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吉林大学远程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 xxx 专业 行政管理 层次年级 专升本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x 职称 教授 学习中心 xx奥鹏 成绩 2012年03月31日摘 要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再定位,
2、借鉴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成功的就业机制和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高等教育、大学生自身等若干方面,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论文首先对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为以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和框架。然后对我国大学生的总量性和结构性以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供求矛盾进行研究。接着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分析,提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是“相对就业困难”,并对“相对就业困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进行了论述。本文对国际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3、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政府、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自身等几个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就业 就业现状 就业困难 就业对策目 录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4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5三、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研究及分析7(一)我国大学生的总量性和结构性就业研究8(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供求矛盾分析10四、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分析11(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11(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12(三)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长期对策与措施14参考文献15致 谢16大学毕业生是一种高素质、高智力结构的人力资源,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
4、,是国家宝贵的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在经济增长愈来愈依赖于科学技术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质量、结构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着社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关系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关系着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同时,就业也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实现就业、扩大就业是国家的长期战略和政策,也是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而大学毕业生又是教育投入相对较多的群体,所以能否最
5、大限度地使他们充分就业,关系着人民的生活,关系着政府的形象,关系着高校扩招成果的巩固和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是实现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尤其与社会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以上原因,本文将试图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一、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由于高校的扩招, 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 陈彬知识经济与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
6、学出版社,2011:143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一是毕业生人数增加, 就业签约率下降。据调查数据显示, 2010年的就业大军高达 1000多万人。2009年的 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仅为 87 %, 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企业效益下滑, 失业人员逐渐增多。中国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 9.4 % ,中国已有 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 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 830万;三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工作岗位竞争激烈。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有记者采访招聘会了解到, 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 一个岗位多达40多名
7、求职者争抢; 四是国家公务员考试, 招录比例再创新低。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 2010年有 79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比 2009年度参加考试的人数多了 14万。招录比例与往年相比,竞争尤为激烈;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争夺大学生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增加,扩大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就业压力,出现了农民工与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的局面, 加剧了就业的供需矛盾。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经笔者的了解,结合在互联网上查找的调查资料,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不太现实,需要进一步引导在工作倾向
8、方面,大学生选择去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三资企业的超过了80%,而选择去私营企业、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10%,这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求稳”、“求高”的心理,这也是传统的大学生“准干部”身份思想在当代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体现,而敢冒风险、艰苦创业的思想比较缺乏。从现实情况考虑,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三资企业的人才容纳量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与之相比,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有较大的人才需求,所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在地区倾向方面,在去西部、农村、基层的意向调查中,有50%以上的人表示“看条件,可以考虑”,与通常人们的
9、想法不同,大学毕业生并不是不愿意去西部,而是现实条件不成熟。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大学毕业生还是愿意去西部的。47.5%的人表示,如果“工作几年后,可以以较高的级别和职称回到中东部、城市地区”,就愿意去西部、农村、基层地区工作。大学生“东南飞”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但不能完全听任市场的调节,还要与一定的政策调控相结合,才会有一定量的大学生回流到西部、农村和基层地区。所以,一种持续的、规范的、灵活的大学生“回流政策”是必要的。 朱国仁. 战与创新:建构新知识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57-159(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的,“非市场化”非常严重,就业市场还有
10、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亲友和老师的介绍”在求职中,最有效,而认为“社会关系”在求职中是“重要”的占98.4%。正是因为社会关系的“公认度”这么高,所以,遇到明显不公平的事情时,相当多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平静接受”,仅次于选择“建立一种举报和监督机制”的人数。被访谈的大部分学生都反映,一些在本领域内较好的用人单位的信息根本就不公开,“只是少数同学知道”。这不能不让人深思。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国民性格造就了“讲人情”、“讲面子”的风气,但中国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第三章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调查分析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用人上的市场化
11、、公平化和透明化,否则,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仅仅因为社会关系的不足,而不能真正“人尽其才”,这对于国家、个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才的隐性浪费。所以,要进一步规范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实现就业信息的共享、竞争机会的公平。实现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三)高校在课程设置、实习安排、就业指导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调查显示,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实践性不足、应用性不强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实践课、自由跨系选课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求。同时,实习的机会和时间不充分。这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包括高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高校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毕业生。当然,这涉及到经
12、费的投入等一系列问题。在就业指导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在个性化服务、专业性指导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应该更好的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比如,调查显示,65%的学生对“企业挂职和企业实践”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实际上,这一方面的工作又很欠缺,所以,找到就业指导工作和学生的需要之间的契合点,很重要。(四)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觉得“应该着力提高”,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适应能力等。对于就业难,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因为“社会关系不足”,觉得应该“拓宽就业渠道”,这是客观因素。 赵履宽. 劳动就
13、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67-78在客观因素存在的前提下,大学生更应该从自身着手,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但如以上调查所示,在面对就业难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等待就业形势好转”,应该说,这种等待是没有出路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严峻的。所以,主动去了解社会,从各方面磨练自己,提高素质,面对就业才会更加一份自信。(五)不同性别、生源地、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许多看法是有差异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国家和地方在制定有关的就业政策时,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到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学历等因素,以确保就业政策的有利性在不同属性的毕业生之间保持一种最大的平衡,
14、实现相对的最大化的公平。高校的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和思想教育工作等方面都要针对不同的性别、生源地、学历等属性区别对待。这样,就业指导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三、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研究及分析促进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我国将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即使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各种各样的失业。并且可接受的失业率与一个国家的民情与政策相关。就业,作为跨世纪的难题,不但在发达国家存在,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对于我国来说,由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问题”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15、隐性状态转为显性状态。就业压力大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并具有挑战性。(一)我国大学生的总量性和结构性就业研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一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纲要颁布后,大学生就业也逐渐从计划分配向依靠市场、自主择业过渡,但这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90年代中后期仍有相当一部分还是通过分配来就业的,而且鉴于当时大学生的规模较小,人数增长有限,因此,在实行扩招政策之前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总体上来看社会影响并不太大,而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则是1999年以后随着高校大幅度扩招而
16、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因此,本研究将重点论述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进行:总量性就业研究和结构性就业研究。就总量性就业而言,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从就业的“量”上进行考察,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总的就业人数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其中可能存在哪些因素影响了这种变化;另一个是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的“质”上考察,即己经就业的那些大学毕业生,他们就业的质量是否有所变化。因为就业质量是我们研究大学生就业率问题时不可忽视的概念,跳过就业质量而只研究大学生就业率是不够全面的,也不利于我们对于大学生就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而质量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
17、解释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惯性的大小。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工程质量、教育质量等。因此,从定义来看就业质量中的“质量”应该取其第二种解释。就业质量其实反映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报酬的具体状况的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就工作质量的内容来看,它具体可包括收入、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工作的性质、工作满意度等众多主观、客观测量指标,众所周知,供求矛盾的一个直观变化便是收入的增减,这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问题。而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种类的职位之间可能都分属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囿于资料的限制,本研究选取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位的性质(专业性、技术性工作岗位;
18、工作单位性质)的变化来反映大学生就业的主次劳动力市场状况。因为,大学生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顶端,他们所学习和掌握的也大都是高级深奥的专业性知识,而就工作岗位的性质来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岗位要求的正是具备高深专业性、技术性知识的人;而从专业性、技术性岗位的待遇来看,由于这样的岗位只有具备专业性知识的人才能承担,它们的可替代性是比较差的,因此,这些岗位的收入一般都较高,工作稳定,升迁机会多,社会声望高,属于主要劳动力市场。从工作单位的性质来看,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一般根据公众的认识也要好于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因此上述单位也可以看作是主要劳动力市场 董小苹. 全球化与青年参与. 上
19、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56.。所以用大学生从事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单位的性质的变化也能较好地反映他们的就业质量的变化。就本研究而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我们用收入的变化和他们所从事工作职位性质的比例的变化等指标来进行测量。就结构性就业而言,则主要研究:一、大学生就业是否在学科、专业,性别类别、层次等方面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是否也对大学生总体就业率产生了影响;二、是否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这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是否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影响。因为根据理论分析,结构性失业的产生主要在于不同劳动力市场的职位的相互替代性较差,这样即使某一劳动力市场出现需求大于供给而另一劳动力市场是供给大于需求,也会由于技
20、术性等方面的原因而难以实现由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工人的自由流动而达至的供求平衡,也即会出现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现象。而我们知道,不同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不同的,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中分属于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他们之间的替代性也是较差的,所以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的差别能反映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程度,同理,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差别也能反映这种结构性失业(因为较低层次的难以替代较高层次)。而不同性别的学生他们之间的替代性相对要高些,之所以选取此指标,主要则是基于男女平等的考虑。就劳动力市场分割而言,经分析我们同样知道,主次劳动力市场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而这种差别的存在导致了主次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性较小
21、,不仅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人难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且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人亦不愿意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因此,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而导致的失业也是一种结构性失业。 刘云 李明. 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1-102.(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供求矛盾分析通过前面关于就业难问题的初步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供与求的问题。而对供求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1、供大于求的矛盾。对供大于求的矛盾可以基于以下两个角度:(1)在不存在市场分割的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的流动不存在什么障碍,工资率的变动是灵活的,
22、对于大学生供大于求的问题,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就业其实是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价格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的,而调整的结果很可能是就业人数增多,但工资率则普遍下降 胡鞍钢. 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56-58.。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失业也只是自愿性失业,即失业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而宁愿失业。其就业难的主要表现是工资率下降。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大学生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通过劳动力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也是有限的,劳动力的价格也不可能无限下降,超额供给的结果即使在劳动力价格达到均衡工资的水平下也会造成大量的自愿性失业者。(2)在存在二
23、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条件下。如果市场是分割的,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那么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具有粘性,在存在供大于求的条件的,其工资率很难实现自由调整,即使有调整,也很难达到市场出清工资的标准,因此,这将造成大量非自愿失业者。又由于市场是分割的,处于不同的市场其收益的差别是巨大的,因此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基于投资收益的考虑将有一部分选择自愿性失业, 李迎生. 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他们将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继续进行工作搜寻,以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可以想见的是,市场分割越严重,这种失业者也越多,失业率也会越高。另一
24、部分的失业者将迫于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向次要劳动力市场转移,转移的结果将是工资率降低,同时也能实现就业量的增长。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所从事的职位主要是专业性、技术性和管理性的,因此,如果主要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而大学生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增多,由此造成的结果将是大学生所从事的这些职位的比例下降。综上所述,在存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条件下,如果主要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很可能会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下降(或失业率升高);大学生的收入下降;大学生所从事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职位的比例下降。2、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是结构性失业。 郑航生. 中国社会转型中
25、的社会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3-125.而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大学生因知识技能不足,当社会上存在职位空缺时大学生因自身的原因也无法实现就业。它主要表现为失业同职位空缺并存,即一方面在某些市场中存在供过于求,但在另一些市场中则由于技能上难以符合要求,致使企业也难以招到合适的劳动力。同时,这种失业还可表现为因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类别)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业率)的巨大差异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四、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分析任何一个有关教育问题的解决,都要在政府、学校、社会、学生等有关当事人之间取得一种平衡,从宏观到微观,多管齐下。所以,我们从当事
26、人的角度,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对策分析。(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1.应当将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从“增长优先”转变为“就业优先”9 廖泉文.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与实践.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67-69。增长和就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方向变动的。2.加快用人制度改革,促进用人单位形成用人的选优机制。大学生就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与用人单位的体制有关。新增岗位毕竟有限,人员流动又极为缓慢,机关事业单位尤为如此。这就使得用人单位拿不出岗位来吸收大学毕业生。
27、3.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使信息对大学毕业生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虽然各部门都有相关的信息统计或预测,但由于太过笼统且各自为阵,所以对大学生就业没有实际意义,毕业生只能通过频繁跑招聘会来获取详细有效的就业信息。4.要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把法制的约束与国家政策指导的有效性相结合,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5.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给国家创造了财富。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长期以来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互动也是导致
28、毕业生失业的一个原因高校缺乏动态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缺乏与广大用人单位的联系,导致了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相脱节,高校发展的步伐远远滞后于产业机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或就业不足的风险。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加强“通才”教育和“创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教育必须由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转向重视通才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通才为目标,淡化专业意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实施通才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践
29、证明,“通才”基础面更宽,更能适应就业市场。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现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实施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变革。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从源头上改变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文理兼备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创业教育是增强自我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注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
30、目标的教育。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2.深化专业改革,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专业的调整,专业面不能太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更新专业建设观念。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优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前提,要树立宏观的质量观念;同时,专业内涵的实质是一种动态的课程组合,不能将专业搞成实体,要淡化专业概念,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完成不同的专业教育,提
31、高本科教育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将会使这些高校能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而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自我调节机制。要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应该逐步允许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并可以允许更多的学生转专业。鼓励双学位或多学位。高校扩招在学科专业上的失衡也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失业率上升。由于教育成本高低不同的原因,近年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领域与能够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的生产型经济部门没有直接联系,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过快增加也导致了失业率上升。所以,要适应市场调整长线与短线专业,有针对性地完善学生素质培养,使学生素质
32、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结合。3.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质量和水平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体现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要改革课程结构,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建立以“打实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创新,注意综合”为指导思想的大学新课程体系。要调整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如复旦大学专门成立了文、理、医、综合4个课程设置委员会,对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和调整,将现有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调整为全校性课程(包括综合教育课和文理类基础课)和主修专业课程两大块。综合教育课程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行为科学、
33、自然科学、数学以及专项课程等6个领域,每个领域设置若干课程,要求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前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作为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创业教育课程应该突出创业,要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 “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同时创业课程结构要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要重视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练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得到创业技能训练。学校要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中型企业,参与小企业的设计,同时学校也可尝试建立一些小型企业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通过体验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4.积极推行学分制,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学分制的实质是让学生有三个选择权:选择系科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方式。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这三种选择的实现程度是学分制的实质表现。目前我国没有一所高校的学分制是比较标准的,原因在于选择系科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