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学经典名著导读之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导读目录 01作者生平 02儿童心理学目录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导读目录 01作者生平 02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目录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导读目录 01作者生平 02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目录 03 主要观点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导读目录 01作者生平 02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目录 03 主要观点 04 对教育的启示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2、代表人物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最著名心理学家被排名为67位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犹太人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犹太人 家中7个孩子,排名老三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犹太人 家中7个孩子,排名老三 患有软骨病,四岁才能走路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犹太人 家中7个孩子,排名
3、老三 患有软骨病,四岁才能走路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 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犹太人 家中7个孩子,排名老三 患有软骨病,四岁才能走路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 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 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求学时成绩平平,
4、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 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年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 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年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成为一名眼科医师,关注身体残疾带 来的自卑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 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年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成为一名眼科医师,关注身体残疾带 来的自卑 后转向精神病学,
5、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精神 病症的问题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1896年应征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1896年应征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1899-1900年与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里行医, 结识后者并成为好友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1896年应征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1899-1900年与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里行医, 结识后者并成为好友 1902年参加弗洛伊德组织的维也纳周三讨论 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
6、的核心成员之一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1896年应征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1899-1900年与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里行医, 结识后者并成为好友 1902年参加弗洛伊德组织的维也纳周三讨论 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1896年应征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1899-1900年与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里行医, 结识后者并成为好友 1902年参加弗洛伊德组织的维也纳周三讨论 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
7、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4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1920年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中 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1920年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中 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创 建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1920年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
8、在学校中 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创 建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 1932年在长岛医学院任医学心理学的讲座教 授,1934年定居纽约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1920年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中 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创 建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 1932年在长岛医学院任医学心理学的讲座教 授,1934年定居纽约 1937年赴苏格兰阿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儿童的人
9、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发表著作 论神经症性格:1914,1974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理解人类本性:1918,1957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1971 生活的科学:1927,1969, 自卑与超越:1932,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870-1937)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书名: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The Childrens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译者:韦启昌 时间:2014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
10、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言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第五章 自卑情结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译者序 第一
11、章 导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 的对策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 的对策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
12、心理及其相应 的对策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 的对策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 的对策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13、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1 个人心理问卷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作者生平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1 个人心理问卷 附录2 五个孩子的个案及其评论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主要观点 01心理发展的动力 02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03自卑情结及其作用 0404自卑感产生的原因 05出生顺序 06如何克服自卑感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01 心理发展的动力 主要观点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1 心理发展的动力
14、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为摆脱自卑感,追求优越感。 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人类的自卑感始终存在,原来的自卑感被克服后,又 会产生新的自卑感。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1 心理发展的动力 主要观点 一、 儿童出生后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儿童的 生存都要完全依赖成年人。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1 心理发展的动力 主要观点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要不断地加以改进。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1 心理发展的动力 主要观点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要不断地加以改进。 每个人都渴
15、望有优越感的目标,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追求的生活意义,是建立在他的 生活方式之中。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主要观点 每位儿童都在追求优越感,因此父母和教师的任务: 1)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使其努力沿着一条有益和有成就的方向前进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主要观点 每位儿童都在追求优越感,因此父母和教师的任务: 1)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使其努力沿着一条有益和有成就的方向前进 2)确保儿童在努力给自己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心理疾病和思想混乱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主要
16、观点 如何进行这一工作呢? 要指导儿童区分有益的努力还是无益的努力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主要观点 如何区分有益还是无益的努力? 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主要观点 如何区分有益还是无益的努力? 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一切有成就和有价值的东西是与社会有关的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主要观点 如何区分有益还是无益的努力? 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一切有成就和有价值的东西是与社会有关的 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他的社会感情,即增强儿童和社会紧密相关
17、的这种意识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3 自卑情结及其作用 主要观点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3 自卑情结及其作用 主要观点 自卑情结是过度、反常的自卑感迫切需要得到容易的补偿和似是而非的满足。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3 自卑情结及其作用 主要观点 自卑情结是过度、反常的自卑感迫切需要得到容易的补偿和似是而非的满足。 会使儿童丧失勇气追求优越感,不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成功 这会导致儿童用一些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自卑感,如口吃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4 自卑感产生的原因 主要观点 生活经历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4 自卑感产生的原因 主
18、要观点 生活经历 能力低、父母管教太严的儿童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4 自卑感产生的原因 主要观点 生活经历 能力低、父母管教太严的儿童 成长经历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4 自卑感产生的原因 主要观点 生活经历 能力低、父母管教太严的儿童 成长经历 身体有缺陷、疾病、相貌不漂亮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5 出生顺序 主要观点 出生在同一家庭的儿童,由 于出生顺序不同,造成家中 不同地位,使他们形成不同 的生活风格。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5 出生顺序 主要观点 头生儿童(老大) 一出生就受到父母过度注意,因此受到溺爱 但是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
19、生,溺爱会下降 因此老大的自卑感大多强烈,唯我独尊害怕竞争,较难教养。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5 出生顺序 主要观点 家里老二 一般不会得到父母更多的溺爱 会形成强烈的寻求优越特性 有竞争性格特征,成就动机强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5 出生顺序 主要观点 家里老三 权力欲望较弱 容易受到纵容,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性格懒散不会体贴人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6 如何克服自卑感 主要观点 决定儿童成长的因素既不是其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儿童对外在现实的 看法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6 如何克服自卑感 主要观点 决定儿童成长的因
20、素既不是其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儿童对外在现实的 看法 全力帮助、教育,要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念,以激发他们的思想和潜力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6 如何克服自卑感 主要观点 要教育孩子,不要把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困难只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成功并不总是伴随着我们的努力,有时候我们的努力没有获得卓然的成绩,但成功的例子足以 补偿我们所做的一切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1 是否应该因为小孩上学迟到而惩罚他? 对教育的启示 不能一味批评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是否应该因为小孩上学迟到而惩罚他? 对教育的启示 不能一味批评 必须给儿童时间去学
21、习、适应;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01 课堂测验 01 是否应该因为小孩上学迟到而惩罚他? 对教育的启示 不能一味批评 必须给儿童时间去学习、适应; 惩罚只能加剧他们在学校不愉快的 感觉,更加认定自己无法在学校待 下去。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1 是否应该因为小孩上学迟到而惩罚他? 对教育的启示 有些儿童他们对争取学业成功都不抱什么希 望,总是低估自己。 责任却常常在家长和老师。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严厉的惩罚手段可以使儿童改正吗? 对教育的启示 认为用惩罚手段就可以使儿童改正 的教师总以失望告终。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严厉的惩罚手段可以
22、使儿童改正吗? 对教育的启示 认为用惩罚手段就可以使儿童改正 的教师总以失望告终。 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能使一个存心懒 惰的儿童变得勤快起来。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严厉的惩罚手段可以使儿童改正吗? 对教育的启示 如果儿童真的发生了转变,那只是由情势的转变所引致。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2 严厉的惩罚手段可以使儿童改正吗? 对教育的启示 如果儿童真的发生了转变,那只是由情势的转变所引致。 例如,有些儿童在学校的最初几年,学业停滞不前,但换了一个新的学校,随着环境 的改变,孩子变得异乎寻常的发奋努力。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3 一次谈话就可以改变儿童吗?
23、 对教育的启示 不能。 儿童如果多年沿着一个错误的 方向发展,那么,不可能通过 一次谈话就期望他改变他的生 活方式。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3 一次谈话就可以改变儿童吗? 对教育的启示 不能。 儿童如果多年沿着一个错误的 方向发展,那么,不可能通过 一次谈话就期望他改变他的生 活方式。 教师需要有耐心。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4 家长和儿童应该知道智力测验的结果吗? 对教育的启示 不应该。 家长和儿童不知道智力测试的真正 价值。他们认为测试的结果代表了 一个最终的和完整的评定,以为这 个儿童的命运由此而定了。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5 应该强制学生把成绩单交给家长吗? 对教育的启示 一定要慎重。 某些家庭对儿童管教很严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5 应该强制学生把成绩单交给家长吗? 对教育的启示 一定要慎重。 某些家庭对儿童管教很严 如果成绩不好,可能不回家, 甚至会感到极度绝望而自杀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课堂测验 06 应该设置快慢班吗? 对教育的启示 这种做法不好。 入学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