 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 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4.2 毒性反应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 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4.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 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

14、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 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 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 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 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 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4.2.2 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 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 患者中,第 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 的高

15、度重视。423肝脏毒性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 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 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 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4.2.4 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 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 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 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4.2.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 B头抱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

16、性作用4.2.6 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 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 其中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 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4.2.7 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 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4.3 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 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 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 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 药物的

17、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4.4 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 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 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 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 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4.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 如一些慢性病 (糖尿病、 肿瘤等 ) 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

18、对症治 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4.5.1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 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4.5.2 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 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 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4.5.3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 P450酶系 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 40%, 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19、4.5.4 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 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4.5.5 与利尿剂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 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 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 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4.5.6 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 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 生

20、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 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 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 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 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 ADF监测。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特别是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 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 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

21、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 凝剂的剂量。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 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 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和处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 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五、中药不良反应分析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 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 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但近 年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问题突现, 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大幅上升趋势, 因此, 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必须改变。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5.1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5.1.1 超量使用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 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 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 药。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5.1.2 个体差异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

23、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 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 应比青壮年多。5.1.3 药物自身因素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 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中成药的包装说 明不明确,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 生的重要原因。5.1.4 人为因素如果药不对证,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 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 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5.1.5 剂型因素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 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 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清开灵 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5.2 提高中药安全应用的途径5.2.1 加强管理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