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陪导散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1页
引陪导散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2页
引陪导散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3页
引陪导散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4页
引陪导散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陪”“导”散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富阳区场口中学 肖钢 裘慧珍内容提要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围绕文本对话,与作者真实情感共鸣的过程。情感的共鸣是源于文本对话,动于情感体验,成于言语表述。教师既是文本对话的引路人,又是情感体验的陪伴者,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引导者。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逐层深入,带领学生诗意地走进文本,体悟情感,抒发自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笔者基于散文教学经历,叙说散文教学中从引读者到陪读者再到导读者的角色体验 关 键 词 陪读 导读 散文教学 教师角色散文被人称为“文学小精灵”,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

2、达自由,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散文阅读犹如旅行,体验和感受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散文的意义与价值离不开主体间通过文本解读得以显现的精神对话。师生主体间对话的运行状态及其结果,直接决定着散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师生围绕文本进行主体间对话的运行过程中扮演着的不同的角色。一、 开门人:引生入文散文有三大特点:写真记实、形散神聚、语言凝练。作者所叙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真实、隐藏作者良苦用心的选材,高度凝练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树起一道美丽的屏障。学生想走进她,却找不到门。此时,教师应扮演好开门人角色,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

3、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了这种动力,能把学生引入学习环境中。散文的教学尤为如此。散文的创作过程就是用优美的语言表述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及其感悟的过程。散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用各自的生活经历去感知文本所叙经历的过程,兴趣同频是十分重要的。在散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文章内容、师生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设法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如:学习老舍的想北平时,我先设计如下问题:如果让你来写富阳,你会选择什么来写?请说明理由。学生1:我会写龙门古镇。理由:因为它是富阳最有代表性的风景区,是富阳文化的一部分。学生2:我会写富春山居图。理由:因为它是富阳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代表作,是富春山水的代言人

4、。学生n:我会写路边小花、市井小贩、冬日暖阳,乌篷小船。理由:因为这些小事物、小人物能体现富阳的特质。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每个人写文章时,都有自己的考虑,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感悟的事物来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这位人民艺术家会选择什么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这样,学生就渴望了解,文学大咖会选择什么事物来写文章,是宏大的,还是微小的,于是阅读的兴趣就浓了。又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我把我大学拍下来的冬季校园里那片凋零的荷唐传到班级空间,让学生去欣赏,同时布置了一个周末作业,要求学生周日返校时去学校旁边的荷塘四周走一圈,然后写一段有关荷塘的描写性文字。第一课时,我将学生描写

5、荷塘的文字有选择性地呈现出来,要学生评价。学生都以为我在上作文指导课。快下课的时候,我抛出一个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自清的描写与我们的描写在角度、手法和层次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在观己之后再观文,就会读得格外投入。兴趣浓境界自然深,收获也自然就多些。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文本与读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散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消除张力,教师应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并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很多时候,我们读懂了文本,却读不懂文意。我们能读出文本符号里面的那个世界,却无法理解作者心中要表述的那个世界。此

6、时,老师要当好开门人,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学生揣摩、理解作者渗透于文本背后的情感,开一扇门。如: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学生能读出文本中的画面,却读不出作者想要诉说的那种明朗。于是,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郁达夫故居(学校离郁达夫故居2公里)查看郁达夫的生活经历。结果,学生查到:在大革命失败后,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往杭州,在杭州生活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寂寞。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字,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这样,学生

7、有了这些生活的经历,对作者寄诸山水的那种愉悦,对作者借山水愉悦自己的那份明朗,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理解。3.选好入口,找到突破。文本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它承载着太多的东西,有作者的情感,有作者主观意识加工过的客观世界,有言语层面的艺术技巧,还有社会层面的文化知识、情感价值观等。这个系统的打开是一个由浅入深、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动态过程。读者囿于个人素养而能达到的境界不尽相同,学生们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望文却步,无从入手。此时,老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阅读素养,根据文章意义与价值,选好散文教学的切入口,为学生阅读散文开一扇门或开一扇窗,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如:学习曹文轩的前方时,我先分析学

8、情。高一的学生理性思辩的能力还不强,哲理性句子的解读能力还较弱,很难一下子读懂曹先生的这篇哲理性较强的摄影散文。这样的一篇美文摆在学生面前如同一个精美的珠子,拿不起也不愿意放下。于是,我将散文教学变成实用性文本的教学,让学生进行信息的筛选,让学生以段为单位,找出各段中自己读不懂的或者自认为较有深刻道理的句子。等学生找出各段中难懂的或有深刻道理的句子之后,我们再进行整合,于是就教学的问题就集中在以下六句话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的眼中、心中,总有一个前方;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

9、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课堂教学的对话就沿着这六句话展开,曹老先生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有了走进文本的切入口,学生阅读思维的触须就会慢慢伸进文本的内核,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展开对话,课堂就会丰盈起来二、 陪读者:伴生读文散文教学的张力来自学生与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层次差异。师生因文化素养、阅读习惯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不同,教学对话的展开就很难在同一个频道进行。从心理学上分析,课堂教学对话的双方,理论上是平等的,但师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不一样的,在老师看来不是疑难的地方,

10、学生就是理解不上。教学预设中,老师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设计问题探讨环节,而这些问题未必就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于是教学对话的生成很多时候是动态生成,与预设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散文教学时,老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引读到陪读,当我们蹲下来与学生一起读文本时,当我们从学生视角与文本对话时,我们会发现散文教学对话里的另一番风景。具体操作如下:1.以读带讲,把握线索。把握散文的线索,是解读散文的关键。如果说丰富的散文材料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那么把这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的是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散文的始终。这样的红线往往通过感性读来把握。我在散文教学时,我喜欢零起点教学,

11、先带着学生不带任何任务地朗读,可以是老师带读,也可以由学生齐读,然后,在评价读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把握散文的线索。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我让学生推荐自己感兴趣的语段,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读。读完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语段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到了朗读的语气与作者相表达的情感的关系,于是,我趁机问学生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是“冷雨”这样,散文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在读的过程中,在师生评价“读”、讨论“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解决了。2.师生互动,共话趣点。散文教学师生对话的不同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的读文目的不同,

12、老师以解决问题为主,而学生以体验趣味为主。一个是理性的功利,一个是感性的享受。如何将教学的疑点与学生的趣点结合起来,就需要教师蹲下身子,做学生的陪读者,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和学生共话阅读趣点的同时带进教学的疑点。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我以读带讲,带着学生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冷雨。我顺势追问:冷雨到底是种什么样的雨,你们感不感兴趣?学生1:冷雨就是雨下在身上使人感觉到凉。学生2:不对,凉与冷是有区别的。师:那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冷”与“凉”的区别。学生3:“凉”是皮肤表层的感受,“冷”可以更深入一些于是,我和学生将教学对话的直指“冷雨”,直指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时听雨时的感受(凄清、凄

13、凉、凄楚、凄迷)这样,师生互动中,教学的疑点与学生阅读的趣点结合起来,学生心态轻松自然,兴趣浓,思维活,入文自然就深了。3.适时追问,到达高点。散文教学要往更深的层次推进,在伴随学生读文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追问,激发学生往文本深处对话。能否顺利地推进教学对话,取决于教师的陪伴艺术,取决于教师追问的水平。追问应沿着学生的兴趣又要高于学生的兴趣,结合文本的特点。如果能找到学生兴趣与文本因素结合最密切的地方设问,找到课堂环节最紧密衔接最自然的地方设问,就有可能陪着学生找到一个高点。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当我与学生围绕“冷雨”,共话“四凄”(凄清、凄凉、凄楚、凄迷)时,我适时追问:余先生对雨为

14、什么会有如许深切的情感体验,他到底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于是,我带着学生知人论世,将对话延伸到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延伸到社会文化之中了解了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之后,我们读出了他的乡愁,他的家愁,也读出了他于文化旅途的凄苦。然后,我让学生齐读文中听雨的细节,趁机追问:雨冷在身上,更冷在心里,冷在无处言说的乡愁里,冷在对母亲的思念里,冷在对文化的思念里但雨的“冷”怎么能听得出呢?请同学们探讨“听听”一词的丰富含义这个艺术层面的问题,放在学生趣味的高点,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收口处,同时又回归文章的标题,学生就会调动课堂所得,从更高的层面来探讨标题的深刻含义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这样,师生相伴,慢慢地迈进文本内核,

15、迈进作者内心,也迈进语文的深处三、 导读者:引生新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与选入教材的文本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带有文学解释性质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要义在于文本意义的发掘和文本价值的实现。作为文学解释的阅读教学,它的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文本改写这一中心环节。散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我们从文本中读出作者已经表达的情感,我们还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甚至还要读出自己走入文本深入而触发的情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将这种情感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散文教学中,教师还扮演好导读者这个角色,一如导演,引导学生读懂真情,写出实感,从而让文本与自己的世界融为一体。教学中,我们从以下

16、三方面努力尝试:1.以意逆志,对接心灵。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关乎心灵体验、心灵相通的精神活动,对师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精神与言语的建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与文本所述的世界对话,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话,以意逆志,将心比心,设想自己身处文本世界,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接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将文本的解读推入新的境界。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学生能从文本中读出朱自清先生内心的不宁静,但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不宁静呢?每个解读主体有自己的解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与朱自清的经历、所处时代以及家庭生活等对话,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来揣摩作者夜游荷塘的缘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

17、学们各抒己见我们整合出下面三个观点:(1)缘于复杂的政治环境:1927年,正处于国共两党对峙,政治局面黑暗,这样的环境投射到爱国的知识分子心里,不宁静是必然的,不宁静是作者心系祖国命运的忧虑。(2)缘于复杂的生活环境:1925年夏,朱自清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这些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各自的选择不同。周围的人们的态度或多或少地干扰着作者。家庭的命运与自己的选择又有着密切的关联。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是作者不宁静的原因之一。(3)缘于复杂的精神环境:作为知识分子,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精神层面的诉求与现实层面的困扰有着强烈的冲撞,他想有所作为却又无处可为,于是,心里自然

18、就不会宁静。这种不宁静是朱自清精神诉求的困惑。课堂上,我和学生们就沿着这三层面,设身处地,从文本中去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分析、鉴赏,朗读,与作者进行心灵上对接,就不难品味作者内心深处复杂的不宁静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到底惦记着江南了。这样,学生以意逆志的过程,就是将文本世界投射自我主体的过程,与作者站在同样的境地,自然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当然就深刻而丰富了。2.意到绝时,言行深处。散文教学中,有时会陷入这样境界,文本的意思挖掘得差不多了,作者的情感也分析完了,似乎讲完了,但细想又觉没学到什么。有些教师就会进行所谓的拓展延伸,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但这些课外知识与课文资源本

19、身的关联度不大。其实,课文本身的语文资源还处于沉睡状态。很多时候,文章研读以“绝望之时”恰恰就是“脱胎换骨”之处。散文教学中,我常倡导学生思考四个基本问题:文章写什么,文章怎么写,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不断地将问题深化,从言行深处捕捉文章的价值。如:学习荷塘月色时,课堂对话已接尾声,学生对作者心灵深处的不宁静有所了解之后,对话走向尴尬,我就问学生:荷塘对朱自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摘录出下面的句子,让学生分析加点词语背后的情意。(1)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2)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20、,到了另一个世界里。(3)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4)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5) 这令我到底惦记着了江南了。师生对话的结果大致是: “乘凉”之时,或许就是家人言及时局、谈及故乡、话及家庭命运之时,许多偶然的言语都有可能触及作者思绪,于是“忽然”想起荷塘,希冀别有样子就不足为奇。“总该”既写出了作者当的期盼,更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厌倦。“好像”意味着现实不是,作者内心是迷惘的,但头脑是清醒的,明知道自己还逃不出现实的束缚,“另一个世界”肯

21、定不是现实中的这个世界,而是作者心中向往的那个世界,但那个世界在哪里呢?来到荷塘,作者找到了自己向往的世界吗?其实没有,一个“但”字,尽出作者身处荷塘边时的内心世界,作者所向往的“热闹”“风流”“嬉游”“有趣”的世界,“可惜”“早已无福消受”了。这自然就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情感:月色笼罩的荷塘其实不是作者内心向往之所,只是触动他惦记“江南”的一个媒介而已。于是,教学又生出一个新的价值问题:朱自清心中的“江南”,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这样,当大家都认为意到绝处,散文教学不妨潜在言中,言行深入有新意,教师应该而且可能扮演好“导读”这个角色,引导学生常读常新。3融入生活,抒发真我。散文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引导

22、和帮助学生阅读欣赏优美的散文,还应该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和学习写作散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写散文。因此,散文阅读教学还应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美文写法,学习散文大家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以及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方法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将文本融入生活,或者说带着生活解读文本,借文章容器来抒发真实情感。如:学习想北平时,我努力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对北平想说而说不出的爱,引导学生学习老舍表达这种爱的技巧,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找到生活自己深爱的一个地方,然后围绕这个地方,选择细小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一个小片断。学生现学现卖,有模有样。如:说点高兴的吧,过几天古镇的风情节将至。农村里的人嘛总爱图个顺利,幸运。在这个节日里,会请来一戏团唱上几天戏。随后就会有些小摊到老街上来赚赚小钱。亲朋好友们从各地聚拢来,在老街上挤来挤去,挤出一种韵味来,挤出人世间的温情。到那时,小孩子们拿着棉花糖,额上套个“孙悟空”约几个伙伴玩捉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