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 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 宜技术”。现代医学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 “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 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 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 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概 念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简、 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 在。 特点 分类分类 (一)、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 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 位疗法、针刀疗法等; (二)、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
2、简称灸法; (三)、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 摩、踩跷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 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 (四)、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刮痧 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疗法、药摩疗 法、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法、 火熨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 药蜡疗、敷脐疗法、冬病夏治等; (五)、中医内服法: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 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 自拟方应用)、中药雾化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 中药药酒疗法、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养生 保健、膏方疗法等。
3、 (六)、中药炮制适宜技术:“依法炮制,复方配 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药物包括中药材、 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等。 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 序序 号号 病病 种种 技技 术术 名名 称称 1 1肩痛肩痛1.1.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2.2.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的铍针治疗技术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的铍针治疗技术 2 2女性尿道综合征女性尿道综合征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技术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技术 3 3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 4 4儿童精神发育迟
4、滞儿童精神发育迟滞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技术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技术 5 5哮喘哮喘1.1.天灸防治支气管哮喘技术天灸防治支气管哮喘技术 2.2.针刺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针刺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 3.3.儿童哮喘的火罐疗法防治技术儿童哮喘的火罐疗法防治技术 4.4.邵氏邵氏“五针法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 (缓解期)技术(缓解期)技术 6 6高血压病高血压病耳尖放血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耳尖放血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7 7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8 8偏头痛偏头痛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
5、作技术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 9 9颈椎病颈椎病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1010脑血栓脑血栓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1111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1.1.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排尿困难技术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排尿困难技术 2.2.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技术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技术 1212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1.1.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 2.“2.“益气通经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
6、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3.3.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4.4.牵弹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牵弹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5.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电针治疗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电针治疗技术 1313四肢手术后疼痛四肢手术后疼痛电针刺激内麻点治疗四肢手术后疼痛技术电针刺激内麻点治疗四肢手术后疼痛技术 1414 中风中风1.1.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 2.2.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技术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技术 3.3.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的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应急
7、救治技术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的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应急救治技术 4.4.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技术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技术 5.5.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 6.6.电针健脑安神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技术电针健脑安神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技术 1515银屑病银屑病经络三联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技术经络三联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技术 1616小儿腹泻小儿腹泻1.1.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2.2.伤食性婴幼儿腹泻的推拿治疗技术伤食性婴幼儿腹泻的推拿治疗技术 3.3.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泻技术益气通督手法治疗小儿脾虚泻技术 1
8、717不寐不寐1.1.三部推拿法治疗不寐技术三部推拿法治疗不寐技术 2.2.调卫健脑针法治疗失眠症技术调卫健脑针法治疗失眠症技术 3.3.滚针疗法治疗神经衰弱病睡眠障碍症技术滚针疗法治疗神经衰弱病睡眠障碍症技术 1818婴幼儿湿疹婴幼儿湿疹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疹技术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疹技术 1919带状疱疹带状疱疹1.1.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 2.2.火针加拔罐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技术火针加拔罐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技术 2020肛门病术后肛门病术后肛门病术后电针白环俞止痛技术肛门病术后电针白环俞止痛技术 2121三叉神经第三支疼
9、痛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电针电针“二孔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 2222肾阳虚月经不调肾阳虚月经不调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疗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疗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 2323骨折骨折1.1.塑性弹力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技术塑性弹力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技术 2.2.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 3.3.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 4.4.经跟距反弹固定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技术经跟距反弹固定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技术 2424抑郁性神
10、经症抑郁性神经症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技术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技术 2525变态反应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1.1.赵氏雷火灸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技术赵氏雷火灸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技术 2. 2. 推拿按揉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技术推拿按揉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技术 2626吊阴痛吊阴痛毫针深刺治疗吊阴痛技术毫针深刺治疗吊阴痛技术 2727假性延髓麻痹假性延髓麻痹1.1.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 2.“2.“通关利窍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针刺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 2828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阳亏虚证技术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阳亏虚证技术
11、2929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管灸疗法为主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技术管灸疗法为主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技术 3030宫颈糜烂宫颈糜烂烙铁烙法治疗宫颈糜烂技术烙铁烙法治疗宫颈糜烂技术 3131肛裂肛裂肛裂的扩肛治疗技术肛裂的扩肛治疗技术 3232小儿缺铁性贫血小儿缺铁性贫血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捏积治疗技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捏积治疗技术 3333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万应点灸笔万应点灸笔”点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型)技术点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型)技术 3434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中的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症中的“应力滑移率应力滑移率”诊断技术诊
12、断技术 3535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技术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技术 3636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的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的“开缝开缝”手法治疗技术手法治疗技术 3737痤疮痤疮1.1.寻常痤疮的围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技术寻常痤疮的围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技术 2.2.火针治疗结节性囊肿性痤疮技术火针治疗结节性囊肿性痤疮技术 3.3.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技术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技术 3838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消痔灵双层四步注射技术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消痔灵双层四步注射技术 3939婴幼儿便
13、秘婴幼儿便秘推拿治疗婴幼儿便秘技术推拿治疗婴幼儿便秘技术 4040痛经痛经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 4141喉炎喉炎1.1.人迎、水突穴推拿及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技术人迎、水突穴推拿及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技术 2.2.针刺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针刺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 4242扁桃体炎扁桃体炎啄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啄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 4343婴儿吐乳症婴儿吐乳症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 4444急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 454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青少年特
14、发性脊柱侧凸症导引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技术导引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技术 4646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筋刺法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 常见技术操作要领 一、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1.毫针的结构 毫针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针刺前准备 (1)选择针具 1)选择硬度、弹性和韧度较好的不锈钢针具 2)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 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2)选择体位 体位选择以患者舒适并能持久,便于医者取穴和操作为原则;有条
15、件情况下尽量采取卧位。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3)消毒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针具器械消毒 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但目前针灸针多数为一次 性使用,不再进行繁琐的重复灭菌法,而且可能因为灭菌失效而导致感染风险。 医者手指消毒 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 后,方可持针操作。 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 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
16、的中心点 向外绕圈消毒。当腧穴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 污染。 (2)常用双手进针法:包括4种 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套管针进针法套管针进针法 适宜于短针的进针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 位的腧穴。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 的腧穴 4.针刺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直刺直刺斜刺斜刺平刺平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 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 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 穴。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
17、左右或沿皮 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 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 等。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在临证操作时除了遵循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外,还要根 据病人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决定。 3.进针手法 持针操作的手-刺手;辅助进针的手-押手 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1)常用单手进针法:一般用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 手法种类手法种类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刺激量大小刺激量大小 提插法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 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 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构成了提插法。指力一
18、定要均匀, 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 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 度。 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 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 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 量就小。 捻转法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后捻转动作,针在腧穴内 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 一般应在180度左右,不能单向捻针。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 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 慢,其刺激量就小。 (二)行针与得气 1.行针:行针,又称“运针”,是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1)手法:行针的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
19、手法。 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是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即可单独应用,又可配 合应用。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六种: 分类分类操作操作作用作用 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 方法。 循法可催气。推动气血,激发经气, 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 的方法。 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 行气的作用 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
20、 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向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 法。 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以激发经气,如 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 扩散。 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分直立针 身而摇和卧倒针身而摇 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卧 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 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 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加针刺感应。 2.得气 得气,又称“气至”,“针感”
21、,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针刺感应。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 效”。 得气的表现: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 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 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医者的刺手能体会到针下沉 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三)留针和出针 1.留针:指进针或得气后,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的时间。在留针过程中,还可间 歇行针,以促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保持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的
22、长 短应视病情而定。 2.出针:又称起针、退针,是指将毫针拔出所刺腧穴的操作方法。出针的方法, 是以干棉球轻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的捻转并顺势将针缓慢提至 皮下,静留片刻,然后拔离。 (四)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针刺; 2.妇女怀孕不易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肩井等穴 不宜针刺; 3.有自发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不宜针刺; 4.胸、胁、背部腧穴;眼睛周围腧穴及项部腧穴针刺应注意角度、方向及深度等。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晕针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
23、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 症状 针刺过程中突发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 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起针。患者平卧,头低足略高,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 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 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初次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 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许
24、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 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 未然。 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腧穴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或留针时间过长。 症状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 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 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 预防 消除患
25、者精神紧张,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 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弯针 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 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 症状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 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 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预防
26、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 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断针 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 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 症状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 医者要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 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
27、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 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行针或留针时,嘱患者不要 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 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血肿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症状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
28、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 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二、 灸 法 灸法是以艾绒或以艾 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 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 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 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具有温 经散寒、 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常 用于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 络瘀阻等证及亚健康调理。 (一)基本方法 常用的有隔物灸、悬灸、温针灸、艾灸盒灸等。 1、隔物灸:是指用药
29、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一般锥体高1厘 米左右,锥体直径0.8厘米左右)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 灸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 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 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 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 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 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 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2)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 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 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 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 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 3)隔蒜灸:
30、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0.5厘米的薄 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 再将艾炷放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 可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直至灸 完应灸壮数。 2、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 3-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 一般灸至皮肤潮红为度。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 雀啄灸、回旋灸等。 (1)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 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15分钟 (2)雀啄灸:5-10分钟 (3)回旋灸:10分钟15分钟 (4)温盒灸:20-30分钟 3、温针灸:15-30分钟 4、火灸: (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1、泄
31、泻病 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 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 门、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 (3)悬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艾灸15-20分钟。每日 1次,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 5-7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询问患者 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2、痛经 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2)配穴:气
32、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 凝加归来、地机曰气滞加肝俞、太冲。 (3)悬灸法:方法同上。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 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4)隔姜灸法:方法同上。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4天开始治 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特别提示:灸法具有温肾暖宫、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原发性 痛经疗效较好。月经前后和行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忌 劳累。 (三)忌症证 1、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忌用艾灸 疗法。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注意事项 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 其吸收
33、,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 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持疮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 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 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三、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 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 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感冒、头
34、痛、不寐、肩凝症、 腰痛 病、项痹病、胃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 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 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感冒、头痛、不寐、肩凝症、 腰痛 病、项痹病、胃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 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 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感冒、头痛、不寐、肩凝症、 腰痛 病、项痹病、胃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 穴或
35、应拔部位的体表,使 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感冒、头痛、不寐、肩凝症、 腰痛 病、项痹病、胃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基本技术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 等。拔罐方法有火罐法、煮罐法、抽气罐法等,其中火罐法最为 常用。操作时用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 1-3圈 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 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 酒精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 以免烫伤皮肤。 1、留罐:拔罐后将罐 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 位5-10分钟,然后将 罐起下。 2、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
36、等。选用口 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 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3、闪罐: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 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4、刺络拔罐: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 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 罐留置5-10分钟。 (二)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 1、感冒 治法: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均匀涂润滑剂,用闪火法拔 罐,将火罐扣在
37、督脉上,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上下往返推 罐 3-5次,待皮肤潮红,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的膀胱经,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 各走罐3-5次,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风 门、肺俞等穴,留罐10分钟后起罐。起罐后, 擦净润滑剂。 特别提示:此法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操作时应注意轻吸,勿刺激过强,皮肤潮红即 可。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注意覆盖背部, 勿使背部受寒。 2、腰痛病 治法:取腰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先在背腰部正中均匀涂抹润滑剂, 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扣在督脉上,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火罐,缓慢 沿督脉 推进或
38、拉回,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深红或紫色为度。 然后于腰部脊柱两侧同法操作。起罐后,擦净润滑剂。1周1-次,5次为一疗程。 (三)禁忌症 1、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2、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3、肿瘤患者。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 5、孕妇。 6、高热抽搐者。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 火罐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动作必须迅速, 才能使罐吸附有力。 3、拔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 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
39、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用 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 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 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 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 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 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采 用 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具有一定 的“发疱疗法”特征。 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喑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 面的病证。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 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四、穴位贴敷 (一)基本操作方法 1、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取穴:通过辨证
40、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 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 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 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 穴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 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 取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 药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辨证用药,多选气味倶厚 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 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
41、、 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 冰片、麝香、沉香、 丁香、檀香、菖蒲、川椒、 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 汁、酒、 米醋、植物油、凡士林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 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2、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 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 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盘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 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 剂的腧穴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
42、,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3、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 短,出现皮肤过 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长者可达24小 时,可每隔1-3天贴治 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 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 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 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 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冬病夏治
43、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 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 (二)常见疾病的贴敷疗法 1、感冒 治法:解表疏风。 操作步骤: 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 阳穴、迎香、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 日2-4次, 1-3天为1疗程。 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 穴,将大蒜(最好是紫皮独头蒜)10克,去皮洗净,捣烂如泥状。 每次取3-5克贴穴位上,一般贴1-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 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天为1疗程。 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以下病证,贴患侧合谷穴治 疗乳蛾(急性扁桃体炎),贴
44、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 咽喉炎),贴双侧涌泉穴治疗鼻鼽(读qiu,变应性鼻炎发作期) 和腹泻(急慢性肠炎)等。 2、口疮 治 法:导热下行。 操作步骤:吴茱萸贴敷法。取吴茱萸12克,烘干或焙干后研 细末,陈醋调糊适量 贴敷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也可睡前贴敷晨起后取下,7日为一疗 程。此外,本法对对咽喉作痛亦有效。也可以用吴茱萸9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 末,醋调适量贴敷涌泉治疗小儿口角流涎。 特别提示:吴茱萸醋调糊贴敷涌泉穴法还可以治疗头晕头痛(高血压病)、小儿遗尿、 小儿流涎症;敷脐中治疗脘腹冷痛、胃虚呕吐、日久腹泻(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 (三)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
45、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 不宜过大,贴敷时间 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 大的药物。同时注 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 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 反应。 3、治疗期间
46、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 烧灼感、疼 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可 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 重的皮肤 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 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 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 :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进 行敷药。小 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 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 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 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 处理后,外用 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47、 五、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古称“锋针”,是一种柄粗而圆,针尖锋利的针具。常用来刺破 人体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达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 法。又称为“刺血络”、“刺络”,现在称为放血疗法。 三棱针刺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点刺法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 点刺法操作方法: 1.在预定的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液积聚针刺部位; 2.消毒医者双手和点刺部位; 3.右手持针,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随即出针; 4.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干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注意:临床可用采血针代替三棱针行点刺放血治疗。 六、推拿技术 (一)推拿介质的种类和
48、作用 1.推拿介质的种类:常用的推拿介质有:药膏、油剂、药水、药酒、粉剂等。 2.推拿介质的作用:(1)便于收发出操作,增强手法作用;(2)利用药物的作用, 提高治疗效果;(3)有润滑作用,保护皮肤。 (二)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推拿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可适于骨伤科、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等的多种疾病。 2.推拿的禁忌症: (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 (2)各种骨折、骨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3)严重心、脑、肺部疾病或体质过于虚弱者; (4)各种传染病; (5)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者; (6)治疗部位有严重皮损或皮肤病者; (7)孕妇腰骶及腹部;
49、(8)精神病者,不能配合者。 (三)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的手法强调轻柔深透,平稳着实,有频率快、次数多、用力轻的特点。小儿推拿的特定穴较多,而且 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有区别,既有点状,又有线状和面状。小儿推拿主要用于7岁以下小儿。 七、刮痧技术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工具选择 “刮痧板”是临床首选的刮痧工具,“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制成,形状多为长方形,边缘钝圆,对 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除专用“刮痧”板外,民间常将一些边缘圆滑的生活用具可用来刮痧,如光滑的铜
50、钱、铜勺柄、瓷汤匙等。 另外,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务必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首选的是由天然中药经科学配方和方法 提炼加工而成的刮痧专用油剂;也可就地取材用香油、色拉油等作为皮肤润滑剂。 (二)操作方法 1.操作方法: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用手掌握着刮痧板,治疗时 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 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 2.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时间:用较重刺激手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用轻刺激手法每个部位刮
51、拭时间为 510分钟。对于保健刮痧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 (三)注意事项 1.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 2.刮痧出痧后1小时以内忌洗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 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四)适应症 感冒、发热、头痛、中暑、哮喘、心绞痛、颈椎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肩周炎、 坐骨神经痛、乳腺增生、 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 (五)禁忌证 1.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
52、禁用刮痧疗法; 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疗法; 3.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 4.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 5.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 6.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 者不可行刮痧疗法; 7.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 8.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 9.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 八、耳针疗法 九、穴位注射疗法 十、放血疗法 十一、推拿按摩治疗 十二、小针刀疗法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 (一)感冒常用方 1.
53、感冒一号方(风寒感冒方) 组方:荆芥穗9g 防风12g 羌活12g 独活12g 前胡9g 川芎12g 杏仁9g 桔梗12g 甘草6g 治法:辛温解表 2.感冒二号方(风热感冒) 组方:金银花15g 连翘12g 薄荷9g 桑叶12g 牛蒡子9g 芦根18g 杏仁9g 桔梗12g 板蓝根18g 甘草9g 治法:辛凉透表 3.感冒三号方(暑湿感冒方) 组方:葛根18g黄芩12g黄连6g木香9g白芍15g蒲公英18g制半夏9g藿香12g甘草6g 治法:清热,化湿和中 4.感冒四号方(流行性感冒方) 组方:柴胡15g黄芩12g生石膏30g忍冬藤30g连翘15g葛根24g苏叶12g桔梗12g 芦根30g板
54、蓝根18g甘草6g 治法:清热解毒 (二)柴胡疏肝散(汤) 组方:柴胡3-9g陈皮3-9g川芎3-9g香附6-9g白芍5-15g枳壳3-9g炙甘草1.5-9g 治法: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三)逍遥散 组方:炙甘草3-6g当归6-15g茯苓10-20g白芍6-15g柴胡6-15g薄荷3-6g生姜3-6g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四)五味消毒饮 组方: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 治法: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五)龙胆泻肝汤 组方: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6g当归3g生地9g柴胡9g生甘草6g 车前子9g 治法: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
55、六)理中丸(汤) 组方:人参6-9g干姜6-10g炙甘草6-8g白术6-12g 治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七)四君子汤 组方:人参9g茯苓9g白术9g甘草6g 治法:益气健脾 (八)玉屏风散(汤) 组方:防风6-15g黄芪12-30g白术12-15g 治法:益气固表止汗 (九)归脾汤 组方:白术3g当归3g白茯苓3g黄芪3g远志3g龙眼肉3g酸枣仁3g人参6g木香1.5g 炙甘草1g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十)六味地黄丸 组方:熟地黄10-30g山萸肉5-10g干山药15-30g泽泻5-10g牡丹皮6-12g茯苓9-15g 治法:滋补肝肾 (十一)酸枣仁汤 组方:酸枣仁15g 甘草3g
56、 知母6g 茯苓6g 川芎6g 治法: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十二)血府逐瘀汤 组方: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黄9g 川芎4.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4,5g 柴胡3g 枳壳6g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十三)补阳还五汤 组方:黄芪120g 当归尾6g 赤芍5g 地龙3g 川芎3g 红花3g 桃仁3g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 (十四)牵正散 组方: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各等分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十五)消风散 组方:当归、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各5-10g 生地10-15g 石膏15-30g 木通3-6g 甘草3-6g 治法:疏风除湿,清热养
57、血 (十六)天麻钩藤饮 组方:天麻9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山栀子9g 黄芩9g 川牛膝12g 杜仲9g 益母草9g 桑寄生9g 夜交藤9g 朱茯神9g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十七)桑杏汤 组方:桑叶3g杏仁4-5g沙参6g象贝母3g香豉3g栀皮3g梨皮3g 治法: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十八)八正散 组方:车前子9-15g瞿麦9-15g萹蓄9-15g滑石10-20g栀子5-10g炙甘草6-9g木通3-6g 大黄5-15g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十九)二陈汤 组方:半夏15g茯苓9g橘红15g炙甘草4.5g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十)独活寄生汤 组方:独活9g
58、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 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治法:祛风湿,补肝肾,止痹痛,补气血。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 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 宜技术”。现代医学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 “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 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 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 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概 念 (2)常用双手进针法:包括4种 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套管针进针法套管针进针法 适宜于短针的进针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 位的腧穴。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 的腧穴 4.针刺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直刺直刺斜刺斜刺平刺平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 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 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 穴。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对辅导员考试挑战的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辅导员招聘的课堂管理能力试题及答案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大纲解读花艺师考试要点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花艺师考试复习方案制定要点试题及答案
- 微专题 二次函数交点问题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从基础到提高的路径试题及答案
- 《AIGC 新媒体文案写作》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三
- 高校辅导员招聘考试的全局视野试题及答案辨析
- 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复习规划建议试题及答案
-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 三氧治疗糖尿病足
- 某煤业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 索道操作培训课件教学
-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企业员工爱岗敬业培训课件
- 数字美的智慧工业白皮书-2023.09
- 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小升初数学期末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设计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