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意蕴_第1页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意蕴_第2页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意蕴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意蕴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伦理性色彩,从坛庙、社庙、到宫殿、民宅及整个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中,一方面表现为建筑等级制度体现伦理秩序,另一方面是形成了礼制性建筑以宗庙为先。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意蕴;中国传统文化;礼制;尊卑有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形质格局、思想意蕴而流放异彩源远流长。从本质上说,他们除了受制于地域、民族、气候、制度及历史等因素外,更是“礼”这个几乎贯穿中国文化之发展始终的伦理观念的体现。从客观实际看,中国古人在营造

2、建筑的时候,始终没有摆脱“礼”的思想的制约,而且人们更愿意在建筑的象征意绪上实现“礼”的谐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无形中成了儒家“礼”的诠释和宣教自己思想主张的一种最直接的具象化手段。 西方学者认为,“居住的问题首先不是建筑学上的而是伦理学上的” 【1】(同时黄帝宅经也指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可见,伦理色彩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散播不是偶然的孤立,在仪规严厉的儒家思想面前,古人进行具体的建筑营事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意识到先祖“黄帝作宫室、神农氏作瓦器、禹作宫室、皇图要纪,轩辕造门户及舜作室,筑墙茨屋” 【2】374的伦理秩序。 一、儒家“礼”的起源和发展

3、礼源于何?许慎说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王国维在释礼中说:“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澧若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禮。”由此可见,礼大概起源于原始宗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就是原始社会的祭祀,即对天地自然、鬼神祖先和对社稷的祭祀,郭沫若十批判书:“礼之起 ,起于事神 ,其后扩展为对人 ,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各种仪制。”礼记曲礼上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显然,在长期的古代社会发展中,它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

4、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3】具体表现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以指导为人的各种行为准则和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这些礼制规范上的界定反映在建筑文化中,也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礼制对应,具体的说,因为儒家对建筑文化的追求在于人们顺应“天理”,因此从礼就是仪规不可或缺的完成过程。从礼也就意味着在建筑营事活动中,人们必须对建筑的规模等级、材料档次、空间位序等作出等级划分,一方面表现为建筑等级制度体现伦理秩序,另一方面是形成了礼制性建筑以宗庙为先。 二、建筑等级制度体现伦理秩序 “建筑等级秩序是指历代统治者按照人们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上的等级差别,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

5、礼制规矩,来确定适合自己身份的建筑形式、建筑规模等等,从而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秩序”。【4】从坛庙、社庙、都城一直到宫殿、陵寝、民宅,甚至整个城市的规模、布局,我们都可以找到儒家礼制的等级观念。 (一)筑城营宅的等级 中国古代都城建筑,不仅承担着经贸、文化、外交等功能,而且更加强调的是礼治秩序。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王宫

6、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礼”观念对建筑营作所设定的大小、尊卑、高低的等级秩序是非常严格的,按照考工记的皇帝诸侯城制规定,天子的王城是一级城邑,次为诸侯封地国都诸侯的国都,三为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三级城邑虽同属于同一统治阶级,但是尊卑有序,大小有制。另外,考工记还对城郭大小及门制到祖设位序及堂室规模,一直到堂室的匹配也做了不同的规定。另隋唐的典制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藻井。三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五品以下堂舍,不得过

7、五间七架。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庶人所造房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不得辄施装饰。” (二)宫室庙宇的等级 为了使宫室庙宇的营事活动符合儒家礼制上的审美要求,古人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建筑仪规,例如,内则正义曰:“宫室之制,前有路寝,次有君燕寝。卿大夫以下,前有適室,次有燕寝,次有適妻之寝。”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上也提到“明堂之制,本有四屋,四堂相背于外,其左右各有个,故亦可谓之十二堂。堂厚四室相对于内,中央有太室,是为五室。太室之上为园屋以覆之,而出于四屋之上,是为重屋。其中除太室为明堂,宗庙特制外,余皆与寻常宫室无异。其五堂四堂,四旁两夹,四阿重屋,皆出于其制度之自然。” 随着儒家思想在

8、人们观念中的进一步浸润,人们的建筑营事活动逐渐以“礼”作为建筑的等级制度,对于置“礼”不顾的行为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古代文献如论语、礼记、周礼、考工记等均记载了建筑等级的事件。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批评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反坫”是越轨行为;在论语公冶长在篇中,孔子批评臧文仲住屋用“山节”、“藻”为不智,显然周朝在住屋建筑上的礼制规范可谓细致。 三、礼制性建筑以宗庙为先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为戎”,礼记祭统里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祭祀为国家大事之首,列为中国古代的立国治人之本,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人营造了一系列反映儒家“礼”的祭祀性建筑,传统祭

9、祀性建筑有坛、庙、宗祠,在实际建筑营事活动中,古人对其建筑规模、质量、布局、等方面采取了从礼的做法。“强调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为大宗,以男性家长为尊的宗法等级制” 【2】388在中国古代,宗庙有两层含义,首先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国语鲁语上说:“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其次宗庙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显然,失去了宗庙意味着失去国家政权的“根”,在这些礼制性建筑中,如北京附近的太庙建筑群、山东曲阜的孔庙以及北京的天坛等,这些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轴线对称布局十分鲜明,他们的主要建筑单体都是

10、位于中轴线的重要位置上。另外在建筑的配置上,这些建筑同样都有严格的数量、规格和品级的区别。天坛的建制最能反映古人的这种心态,由于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将代表自然天地阴阳的“天”人格化,而将人间的君、父、夫等天格化,因此在这此观念的影响下,当“受命于天”的天子登上天坛地坛祭祀的时候,人们会产生人天合一的感应。现仅以天坛为例我们可略见一斑。 天坛占地4000亩,是我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它的圜丘、祈年殿排列在一条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圜丘依礼而建。其各层台阶数目及栏杆望柱数都是采阳数;阳数又称天数,天数为九,因此天坛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和强调与“天

11、”的联系, 英国人白谢尔在中国美术中说“陛各九级。坛之上成径九丈,取九数。二成径十有五丈,取五数。三成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数。上成为一九;二成为三五,三成为三七,以全一三五七九天数。且合九丈、十五丈、二十一丈,共成四十五丈,以符九五之义。”天坛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连续完整、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在各朝各代的建筑营事是活动中,儒家的“礼”作为一种顽强的封建政治伦理观念、一种审美情趣,不仅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得到了具体客观的表达,而且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风格和历史发展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卡斯腾哈里斯申嘉,建筑的伦理功能,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 【2】 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