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句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句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深刻认识句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后危机时期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新特点,以及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既充满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

2、进取,大力实施集聚发展、科教兴市、城乡统筹和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五大板块”建设,全面加快对接南京步伐,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成功重返全国百强,达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为“十二五”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GDP达251.35亿元,超规划目标31.35亿元,是2005年的2.37倍,年均增长14%;人均GDP达40870元,超规划目标3870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10亿元和4.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8亿元和14.6亿元,年均增长30.

3、6%和28.3,超规划目标15亿元和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51.3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62.5亿元,年均增长26,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12.5亿元,超规划目标162.5亿元。 2、产业层次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6:58.13:31.27调整为2010年的9.4:54.6:36。规模经济支撑作用明显上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2.9%提高到2010年的50%以上。产业集聚明显加快,形成了自行车及运动器材、光电子、输变电、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群。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4、达1.55%,2010年专利申请量突破千件、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件,创成“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7%以上。民营经济规模持续扩张,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十一五”初的5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左右。现代服务业水平稳步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取得新突破,旅游经济、商贸流通业效益显著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9.6亿元,年均增长17.5%。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分别达35万亩、7万亩,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

5、6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白兔镇应时鲜果生产基地成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我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应时鲜果生产市。 3、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实施城市道路、旧城改造、环境整治、配套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坚持城市扩张与提质并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大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化率达53%,已建和在建的10层以上的建筑达到60多幢。共拓宽和改造30余条城市主次干道,新建42条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总里程发展到120公里。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村村通、安全饮水等工程,镇村公交实现村村通,农村电网、镇区域供水管网、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已全

6、面展开,基本完成村村通宽带、光纤到户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23%,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新增数字电视用户2.5万户,3G网络覆盖城区及主要镇道路沿线,3G用户达7000多户,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市镇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完成新市镇、新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宝华镇、茅山风景区2个新市镇示范点和6个新社区示范点建设,完成黄梅、后白等镇村庄整理工作,全力推进黄梅新村、后白福源等安置小区建设,碧桂园凤凰城大型综合社区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宁句一体化工作有序推进,与南京对接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104国道拓宽改造、122省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和340省道拓宽改造工

7、程开工建设,宁沪城际铁路正式开通,宝华山站投入使用,宁杭城际开工建设,开展了宁句轨道交通建设前期相关工作,市中心客运站开始建设。 4、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改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组建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绩效考核,行政权力实行网上全面公开,行政效能和权力透明度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镇江市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组建以市人民医院为核心、其他公立医院为成员的句容市医疗集团,在全省率先实行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并轨管理,依托新农合制度

8、,创立学生大病救助“句容模式”。文化广电体制、要素市场、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由我市民营企业投资设立2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茅山村镇银行成立,江苏银行在我市设立支行,创成“省金融生态示范县”。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3%,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比“十五”增加2.6亿美元;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比“十五”增加7.47亿美元。制定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开展上市辅导和培育,唐邦机电在美国成功挂牌,华龙橡胶、三圆制桶等企业正积极实施上市计划。 5、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不断优化,

9、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新建了崇明小学、河滨路小学和5所幼儿园,平稳实现1所民办学校、2所改制学校回归公办。一举创成省四星级职校、高水平示范性职校,荣获“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市”等荣誉。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入学率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8%。文体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市10个乡镇均完成江苏省合格文化站创建工作,人均拥有体育活动面积达1.27平方米。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总投入达1.8亿元,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创成“省卫生应急示范市”、“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市”,

10、“国家卫生城市”2010年再次通过国家复审。全市继续保持较低生育水平,人口基本实现零增长,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9%以上,2009年创成“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保持在95%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9.9%,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就业再就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12152元和5405元增加到2010年的22710元

11、和9720元,年均增长13.3%和12.4%。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完成“平安句容”、“法治句容”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连续六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安全市”,连续两年被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双拥工作不断加强,顺利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6、生态建设全面加强。进一步完善环保预审制度,强化水资源保护,巩固达标排放成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9%,医疗废物、废水安全处理率达100。退耕还林、退渔还湖等生态项目加快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9%提高到26.8%,新增城市绿地37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3平方米。环境质量

12、综合指数保持在85分以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预评估,国家生态市创建深入推进,5个镇创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镇创成国家生态镇,成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十一五”期间,关闭露天采石企业59家、采石宕口155个、砖瓦窑厂15座、化工企业43家,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稳步推进,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1%左右,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国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累计实施土地复垦项目314个,土地复垦整理总面积达4.9万亩,新增耕地总面积1.9万亩。 我市“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的顺利实现,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空间布局优化,推动集聚集约发

13、展。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重点,全力推进宝华新城、临港工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空港新区、南部旅游等“五大板块”建设,句容对接南京的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举措更加扎实有力,为我市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突出产业层次提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引进碧桂园、台湾仁宝集团、天工钛业、跃龙汽车、三鑫科技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产业基础进一步稳固。立足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着力发展旅游、总部经济、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全市的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产业特色得到彰显,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做优经

14、济发展平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51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162.5亿元,五年投资总和是“十五”期间的3.2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结构得到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为实现全市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突出城乡统筹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开展大规模村庄整理,大力推进新市镇建设,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把保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乡低保、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产业提升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性矛盾随

15、着发展的加快越来越突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进程不快。投资增长较快,但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不足,投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全民创业氛围还不浓,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快,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不足,企业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不强;土地、资金、高端人才等要素资源供给不足,对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三是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差距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城镇登记失业率较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企业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教、卫生、文化等方面投入不足,入学

16、难、看病难的问题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宏观环境分析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向纵深推进,扩大内需政策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这些都为句容跨越发展、加速转型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句容在长三角地区和南京都市区具有极为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京沪、沪宁、宁杭高速铁路和宁句快速通道的通车或开工,将进一步拉近句容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

17、,更好地接受长三角辐射带动,加快句容与南京同城同建的步伐;句容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资源,在未来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必将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这些优势,将推动句容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腾飞。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市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状况急需改变,创新型城市和创业型城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我市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高投入、高资源消耗状态,建材、输变电等高耗能企业占GDP比重较大,节能降耗任务繁重,传统产业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社会建设、民生改善与经济发

18、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市面临着较大的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资源环境和区域竞争等多重压力。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更加主动地抓住并用好机遇,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埋头苦干,加快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腾飞。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立足基本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速转型升级,全面跨越赶超”主

19、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把句容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科教文化繁荣、民主法制健全、生态环境优美的“南京副城”而努力奋斗,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大力实施以下五个战略: 一是同城同建战略。坚持以打造南京副城为目标,在发展理念、城市规划、通达能力、空间布局、建设标准、城市管理、产业结构、综合环境、文化品位等方面,全面实现与南京的对接,加快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同城时代。 二是创新引领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

20、积极引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产业。 三是城乡一体化战略。坚持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是富民优先战略。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大力推进

21、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五是生态文明战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打造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生态城市。 (二)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其中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24%;社会消

22、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中进档升位。 产业层次明显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95%,高效农业增加值占一产比重达到45%;工业经济质量更高,新兴产业实现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比重超过45%以上,力争达48%;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三新”建设加速推进,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化率达

23、到60%以上。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降低15%以上;城乡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3%,人均绿地占有面积19平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在2010年排放总量基数上削减5-1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500元,年均增长12.25%;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0元,年均增长12.5%。 三、重点任务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要实现经济

24、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突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全面实施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六大建设工程。 (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提升产业层次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以集聚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推动区域合作交流,加速产业对接步伐;推进“五大板块”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更新招商引资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推动句容经济跨越赶超。 1、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全面增强发展后

25、劲 突出传统产业现代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主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高端产业转移,重点加强与央企国企以及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建,着力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新兴产业产品重要部件和关键技术,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1)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扩大新兴产业规模。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光学元器件、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激光影象显示、液晶显示、TFTLCD/LED新型平板显示器等产品开发生产。加快三鑫电子等光电子企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由光电子技术、光显示向附加值高的计算机、背投影电视、影像显示、3G手机及生物医药工程影象设备等应用

26、领域拓展。加快推进纳赛诺科技微型激光投影仪及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将激光影象显示产业园打造成以激光影象技术与产业为平台的新型电子产业园。 新能源。以非晶硅材料、光伏太阳能制造为基础,延伸发展并网控制系统、光电非晶硅材料、光伏太阳能电池以及配套和集成系统、太阳能和风能电池生产设备等新能源产业,并逐步实现产业化。重点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生物质能发电、薄膜太阳能发电、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建设。 新材料。临港工业集中区和边城镇等区域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塑料材料、陶瓷纤维材料、新型航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项目。以建设宁武新材料园为重点,打造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以育达为主的PMI泡沫复合材料项目发展

27、;鼓励华阳金属管件等企业围绕航空、运载火箭、雷达等领域开展新材料研发。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 软件。以开发区和宝华为主体,重点培育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软件的设计与研发,立足现有基础向客户服务器支援、培训、网络管理、数据中心以及广域网管理等领域拓展。重点推进仙宝智慧谷建设,加快引进各类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入园。 新医药。以天晟药业和苏南药业为核心,建设中草药提取基地和白蚁抗风湿药品生产基地。重点推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抗肿瘤中药和抗风湿药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引进消化、自主研发

28、、技术嫁接等多种方式,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推进“千百亿”工程,做大优势产业,重点加快推进光电子、建材、输变电、运动器材等特色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链条延伸,促进转型升级,增强竞争能力。 加速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加大产业布局引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特色产业为主体、“五大板块”为载体,积极引导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国家级光电子特色产业基地,临港工业集中区形成建材产业生产、营销、中转基地,开发区、华阳镇联合组团构建自行车及运动器材生产基地,创成省级运动器材集聚监管示范

29、区,争创省级出口产业基地。开发区、后白工业集中区集群发展输变电及配套企业,规模化生产智能电网、智能化电气元器件、超高压等级输配设备、铁路配套高端电磁线、节能绝缘子等产品。 狠抓骨干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战略投资和合作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出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竞争力的优势品牌群体。力争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3)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完

30、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加大创新投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全社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的逐步增长。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基金,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新增创业投资公司1家,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确保市本级科技支出占当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 优化创新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动力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用共建实验室、实验基地、合作开发等形式,发展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加快人才高地建设,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31、,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加快实施省“双创”、镇江市“331”和我市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等引才计划。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人才培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加快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促进技术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达到2.5%,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1家。 筑高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南京“智慧新城”建设,加强与驻宁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发挥省级句容市

32、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句容今太科技创业园的科技孵化先导作用,在开发区、宝华新城、边城、郭庄建成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我市产学研合作的先导区、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区、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十二五”期间,新增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基地1家,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5家,总孵化区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 (4)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对创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降低入驻门槛,强化吸纳集聚,激发创业活力。坚持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发

33、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技术创新不足、市场开拓渠道有限等突出问题,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大力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国内上市企业达到3家。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自主品牌创建,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商标注册、运用和管理机制,方便完备的社会服务机制,政府主导、支持有力的激励推动机制。2015年,全市拥有行政认定驰名商标总数不少于5件,著名商标总数20件以上,镇江市知名商标80件。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

34、化、层次提升。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成为我市第一大产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30%以上。 (1)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以人民路、东大街为中心的传统商业街区,大力发展以新世纪广场为中心向华阳东、西、南、北路辐射的城市中央商务区,积极培育以世贸广场为中心向周边扩张的城市西部副商业中心。精心打造商业步行街、餐饮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商务服务街、精品商业街五条特色商业街,大力引入大型商贸集团,加快高档商城、大型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城市商贸物流产业带、休闲观光产业带,加快建设专业市场聚集区、自行车市场物流园区、农副产品市场物流园区和钢材建材市场物流

35、园区等专业商贸功能区。建立适应多层次消费群体的多元化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全面提高市场集聚辐射能力。到2015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万元。 (2)旅游业。依托句容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继续抓好茅山风景区开发、建设,把茅山风景区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国内著名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加快推进宝华山风景区深度开发,全面提高宝华山风景区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标准,全面启动赤山湖开发建设和茅山乡村旅游大观园建设;新增一批2A、3A级旅游景区,建成3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加快推进茅山蒙爱城、白沙村乡村旅

36、游、龙山湖休闲农业观光园、赤山湖旅游区政通文化旅游新城等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整合句容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反映句容历史、文化的景区景点,构建较为完善的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长三角驰名的高档旅游度假区。到“十二五”期末,建成星级酒店总数30家,其中四星级以上10家;旅行社总数达到18家,导游、讲解员人数达800人;全市游客接待累计实现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00亿元。 ()服务外包业。把软件作为服务外包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优先发展,重点培植信息技术外包,适时开展业务流程外包。创新合作方式,积极承接南京、上海等主要基地城市转包、发包、分包业务,逐步培育具有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企业群体。强

37、化与南京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对接,呼应南京“仙宝智慧谷”建设,注重利用南京及周边地区人才、科研优势,以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创意设计为主体,在宝华建设“智慧园区”,创成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大力推进开发区、空港新区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我市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递增50%,2015年服务外包收入达5000万美元,争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房地产业。充分利用宝华新城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高档次规划,高品位建设,大力发展中高档房地产。全力推进碧桂园凤凰城大型综合社区建设,着力建成现代化高档小区。深度挖掘“秦淮源头”水文化,放大我市水资源独特魅力,加快推进边城仑山湖、茅山、

38、赤山湖等区域的高档房地产业发展,使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精品建筑与我市独特的旅游业、生态建设交相辉映。 ()现代金融业。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推进创业投资、信托管理、金融租赁、货币经纪等新型金融服务业发展。鼓励本地民营企业参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业,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活跃金融市场。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结算业务、中间业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为我市企业上市提供中介服务,加快提升我市金融服务水平。 (6)现代物流业。依托空港和长江港口区位优势,大力建设信息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39、临港工业集中区加强与龙潭港区配套,重点发展重型制造业原料和产品的仓储、中转、运输和信息服务以及大型生产资料专业市场。郭庄空港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品和农副产品综合物流以及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加快推进宝华雨顺、唐邦物流等项目。 3、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准的要求,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狠抓发展,初步形成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基础配套、生态良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农业,着力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 (1)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紧紧抓住企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两大关键,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

40、推广农机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鼓励农业设施向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纽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农超对接”等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到2015年,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建设合作联社20家,入社5万户,占纯农户比重达80%。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总值达50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实现增加值2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三品”认证总数达100个以上,地理标志农产品有较大的突破,认证产品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80%以上。 (2)加快

41、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应时鲜果、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规模,不断优化“苏南10万亩经济林果带”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农科所农业综合示范园、嘉汉苗木园、白兔省级应时鲜果产业园、“容天下”农业文化休闲园和现代农业物流产学研基地等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努力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示范平台、种子种苗生产基地、产业带动载体,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 (3)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

42、力量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通过资金扶持、贴息补助、强化服务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力争到2015年,全市三级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二)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动力,努力建设南京东部副城 按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实行新型工业化与城市现代化相结合,推进城乡统筹,加大建设力度,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内涵,加快同城同建,打造南京副城。 1、统筹城乡规划。全市规划按照全面对接南京的要求,与南京城市规划实现对接,为推进同城同建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完善边界地区规划,加快宝华与仙林龙潭、下蜀与龙潭沿江

43、、开发区与汤山、郭庄与湖熟等重点交界板块规划对接。破除行政壁垒,建立长效协调机制,探索与南京接壤地区联合开发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区域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一体化。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构建“两环”(建设环、生态环)、“三轴”(宁镇轴、沪宁轴、宁杭轴)、“二楔”(宝华山绿楔、赤山湖绿楔)的市域空间组织结构和“中心城区新市镇新社区”三级城镇体系结构。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采取北拓(发展居住、服务功能)、西进(发展产业功能)、东南优化(完善生活居住功能)的发展策略,扩展主城区发展空间、优化主城区空间结构,提升存量土地价值,全面提升城市中心功能。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新市镇、新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进

44、一步修编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构建从城区到新市镇、新社区的层次清晰、职能分工明确、人口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围绕南京副城目标,加速人口集聚、强化承载能力。“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0平方公里、25万人。 2、提升城市品质。城市建设坚持现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方针。大力推进旧城综合改造,切实改善居住条件。注重城市出入口、主要街道的详细设计,精心设计城市天际线、滨水空间,统筹考虑整体色调、建筑高度、建筑组合形态,打造精品项目和地标建筑。加快房家坝公园等城市景观建设,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档次,建设城市“生态绿色长廊”,增

45、强城市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 3、增强服务功能。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综合协调能力。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业,实现住宅管理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加强城市交通、治安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突出问题集中治理行动,实现城市秩序和市容市貌大改观。科学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做到用地优先保障、建设优先实施。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商业中心、交通枢纽、文体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健全商贸服务体系,完善娱乐休闲设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提高吸纳人口能力。增强承接南京部分城市功能转移的能力,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着力引导南京金融商务、科技研发、文

46、化创意、旅游会展等服务功能向我市延伸,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统筹建设城乡供排水、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全市区域供水覆盖率达100%以上,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城区天然气气化率达70%,天然气管道逐步向新市镇和农村延伸,形成现代化市域基础设施网络。 4、提升农村形象。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努力改变农村发展面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水利、通信、供水、河塘清淤、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村庄美化绿化等建设工程,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到“十二

47、五”末,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运营管理的新型城乡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进新市镇、新社区、新园区建设;按照统筹布局、集聚集约、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等要求,积极开展村庄整理,稳步推进中心集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 5、完善交通路网。加快交通网络建设,以高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多种区域大交通建设为契机,加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整合,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以及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快速、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初步构筑一体化的结构均衡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公路:尽快实现与南京市区和重要对外交通枢纽的快速公路衔接,按10车道快速

48、路标准改造S122句容段,完成S337(汤山至宝华段)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实现句容市区与龙潭港区、宝华枢纽的快速联系;按一级公路标准拓宽改造G104、S340、S358(宁茅线)、S266(句茅路)句容段、122省道句容至白兔段,完成疏港一级公路建设,开通沪宁高速大卓道口。完善市域内部路网骨架。充分利用外围便捷完善的大交通网络,为旅游开发和城镇发展提供服务,实现全市路网由“树状”向“网状”转变。提高路网总体技术标准,对全市路网进行有步骤的技术改造,重点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改造,改变现有道路等级标准不规范,交通安全设施缺乏等现状。铁路:重点推进沿江城际铁路、宁句轨道交通(南京都市圈快速轨道S6线)的

49、规划建设。枢纽场站:加强枢纽场站建设,提高运输效率。完成句容市客运中心枢纽、宁杭城际句容站的规划建设,以及围绕综合交通枢纽的集疏运网络建设;各镇(管委会)新建一个中心客运站。航道和港口:加快建设句容港公用码头,并贯通码头与疏港公路的连接;加快句容河、大道河内河航道的疏浚整治,提高通航能力。公交:开通句容市区与南京间的城际公交;完善句容市区至各镇的城乡公交,加强各镇内部的镇村线路建设;开通句容旅游公交环线以及南京、镇江至宝华山风景区、茅山风景区、赤山湖风景区的直达旅游公交线路。 (三)以创成国家生态市为载体,努力打造苏南生态高地 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节

50、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气候适宜型社会。 1、推进节能减排。围绕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重点环节,对全市化工、建材、电力、冶炼等重点耗能行业,组织实施节能改造,全面完成COD和SO2等污染减排任务;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继续加大技改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能耗准入标准。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加快建设城乡绿色照明体系,提高散装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加强资源回收利用,推广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利用、中水回收利用等项

51、目,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 2、狠抓环境治理。加快建设大气主要污染物削减系统工程,完善太湖流域水质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坚持开展秸秆禁烧行动,加强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保护,大力整治城区扬尘污染、城市废水排放、建设噪音和交通噪音,开展机动车尾气检测。完善医疗废弃物管理,加大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力度。继续推广测土配方和植保专业化防治,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加快实施太湖流域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工程,积极推进“五改”工程,加快形成实施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置系统,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突出实施氮磷拦截工程、整治农村污水、畜禽养殖污染,不断改

52、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 3、加强生态保护。严格按照江苏省主要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公益林、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等禁止开发区域的保护力度。严格禁止开采,积极开展环境恢复治理,对废弃矿区和宕口进行景观式修复。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禁采区中严重影响环境的矿山整治工作。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严格保护耕地,推进万顷良田工程,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4、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软件)、旅游、服务外包等低碳产业,培育壮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低碳工业集群和服务业集聚区。制定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建立健全适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价格、信

53、贷、政府采购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大低碳、循环经济宣传力度,改善用能方式,引导绿色消费。以企业和园区为重点,积极做好低碳、循环经济的试点与推广,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一批低碳、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快提升城市“软实力”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旅游和“茅山道、宝华佛、先吴韵、红色魂、秦淮灯”等地域文化为基础,实施重点区域提升改造,加强生态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

54、、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重要依托,有利于文化与经济结合的创意产业。建立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高起点编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组建句容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盟,加快推进现有的宝华可一文化艺术产业园、郭庄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加强与高等院校、知名文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大力引进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战略投资管理者,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培育文化产品特色品牌,通过出版、发行、艺术等形式,拓展文化产业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人文荟萃、产业集聚的局面。 3、大力发展文体广电事业。坚持

55、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强化文化产业引导,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快市文化活动中心、影视中心、图书馆、档案馆、乡镇文化站、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2015年完成对全市农村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转换。发展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事业,继续抓好节庆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月活动、全市运动会以及“市长杯”乒乓球比赛等传统的全民健身活动,积极争取承办全国大型赛事。 4、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新一轮文明先进集体创建活动,切实提升创建水平,尤其是提升文明村镇的创建质量,将江苏省乡风文明建设评估体系及操作手册的要求吸收进创建评选办法。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为

56、农村、农民多办实事。不断丰富文明城市建设内涵,继续深入开展“道德模范”、“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坚持抓好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培树,继续加大对赵亚夫、李巧生等身边道德模范的宣传,使这些全国全省先进典型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成为激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善于发现和培树典型,用身边的凡人善举、平民英雄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弘扬社会新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美德少年”等各类评选活动。 (五)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根本,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十二五”期间,把建设“和谐句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和谐发展。 1、

57、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有效增加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宽裕安康,共享全市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指导制度,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六年倍增。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2、健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等内容为主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住房保障制度,以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为重点,逐年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步提高城乡保障水平。建立

58、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新农合(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专题研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多元投入、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末,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农村居民应保尽保,覆盖率99%;加大住房保障建设力度,建设或购置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套(间)以上,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加大

59、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突出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的就业、转业退伍军人优抚安置等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20万人。 3、提升教育质量。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着力建设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落实市级统筹、市镇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90%左右的公办幼儿园创建省优质园,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9%以上,积极发展03周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按照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标准,实行标准班额办学,争创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基本实现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小学、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