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商鞅变法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商鞅变法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商鞅变法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商鞅变法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商鞅变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商鞅变法篇一:高二历史选修-商鞅变法教案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春秋战国概念: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

2、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

3、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

4、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1)农业: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农田施肥:沤肥技术荒地开垦: 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

5、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途径:变革 (4)措施: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

6、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7、【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备注: 1、齐国“相地而衰征”: 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这样,农民就不迁移。如果不分土地好坏都收一样的税,住在坏地的农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迁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

8、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2、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 “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尽地力之教

9、”: 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意思是: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建议:将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国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税的收入。 、“平籴(d)法”: 背景:三家分晋后,于公元前445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位。不久他就认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这次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平籴法”。 目的: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实质: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

10、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法经: 法经是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系统总结各诸侯国成文法的基础上编定的,是魏国变法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1)法经的指导思想是: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 ,即将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人身安全及统治秩序作为首要任务。 (2)法经共有6篇,即

11、盗、贼、囚、捕、杂、具。其中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的内容是 “ 具其加减 ” ,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 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其他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 (3)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国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经为蓝本。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 “ 改法为律 ” 。 、吴起变法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

12、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 (1) 均爵平禄。楚国爵禄是世袭的,即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亦可承袭享有爵禄;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极大地伤害了将士的积极性。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另外,“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吴起要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2)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

13、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3) 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但都未及开发。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 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

14、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是可以想见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按照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春秋时期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但主要是改革经济基础,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战国改革由经济基础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必要性: (

15、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 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 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 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 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 民风质朴,充斥

16、尚武精神。(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篇二:高中历史选修一 商鞅变法 文档 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 科目:历史 期数:第28期 时间:2012年12月24日 教师寄语: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编写:雷院欣 同智强 领导审核: 班级:组名: 姓名: 第2讲 商鞅变法 走进文本 问题导读单 【教学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经济方面的变化: (1)、农业发展: 和 出现并逐步推广,农业生产有较大

17、发展。 (2)、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4)、阶级关系变化确立,社会阶级关系变化,旧贵族势力开始分化没落,有 2政治方面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 。 (1)、春秋时期的变革: 齐国管仲改革:采取“ 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承认了私人对 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 ”。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 原因: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18、。 胜利的目的。表现:魏国的李悝变法 楚国的吴起变法 3军事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 战争。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 4文化领域的变化 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 ”的格局。思想文化领域呈出现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 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变法改革的条件和机遇 1有利条件 (1)、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势力相对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 (3)、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2面临的历史机遇 A、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B、中原

19、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 可能性。 3直接原因 公元前361继位。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认为是莫大耻辱,决心发愤图强,改革国内的经济、政治与军事,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前后两次,都是围绕着“这一宗旨展开的,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等多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 ,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废除“ ”:建立二十等爵制

20、,奖励军功。 (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 法: (3)、普遍推行县制: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由国君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3、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 烧毁宣扬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制定了秦律。 4、社会风尚习俗方面-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 四、商鞅变法的结局及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的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商鞅变法的进步作用: (1)总评: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A、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改革推动了秦国社

21、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C、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实说明】 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 制度, 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 .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点拨】 走进课堂-问题解决评价单 【合作探究】1

22、、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变法改革的潮流? 2、重农抑商这一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课后巩固-问题训练评价单 1、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 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 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

23、法的原因。 2、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 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 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

24、万,而贫者食糟糠; 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 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3)、从材料三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材料三中的“务本”“王 制遂灭”各是什么?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篇三: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复习学案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

25、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1. 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2. 根据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对秦国发展所起的作用。 3. 从商鞅变法的结果中认识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习导航: 一、春秋战国 (一)时间: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二)时代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时期 1.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变法运动兴起 3.军事: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百家争鸣”;尤其是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